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主管单位 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

主办单位 解放军报社

编辑出版 《军事记者》编辑部


主  编 姜兴华

值班主编 张和芸

副主编 杨庆民

文字编辑兼责任校对 唐晓诗

美术编辑兼发行编辑 倪晓丽

美术编辑兼校对编辑 周敏君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廖燕灵

丁玉宝   赵贵存    顾宝祚  邹维荣   

肖一沙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印  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发  行 全国各地邮局

出版日期 双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 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 34 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印装有误 负责调换)

以小见大:让新时代强军故事深下去活起来

作者:汪 博 安 阳

摘 要:以小见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表现手法。着眼让新时代强军故事深下去活起来,本文结合当前《解放军报》等军队主流媒体的宣传实践提出,注重把大主题落脚在“小人物”上,着力把大主题呈现在“小故事”中,善于把大主题凸显在“小细节”里。

关键词:以小见大;传播质效;强军故事

中外新闻传播领域有一个普遍认知,“以小见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表现手法。所谓“以小见大”,即聚焦一个具体“点”上的新闻事实,再联系展开“面”上的报道,从中挖掘出大的主题。军事新闻报道政治性强、专业性高,引用数据和术语多,很容易写成抽象化、数据化的报道,让外行看不懂、内行不愿看。长期以来,《解放军报》等军队主流媒体通过“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推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等一等炊事员》《床头柜里的“指导员”》等稿,时隔数十年仍历久弥新。着眼让新时代强军故事深下去活起来,本文结合当前军队主流媒体的宣传实践提出,注重把大主题落脚在“小人物”上,着力把大主题呈现在“小故事”中,善于把大主题凸显在“小细节”里。

一、注重把大主题落脚在“小人物”上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讲好新时代强军故事,要注重聚焦基层官兵强军实践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从“新”中折射大主题。

在小人物面临的“变”中找“新”。2023年4月26日《解放军报》“军营观察”版刊登的《一名新兵班长眼中的新训变化》,就是通过“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将目光聚焦在南部战区陆军某训练基地一名普通新兵班长彭耀建身上,以他的视角带领受众直观感受“现在的新兵和以前真的不一样了”,新训骨干带兵理念要与时俱进,“自己没有‘一桶水’,怎么给别人‘一碗水’”,只有这样才能让“温室里长出的花朵,一样能够结出成才的果实”。全文没有通篇累牍去阐述面对一年两茬、专业承训的变化,新训如何跟上时代脚步的宏大主题,而是另辟蹊径选择从新兵班长这样的“小人物”身上切入,通过他的带兵故事将新训变化跃然纸上。

从“小人物”身上折射“大时代”。2023年3月15日《解放军报》“军营观察”版刊登的《在雪山之巅放飞梦想》,讲述陆军某旅一名女军官,从地方大学生成长为无人机操作手的逐梦经历。以这样一个“小人物”的成长经历,折射出女军人不断涌现军营、岗位不断向一线战斗岗位延伸的时代风貌,将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的“重视女干部培养选拔工作,发挥女干部重要作用”这个大主题于无声处显现。由此可见,每一个平凡的“小人物”身上都有大时代的缩影。有时候选择好一个“小人物”本身就能凸显大主题,让受众更加直观地了解其背后的内涵和意义,从而用见微知著的“小”唱响时代旋律的“大”。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新闻活动是人类求生存、图发展的需要,人物是新闻的核心要素。上述两篇稿件启示我们,对于重大主题新闻报道而言,要注重精心选择与新闻事件有密切关联的那些“小人物”,将具体的主题内涵落脚于具体的人物身上,讲述他们身上那些有形、有趣、有意义的故事,讲述他们在新闻事件中的经历、感受,从而“不露声色”地表现新闻主题。正如我国著名新闻学者李希光教授提出,在讲故事新闻学里,人物高于主题。正因为有了一个个典型人物,才能形成一个个吸引人的故事,使新闻报道具有打动人、感染人、鼓舞人的力量。

二、着力把大主题呈现在“小故事”中

一滴水里观沧海,一粒沙里看世界。一篇优秀的新闻作品,尤其是动态性的新闻报道,往往不直接论述事实,而是采取“寓论断于叙事”中,通过讲好故事来无形发声。

从习以为常的变化中折射大主题。2023年5月19日《解放军报》“军营观察”版刊登的《加班食品:思路一变办法多》就是一篇用小故事呈现大主题的新闻佳作。作者将视角聚焦在“20元加班食品”这件不起眼的小事上,通过讲述在机关加班工作的临时人员能领加班食品、官兵灵活选择领取加班食品的时间、报销的事专人负责等小故事,让广大官兵直观感受到惠兵政策的温暖、部队管理的科学。由此可见,政策的温度要靠落实的细节来释放,以小见大的宣传方式更具说服力。

从基层官兵关切的问题上反映大变化。2023年3月15日《解放军报》“基层传真”版刊登的《通知已发出,为何还要“打招呼”》,以南沙守备部队某大队一名干事协调舰船运送物资这一日常工作中的小事为切入口,层层递进,深入剖析,虽早早拟好物资运补清单且第一个交到相关业务部门,但为何仍不放心还是给负责干部接连打起“人情牌”。文章字句浅白、叙事清晰、说理明白,将依法治军、从严治军这个大主题,通过小故事的抽丝剥茧,慢慢呈现在受众眼前,让人更易理解接受。实践证明,紧盯基层官兵关切的问题,站在基层官兵的角度发声,往往能反映出时代的大变化。

综上所述,讲好新时代强军故事,要“站在天安门上想问题”,“下到班排一线找故事”,立意要远着眼要近,“陈情”要活“说理”要实,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色处见繁花。要善于通过“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把大主题呈现于“小故事”中,从大处着眼、小处切入,从正面立意、侧面挖掘,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大开膛”,透过身边一个个活脱脱的、可感可知的“小故事”,揭示蕴含其中的大道理,让大主题“软着陆”,使新闻作品具有较强的鲜活性和感染力。

三、善于把大主题凸显在“小细节”里

全媒体时代,受众每天接触海量信息,细节是吸引其关注的重要因素,尤其对于重大主题新闻报道而言,更离不开细节描写。

从“小细节”展示全貌。2023年4月26日《解放军报》二版刊登的《深潜,战斗在水下》,以战地记者进战位的形式,展现记者重装潜水时的场景,“记者双腿发力准备起身,结果屁股刚离开座位,就被笨重的装备生生‘拽’了回去”,这一细节生动形象地勾画出初次重装潜水时,记者不熟练的状态,巧妙将前文“这个课目看起来并不难”与下文“真是看时容易做时难”的记者心理变化完美过渡,同时还与“战友们那样‘潇洒’一跳”形成鲜明对比,让人一看就能留下深刻印象。后文再通过记者专门留意空瓶子和周围环境的变化这一细节,“增压到5米水深时,瓶子变形了;15米时,挥动手掌能感到空气的黏稠感;20米时,瓶子被压扁了”,让人更能直观感受到重装潜水的不易,而官兵训练一般需要潜到50米,进一步凸显基层官兵训练刻苦,展示了官兵练兵备战的全貌。

从“小细节”展示新貌。2023年5月22日《解放军报》二版刊登的《一名助理员和他眼中的“绿色营盘”》,通过记者在营连食堂“吃碰饭”发现,“洗碗池旁没有放置泔水桶,官兵们将饭菜残渣倒入一台白色机器里”这一细节,巧妙道出旅队将餐余垃圾转化为树木肥料的创新实践,折射出该旅建设绿色军营的新风貌,将官兵以日常行动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具体化。由此可见,用细节来“说话”,让人一看就懂,一读就能联想到全体官兵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生动场景,使报道能够在更深层次上引起受众共鸣。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全党全国全军的首要政治任务。如何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入脑入心,拉近这个重大主题与普通官兵之间的距离,让每名官兵真切感受到其重大意义,是军队主流媒体面临的重要课题。上述两篇稿件启示我们,讲好新时代强军故事,要学会从细节着手,善于发现和捕捉那些贴近基层生活、贴近官兵内心变化、贴近练兵备战火热一线的小细节,以细节见全貌、显情怀、表主题,从而让新闻报道变得更加立体真实,具有深度。正如穆青所说:“有时,一个细节比千言万语生动得多、深刻得多、有力得多。”

(作者单位:陆军政治工作部宣传文化中心报社、网络舆情室)

责任编辑:唐晓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