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主管单位 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

主办单位 解放军报社

编辑出版 《军事记者》编辑部


主  编 姜兴华

值班主编 张和芸

副主编 杨庆民

文字编辑兼责任校对 唐晓诗

美术编辑兼发行编辑 倪晓丽

美术编辑兼校对编辑 周敏君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廖燕灵

丁玉宝   赵贵存    顾宝祚  邹维荣   

肖一沙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印  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发  行 全国各地邮局

出版日期 双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 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 34 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印装有误 负责调换)

精准把握非战争军事行动报道时度效——《解放军报》2023年抗洪宣传创新实践与思考

作者:邵 薇 张 蕾

摘 要:全媒体时代给非战争军事行动报道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着眼创新非战争军事行动报道,本文围绕新闻传播的时度效,结合《解放军报》2023年抗洪宣传实践提出,抓住时机,通过及时发声赢得先机 ;收放有度,通过把握节奏实现有效传播;讲好故事,通过激发共鸣传播好中国军队声音。

关键词:《解放军报》;非战争军事行动报道;时度效;全媒体时代

非战争军事行动,是我军着眼有效防范化解风险挑战、应对处置突发事件、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等行动。通常包括军事威慑、国际维和、反恐怖活动、反走私、缉毒、戒严、防暴平暴、抢险救灾、支援国家社会经济建设等。

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新闻宣传的政治性强、时效性强、受众关注度高,是军事新闻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媒体时代给非战争军事行动报道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2023年夏,面对我国华北、黄淮、东北等地突发洪涝和地质灾害,《解放军报》(以下简称“军报”)秉承传统,打好遭遇战,准确把握时度效,先后推出10余个专版,发稿近300篇,实现了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全媒传播,成为一次全方位探索全媒体时代非战争军事行动报道的有益实践。

一、抓住时机,通过及时发声赢得先机

全媒体时代,非战争军事行动常常成为舆论场的焦点。这就要求把“时”贯穿到整个报道过程中。时,即时机、节奏。军报此次抗洪宣传,通过及时发声赢得先机。

(一)主动说,第一时间发声,掌握舆论主动权

7月28日,受台风影响,东南沿海多个城市受灾。军报第一时间启动采编应急预案,记者奔赴救灾一线采访,刊发综合消息《东部战区组织官兵和民兵紧急救援》,既传递东部战区联指中心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的权威信息,又报道第73集团军紧急出动参与救灾动态,同时还报道国防动员系统转移受灾群众等救灾进展。稿件被军地主流媒体纷纷转载。有网友称:“解放军来了人心定。”

这篇被读者称为“彰显权威”的综合消息,是对新闻传播“时”的准确把握。全媒体时代,舆论发酵、生成、引爆、扩散的速度加快,“首发效应”尤为重要。特别是涉及军队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的信息,如果军队媒体不说,外媒会说;主流媒体不说,自媒体会说。这就要求我们要时刻做好打遭遇战的准备,一旦行动展开,就要严格按照上级决策部署,紧跟部队的行动节奏,紧抓“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宣传预案,组织记者赶赴现场;发布最新信息,传递权威声音;既报道受灾情况,更报道救灾进展。这样有利于掌握舆论主动权,有效引导舆论走向。

(二)及时说,回应关切,把解疑释惑放在前面

此次洪涝灾害,爆发突然、受灾面积大,网络上一度出现“某地几十年未遇洪涝……”“某市百年未遇大灾……”等信息。军报紧贴受众关切,及时在8月5日要闻版推出《连续奋战,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等整版报道,反映人民军队在严峻灾害面前向险而行的勇毅担当。其中刊发的特写《夜探洪涝灾区》,真实记录了河北石家庄警备区官兵深夜冒险在重灾区涿州救灾的细节;刊发的特写《跋山涉水的“生命接力”》,反映第82集团军某旅官兵连续奋战,使北京市房山区20个与外界“失联”的村庄恢复联通等信息。军报的及时发声,不仅回应了受众的关切,还回答了灾情初期网络上出现的“这么大的灾情老百姓怎么办?解放军在哪里?”等疑问,消除了杂音。实践证明,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张图、一段视频经互联网很快就能形成爆发式传播,可能对舆论场造成很大影响。军报的及时回应,折射出军队主流媒体在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必须发挥“风向标”作用。要着眼国家大局和中心任务,研判非战争军事行动进展、面临的问题、发展趋向等,及时发声,对于热点和敏感问题及时作出回应,扩大正面阐释声量,赢得话语权。

(三)善于说,加强互动,将话题变为“选题”

《“子弟兵来了,我们有救了”》这篇稿件,是军报8月6日推出的反映武警北京总队机动第三支队官兵救援转移被困旅客的侧记,引发网友刷屏。此稿的推出并非偶然。此次抗洪宣传,军报除通过随部队行动的记者实时掌握前方战况外,还通过网络了解受众关注关切,先后推出解救被困群众、一线健康防护等动态新闻。此前,K396次列车被困成为网上热点,军报派出记者嵌入救灾部队,通过亲历报道,以微信、微博、纸媒互动等方式,全程反映解救经过,延伸了报道触角,增加了新闻厚度,满足了受众对突发事件的“知晓欲”。这启示我们,全媒体时代,只有了解受众所思所想,打造多方位、深度化的新闻产品,才能吸引更多受众。军队主流媒体应创新改进议程设置方法,推动单一发布向双向互动转变。一方面,从宏观部署大局出发设置议题;另一方面,对网络上出现的热点议题,也可以“拿来”为我所用。通过“自上而下”的“正向设置”和“从下而上”的“反向设置”相结合,彰显军队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

二、收放有度,通过把握节奏实现有效传播

全媒体时代,非战争军事行动报道的特殊性,决定了新闻宣传“度”的把握既是重点,更是难点。度,就是力度、分寸。军报在此次抗洪宣传中,收放有度,通过把握节奏实现有效传播。

(一)掌握节奏,讲究力度

此次抗洪宣传,军报在头版开设“抗洪抢险救灾·人民军队在行动”专栏,集中刊发重要稿件,要闻版连续11天推出整版图文报道,将人民军队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高度关切体现在版面。这是军报推出的第一波次报道。地方媒体称其“前奏雄浑恢宏,形成强大声势”。非战争军事行动报道,就如同十指弹琴,十个指头同时按下,不成曲调;高低错落,才合乎乐律。随着抗洪救灾行动的持续,军报按照预先计划,适时推出“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积极支援地方抗洪抢险救灾纪实”系列稿件,以人民军队宗旨、党组织作用发挥等为主题,并配发评论,鲜明地统领整个抗洪宣传。8月13日军报推出长篇通讯《风雨同心 铁肩担当》,对军队抗洪行动进行阶段性总结,全景式展现人民子弟兵持续奋战华北东北抗洪抢险一线的突出贡献与感人事迹,凸显了军队主流媒体在塑造军队形象上的独特功能。

纵观军报此次抗洪宣传,多波次多侧重面的报道,主旋律突出、和声饱满,正如网友所说 :“是抗洪协奏曲,更是强军进行曲。”这启示我们,非战争军事行动报道不仅要客观呈现行动,而且要根据不同时间节点和发展阶段,把握不同节奏,做好阶段性筹划,掌控发稿规模和力度,最大限度实现有效传播。

(二)紧跟时代,巧选角度

灾情发生后,公众对受灾群众的安危和抗洪一线军民的吃、住、行、医等都十分关切。军报适时推出《全国军粮部门全力保障洪涝灾区粮油供应》等稿件,及时传递党和政府对受灾群众的关心。

此次抗洪宣传,军报始终站在受众的角度,回应受众关切。站在受众的角度,是强化互联网思维,实现“把媒介变成产品,将受众当成用户”的转变。这一“转变”,贯穿在整个抗洪宣传中。比如,军报推出的《风疾雨骤砺新羽》等稿件,通过细节描写“天上,无人机盘旋侦察,直升机空投物资;水上,冲锋舟疾速前行,重型支援桥架起通途……”这样的角度,凸显了抢险中部队的有序保障和高效指挥。这与九八抗洪中官兵以血肉之躯封堵决口的场面形成鲜明对比。这启示我们,公众心理、社会期待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如果我们的报道依然只呈现的是“吃泥水馒头的抗洪官兵”,尽管也能感动人,但可能会引起受众对部队后勤保障能力等的质疑。这就要求我们,非战争军事行动报道,应紧贴时代变化,既重主题,也重主角;既重体现,也重展现;既重论述,也重叙述。尤其是要重视以小事件透视大时代,以小细节折射大发展,凸显新时代人民军队的崭新风貌。

(三)关注全程,“浓淡”有度

此次抗洪宣传,军报除了如前所述的《东部战区组织官兵和民兵紧急救援》等报道外,还推出了《本色永不变》等系列纪实,做到了关注全程,“浓淡”有度。

该系列纪实顶天立地,既记载军委联指中心决策部署过程,也刊登官兵向险而行的足迹;既有战士被水流冲倒时仍然紧抱遇险儿童的细节,也有受灾地区群众与官兵共同奋战的场面。相关新闻评论区,网友留下“军装的迷彩色,是这个夏天最暖心的颜色”等感慨。这启示我们,非战争军事行动报道,“度”的把握必须贯穿全程,尽可能精准到每一句话、每一个细节、每一篇稿件、每一幅图片、每一个版面,关注整体,注意均衡,展现全貌,尽可能让受众获得恰到好处的分享和体验。

三、讲好故事,通过激发共鸣传播好中国军队声音

非战争军事行动报道说到底是在讲故事,讲故事的能力水平直接影响新闻传播的“效”。“效”,就是效果、时效。军报此次抗洪宣传,通过讲故事来实现“效”。

(一)精准传播,激发共鸣

2015年12月25日,习近平主席在视察解放军报社时明确提出,要善于观察,在众多材料中发现好材料,找到反映时代精神、反映官兵面貌、能够引起广泛共鸣的材料。这为我们讲好中国军队故事、传播好中国军队声音提供了根本遵循。具体到非战争军事行动报道,要强化讲故事理念,通过“故事”牵引,把模糊的、缺乏具体对象的大众营销,变为提供具体清晰的、个性化内容服务,实现精确营销,定点传播。此次抗洪宣传,军报从综合消息到系列纪实,从图片报道到版式设计,从评论员文章到短视频等,均把讲故事贯穿其中。比如,“双拥视界”版,以读图报道的方式,选取抗洪前线的6个镜头,挖掘背后的故事。网友留言:“雨中的‘摆渡’、温暖的后背……让我们真正理解了‘人民子弟兵’这五个字的深刻含义。”

中外新闻传播实践充分证明,故事是最好的子弹,谁的故事能打动人,谁就能实现精准传播,拥有更多受众。军报此次的抗洪宣传说明,增强非战争军事行动报道吸引力,要始终围绕讲故事,捕捉与众不同的亮点,用好生动的细节;要善用兵言兵语、群众语言、网言网语;要强化受众为本理念,针对不同受众特点,寻找情理共通点,进而实现情感共鸣。

(二)延续传播,形成长效

军报8月19日推出的 《“吾将吾身献吾党”》稿件,报道此次抗洪中壮烈牺牲的吉林省舒兰市人武部政委周昆训的事迹。围绕周昆训的宣传,军报进行了持续跟踪报道,既有消息、通讯,又有文学作品,还有短视频作品等,从追踪烈士英灵返乡到社会各界的反响……

持续跟踪报道被有的学者称为延续传播,是指对于一些影响力较大的新闻事件延续一段时间的宣传,强化受众关注度。军报此次抗洪宣传,除了典型宣传外,还在灾后重建、受灾地区征兵工作等方面进行了持续报道。纵观近些年的非战争军事行动宣传,军报从中越边境大扫雷、亚丁湾护航到汶川抗震救灾等,都围绕延续传播进行了有益尝试。如对排雷英雄杜富国的宣传一直持续至今,他的“你退后,让我来!”感动了无数人。这启示我们,作为有着重要影响力的非战争军事行动报道,不能停留在一朝一夕、一篇稿件上,而是要着眼长远,通过延续传播形成长效,给受众打下深刻烙印。既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还要回答怎么办;既要关注当下,又要思考未来;既要反映问题,还要总结报道对象的经验做法,促进问题的解决。

(三)全媒传播,扩大成效

8月10日,军报“军营观察”版在刊发抗洪现场新闻特写的同时,附上视频截图、二维码等,全方位呈现新时代官兵好样子。报道中“义务兵就是尽义务来了,就是干这事来了!”这句话,成为网络热词。此次抗洪宣传,军报依托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所属媒体平台,加强对报、台、网、端、微、屏等媒体的综合协调联动,所有稿件形成了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全媒传播,提高了传播质效。

非战争军事行动报道既是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媒体融合的重要战场。此次军报抗洪宣传的实践充分证明,非战争军事行动报道能否通过全媒体传播,让中国军队的故事和声音传得更远更广,事关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媒体融合环境也为非战争军事行动报道赋予了具有时代意义的战略地位和历史使命。特别是当前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0.79亿人,军队主流媒体要提高宣传质效,必须顺应互联网发展大势,利用互联网特点和优势,推进理念、内容、手段、体制机制等全方位创新;要以更多元的报道形式和更丰富深刻的报道内容诠释好媒体责任;要善于配合整合融合传统媒体具备的内容生产优势和新兴媒体的终端、传播渠道,提高军事新闻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作者单位:解放军报社)

责任编辑:张和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