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主管单位 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

主办单位 解放军报社

编辑出版 《军事记者》编辑部


主 编 姜兴华

副主编 杨庆民

文字编辑兼责任校对 唐晓诗(实习)

美术编辑兼发行编辑 倪晓丽

美术编辑兼校对编辑 周敏君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廖燕灵

丁玉宝   赵贵存    顾宝祚  邹维荣   

肖一沙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印  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发  行 全国各地邮局

出版日期 双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 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 34 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印装有误 负责调换)

提高全媒体时代军事记者“走基层”质效

作者:钱晓虎 付善柱

摘 要:“走基层”是记者的基本功,更是全媒体时代军事记者必须练就的一项硬功。本文从“有新闻、有思想、有温度、有美感、有影响”五个维度,对“走基层”报道如何出新出彩进行分析探讨,以期为提高军事记者“走基层”质效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军事记者;“走基层”;融媒体;创新

“走基层”报道是各新闻媒体加强调查研究,增强报道贴近性、亲和力和吸引力的重要采访形式。全媒体时代,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给“走基层”报道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实践证明,“走基层”是记者的基本功,更是全媒体时代军事记者必须练就的一项硬功。本文从“有新闻、有思想、有温度、有美感、有影响”五个维度,对“走基层”报道如何出新出彩进行分析探讨,以期为提高军事记者“走基层”质效提供借鉴参考。

一、把握好选取新闻事件的焦点和角度,让事件有新闻

一篇新闻稿,一定要有新鲜的故事。对于全媒体时代的“走基层”报道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但也很容易被人忽视。所谓新鲜的事,或者是原来没听过,大家感兴趣;或者是让人心头一热,给人以启示;或者是弘扬了正能量,社会很需要;等等。

如何抓住新鲜事件?“走基层”采访的军事记者必须要有获取和积累信息的强烈意识,真正把新闻采写当一门学问来研究,当一项事业来耕耘。平时,要与广大基层报道骨干建立长效通联机制,打通新闻线索获取渠道;要定期前往理论交流、政策研讨、专题会议等信息集散地,及时掌握第一手信息,始终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牢牢把握优质新闻资源主动权。

基层是新闻的富矿,也是考验记者眼力的考场。很多新鲜事、活观点,就蕴含在一个个普通故事、一个个平凡人物中。军事记者要及时跟进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了解和掌握基层最新情况,分析鲜活的经验做法,让采访到的故事更具有新闻性、针对性。《解放军报》2012年11月4日头版头条刊发的《滑跃14°:中国海军起飞的仰角》一稿,是有关我国首艘航母的报道。记者在采访时敏锐地发现了一个细节:“辽宁舰”舰载机从甲板上滑跃起飞的仰角是14°。将滑跃14°放进标题,寓意着中国海军将从“辽宁舰”开始实现质的飞跃,完成中国海军走向深蓝的成人礼。随后,记者从机降航母、动中航母、夜探航母三个角度进行串联,由外至内,由形到神,循序渐进讲述航母的故事,使得文章更加立体,航母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这启示我们,全媒体时代,信息爆炸式增长,裂变式传播,军事记者“走基层”不能浮于表面、一走了之。我们要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善于用不同的视角看待事物发展,选取新闻事件的焦点和角度,让事件有新闻。这样采写出的新闻稿件才更有说服力,更能展现事物的本质。《解放军报》专门开设编辑记者一线采访调研专栏,走进“听得见炮声的地方”透视练兵场之变,涌现了不少佳作。在中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记者与飞行员同行同议同悟,经过专业培训后坐进模拟机舱、穿戴AI设备,亲历模拟空战训练,采写出的《“AI蓝军”成为空战“磨刀石”》一文刊登于该报2021年6月12日头版头条。稿件在体现“硬新闻”内核的同时,没有陷入术语、概念的“茧房”,受到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获得了第32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二、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到坐标,让新闻有思想

来自基层一线的报道蕴含的思想,对社会舆论的引导发挥着重要作用,必须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全面、系统、准确地宣传阐释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及时宣传报道各地区各战线的先进典型、鲜活经验,最大限度地凝聚思想共识、弘扬社会正气,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攻坚克难、向上向善的强大力量。

如何提炼“走基层”报道的思想?对军事记者来说,首先考验的是“大局观”,要自觉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动,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到坐标、找准定位,做到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大局不错位、党和人民需要时不缺位,这样新闻才会有思想。

在祖国的西北边陲,在守卫和平安宁的一线,涌现出以祁发宝、陈红军、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为代表的新时代卫国戍边英雄群体。《解放军报》2021年2月19日头版推出的《英雄屹立喀喇昆仑》通讯,首次独家报道英雄群体的感人事迹,有效回应了社会关切,有力回击了外媒的不实报道和恶意诋毁。稿件被中央各重点新闻网站、各主流媒体网站和客户端、各门户网站转载,全网刷屏,当天在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新媒体账号的阅读量超过6000万次,网友们纷纷自发转发传播,12个相关话题同时登上微博热搜榜。其中“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映衬了时代主题,引起了受众的强烈共鸣,成为当代中国青年发自内心的最强音。此稿的成功,离不开作者的深入调查。作者作为军事记者前往一线,与高原官兵一起同吃同住、执行任务,持续采访三个多月,掌握了大量第一手素材,含泪写成初稿后,反复打磨,数次修改。文章从忠诚、英勇、团结、奉献四个层面生动描摹英雄群体的宝贵特质,结构清晰,逻辑缜密,语言凝练,故事和细节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此稿获得第32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这启示我们,新时代的军事记者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准确把握新闻主题,定好文章的整体基调,是提炼文章思想的第一步。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接地气、通下情,在基层寻找新闻选题,由浅入深挖掘基层具体工作中蕴含的时代意义。

三、始终坚持用脚底板行走在基层一线,让新闻有温度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好新闻是走出来的,新闻人常说的一句话是,脚底板下出新闻。   

信息获取的难易程度,往往也是评价一件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准,这一点被时间反复证明。穆青写焦裕禄的时候,不包括前面的调研,六进兰考,才有了不朽名作《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魏巍写《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时候,深入朝鲜战场,在枪林弹雨中采访了大量志愿军将士,用三个小故事,让“谁是最可爱的人”响彻大江南北。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在全媒体时代依然适用。深入开展“走基层”采访活动,军事记者必须要有攻坚克难的决心,勇于爬高山海岛,蹚冰冷河流,始终坚持用脚底板行走在基层一线,让“走”出的新闻有温度。2020年“新春走基层”活动中央新闻单位优秀作品和先进个人评选中,《解放军报》2020年1月25日刊登的《砺兵海拔4700米,他们一刻不松懈》被评为优秀作品。这可以说是军事记者“走”出来的新闻。记者前往西藏军区某旅合成二营高原驻训地,那里雪山绵延,寒风凛冽,是“离天最近”的训练场。高寒、缺氧考验着官兵的战斗意志,也考验着记者的适应能力。在与官兵乘坐战车穿冰河、越土岭、翻壕沟的过程中,记者亲身体验了离战场更近、离使命也更近的极限训练条件。当晚,记者夜宿驻训点,与官兵促膝交谈,采集到很多感人故事,结合亲身体会,文字从内心流出汇成稿件。一经刊发,就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

从2011年1月开始,“新春走基层”采访活动已走过13个年头,难免出现主题雷同、故事老套、文风陈旧等情况。如何常走常新?答案还在行走中。军事记者一定要融入基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善于在演兵场、官兵身边寻找“活鱼”,窥视事物本质,从中找到独家的点子,做到主动出击、快人一步。以《解放军报》2018年2月2日头版头条刊发的《“陆战雄师”:钢多气盈骨更硬》作品为例,作品的采写背景是习主席在中部战区陆军某师向全军发布训令后,记者追随统帅脚步来到该师,深入到多个野外驻训场,登战车、进阵地、睡帐篷,与官兵面对面采访,心贴心交流,采写官兵开展实战化训练的故事。通过记者亲历式采访,生动讲述我军数字化部队官兵不畏严寒、战天斗地,不惧伤病、挑战极限的训练热情和高昂士气,也展示了全军上下坚定维护核心、聚力备战打仗、传承红色基因、履行使命任务的新气象、新作为。此稿获得第29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四、储备足够的文化知识,让新闻有美感

一般来说,好的新闻作品必须坚持系统观念,要有思想、有新闻、有情感、有美感。前两个“有”,是基础,对所有新闻作品都适用;后两个“有”,是升华,是对优秀作品的特殊要求。“走基层”报道,或多或少带着记者的情绪、观点,但有一点无法回避,它考验的是记者的笔力,最终要经受公众情感、审美的检验。

高尔基说:“语言是一切事实和思想的外衣。”新闻的魅力在事件本身,但宣传的效果在语言。一篇富有美感的新闻作品,题目要形象鲜活,内容妙趣横生,主题寓意深刻。军事记者必须储备足够的文化知识,学会用心用情、自然联想,用标题展现意境美、用导语突出新闻美、用细节升华内在美,让“实话实说”的新闻“实话巧说”,让新闻有美感。《新华每日电讯》2020年7月10日刊登的《“燃灯校长”送1600多名女孩出深山》一文中,记者被张桂梅老师每天清晨坚持为学生打开楼道灯这个细节深深感动,“开灯”寓意着为学生们带来光明,“燃灯”寓意着蜡烛一样的老师。最终,在经过反复讨论后,“燃灯校长”被写进稿件的标题。新闻作品发布后,“燃灯校长”这个形象鲜活的比喻,成为张桂梅最鲜明的标签,随后被其他媒体反复引用。此稿获得第31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走基层”采访中,军事记者要善于运用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官兵喜闻乐见的形式,适量在文稿中增加符合要求的新词新语,提高新闻语言的生动性,留下符合实际存在的想象空间,增加新闻语言趣味性。2021年“学习军团”推出的《“Daka! PLA”(打卡!中国军队)》,措辞用语活泼生动,给时政产品的“硬外壳”披上“软外衣”,使话语变得更“接地气”,更容易被众多网友理解和接受,实现较好的传播效果,荣获第32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五、充分发挥全媒体传播优势,让新闻有影响

当前,媒体融合的进程在加速,新闻信息的传播形式更加多样,“走基层”采访更是媒体融合报道的天然试验场。有的是在作品发表前,通过新媒体先声夺人、宣传预热,然后在传统媒体上深度呈现;还有的是传统媒体发表以后,新媒体进行二次传播。

这就要求军事记者要遵循全媒体传播规律,充分发挥全媒体传播优势,提高新闻影响力。如前所述的《英雄屹立喀喇昆仑》通讯,之所以能在军内外引起强烈反响,离不开中央各重点新闻网站、各主流媒体网站和客户端、各门户网站转载。也正是得益于全媒体传播优势,无数网友还引用文章内容自发创作音频、短视频、海报、歌曲等网络新媒体产品,是广泛自传播的现象级作品。

纵观当前主流媒体的“走基层”,采访通常采用采访小组联合行动的方式,发挥媒体融合优势,以短视频、漫画、Vlog等新媒体表现形式,实现对广大受众的全面覆盖,有效提高了“走基层”报道的影响力。新华社融合报道《2021,送你一张船票》以南湖红船为线索,将文字、国潮插画、音乐等要素融合到H5之中,让读者“沉浸式”感受建党百年来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成为新华社2021年首个“爆款”产品,全网浏览量超过5亿次。这种策划模式实现了重大主题和创新表达的有机统一,值得军事记者在“走基层”采访中学习借鉴。

这启示我们,全媒体时代军事记者最重要的是,要结合基层部队发展变化,强化信息内容价值,对新闻信息进行深加工;要联系基层官兵切身感受,注入人文情怀,提升作品温度;要展现基层官兵风采,增加新闻的可读性,提升新闻信息的含金量。

(作者单位: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陆军第82集团军某旅)

责任编辑:姜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