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主管单位 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

主办单位 解放军报社

编辑出版 《军事记者》编辑部


主  编 姜兴华

值班主编 张和芸

副主编 杨庆民

文字编辑兼责任校对 唐晓诗

美术编辑兼发行编辑 倪晓丽

美术编辑兼校对编辑 周敏君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廖燕灵

丁玉宝   赵贵存    顾宝祚  邹维荣   

肖一沙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印  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发  行 全国各地邮局

出版日期 双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 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 34 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印装有误 负责调换)

直面挑战:提高全媒体时代深度报道传播质效

作者:申逸恺

摘 要:全媒体时代创新深度报道迫在眉睫。要直面挑战、把握好深度报道创新传播的基本原则,通过拓展深度报道传播业态、创新深度报道传播手段、培养深度报道专业团队,提高深度报道传播质效。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深度报道;创新传播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创新深度报道是全媒体时代塑造主流媒体舆论新格局必须直面的一道新课题。深度报道是指对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进行系统反映的一种报道方式,是主流媒体提高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重要抓手。如《解放军报》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今推出的反映军队面对改革的《改革,当代中国军人的求索》《做改革强军征途上的“纤夫”》《胜战之路》等名篇,让人们认识了各个时期中国军人直面改革、融入改革的崭新风貌,在指导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军内外引起积极反响。全媒体时代给深度报道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创新深度报道迫在眉睫。要直面挑战、把握好深度报道创新传播的基本原则,通过拓展深度报道传播业态、创新深度报道传播手段、培养深度报道专业团队,提高深度报道传播质效。

一、全媒体时代深度报道面临的挑战

全媒体时代不仅强调信息的多元传播途径,还要求新闻媒体在传播过程中不断适应变化,深度报道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一是碎片化挑战。全媒体时代,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和移动客户端等平台的出现,使得新闻传播变得更加碎片化。当受众习惯了快速便捷地获取新闻事件的表面信息,习惯了片段式阅读之后,容易对需要一定时间和篇幅沉淀的深度报道失去耐心。另外,为了“迎合”碎片化传播,个别新闻媒体相对减少了深度报道的投入,转而采用以短视频等为主的传播方式,使深度报道的资源和空间受到挤压,导致高质量深度报道减少,从而削弱了受众对于复杂新闻事件的全面了解和认识。

二是浅层化挑战。当前,浅层化“短平快”的传播形态逐渐占据主导,这导致深度报道受到挤压和忽视。首先,浅层化传播过于追求热点与流量,新媒体平台上的内容往往多关注时下的热门话题和流量内容,这使新闻变得“单薄”。其次,浅层化传播强化了新闻“情感”因素,但情感化信息却不足以涵盖和表现新闻事件多个层面及复杂性,导致受众对新闻事件的理解,停留在感性层面,缺乏理性的思辨。再次,当前新闻热点的快捷更迭与覆盖加大了深度报道采编压力。在过去,新闻工作者有更多时间用于深入采访和调查,但当前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快,迫使新闻媒体必须迅速发布报道,以保持行业竞争力,这直接导致了深度报道的质量有所下降,深度和广度明显不足。

三是专业化挑战。全媒体时代,任何人都可以发布信息,而这些内容往往只是个人主观看法的表达,缺乏深入探究和客观调查,导致非专业化内容泛滥,深度报道面临着被边缘化的风险。具体来说,新闻的多样性和开放性,也使得深度报道需要更强的专业知识和跨学科能力,这使得新闻工作者要面临随时调整新闻传播策略和内容的专业化的挑战。同时,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新闻传播呈现出了创新活跃、要素密集、辐射广泛等多元化、专业化特点。特别是AR/VR等虚拟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深度报道的时度效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

四是虚假化挑战。虚假信息不仅影响受众信息获取,也干扰了深度报道的传播,更影响新闻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信任基础。首先,虚假信息往往通过夸大、歪曲事实,编造出引人注目的故事,以获取点击率和关注度,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给新闻真实性原则提出了挑战。其次,虚假信息也影响着受众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在虚假信息的包围下,人们对信息多为表面接触,而不是深入思考和分析,人们可能陷入无法分辨真假的困境。再次,当受众频繁接触到虚假信息时,可能会对接触到的所有信息都产生怀疑,甚至是主流新闻媒体发布的信息。长此以往,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就会大打折扣。

二、全媒体时代创新深度报道传播需要坚持的基本原则

全媒体时代,坚持政治性与新闻性统一、思想性与创新性统一、把握全媒体传播规律,是创新深度报道传播需要坚持的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政治性与新闻性统一。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我们的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媒体,有责任传达党和国家政策、决策以及社会改革的信息,促进人民对政治事务的关注,推动社会的正义和变革。要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就必须始终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就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就必须坚持政治性与新闻性统一。深度报道是新闻媒体参与社会议题讨论、引导舆论的方式之一。政治性与新闻性统一意味着在报道中既要表达政治思想,又要保持客观公正的新闻标准。

二是坚持思想性与创新性统一。思想性强调深刻的思考与洞察力,而创新性则追求新颖的报道方式和内容呈现。如何推出一批思想深刻、见解独到、内容优质的作品,既让读者获得启发,又让信息更富活力,就必须坚持思想性与创新性统一。要大兴“开门办报”之风,把党的优良传统和新技术新手段结合起来,强化媒体与受众的连接,做好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三是正确把握全媒体传播规律。全媒体时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传播形式多样化。在这种环境下,坚持分众化、精准化、场景化和差异化的现代传播特点及原则,处理好时度效,才能发挥主流媒体在舆论传播中的作用,不断增强深度报道传播质效。要坚持分众化原则,对受众进行调研,了解他们的背景、兴趣、需求及价值观,有针对性地选择深度报道角度和形式;要巧妙选择传播渠道,确保深度报道能够被精准地传达给目标受众;要注重个性化报道,对深度报道内容进行个性化调整,加入符合不同受众兴趣的案例和观点,以及不同语境的表达方式,增加受众参与感和共鸣度。要坚持差异化原则,寻找独特的深度报道主题,从不同角度对新闻事件重新解读、突出特定维度,或揭示新闻事件背后故事,将新闻事件剖析得更加深入透彻,使报道更具有洞察力和差异性;要保持创新意识、树立精品意识,与时俱进,不断尝试新的报道形式、主题领域、传播渠道等,增强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坚持社交化原则,选择有价值、新颖、引人深思的新闻主题进行策划采访;要选择适合的社交媒体及新媒体平台发布新闻,如新浪微博相对适合发布简洁的观点和新闻摘要,抖音、微信视频号相对适合展示视觉元素,而新闻客户端、微信公众号更适合专业领域的讨论。要坚持场景化原则,根据深度报道的主题和目标受众,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场景进行切入报道,通过文字和图像等手段,让受众仿佛身临其境;要使场景成为新闻主题的延伸和体现,进而将报道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为奋进新征程注入持久的舆论力量。

三、提高全媒体时代深度报道传播质效的现实举措

全媒体时代,着力拓展传播业态、创新传播手段、培养专业团队,是提高深度报道传播质效的现实举措。

一是拓展深度报道传播业态。融合传播新业态,就是要将不同媒体形式、技术手段融合在一起,以创新的方式呈现新闻,这涵盖了数字媒体、移动应用、虚拟现实等多个领域。新闻工作者要将文字、图片,甚至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融合在一起,使报道更加立体和全面,更直观地呈现事件现场、人物情感,增强受众的阅读体验。要善于运用大数据,以图表、图像等形式,加入数据分析,并对采编工作加以改进创新,使深度报道更有说服力,帮助受众更好地理解问题。要精心设计内容呈现方式,新闻工作者要从翔实的深度报道中,提炼出更为“深度”的观点,在有限的篇幅内用图解、创意海报、H5等方式来精细化拓展呈现深度报道,吸引受众点击阅读或进一步互动。要利用不同平台之间的作品链接,让深度报道在不同平台之间“自由流动”,增强深度报道的整体性和延展性。要利用前沿传播技术,根据用户的浏览习惯和兴趣关注,进行个性化推荐,将“量身定制”的深度报道推送给感兴趣的特定受众,提高报道的触达效果。要丰富互动形式,鼓励受众在深度报道评论区分享自己的看法,或通过新媒体平台设置专题投票、问答等互动环节,让受众都能够参与到深度报道中来。例如,中国军网2021年12月3日发布的“Daka! PLA”(打卡!中国军队)大型网宣活动。该活动采取网络互动形式,带领网友沿着习近平主席领航强军兴军的足迹,深入习近平主席视察过的部队,重访习近平主席接见过的官兵、登上过的战车战机战舰。作品以“宣传习近平强军思想”为出发点,通过深度聚焦部队武器装备,带领观众“沉浸式”体验,充分展现部队官兵风采和大国重器的震撼力量,见证人民军队阔步向前的铿锵步履。这值得其他军队主流媒体借鉴。

二是创新深度报道传播手段。传播手段的选择不仅要考虑效果和效率,还要考虑受众特点和传播环境等因素。做优做强深度报道,需要新闻工作者创新思维,将多样性传播手段“为我所用”。新闻工作者要借助互联网、社交媒体、采访、调查等多种渠道来收集信息,为深度报道提供更多角度和素材。要通过现场调研,确定目标受众,做好深度报道选题,从而策划出合适的采访方案。要通过提前规划,合理安排深度报道的采编进程,确保充分采访撰稿、编辑发布的时间。要对上找到党和国家政策方针的“天线”,同时深入基层一线调研,全方位了解大众需求,向下找到群众关心和关切的新闻事实“地线”,在深度报道主题上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进行深入的采访和研究,即包括实地调查、专家访谈、数据分析等,以获取更丰富、准确的信息,抓住深度报道的“重心”。要优化深度报道的传播策略,变“讲道理”为“讲故事”,把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的精神内核用通俗化的方式讲出来。要通过合适的时间推送、合理的标题设置,以及选择适当的媒体平台发布深度报道。要鼓励受众通过社交媒体分享深度报道,扩大报道的传播范围。要建立新闻事实核查机制,以更加严格的编辑和审核制度,确保深度报道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例如,《经济日报》2021年12月13日刊发的《煤炭问题调查》一稿,针对2021年下半年部分地区出现的拉闸限电现象,从多个视角对煤炭市场存在问题、煤炭保供稳价、“双碳”目标下行业高质量发展等重大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观点鲜明,文字流畅,论证充分,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体现了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这很有借鉴意义。

三是培养深度报道专业团队。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十分重要。深度报道涉及不同领域专业知识。新闻媒体要建立跨学科采编团队,集合不同领域专业人才,共同完成深度报道的采编工作。要加大集中培训和自学力度,精准领会党中央的精神,认真研读文件、学习系列讲话,正确把握中心工作的要旨,持续提高团队党性意识和专业素养、技能,同时不断加大团队协作能力建设,使之能够高效合作完成采编过程中不同环节,持续改进报道质量。要鼓励团队成员之间进行互动交流,勇于提出创意,创新尝试不同的创作角度和表现形式,持续推出有思想、温度、品质的好作品。要确保团队拥有足够的资源支持,包括资金、设备和信息渠道,同时合理整合相关资源,如文件政策、智库咨询等,为做优做强深度报道提供有力支持。要持续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正面宣传为主,赋予团队成员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秉持真实、客观的原则进行深度报道。

【参考文献】

[1]卿志军.全媒型新闻人才的内在要求及培养路径[J].新闻战线,2021(24).

[2]王一彪.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舆论支撑[J].中国报业,2023(07).

[3]窦锋昌,傅中行.在融媒时代做好重大主题宣传报道 [J].新闻战线,2022(22).

(作者单位:贵州省铜仁市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姜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