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军事新闻理论探讨的论坛

军事新闻信息荟萃的园地

军事新闻采访写作的良师

军事新闻记者成长的摇篮


主管单位 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

主办单位 解放军报社

编辑出版《军事记者》编辑部

主  编 姜兴华

副主编 杨庆民

美术兼发行编辑 倪晓丽

美术兼校对编辑 周敏君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廖燕灵    丁玉宝

 祁宇博    顾宝祚  邹维荣   

刘凤桥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印  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发  行 全国各地邮局

出版日期 双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 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 34 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印装有误 负责调换)

紧前布局: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提供支持——军事类数字藏品的媒体应用与发展策略论析

作者:牛隆爽 阎安

摘 要:在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助推下,数字藏品应用场景不断拓宽。坐拥丰厚军事文化和红色资源的军队媒体机构,应该适时思索如何在这片蓝海中紧前布局,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提供支持。本文在阐释数字藏品概念、兴起、发展的基础上,探讨军事类数字藏品的媒体应用场景,并对军事类数字藏品的创新发展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数字藏品;媒体;军事文化传播;发展策略

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是推动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在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助推下,数字藏品应用场景不断拓宽,除旅游、文创产业外,也给传统文化和现代媒体艺术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契机。数字藏品在军事文化传播领域的独特价值和应用方式,值得深入研究。坐拥丰厚军事文化和红色资源的军队媒体机构,应该适时思索如何在这片蓝海中紧前布局,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提供支持。本文在阐释数字藏品概念、兴起、发展的基础上,探讨军事类数字藏品的媒体应用场景,并对军事类数字藏品的创新发展进行了思考。

一、数字藏品的兴起与发展

在国外,数字藏品被统称为NFT(Non-Fungible Token),即“非同质化通证”,实质是区块链网络里具有唯一性特点的可信数字权益凭证。NFT概念进入国内后,由于相关政策和监管的要求,其金融属性逐渐淡化,而文化属性得以强化。2021年下半年,阿里、腾讯等头部发行方宣布将NFT更名为“数字藏品”,在保护其数字版权的基础上,实现真实可信的数字化发行、购买、收藏和使用。可以说,数字藏品是数字出版物的一种新形态。

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提出“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的决策部署,积极应对互联网快速发展给文化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为新技术的产物和文化传播的新载体,数字藏品顺应了国家战略,其文化消费和艺术收藏的核心价值,为数字文化传播提供了全新场景。2022年7月,由国家新闻出版署科技与标准综合重点实验室区块链版权应用中心主编的《数字藏品应用参考》发布。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大大小小的数字藏品平台已多达2000余家。越来越多的年轻网民加入到数字藏品的购买和收藏中。得益于政策支持,数字藏品的热度还在持续提升。

数字藏品本质上是将创新型技术手段与内容相结合,服务于文化的传播和传承。数字藏品形式多样,除了传统艺术画作、收藏品外,音乐、视频、3D模型、电子票证、游戏道具、表情包、音乐专辑等,都可以设计为数字藏品。主流媒体入局后发布的基于新闻事件、新闻报道、新闻摄影、新闻版面等创作的数字藏品,则是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藏品类型。无论是《人民日报》首个数字藏品“新中国第一个劳动节头版”,还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冬奥会期间发布的“十二生肖冰雪总动员”,都引发社会高度关注,也显示出数字藏品在IP联动中具有强烈的破圈传播效应。

二、军事类数字藏品的媒体应用场景

军事类数字藏品的独特价值相继得到主流媒体关注,并持续出现成功实践案例。军队主流媒体入局数字藏品,有利于创新军事文化表达方式,拓展优秀军事文化的传播力边界。

(一)新闻事件数字藏品—二次传播固化共同记忆

新闻是易碎品,但重要新闻无不充满历史感和社会意义。依托特定的新闻事件或新闻报道产品打造数字藏品,实质上是将昨天的新闻二次传播,放大“决定性瞬间”背后的历史价值,进而固化受众的新闻记忆。比如,《时代》周刊的“标志性封面”数字藏品、CNN的“改变我们的时刻”数字藏品等,《纽约时报》还将作家Kevin Roose的专栏制成数字藏品。2021年12月24日,新华社精选“奥运首金”“疫苗接种突破26亿次”等年度新闻摄影报道,铸成中国首套“新闻数字藏品”。在军事领域,新闻数字藏品具有塑造舆论的特殊作用。近年来,一些有经历战争的国家尝试建设线上战争博物馆,通过陈列、贩卖画作、官方声明、媒体报道、外界评价等内容数字藏品(NFT)的方式,旨在保存对战争事件的记忆,在数字世界传播利我信息,并为支持本国建设筹集捐款。在我国,每年军队媒体刊发大量极具历史价值的军事新闻报道,如以数字藏品的方式整理和发布,可望形成良好的二次传播效果。2022年6月,新华社联合幻核APP推出“两弹一星”系列数字藏品。《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等经典新闻图片被制成数字藏品发行,以一种特殊方式展现我国国防现代化的伟大成就,颇具收藏价值。

(二)军事文创数字藏品—IP助力粉丝社群构建

文创是一种以IP构建为核心的文化生产方式。基于特定的文创IP打造数字藏品,有利于发现军事文化与现代表达方式的契合点,让严肃的军事文化“活”起来。数字藏品中的文创IP存在衍生和原创两种模式。前者如依托知名军事题材动漫IP《士兵顺溜》开发的同名数字藏品,后者如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参与开发的全新IP“雄师奇兵”。数字藏品是重要的军事文化衍生品形式,其对于原创和版权的保护特点,有利于激活IP的创造和经营。对于传统媒体和文博场馆而言,社群运营一直是其短板。数字藏品的出现提供了一种摆脱这种困境的思路。数字藏品成为用户与藏品IP间的情感连接,而情感是人们参与互动仪式的内在驱动力。大部分数字藏品设计精美,限量发售,能与用户产生交互,让用户在收藏与使用中获得满足感,从而加深对IP和“粉丝圈子”的情感认同。为纪念“中国航天日”,央视网推出原创IP纪念款数字藏品“阳阳”和“师师”,迅速引发航天迷和“国潮”爱好者关注。而“雄师奇兵”系列在开发过程中,还将数字藏品与实体化文创玩具结合,让军博粉丝得以在线上线下同步体验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辉煌成就。数字藏品在传达正向价值的同时,促进了用户与平台间的良性情感交流,强化了用户对IP和平台的忠诚度,有利于形成高黏性的粉丝社群,并以社区形式外溢军事IP的影响力。

(三)红色历史数字藏品—科技赋能革命文化传播

革命文化诞生于党领导下的革命战争时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主流媒体和军事文化传播平台的重要责任。2022年5月,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馆藏珍品系列数字藏品发布。在数字技术加持下,以红五军慰问井冈山人民的“工”字银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伍分铜币、湘赣省工农银行股票等为内容的3款数字藏品,成为讲述革命故事,拉近革命文化与年轻大众之间审美距离的特殊媒介。主流媒体坐拥大量红色文化资源,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传播手段单一、辐射区域有限、同质化产品难以吸引年轻群体参与的矛盾。被视为“过时”的新闻—历史印记,以数字藏品形式再次回到公众视野,是科技赋能下红色文化传承和传播的有益尝试。2022年上半年,人民日报社旗下“人民创意”平台联合中国报业协会,选取抗日战争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红星》报、《新中华报》《晋察冀日报》等老报纸,共同策划并发布“红色印记”主题的“老报纸红色文化绝版数字藏品”。通过数字技术激活老报纸红色文化潜能,不仅实现了报业红色资源的文化价值挖掘,还吸引了新时代年轻人主动了解红色历史。其做法值得借鉴。

(四)科技装备数字藏品—创意牵引国防教育创新

科技装备一直是网民兴趣最大、关注最多的军事领域,收藏科技装备模型,也是众多军事发烧友的爱好之一。实物化的装备模型体积大、价格高,不易成套收藏,而数字藏品不仅能够在虚拟空间流通,还拥有官方认证和“限量感”体验。这为科技装备模型收藏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和发展空间。2021年以来,“新中国第一型导弹数字纪念模型”“海上长城3D船模”“国产航母山东舰”“抢滩登陆系列国防装备”等军事装备类数字藏品相继受到热捧。2022年建军节,光明日报社旗下光明艺品限量发售“战机数字藏品”,机型根据我国战机原型进行二次创作,最大限度还原战机细节,深受军迷和武器装备爱好者喜爱。一般而言,数字藏品有复制品、创作品和成长品3种类型,军事装备数字藏品大多归属复制类作品。复制得越精准越细致,越有价值。2022年11月,“北洋水师战舰系列数字藏品”上线发布,由大鹏所城海防博物馆根据史料记载对北洋水师战舰进行精确的三维建模,兼具文化与艺术属性,也动态呈现出逼真的历史感。近年来,随着我军不断加大装备建设力度,新装备频频“试飞”“下水”,为数字藏品提供了不竭的创意来源。

三、军事类数字藏品的创新发展策略

尽管行业发展的相关法规和技术仍在不断完善,但数字藏品已成为“传媒+元宇宙”领域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也是未来军事文化数字产品发展和Z世代受众争夺的重要赛道。对此,我们应紧前考虑,主动融入,创新筹划,大胆探索,在坚持内容为王、质量先行的基础上,积极实施军地协作,助力行业良性发展。

(一)彰显军事特色

军事特色是军队媒体入局数字藏品的优势,也是需始终坚守的品性。长期以来,我军媒体积累了大量优质的版权内容,这有利于降低内容布局的成本,也保证了作品的真实性和独家性。特别是头部军媒的独家、独创内容,因稀缺性而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对于非我所有的文化资产和军事IP,则可采取军地协作、合力开发的方式,甚至可以打破行业边界,跨界联动打造军事特色数字藏品。

(二)激发文化创意

作为创意文化的载体,军事类数字藏品不是简单堆砌军事文化符号。央视军事合作发行的数字藏品“军事主题纪念徽章·壮志如钢”源于中国航展文创设计,却将国产武器装备和各军兵种代表性元素浓缩于方寸之间,以巧妙的设计展现大国军事力量。“雄师奇兵”系列则在高度还原军备模型基础之上,赋予双重形态变形创意,让国防科普和想象力融为一体,为军事文创发展探索了新可能。

(三)强化公益属性

数字藏品兼具商品属性、文化属性和公益属性,也是媒体社会责任的重要载体。2022年“世界自闭症关注日”,澎湃新闻发行由原创动画《一个自闭症孩子对母亲爱的告白》打造的数字藏品,收益全部捐赠慈善机构,引发社会积极评价。军事类数字藏品更应强化其在国防教育、军事科普、红色基因传承、营造拥军氛围等方面的独特功能。2021年12月,中国军网打造的“星星伴我守边防”公益藏品,除了面向社会免费发放,还将其中2500份赠送给边防战士、退伍军人等特定人群,体现了军队媒体的价值追求和公益属性。

(四)拓展应用场景

占有社交网络使用场景的数字藏品更易出圈。“加密朋克”“无聊猿”等系列NFT之所以备受欢迎,一个重要原因是可以在社交网络上作为头像使用。基于头像的“社区共识”,提升了产品的价值和关注度。社交媒体平台的开放场景,为数字藏品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军事类数字藏品也可以探索更多沉浸式、交互式的体验玩法,特别是融合节日、公益、线下活动等,吸引年轻用户参与。2021年6月,《今日美国》报拍卖过一份现场报道的“通行证”,买家能够与记者一起探访肯尼迪航天中心,独家采访宇航员。链上链下联动发力,“以虚带实”“实虚结合”的新玩法,有助于扩大军事文化的影响,促进实体文创和数字藏品协调发展。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

责任编辑:姜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