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军事新闻理论探讨的论坛

军事新闻信息荟萃的园地

军事新闻采访写作的良师

军事新闻记者成长的摇篮


主管单位 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

主办单位 解放军报社

编辑出版《军事记者》编辑部

主  编 姜兴华

副主编 杨庆民

美术兼发行编辑 倪晓丽

美术兼校对编辑 周敏君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廖燕灵    丁玉宝

 祁宇博    顾宝祚  邹维荣   

刘凤桥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印  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发  行 全国各地邮局

出版日期 双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 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 34 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印装有误 负责调换)

做勇于冲锋的新时代新闻战士——长江韬奋奖获奖者、解放军报社副总编辑刘明学新闻之路及其启示

作者:李玉银

摘 要:军事媒体人是记者、是编辑,更是战士。本文通过解读长江韬奋奖获奖者、解放军报社副总编辑刘明学的新闻历程,试图揭示军事媒体人成长成才的实践路径,总结优秀新闻作品形成的基本规律,以期为军事新闻工作者成长成才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新闻战士;脚力;兵新闻;政治能力

2022年11月8日,第17届长江韬奋奖评选结果揭晓,解放军报社副总编辑刘明学获长江韬奋奖(韬奋系列)。刘明学是资深的军事新闻工作者,从连队的“兵记者”到中央军委机关报的高级编辑,从刊发“豆腐块”到多次荣获中国新闻奖,直至获得长江韬奋奖,他用了36年。刘明学常说:“军事媒体人是记者、是编辑,更是勇于冲锋的新闻战士。” 本文通过解读刘明学的新闻历程,试图揭示军事媒体人成长成才的实践路径,总结优秀新闻作品形成的基本规律,以期为军事新闻工作者成长成才提供借鉴参考。

一、迈开双脚,不惧险远,才能发现不一样的精彩新闻

数十年新闻生涯,刘明学用过的采访本装满了十几个纸箱,其中有一本最为特殊。打开斑驳的黑色封皮,扉页上不是新闻策划案,也不是采访内容,而是一封遗书:

“我可能完成不了这次采访任务,如果下不了山……”

故事要从一次刻骨铭心的采访讲起。那是2002年8月,解放军报社安排刘明学去西藏阿里军分区什布奇边防连,采访因突发高原心脏病殉职的连长刘长峰事迹。经过认真研究筹划,刘明学和驻站记者一行走上藏北高原,迎着漫天风雪,追寻刘长峰的戍边足迹。

天路崎岖,关山万重,这是一次充满艰险的旅程。驱车翻达坂,涉水闯冰河,一台“大解放”跑在车队前面,随时准备把陷入冰河不能自拔的越野车拉上岸。在海拔6700米的界山达坂,刘明学开始出现呼吸困难。他没有吭声,觉得“扛一扛”就过去了。

抵达什布奇边防连后,刘明学放下行李就与连队官兵座谈,到各个点位了解刘长峰工作、生活的细节。经过3天加班加点采访,刘长峰的形象在他脑海中逐渐丰满。踏上归途时,他感到身体十分疲惫,头痛欲裂。

一路翻越冰达坂,海拔一直在5000米上下,刘明学感到越来越难受。在海拔5100米的隆恩拉达坂,他们遇到了因车辆抛锚被困的3名汽车兵。熄火的汽车旁边,一头死去的野牦牛被野兽啃得只剩骨架,荒凉肃杀的高原荒野,令人不寒而栗。刘明学当即把自己随身携带的干粮送给汽车兵,出于新闻人的职业本能,掏出采访本进行随机采访。

突然,采访本上落下几滴殷红的鲜血,洇染了黑色的墨迹。一旁战友惊呼提醒,刘明学伸手一摸,发现自己鼻孔在淌血。很快,他就站不住了,从胸闷恶心、全身发抖发展到心绞痛。等到大家找来速效救心丸时,他已经不省人事,喂的药丸沾在嘴唇上不能吞咽。经随行军医急救,3分钟后,刘明学才渐渐苏醒。

“快往狮泉河赶,多待一分钟,就多一分危险。”军医急切地催促。 

隆恩拉达坂距离狮泉河镇有近400公里,全是搓板路,途中还要翻越十几个冰达坂,蹚四五条冰河。次日凌晨2点,他们终于到达海拔4300米的狮泉河镇。刘明学被扶进房间,一头栽倒在床上。不久,心绞痛等危险症状再度发作……

半小时后,缓过来的刘明学心头涌起一种不祥的感觉:如果身体状况继续恶化,自己有可能走不出这茫茫雪山了。他打开采访本,在空白的扉页上,用颤颤巍巍的手郑重写下遗嘱,交待后事……

万幸,遗书中的“如果”没有成真。经过彻夜急救和沿途医疗站、医院的接力救治,刘明学挺了过来。

这样的经历,让刘明学对刘长峰的担当付出感同身受,对刘长峰的牺牲奉献体悟更深。后来,他组织策划的刘长峰人物通讯《雪域高原铸丰碑》《什布奇,留下一个绿色背影》在《解放军报》刊发,万里边关的座座军营反响强烈,南疆军区为刘长峰追记一等功。

当编辑组长10年间,刘明学负责全军边海防新闻报道,登南沙礁盘、穿北疆大漠、攀西陲冰山、犁东海浪涛。98抗洪、抗击“非典”、汶川抗震……许多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的现场,都留下了他的脚印。同事评价刘明学:“一半是编辑,一半是记者。”

刘明学参与过20多位全国全军重大典型宣传报道,像全军10位挂像英模之一的“导弹司令”杨业功、“人民的好军医”华益慰、“模范边防骡马运输队长”尹祥美、荣获“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称号的高原医疗站护士长姜云燕等等。采访重大典型,他就像抵达边关那样,践行着“抵达第一现场”的理念,用眼耳触碰每一个事实和细节。

刘明学的新闻之路启示我们,脚力是新闻人的能力之基,苦地方、险地方,才是出作品的好地方,对于军事新闻人来说尤其如此。抵极边之地、闻战场硝烟,至人所未至、见人所未见,才能想人所未想、写人所未写。

二、俯下身子,扎进兵堆,才能听到不一样的真实心声

刘明学的新闻作品,常常反映出军队建设的大趋势大格局,但落笔处却多是普通战士,充满着浓浓的“兵味儿”。

“快来看,刘明学的稿子上报眼啦!”30多年前的一天,还是基层部队报道员的刘明学采写的新闻稿《某部13名战士当了股东》在《解放军报》一版刊发,消息很快传遍团机关。这篇稿件反映了改革开放后军营出现的新现象:一些战士将优待金投入家乡的工厂、公司,成为这些单位的股东。稿件客观呈现了部队对这种做法的不同认识,并理性分析其利弊,刊发后在军营引发热烈讨论辨析。

通过在基层不间断地蹲点调研,刘明学采写出一批带着浓重连队气息的新闻作品,像《农民退伍兵进城当工人》《富裕户子女好兵多》《有“私房钱”的战士增多》等相继发表,成为改革大潮中军营基层新图景的生动写照。

从年轻记者到资深编辑,刘明学始终感到,自己的根在连队,如果一段时间不端一端战士的饭碗、睡一睡战士的床铺、闻一闻战士的汗味、听一听战士的牢骚,写稿编稿就会感到“缺了养分”“少了底气”。

1995年,解放军报社开展“记者下连当兵”活动。已是上尉军官的刘明学穿着士兵军服、戴着列兵军衔,来到原济南军区部队条件最艰苦的“四无岛”(无居民、无淡水、无耕地、无轮渡)——内长山要塞区竹山岛,又当回普通一兵。

当兵锻炼结束后,他把所见所闻写成一组4篇“记者下连当兵札记”,聚焦军队育人功能,探讨驻艰苦地区基层连队如何办好“大学校”、助战士成长成才。稿件引起许多驻艰苦地区部队官兵的共鸣。

刘明学的“兵新闻”,不只是写兵这么简单。他总是提醒自己,“兵新闻”要体现时代气息,抓住那些“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时代趋势,做到春风化雨引领导向。无论是下连当兵、蹲点还是采访,他都以察大势、谋大事的思维,科学判断新闻线索,努力触及事物的本质、问题的要害,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1988年的一天,刘明学到连队和战士聊天,听说有的战士通过为商品买卖双方牵线搭桥,赚取一定劳务费。刘明学敏锐地感到,这种不显山不露水的经商活动,和军人备战打仗的要求格格不入。他当即进行调研,《注意:战士“经纪人”在军营悄悄活动》的报道很快刊发,起到了警醒引导作用。

一个周末,刘明学到连队和战士一起开展文体活动时,察觉到个别战士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把说“恭维话”作为自己的交际信条。他接连调查了几个连队,发现此现象并非个别。这部分战士入伍前大都当过“小老板”或经销员,善交际会处事是他们的鲜明特点。就此,刘明学采写通讯《军营戒说恭维话》,详细列举说恭维话的现象和危害,大力倡导“做老实人,办老实事,说老实话”的风气。

刘明学来自兵、熟悉兵、热爱兵,他自己始终保持兵的本色。下部队采访,战士都不把他当“宾”,而是认他这个战友,愿意向他掏心窝子。这些兵朋友都是刘明学的“新闻眼”。他采写的《战士为啥“热恋”名贵药品?》《军营拒绝交易式交往》《“公开热线”为何受冷落》《虚假“头衔”的背后》等稿件,都是直指部队建设管理中的痛点,充分发挥新闻的舆论监督和正向引导功能。

用兵言兵语阐释宏大主题,形成朴实、鲜活的文风。解放军报社原副总编辑江永红曾评价:“刘明学的作品土里土气,但这种土是带着土地芳香的土。”

刘明学的新闻之路告诉我们,扎进兵堆,笔头流金,军事媒体人要扎根基层,和官兵交朋友。只有想官兵所想、急官兵所急、忧官兵所忧,成为官兵的知心人,才能让官兵真正敞开心扉、吐露心声。

三、沉心静气,“守门”尽责,才能发挥不一样的传播效应

作为新闻编辑,既要走得出去,更要坐得下来。刘明学就有一种“把冷板凳坐热”的静气。

在2003年的抗击“非典”报道中,刘明学负责小汤山医院报道组的编辑工作。由于对SARS病毒了解还不够深入,出于安全考虑,刘明学进行隔离式办公,整整两个月没有跨出办公室。两个月下来,他编辑了180多篇稿件,其中一件获中国新闻奖、5件获抗击“非典”优秀新闻作品奖,他本人获“全国新闻界抗击‘非典’新闻宣传优秀记者”荣誉称号。

能沉下心思、耐住寂寞,根本的在于对新闻事业的执着追求,也在于对来稿记者、通讯员的爱护之情。在靠邮寄、传真投递稿件的年代,解放军报社每天的来稿常常要装满几个麻袋,将每天的“袋装”来稿翻一遍都非易事。刘明学给自己立了个规矩—当天来稿当天看完。为确保不错过每一篇有价值的来稿,他要求自己不但读标题、读导语,还尽可能通读全文。这样做费时费力,但惟其如此才能沙里淘金。

甘当绿叶衬红花,甘为人梯扶新秀。20多年来,刘明学帮带培养的记者、通讯员上百名,有的成名成家,有的走上领导岗位。

如今已任新疆伊犁军分区副政治委员的许必成,还清晰记得自己初任部队报道员时到解放军报社学习,刘明学手把手教他抓线索、搞调研、写新闻。一次,部队发生一起交通事故,许必成调查发现,造成后果的重要原因是乘车人未系安全带。刘明学结合当时全社会对安全带作用认识普遍不足的实际判断:“这个问题有针对性。”刘明学指导许必成结合部队安全教育采写特写《“请您系好安全带”》,并以《让系安全带成为一种文明素质》为题配上编后,刊发在《解放军报》要闻版。这篇报道有效引导官兵形成对安全乘车、文明乘车的共识。

在刘明学的帮助指导下,许必成的业务能力提高很快,采写的新闻作品先后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解放军新闻奖一等奖。

夜班,是报纸编辑出版的最后一道关口,是要闻版的“总装车间”,相当于报社的“总指挥部”。作为中央军委机关报,《解放军报》要闻版承载的权威发布和政治宣示功能尤其突出,夜班编辑的“守门”责任重大。夜班工作近10年,刘明学始终保持着强烈的政治敏感,注重用版面语言准确传递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声音,充分放大重要军事新闻的政治效应和传播影响。

2013年11月23日,我国宣布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当天恰是刘明学值夜班,他从下午就开始琢磨版面如何呈现这条新闻。

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重大声明,军队作为管控防空识别区的支撑力量,理应发出强音。刘明学立即协调相关编辑部门撰写评论,准备配稿。

当晚,刘明学提出在《解放军报》一版头条超规格刊发消息的方案,得到社领导的支持。由于准备充分, 一版头条将相关声明、公告、空军在东海防空识别区首次空中巡逻的消息,配上示意图和本报评论员文章作了“集装箱”式处理。报眼等位置,安排的是备战打仗题材的“硬新闻”,整个版面展示出人民军队坚决捍卫国家领土领空主权安全的强大力量和坚定决心。次日《解放军报》出版后,收到了很好的国际传播效果和社会反响,有力配合了国家重大举措。

刘明学的新闻之路启示我们,军事新闻人不仅要有成人之美的胸怀境界,还要有体察大势的政治敏感。要以很强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准确把握“时度效”,把政治意识转化为新闻语言和版面语言,准确传递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声音。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市军队离休退休干部历下服务处)

责任编辑:姜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