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主管单位 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

主办单位 解放军报社

编辑出版 《军事记者》编辑部


主 编 姜兴华

副主编 杨庆民

文字编辑兼责任校对 唐晓诗(实习)

美术编辑兼发行编辑 倪晓丽

美术编辑兼校对编辑 周敏君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廖燕灵

丁玉宝   赵贵存    顾宝祚  邹维荣   

肖一沙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印  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发  行 全国各地邮局

出版日期 双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 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 34 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印装有误 负责调换)

突出“三性”:让新时代强军故事常讲常新——用工作通讯讲述新时代强军故事的实践与启示

作者:方姝阳

摘 要:全媒体时代,如何把握“时”与“势”,用工作通讯记录强军实践,让新时代强军故事常讲常新,是军事新闻传播必须要面对的现实问题。本文结合军队主流媒体和军事新闻工作者的宣传实践,从增强时代性、突出建设性、注重贴近性入手,探讨如何让工作通讯更加出彩、出新、出色的方法路径,以期为讲好新时代强军故事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工作通讯;新时代强军故事;新闻采编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全媒体时代,如何把握“时”与“势”,用工作通讯记录强军实践,让新时代强军故事常讲常新,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是军事新闻传播必须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新闻通讯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风貌通讯等。其中,工作通讯是反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的成绩,总结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或者探讨亟待解决的矛盾问题。媒体上出现的以“侧记”“札记”“记事”为题的通讯,大致属于工作通讯。它既强调政策性,指导实践,又突出实操性,概括规律、推动工作。本文结合军队主流媒体和军事新闻工作者的宣传实践,从增强时代性、突出建设性、注重贴近性入手,探讨如何让工作通讯更加出彩、出新、出色的方法路径,以期为讲好新时代强军故事提供借鉴参考。

一、增强时代性,让强军足音传递得更有力更有范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互联网正在媒体领域催生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军队主流媒体新闻采编实践正面临着重大机遇和挑战。工作通讯作为军队主流媒体的“家常菜”,凸显出针对性、指导性、服务性的优势。因此,记者在采写工作通讯时,要注重思维观念破冰升级,把准时代坐标,立足强军实践,善于求新求变,力争把新时代强军故事讲准、讲深、讲活、讲透。

好故事要富含时代气息。各类会议和党务、政务活动等是军队基础性工作。记者如何在开掘内涵和深度上下功夫,是实现用新角度展现大主题的关键所在。面对大量素材资料,记者不能局限于会议和活动表层内容,仅仅告诉受众会议上发生了什么、传达了什么,而没有剖析其背景、原因及意义。只有在认识和发掘新闻价值的过程中,既带着“火眼金睛”发现“金矿”,还要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进行分析诠释,帮助受众触碰更多新闻内核,才能写出散发思想光芒的工作通讯。2022年11月,国防科技大学主办的“国防科技前沿论坛2022”在长沙举行,共有40位两院院士、数百名军地领导和专家学者参加,可谓阵容空前。面对论坛中亮相的众多国防科技前沿话题,记者巧妙地选取和提炼出“人类对太空的依赖与日俱增”“国防科技发展要有高端人才支撑”等具有新闻价值的闪光点,采写了通讯《40位院士纵论国防科技—逐梦太空新征程 国防科技期待更多人才》并发表在中央主流媒体上,取得良好反响。

好故事要立足强军实践。在新闻报道中,“点”是指新闻所呈现的人或事,“面”是指事件或人物所处的社会大背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全军官兵掀起了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国防科大报》选取了5名在国防科技领域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科研工作者,推出《打造国防装备的“火眼金睛”》《构架军用无线通信的“智慧高速公路”》《塑造未来战争的“智能大脑”》《绘制指引战略博弈的“动态地图”》《铸造电磁空间的“克敌利剑”》系列通讯,既从“点”记录他们向战为战、思战谋战的生动实践,又从“面”上展示出一幅幅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生动图景。稿件同时还被“国防科大”微信公众号推出,在军内外引起积极反响。这启示我们,点与面有机结合,能增加报道的广度、厚度和深度,提高对工作的指导性。

好故事要善于求新求变。媒体要在“年年岁岁花相似”的常态工作中报道出“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新闻,犹如把一首经典的《四季歌》反复传唱数十年却常唱常新。例如,“实战化训练”“荣誉表彰”“军士选晋和士兵退役”等工作,如果面对同样的内容,按照既定模式一味模仿、人云亦云,就难免会陷入同质化、套路化的困境。如果善于结合部队自身特点,按照“一案一稿”量身定制,就会事半功倍。值得注意的是,在写稿过程中,无论是谋篇布局、素材选择,还是语言表述、标题提炼,都要注意采取新闻化处理,这样的新闻作品才能耳目一新,产生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突出建设性,着力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工作实践

当前,传播环境日新月异。媒体作为传递信息、引导舆论的重要平台,要始终坚守“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其中,指导工作是军队主流媒体的优良传统和重要职能。1956年1月1日,《解放军报》“创刊号”在头版头条发表社论,题目就是《运用报纸指导工作》,它体现出主流媒体担当的建设性角色,以促进部队建设发展为牵引,发挥了主流媒体的导向作用。

做顶天立地的“瞭望者”。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激励士气是工作通讯的功能之一,采写工作通讯要学会“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看问题”,立足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高度,抓住上下关注的“结合点”,将与部队建设密切相关的重大战略问题、使命课题融汇笔端。近年来,《解放军报》相继开设“强军思想引领新征程”“奋斗强军”等专栏,不同部队从各自实情出发,凝炼出具有指导意义的经验,确立报道的方向和重点,推出了一批要点明晰、立意深刻的重头报道,展现了习近平强军思想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崭新局面,以及部队官兵砥砺奋斗、投身强军伟业的生动实践,对开创强军事业新局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突出了工作报道的指导性,多篇稿件被中央权威媒体转载,彰显出全新的军事新闻传播价值。

做多维信息的“开掘者”。军队报纸及时关注热点问题,第一时间报道新闻,及时回应官兵关切,报道相关政策制度落地落实情况,为广大官兵提供信息获取渠道和经验分享平台,形成了积极的舆论引导合力。2021年1月,《军队后勤条例》和《军队装备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施行,《人民陆军》报及时推出专版报道,解读《条例》重要意义和亮点创新点,剖析部队依据《条例》开展后勤保障和装备工作面临的问题等,从宏观上强化了思想引领。同时,通过经验做法选编、故事讲述等,展示了多个部队在不同领域贯彻落实《条例》的举措成效,在微观层面将贯彻落实工作具体化常态化,凸显了工作报道的建设性作用。《人民海军》报、《人民武警报》等媒体也通过开设专版、专栏等,对《条例》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由此可见,注重微观与宏观的有机结合,多维发力,能让静态工作报道“活”起来。

做启发反思的“显微镜”。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媒体通过见人见事的典型案例,反映军队的共性问题或经验。《解放军报》曾经刊登过一篇报道,题为《万斤白菜“卖”了七元钱》,稿件从机关向连队索取白菜这一问题切入,报道的是某连队大白菜喜获丰收,一件理所应当的好事却变成了意想不到的坏事:一些机关向该连队伸手,导致连队的1万多斤大白菜最终只卖了7元钱,切口虽小,却将机关侵占基层利益这一大问题反映得淋漓尽致。稿件刊发后,给官兵带来不小的思想震动,进而推动作风纪律整顿落地,作品获得全国好新闻一等奖。此稿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内容不仅针对性强,生动实在,而且引人深思、发人深省,是新闻报道“宏大处着眼,细微处落笔”的成功范例。这对用工作通讯讲述新时代强军故事是有深刻启示作用的。

三、注重贴近性,实现新闻与官兵之间的精准对接

当前,新闻生产、发布和传播模式虽然发生深刻变化,但对新闻入情、入理、入脑的要求却不曾改变。新闻的影响力,很重要的一点是源于新闻的贴近性。有怎样的深入体验和真情实感,就有怎样的生动刻画和真切表达。广大基层官兵是强军兴军的主体力量,也是军事新闻的主要受众。军事新闻工作者对基层官兵的情感,不仅是采写新闻的内在动力,更是与受众拉近距离、触发共鸣的有效途径。

温情表达,探寻人性光辉。“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我们在看一些工作通讯时,为什么觉得索然无味,难以“下咽”?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表达。所谓内容决定形式,好的工作通讯也要辅以多样化的表达方式,调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多种手法,增添丰富的背景,引入鲜活的元素,塑造适当的情节,展开精辟的分析,让工作通讯少些枯燥的“工作味”、多些灵动的“文学味”。归根结底,工作通讯报道的就是人的活动,通过讲故事的形式,以人和事为抓手把经验做法写实写活,有利于避免空洞枯燥。作为《国防科大报》及“国防科大”微信公众号的重要栏目,“科技新锐”“科技强军先锋”“优秀教员风采”等栏目紧贴学校的属性和特色,刊发了一批军校教研人员教战研战、为战育人的动人故事。这些稿件的共同点是注重场景描写、细节刻画,行文轻巧流畅,不乏挖掘本质内涵的“点睛之笔”,使得报道更加引人入胜。

深度解剖,破解共性问题。一般性工作报道若想出“精品”,关键在于寻找与官兵密切相关的吸睛点,挖掘背后的深刻意义,总结新的规律机理,以推动破解共性问题。例如,军事训练是部队经常性中心工作,是生成和提高战斗力的基本途径,是最直接的军事斗争准备。开展报道时,记者需要从一个个具体的事例切入,展现实战化训练过程中出现的观念转变、思想破茧、机制创新、攻坚突破等千变万化的场景,将演兵场上“冒热气”的课题,变成记者关注的焦点、写作的重点。《解放军报》开设的“全面加强练兵备战”栏目,稿件聚焦演训场上新鲜的人和事,开小口挖深井,做到了对“实战化训练”主题的深度开掘。例如,该报刊登的《规划好的路线,缘何到不了预定地点》《基层“兵点子”成为训练“金点子”》《一路硝烟弥漫 全程特情不断》等不少稿件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正所谓“一深入就具体,一具体就生动”。

巧妙策划,深入抵达官兵。一般而言,工作通讯所涉及的内容往往零散而繁多,在报道构架上若能打破陈规、创新模式,对素材进行梳理、重组,模块化、系统化打出报道“组合拳”,效果就截然不同。例如,《解放军报》“法治军营”专版瞄准纠治“五多”问题为基层减负持续发力,先后推出《重拳纠“五多”开局做“减法”》《以过硬作风纠治“五多”》等多组报道,对问题展开多角度查摆剖析,既有官兵对《“一张表”统工作》《分闸口理文电》等做法的凝练总结,也有机关对《指导抓建不能只重纸面落实》《检查考核坚决叫停事先预演》的深刻反思,上述报道让导向更鲜明,主题更升华,做到可读性和启示性俱佳。在呈现方式上,将媒体深度融合思维融入新闻生产全过程,也是一种有益尝试。从选题策划之初,就综合运用传统媒体的深度和新媒体平台的速度优势,将图文与音视频动画相结合、专业解读与通俗讲述相结合、事实报道与舆论引导相结合,实现传播质效最大化。新修订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职人员条例》颁布施行后,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旗下各媒体平台陆续推出了不同表达方式、呈现方式的多元化新闻产品,以有声有色的系列视频、通俗专业的政策阐释、高端大气的专题策划、创意十足的精美海报,让受众眼前一亮,营造出强大的传播声势。

(作者单位:国防科技大学)   

责任编辑:姜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