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主管单位 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

主办单位 解放军报社

编辑出版 《军事记者》编辑部


主  编 姜兴华

值班主编 张和芸

副主编 杨庆民

文字编辑兼责任校对 唐晓诗

美术编辑兼发行编辑 倪晓丽

美术编辑兼校对编辑 周敏君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廖燕灵

丁玉宝   赵贵存    顾宝祚  邹维荣   

肖一沙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印  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发  行 全国各地邮局

出版日期 双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 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 34 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印装有误 负责调换)

敢为人先:把强军声音传得更远更广——从邹韬奋办刊实践谈军事新闻传播

作者:唐晓诗

摘 要:邹韬奋的办刊实践是中国新闻出版史上的经典范例。着眼提高全媒体时代军事新闻传播质效,本文结合邹韬奋办刊实践提出,军事新闻传播要坚持理念创新,强化贴近意识、问题意识、精品意识;要坚持手段创新,深挖内容价值、拓展传播渠道、扩大社会影响;要坚定创新意志,强化奋斗精神,直面军队新闻舆论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关键词:邹韬奋;办刊实践;创新精神;军事新闻传播

邹韬奋的办刊实践是中国新闻出版史上的经典范例。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探究邹韬奋的办刊实践,是对媒体创新的一次再认识再挖掘。作为我国近代著名新闻记者、政论家、出版家,邹韬奋一生创办的“六刊一报”始终秉承敢为人先的精神,以“大众化”的编辑思想、“有趣味、有价值”的内容定位,创办刊理念之新,创办刊手段之新,始终保持捍卫真理正义的气节风骨。其中《生活》周刊由主编邹韬奋、总务徐伯昕、兼任会计孙梦旦“两个半人”起家,创造了发行量由2000份增至15.5万份的奇迹,成为当时销量最大的期刊。着眼提高全媒体时代军事新闻传播质效,本文结合邹韬奋办刊实践提出,军事新闻传播要坚持理念创新,强化贴近意识、问题意识、精品意识;要坚持手段创新,深挖内容价值、拓展传播渠道、扩大社会影响;要坚定创新意志,强化奋斗精神,直面军队新闻舆论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一、坚持理念创新—强化贴近意识、问题意识、精品意识

理念是创新发展的先导。围绕“大众化”编辑思想,邹韬奋在办刊实践中,不断创新理念,唤起民众觉醒,致力服务民众。

(一)刊物定位突出贴近意识

纵观邹韬奋的办刊实践,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民众,是其“大众化”编辑思想的凸显。他主张刊物要贴近时代,时时立在时代的前沿,力主正义舆论,抨击黑暗势力;要贴近社会,以社会的改进为办刊目的;要贴近民众,永远立于大众的立场,当好人民大众的喉舌。以《生活》周刊为例,面对国难之痛,他将其由“暗示人生修养,唤起服务精神,力谋社会改造”的机关刊物变为呼吁抗日救国、民族解放的宣传阵地。这个“变”,看似是形式的变,实则是内容的变、思想的变,体现的是媒体的责任担当。军队媒体是党在军队的喉舌,要找准定位,明确“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三个问题;要聚焦主责主业,立足一线官兵战位,反映官兵投身强国强军的生动实践和崭新精神风貌;要想官兵所想、急官兵所急,回应官兵关切。如2020年8月以来,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创新打造“在习近平强军思想指引下·我们在战位报告”全媒体系列专题报道,推出50余组近400篇(个)深度报道,生动反映全军官兵学强军思想、干强军事业的新风新貌,在军内外引起积极反响。这很有借鉴意义。

(二)栏目设置凸显问题意识

邹韬奋办刊重视“一头一尾”,“头”指开篇的“小言论”,“尾”指末尾的“信箱”专栏。小言论针砭时弊,如《一位不嫁的女书记官》鲜明提出“嫁不嫁是个人自由的事情”,《傻子太少》尖锐批判乘客用行李占座问题,《不堪设想的官化》深刻揭露官场的乌烟瘴气。“信箱”专栏更是事无巨细,甚至对读者“交不到女友的苦处”等私密问题也会给予指导。这两个栏目今天看来依旧不过时,胜就胜在抓住了社会的热点、痛点、难点,凸显了问题意识。1956年1月1日,《解放军报》“创刊号”在头版头条发表社论,题目便是《运用报纸指导工作》。正是因为抓问题,《解放军报》被称为“不见面的指导员”。从邹韬奋的办刊到《解放军报》的“创刊号”说明,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军队主流媒体要善于抓住涉及强国强军的战略问题、破解制约部队发展的瓶颈问题、解答官兵关心关注的现实问题。如《解放军报》曾刊发的稿件《二级厨师缘何做出夹生饭》,揭示有的基层部队领导热衷搞花架子的问题,以此促进部队伙食保障真正为战场服务,推动部队作风转变。

(三)文章选取注重精品意识

精品意识始终贯穿邹韬奋的办刊实践。稿件采用上,即使前辈或名人来稿,不符合条件的也一律不用;符合条件的,就是后辈或小人物的稿件,也照样刊登。邹韬奋定下的“条件”,即文章内容要客观可读,文风要通俗易懂。即使是《生活》周刊创始人、著名教育家、邹韬奋的“顶头上司”黄炎培先生的稿件,也要经过反复修改,达到条件,才能予以发表。邹韬奋对文章品质的严格把关,不仅树立了刊物的良好形象,也成就了一大批名家名作。精品力作永远是媒体的金字招牌,也是生命力所在。军队主流媒体强化精品意识,就要在思想上坚守底线,不为地位、名望而折腰,不为关系、情面开“绿灯”;要在内容上精雕细刻,反复打磨,舍得下“绣花”功夫;要在流程上严格执行“三审三校”等制度,力求没有错漏、完美无缺。长期以来,军队新闻单位一直注重打造精品力作。如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近年推出的《“努力做新时代的好战士”》《新时代的伟大行军》等一批精品力作,不断推动新时代军事新闻舆论工作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

二、坚持手段创新—深挖内容价值、拓展传播渠道、扩大社会影响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媒体为人民发声,就是为党发声。邹韬奋办刊,始终坚持“为大众说话,让大众读懂”的原则,这对军队主流媒体很有启示意义。

(一)破解人手短缺,自力更生闯过难关

邹韬奋办《生活》周刊之初,自嘲是“光杆编辑”。人手不足,他给自己取了十来个笔名,某个笔名只写某类文章;没有稿源,他“跑街”找线索,翻阅西文杂志找内容,把真正切合读者需要的材料消化吸收后再写出来;缺乏作者,他请老友毕云程帮忙撰稿,又大胆发展国外作者为通讯员。一系列创新做法,使刊物闯过层层难关。全媒体时代,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军事新闻工作者要练就“十八般武艺”才能过好时代关。既要提笔能成文,又要举镜头能拍摄,熟练运用各种传播手段,在新闻实践中不断磨砺融合本领;既要在“一鱼多吃”上下功夫,又要在全媒体呈现上花力气,充分运用诸如实时交互、AR/VR等技术,实现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达到传播效果最大化。近年来军队新闻单位对此进行了有益探索。如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2023年组织“新春走军营”活动,记者以视频、图片、文字形式讲述了基层官兵春节值守战位的故事,场景化沉浸化的内容感染受众,让受众在“被带入”中感悟战“味”,以此展现习主席领航强军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在军内外引起积极反响。

(二)挖掘内容价值,时时给人新鲜之感

《生活》周刊一纸风行,贵在邹韬奋注重挖掘“有价值”“有趣味”的内容。他坚持内容要雅俗共赏,尽量“多登新颖有趣之文字”“力求精警而避陈腐”;编排要凸显个性,多使用插图、地图等增加视觉新鲜感;出版要快而准,“能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把消息“捉”到手,以没有一个错字为出刊标准。实践证明,内容为王始终不会过时。军队主流媒体要把发挥传统优势与遵循全媒体传播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新闻作品的丰富性、趣味性、互动性;要大胆创新策划,通过打造有影响力的品牌栏目等,持续推出内容精、时效强、思想深的原创作品和深度报道;要注重求新求变,运用丰富的兵言兵语、喜闻乐见的报道形式、多元的全媒体传播方式,力争把新时代强军故事讲准、讲深、讲活、讲透。如解放军出版社2021年推出的《星火燎原全集》(融媒书)系列作品,在纸质出版物的基础上增加了6大类136个融媒产品,读者轻松实现听书、看视频等多元阅读体验,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内容价值。

(三)拓展传播渠道,架起编读互动之桥

邹韬奋主编《生活》周刊期间,每天要看几十封信并安排回复,最长的回信达到上千字。除开设读者“信箱”专栏外,他还成立“书报代办部”、建立全国通信网,成为千万读者的“好朋友”。邹韬奋密切联系读者的做法证明,良好的编读互动关系是提高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全媒体时代,军队主流媒体要强化服务意识,从新闻传播向信息服务拓展,主动利用资源平台优势调动用户参与性;要贴近服务对象,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实施点对点的精准传播;要丰富服务手段,发挥数字信息技术优势,画好线上线下“同心圆”,加强与用户特别是广大官兵的密切联系,让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如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连续4年在全国两会期间推出“全息军报”,引导受众从平面纸媒进入“可读、可视、可听、可互动、可分享”的全息世界。这对媒体与受众架起互动之桥提供了有益借鉴。

三、坚定创新意志—直面新闻舆论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邹韬奋为了捍卫真理正义,六次流亡,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这种精神永远激励军事新闻工作者前行。

(一)不畏权贵的革命气节

邹韬奋办刊言人所欲言,言人所不敢言,屡屡遭到当权者的不满。国民党政府对其先是拉拢劝说,后是恫吓胁迫,进而下令禁止《生活》周刊邮寄,直到最后查禁。面对威逼利诱,邹韬奋始终抱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执着与之斗争,坚决捍卫正义的舆论阵地。今天的新闻工作者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无不考验着记者的理想信念和职业操守。这就要求军事新闻工作者在名利面前要淡之若水,不能因经济利益、人情关系等丧失了职业道德和底线;在得失面前要安之若素,把岗位当战位,自觉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在艰苦面前要甘之如饴,真正俯下身、沉下心,向着战场、向着危险地区逆行,用终身奋斗践行许党报国的庄严承诺。

(二)刚柔并济的斗争智慧

《生活》周刊被封,邹韬奋创办《新生》;再封,再创办《大众生活》;再封,又创办《生活日报》;抗战爆发,又改办《抗战》三日刊及《全民抗战》通俗版。一刊遭挫折,一刊又起,前仆后继,如缕不绝。由此可见,斗争需要勇气和决心,更是一门需要智慧的本领和艺术。当前,“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没有根本改变。面对外部讹诈、遏制、封锁、极限施压的舆论战场,军队媒体必须充分发挥对内凝魂聚气、对外展示形象、对敌攻心夺志的特殊功能。要敢于发声,准确传递权威声音,表明我军鲜明立场和态度;要敢于亮剑,对历史虚无主义、“中国军事威胁论”等谬论给予有力驳斥和严正回击,抢占舆论战场制高点;要善于斗争,用“显微镜”来发现风险,用“放大镜”来评估后果,持续正本清源。长期以来,军队主流媒体始终站稳政治立场,在事关国家核心利益等问题上,理直气壮亮剑,不给别有用心者可乘之机。如《解放军报》2022年8月针对美国国会众议长佩洛西不顾中方严正警告,执意窜访中国台湾地区一事,及时发表《佩洛西窜台的若干事实》等评论,阐明“台湾问题是中国核心利益中的核心”,坚决揭露美方阴谋,达到了廓清思想迷雾、以正视听的效果。这是军事新闻传播必须始终坚持的原则。

(三)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

邹韬奋一生流亡6次、坐了243天牢。弥留之际,他口授遗嘱,郑重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申请。毛泽东同志为其题词,“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邹韬奋的人格报格、热血忠魂,正是共产党人奋斗精神的最好写照。军人天生为打仗,军事新闻工作者首先是战士,其次才是记者。要有“豁出去”的勇气,继承老一辈新闻人“一手拿枪,一手拿笔”的优良传统和使命担当。无论是过去烽火硝烟的战场,还是当下看不见“敌人”的舆论战场,都能经受住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要勇于坚持在路上,哪里有危险在哪里,哪里有战斗在哪里,哪里有新闻在哪里,用“始终在战位”的勤勉敬业铺展新闻理想;要敢于冲锋陷阵,大力弘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保持昂扬的战斗热情和常备不懈的战备状态,为军事新闻事业燃烧生命。

(作者单位:解放军报社)

责任编辑:姜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