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主管单位 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

主办单位 解放军报社

编辑出版 《军事记者》编辑部


主  编 姜兴华

值班主编 张和芸

副主编 杨庆民

文字编辑兼责任校对 唐晓诗

美术编辑兼发行编辑 倪晓丽

美术编辑兼校对编辑 周敏君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廖燕灵

丁玉宝   赵贵存    顾宝祚  邹维荣   

肖一沙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印  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发  行 全国各地邮局

出版日期 双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 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 34 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印装有误 负责调换)

求真求深:跨越时空的受众意识——雷烨战地新闻实践带给我们的思考和启示

作者:倪晓丽 刘依依

摘 要:战地记者雷烨被称为“多产高产的前线记者”。着眼树立和强化军事记者的受众意识,本文结合雷烨的战地新闻实践提出,军事记者眼中要有“靶子”,传播时代最强音;心中要有问题,练就穿透迷雾直抵关键的能力;笔下要有细节,传递真实细腻的情感。

关键词:雷烨;战地新闻实践;受众意识

抗日战争时期,战地记者雷烨被称为“多产高产的前线记者”。他24岁投身革命,曾任八路军总政治部前线记者团晋察冀组组长,29岁壮烈牺牲在抗日战场。他拍摄的《日寇烧杀潘家峪》等照片、采写的《我们怎样收复了塞外的乡村》等战地通讯,读来历久弥新,业内专家称其“具有跨越时空的受众意识”。

受众意识是指在采访报道中,记者心中要有读者(观众)观念,是提高新闻传播质效的关键一环。着眼树立和强化军事记者的受众意识,本文结合雷烨的战地新闻实践提出,军事记者眼中要有“靶子”,传播时代最强音;心中要有问题,练就穿透迷雾直抵关键的能力;笔下要有细节,传递真实细腻的情感。

一、军事记者眼中要有“靶子”,传播时代最强音

雷烨是一名记者,更是一名战士,他以相机纸笔做刀枪,战斗在第一线,记录重大事件,反映重要时刻。

直击时局反映重要事件。雷烨新闻实践是从抗大开始起步的。他采写的《创造抗战突击队员的斗争》和《抗大同学毕业上前线》长篇报道,分别在1938年8月4日和9月1日,发表于我党第一张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机关报《新华日报》,并且都配发了毛泽东同志题词。《抗大同学毕业上前线》同时还配发了由雷烨拍摄的欢送会上毛泽东同志致训辞以及毕业学员的照片。雷烨还撰写了2万多字的长文《谈延安文化工作的发展和现状》,在《抗敌报》上连载发表,对团结和鼓舞文化工作者,以文化形式对敌人展开斗争起到了重要作用。

聚焦一线瞄准火热的战斗场景。雷烨不是专职的摄影记者,但他拍摄的照片却饱含感情。《八路军战斗在喜峰口》是雷烨1942年在长城喜峰口战役即将打响时抓拍的八路军战士静待敌人进入伏击圈的经典画面。照片中,三名背对镜头的战士,手搭扳机,枪口指向前方,时刻准备战斗。画面的远处,蜿蜒崎岖的长城,荒凉的群山,构成了苍凉雄阔的意境,坚贞不屈的八路军战士形象跃然纸上,真实再现了烽火连天的岁月里军民波澜壮阔的战斗场景。

把人民群众和官兵当成作品的主角。雷烨作品的“主角”几乎都是人民群众和官兵。类似如前所述的《八路军战斗在喜峰口》的战士画面,也时常出现在通讯中。如《那是从喀喇沁赶来的牛群》一文中这样写道:“哨兵窥望着林荫上空火花似的星星。今夜,我们的队伍的宿营地,就在宁静的纳尔河上!”以细腻的笔触,深沉的情感,表达了在艰苦环境里八路军战士斗志昂扬的精神风貌。

写新闻要上关注“天安门”,下关注“田间地头”。雷烨的战地新闻实践启示我们,军事记者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重大事件的宣传报道中传递权威声音,实现最佳传播效果;要用心用情去感悟,通过实地观察,深入练兵场、演训场感受、挖掘和捕捉闪光点,用优秀的作品诠释精彩瞬间;要把人民群众特别是基层官兵作为重要报道对象,真实反映他们投身强国强军实践的火热生活,悉心回应他们的关心关切,强化他们对党的创新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思想认知、情感认同、实践自觉。

二、军事记者心中要有问题,练就穿透迷雾直抵关键的能力

军队的新闻工作离不开抓问题。雷烨在新闻实践中,始终突出问题意识,找准受众关注点。

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作为战地记者,雷烨不仅时刻关注我军一线的战况,还把目光投向日军的罪行。1941年1月25日,丰润潘家峪村1230人惨死在日寇屠刀下,全村仅有29人幸免遇难。类似的屠村,在当时并非个案。但雷烨感到,潘家峪惨案是日寇侵略中国的缩影,只有站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立场上揭露其罪行,才能唤醒更多民众抗日。他为此写下了著名的战地通讯《冀东潘家峪的大惨案》等,把该惨案昭告世界,引起强烈反响。

善用发散思维抓问题。发散思维,也称为扩散思维、求异思维,是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在拓宽采访视野的同时还能丰富报道思路,更能引发受众关注。1939年,雷烨主动要求随军挺进冀东抗日最前线采访。当时,敌我斗争异常残酷,雷烨在采写直接反映战场一线作品的同时,还拍摄了《熊熊的篝火》等思想性和艺术性兼具的照片。这些照片除在《晋察冀画报》(1943年第3期)出专辑外,还被《人民战争必胜》(1988年)画册采用,深受群众喜爱。

站在大局抓问题。雷烨注重站在大局抓问题,一方面记录着日寇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累累罪行;另一方面深入群众,组织领导群众斗争,用充满感情的作品,真实反映冀东八路军驰骋滦河、挺进热南、突破“伪满国防线”,英勇抗击侵略者的英雄事迹。他的诗歌《滦河曲》、报告文学《我们怎样收复了塞外的乡村》、散文诗《新收复的乡村为什么拥护八路军》等,反映了群众的呼声,增强了军民抗战信心斗志,体现了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强大战斗力。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雷烨的战地新闻实践说明,军事报道既要反映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和解决当前重大的、迫切的问题,又要反映基层的呼声,回应官兵的所思所想,为官兵排忧解难;要将问题意识挺在前,抓习以为常的“小问题”,带着问题去观察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新情况新变化新趋势,避免新闻的浅层化和表面化;要拓宽视野,直击部队建设的难点、痛点、堵点,深刻剖析,促进问题解决,有效指导工作。

三、军事记者作品中要有细节,传递真实细腻的情感

雷烨的作品善用细节传递真情实感,这完全得益于他善于捕捉细节和抓取细节。

抓取能够传递新闻事实的细节。雷烨不仅记录日寇的罪行,更记录八路军战士艰辛的战斗生活。如前所述的《熊熊的篝火》是1942年冬雷烨跟随部队转战塞北时抓拍的一张照片。照片中,八路军战士因没有宿营地露宿于寒风凛冽的山林中,没有棉衣御寒,只能点燃篝火取暖,宁肯“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也坚决不去打扰老百姓。画面中的细节,传递出八路军战士风餐露宿的艰苦生活和积极乐观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这与解放战争中感动世人的10万解放军官兵和衣露宿上海街头的照片异曲同工。

抓取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新闻细节。1941年,雷烨报道了骇人听闻的潘家峪惨案。他在撰写的通讯《冀东潘家峪大惨案》中写道:“机关枪就嘟嘟地向密集的人群扫射起来,人整排整排地都倒下了。墙外的兽军,还把未赶进去的小孩,捉起来往院里扔,往石头上摔,用硫磺弹,把这座院子烧着了。”这些细节真实记录了日军的暴行,把潘家峪的惨状传递给了外界。

抓取能引起受众共鸣的细节。雷烨在《我们怎样收复了塞外的乡村》一文中写道:“孩子们穿着战士们在秋天赠予的绿色的衬衫……在火线和战士们欢笑,孩子们竟答应向战士叫声叔叔以争取他唱一支歌或奏一次口琴。”文中对孩子和战士的细节描写饱含深情,折射出民众渴望胜利、渴望和平的心声,军民鱼水情跃然纸上。由此可见,军事新闻的细节要独到、有内涵,例证要新颖、恰如其分,让文字灵动起来、鲜活起来。

细节决定成败。雷烨的战地新闻实践说明,一篇有生命力感染力的新闻,要深入思考,细致观察新闻现场,迅速及时地抓取典型而精彩的画面细节。军事记者要围绕人类共通的情感,寻找看似平常却不寻常的细节;要注重从采访对象的互动中,发现与众不同的细节;要用“第三只眼”,捕捉特定环境下局外人欲知但又不知的细节;要善于在众多细节中取舍,抓住广大受众特别是官兵最关心关注的细节,增强军事新闻报道的生命力感染力。

(作者单位: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

责任编辑:姜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