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主管单位 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

主办单位 解放军报社

编辑出版 《军事记者》编辑部


主 编 姜兴华

副主编 杨庆民

文字编辑兼责任校对 唐晓诗(实习)

美术编辑兼发行编辑 倪晓丽

美术编辑兼校对编辑 周敏君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廖燕灵

丁玉宝   赵贵存    顾宝祚  邹维荣   

肖一沙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印  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发  行 全国各地邮局

出版日期 双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 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 34 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印装有误 负责调换)

《新华日报》停刊期间我党话语权斗争探析

作者:滕瀚

摘 要:《新华日报》作为抗战时期我党在国统区的机关报,曾有过短暂停刊。期间,我党通过多渠道发声、线下活动汇聚统战力量、争取复刊进行“公关”等方式争夺话语权,打破了国民党反动派对我捂嘴噤声的企图。探究这段历史,对于做好新时代军事新闻传播工作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关键词:《新华日报》;话语权斗争;军事新闻传播

1939年5月3日和4日,重庆市区遭敌机轰炸,《新华日报》等10家报馆遭破坏。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借机宣布各报停刊,5月6日起共同出版《重庆各报联合版》(以下简称《联合版》)。《新华日报》作为抗战时期我党在国统区的机关报,停刊后至同年8月13日恢复独立出版发行。停刊期间,我党通过多渠道发声、线下活动汇聚统战力量、争取复刊进行“公关”等方式争夺话语权,打破了国民党反动派对我捂嘴噤声的企图。探究这段历史,对于做好新时代军事新闻传播工作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一、《联合版》出版后多渠道发声打破“舆论一律”

《联合版》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大轰炸对报社的破坏,实际上是国民党对舆论操控的缩影,其目的是为了达到“舆论一律”。该报核心机构“重庆各报联合委员会”主任委员由中央日报社社长程沧波担任,下辖的三个分委员会负责人也对国民党言听计从。该报规定不刊发各报采写的新闻,主要转发国民党中央社的新闻,成了国民党“统一国民意志”的“传声筒”。为打破这一局面,我党开始积极拓展发声渠道。

用其他刊物代替《新华日报》发声。同年5月7日《联合版》上刊登了我党的启事,第一条就是原来订阅《新华日报》的用户改送《群众》周刊,继续传递我党路线方针政策。在中央书记处发给南方局的指示中明确要求,“在《新华日报》暂未恢复出版期内,望你们努力,充实和扩大《群众》的内容,不仅将过去新华专论一类的论文刊登,且须有系统地刊载我党及八路军新四军各边区情形的通讯和消息。同时,尽量翻印和发行《新中华报》”。《群众》周刊是我党在国统区发行的唯一理论刊物,此时又承担起新闻宣传的重任。

此外,出版《新华日报》仿版—壁报也是重要替代方案。在南方局向中央汇报的补救措施中,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出版油印壁报。说是壁报,实际上就是《新华日报》的“缩小版”,因印刷数量有限加之国民党政策的限制,主要张贴在重庆要道墙壁上。壁报从内容呈现、版面设计到字体样式都与《新华日报》相仿,伴随着壁报的读者群日益增多,国民党甚至通过颁发“壁报检查条例”和撕毁壁报等方式限制其发声。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新华日报》在无法正常出版的情况下坚持斗争,积极寻求其他渠道和平台发声的经历启示我们,军事新闻传播必须努力拓展发声渠道,建强用好融媒体平台。要研究军队新闻媒体对外网站、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的布局,使军事新闻传播具有层次性,满足分众化传播特点。要科学设置内容,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力和凝聚力,突出宣扬“强国梦强军梦”,充分展示我军“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和平之师”形象。要创新宣传形式,多采用大数据、人工智能、AR/VR等新兴媒体技术,以达到最佳传播效果。

二、《新华日报》停刊后线下活动汇聚统战力量

抗战时期,《新华日报》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宣传我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团结各界人士,扩大我党在群众中的影响。为达到这一目的,尽管《新华日报》停刊了,但新华日报社还积极开展“线下活动”。比如,以戈茅、黄铸夫、姚黎民、王敬先、何耀光为代表的报社工作人员当时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向遭到战火破坏而无家可归的难民进行“施粥运动”,每天他们都会熬一大锅热粥,在重庆市区热闹街头悬挂“新华日报服务队”字幅。这种社会救济活动,也是《新华日报》继续扩大影响、团结抗战力量的重要方式。此外,通过采访活动宣传统一战线政策,也是一种重要的“线下活动”方式。1939年5月下旬,周恩来同志专门指示新华日报社总编辑吴克坚和采访科主任陆诒,要求报社记者不仅要做好采访工作,还要积极“向同情中共各界人士约稿,征求他们的意见,搜集各种参考资料”,实际就是要求党报记者既要通过党的统一战线工作来开展采访活动,又要通过采访活动来宣传统一战线政策,以争取更多的统战力量。

《新华日报》在停刊期间的线下活动启示我们,新时代军事新闻传播不仅仅靠“采写编发”,还要靠强军事业引领、广大人民群众支持和统战力量的发挥。要聚焦备战打仗。《新华日报》之所以能够成为国统区受众喜闻乐见的报纸,根本原因在于我党我军始终坚持的全面抗战方针与军事行动。军事新闻传播承担着为军队服务、为军人服务的重要职责,为备战打仗鼓与呼是分内之事、当尽之责。新时代军事新闻传播需要强化使命担当,坚持守正创新,切实为人民军队能打仗、打胜仗提供有力舆论支持。要依靠人民群众。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我党我军的新闻实践充分证明,军事新闻传播只有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统筹国内国际两个舆论场,才能更好地发挥特殊功能。在外宣上,要针对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既要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还要联合最为广泛的力量,如借助自媒体、社交媒体等其他平台和力量,大量预置与培植友我力量,拓展我对外发声声量,形成最大舆论声量。在内宣上,要充分发挥军事新闻传播记录、激励、引领作用,唱响主旋律,弘扬强军正能量;鼓励引导军事新闻工作者强化脚力、眼力、脑力、笔力,采写更多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的作品。

三、《新华日报》复刊斗争善用策略招法

在1939年5月3日和4日的大轰炸结束3个月后,新华日报社开始积极同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交涉复刊一事,并向即将于同年9月召开的国民参政会第一届第四次会议提交了一份题为《为答复敌寇暴行严正国际视听,渝市各报应确定日期及早复刊案》的提案。至今看来,这份提案仍是一篇成功的“公关”文章。从舆论引导角度看,在大轰炸之后,敌方造谣重庆各报社被毁严重,鼓吹战果,复刊能够“为答复敌寇之反宣传及严正国际视听计”。从文化工作指导角度看,重庆各报作为全国抗战文化的“风向标”,复刊有利于恢复重庆对全国文化信息传播的领导权。从满足受众需求角度看,仅一张新闻纸“不免示弱于人,甚至资其疑窦”,况且各家报社具有复刊能力,复刊可以“避免贻人以讥或误会起见”。从增强抗战宣传力量角度看,如果各报能够早日复刊,必然会让“新闻阵容为之一张”,各报也定会“竭其智虑,贡其一得,集思广益,增进团结”,损失严重的报馆也能早日复刊。新华日报社还提出各报互助合作加快迁建报社的具体办法。上述这些既有大义阐释,又有落地措施的提案,国民党当局是难以拒绝的。

我党为《新华日报》复刊所拟提案,充分显示出斗争的策略和智慧,通篇没有提及复刊对我党有多么重要,而是站在国民政府的角度,字字透出“我为你好”之意。这启示我们,全媒体时代,军事新闻传播一定要讲求传播策略。为了实现与“我们”同心同德的话语基调,应最大限度争取认同群体,从多角度出发阐释缘由,进而达到掌握话语权的目的。例如,2022年9月,中国军网发布中国军队国际形象网宣片《PLA》,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缩写“PLA”解读为“Peace Loving Army”(热爱和平的军队),展示中国军队积极参与国际维和、远海护航、抗疫合作、人道主义救援等行动,多维反映“中国军队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通过倡导“和平”这一全人类共同价值,有力回击了“中国军事威胁论”,触发了不同国别、不同族群民众的共鸣。这很有借鉴意义。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军事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姜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