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主管单位 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

主办单位 解放军报社

编辑出版 《军事记者》编辑部

主  编 张和芸

副  主  编 杨庆民

文字编辑兼责任校对 唐晓诗

美术编辑兼发行编辑 倪晓丽

美术编辑兼校对编辑 周敏君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廖燕灵 丁玉宝

赵贵存    顾宝祚  邹维荣  

肖一沙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印  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发  行 全国各地邮局

出版日期 双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 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 34 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印装有误 负责调换)

有的放矢:充分发挥军事评论斗争功能——《解放军报》评论采编工作实践与思考

作者:孙 阳  张 迪

摘 要:全媒体时代发挥军事评论斗争功能是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重要要求的具体体现。本文结合《解放军报》评论采编工作实践,分析了全媒体时代军事评论斗争功能的标志和面临的问题,并围绕提高政治站位、强化问题导向、遵循传播规律、建强人才队伍四个方面,探讨增强军事评论斗争功能的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军事评论;斗争功能;舆论引导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评论是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军队媒体是党在军队的喉舌,军事评论除了要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还要澄清谬误、明辨是非、激浊扬清,既要有主流媒体的共性,更应具其自身的特性,其中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斗争性”。当前,我们所面临的国家安全问题的复杂程度、艰巨程度明显加大,要做好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更需要军事评论在事关国家核心利益和国际重大问题上主动亮剑,在大是大非面前果断发声,在聚焦主责主业上直面问题。

全媒体时代给军事评论发挥斗争功能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本文结合《解放军报》(以下简称“军报”)评论采编工作实践,分析了全媒体时代军事评论斗争功能的标志和面临的问题,并围绕提高政治站位、强化问题导向、遵循传播规律、建强人才队伍四个方面,探讨增强军事评论斗争功能的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全媒体时代军事评论斗争功能的标志

军事评论是对军事新闻的分析和解读,是对军事事件的深入思考和评析,其斗争性具有鲜明标志。

立意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我党我军新闻传播实践充分证明,新闻舆论工作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斗争,在战争年代是你死我活的生死较量;在和平年代,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评论是对源于事实的舆论的直接引导。1949年8月,毛泽东同志为新华社撰写评论员文章《别了,司徒雷登》,批驳美国国务院的《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白皮书,阐明中国革命发生和胜利的原因,打破国内一部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美帝国主义的幻想,进一步激发解放区广大军民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意志和决心。当前国际和地区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机遇和挑战都前所未有,涉军舆情增多且成因复杂,既有敌对势力的背后恶意炒作,还有好事者的无意点燃推动,也有网络水军的推波助澜,这就更加需要军事评论具有鲜明的政治性。2000年,针对台海问题,军报刊发评论员文章《“台独”即意味战争》,产生了强大的震撼作用。由此可见,评论不讲政治,就等于没有灵魂。军事评论在立意上要更加坚定自觉地讲政治,尤其是在事关大是大非和原则问题上,军事评论坚持什么或反对什么,必须旗帜鲜明,态度坚决,敢于亮剑,善于斗争。

思想具有高度的敏锐性。全媒体时代,比“信息海量”更重要的是“舆论能量”,无思想、不精彩,无观点、少受众,拼评论、拼观点成为媒体的主攻方向。一篇见微知著、思想深刻的评论犹如一座思想灯塔,对于时代发展有着重要引领作用。一篇洞察秋毫、崭露锋芒的军事评论,对于激发强军精神、汇聚强军力量的作用不可低估。面对风险挑战,军事评论要有的放矢,箭不虚发。其斗争功能主要体现在思想制胜、思想引领。思想是评论的核心竞争力。1978年,军报与《光明日报》同时刊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驱散了人们思想的迷雾,为改革开放新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评论员”,在军事宣传领域,一些杂音噪音使得受众难辨真伪、莫衷一是,更需要军事评论以敏锐深刻的思想,提升穿透力、说服力和引导力。

文风具有强烈的战斗性。鲁迅先生说得好:“战斗一定有倾向”“像热烈地主张着所是一样,热烈地攻击着所非”。军事评论是舆论斗争的利器,文风的战斗性是斗争功能的外在表现,是就是、非就非,不允许拖泥带水、欲说还休。面对日新月异的全媒体发展,面对风云激荡的思想舆论场,军事评论必定要与复杂的问题斗,与狡诈的敌人斗,与错误的思潮斗,与不良的现象斗,与危害党、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人和事斗,必须要把犀利尖锐的战斗文风贯穿其中,成为媒体的“匕首投枪”。例如,在捍卫我国黄岩岛主权、揭批南海仲裁案非理无法的舆论斗争中,军报刊发的《休想用非法裁决夺走中国主权》;针对美国国会众议长佩洛西执意窜访中国台湾地区,刊发的《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针对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过境”窜美,刊发的《台当局“倚美谋独”是历史绝路》等,就充分展现了军事评论文风的战斗性。

二、增强全媒体时代军事评论斗争功能面临的问题

全媒体时代,军事评论出现了不少视角独特、观点新颖、说理深刻、文风清新的军事评论力作,在舆论场上发挥出“定海神针”的作用。但也要看到,部分军事评论存在生硬化、浅表化、套路化问题,成为制约斗争功能发挥的“瓶颈”。

温度有余深度不足,思想浅表化问题要杜绝。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和受众阅读呈现浅表化、碎片化特点。有些军事评论盲目跟风,或为追流量、或为拼速度,满足于就事论事,不注意从具体事件背后探寻思考带有规律性、倾向性的东西,观点自然浅表、片面、雷同。尤其是对官兵普遍关心的热点话题阐释不深、讲解不透、浅尝辄止,或难以击中官兵“痛点”“泪点”,引发不了思想共鸣,或一味追求共鸣缺少升华,思想平庸,只有“先声”却无法“夺人”。

主动多互动少,议题设置能力有待提升。评论最忌人云亦云、简单重复他人的观点和话语。军事新闻宣传工作中,故事时时新,道理亦需新。在同题同类型评论中,易出现观点上没递进、思考上没提升、写作上没新意,“雨过地皮湿”等问题。全媒体时代,传统的“你传我受”单向传播模式发生转变,媒体与受众之间建立起“互动分享”的平等关系。要利用好新的传播技术条件,时刻保持敏锐的“在线”状态,在与官兵的实时互动中不断研究新情况、寻找新视角、打磨新观点,提升议题设置能力,才能有效发挥军事评论的斗争功能。

庄重有余生动不足,“板着的面孔”需打破。评论是讲理,但并不意味着要板起面孔说话。当前,一些军事评论在内容上,不同程度存在机械式传达上级精神,不区分对象提要求的问题;在表述上,语言风格庄重有余、活泼不足,存在一味说教、文章结构形式单一、相似度高等问题,令读者难以亲近。实践证明,思考问题需理性,表达观点则要讲求生动性、艺术性。军事评论的战斗性不仅仅在于犀利的用词,更在于语言的渗透力和逻辑的张力。

三、增强全媒体时代军事评论斗争功能的着力点

全媒体时代,增强军事评论斗争功能,要综合施策,精准发力。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服从服务大局。我们党依靠斗争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斗争赢得未来。当前,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军报姓党,在党言党,握笔之手,当如握枪,就要为这种斗争服务。评论,尤其是军事评论,就要让斗争功能更加鲜明,用辛辣精准的笔触抑恶扬善,用严谨有力的逻辑表述深刻道理,把正确的立场方向传播出去,把罔顾事实的恶意攻击回应过去,把热点引导好,把情绪疏导好,把问题解决好,把重大事件舆情调控好,为强军事业鼓与呼。这就要求我们要从政治高度思考、从政治角度发声。全媒体时代,军事评论要在复杂的舆论场上激浊扬清并不断发出权威之声,渠道可以改变、平台可以拓展、形式可以创新,但政治站位不能有丝毫动摇。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始终是军事评论中流击水、所向披靡的关键所在。军事评论只有对“国之大者”“军之大事”心中有数,时刻关注党中央、中央军委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深刻领会什么是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利益、什么是最需要坚定维护的立场,第一时间发布权威观点,才能用军事评论这柄重器锻造出舆论场上最有力的“定音锤”。当前,我们已踏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我军建设正处在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军事评论必须紧紧围绕、紧紧跟上,加强选题策划,以高质量军事评论充分释放斗争功能,发出爱党的高亢声音、亮明护党的鲜明态度、彰显为党的火热情怀。

二是强化问题导向,体现强军担当。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历来是评论关注的靶标。加里宁说过:“如果你讲了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即使你讲得很平常,也能引起强烈的反响,因为你拨动了社会上绷得最紧的弦。”军事评论只有聚焦现实问题,才有前瞻性指导性。随着时代发展变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不断加快,军事斗争准备扎实推进,军队建设必然出现一些新事物新景象,也伴随着新情况新问题,把这些问题抓住,也就抓住了时代的脉搏;对准这些问题发力,评论就能有的放矢、一剑封喉。当然,军事评论强化问题导向,不是为了揭疮疤,而是奔着解决问题的目的,所以不等同于一般“批评稿”,其初衷是建设性的。在聚焦问题、解疑释惑的基础上,往往要更进一步,提出建设性意见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办法,让广大官兵明白“干什么”,知道“怎么干”,凝聚起共识,成为定调定向定心、推动工作的有力思想工具。例如,军报“八一评论”版围绕“激活基层内生动力”,推出《偏离中心怎能凝聚兵心》《捆住手脚怎能施展拳脚》《不卸包袱怎能轻装前行》等6篇评论,深入剖析基层建设中遇到的矛盾问题,在推动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中凸显军事评论的斗争功能。

三是遵循传播规律,优化改进文风。梁启超曾这样形容自己,“笔锋常带情感。”毛泽东同志提出,报上的文章“不要太硬,太硬了人家不爱看”。这启示我们,做好军事新闻传播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如果一篇军事评论说了该说的道理,但是读起来味同嚼蜡,其斗争功能必然大打折扣。因此,军事评论要适应全媒体传播规律,适应新的语言环境,善于运用鲜活的语言说明事物、表达观点,善于把文件语言、学术概念转换成易读易懂的官兵语言,使其更具感染力和亲和力;要实起来,讲符合实际的话不讲脱离实际的话,讲管用的话不讲虚话,讲反映科学判断的话不讲照本宣科的话,做到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让思想的力量直抵人心;要创新版面编排,用版面语言助力集聚传播效应。如采取提要、阅读提示、配图等方法,减少阅读障碍,吸引受众,让受众“开卷有益”。

四是建强人才队伍,夯实评论地基。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胡乔木同志曾说,评论人才难得,培养一个评论员起码要十年。实践也充分证明,加强军事评论人才队伍建设,是全媒体时代增强军事评论斗争功能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一方面,需加大对评论人才的再培养,鼓励争当名评论员,建立跨学科的评论员人才培养机制,创造机会让评论员“回炉锻造”,加强对新领域、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不断增强理论功底和专业水平,增强其驾驭各种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改变军事评论生产仅由媒体自己单打独斗的状况,探索构建军事评论专家智库,通过借助“外脑”,打造一支人员构成丰富、知识背景多样的社外军事评论队伍,帮助军事评论提升视野宽度、思想高度、理论深度、斗争力度。同时,还应通过改进评价考核机制,鼓励更多采编一线人员撰写军事评论,在军事斗争前沿、基层一线触发新鲜的思考、抓取第一手评论选题,踊跃提供更多鲜活、针对性强、时效性强的原创评论稿件,以强有力的解释权、话语权、引领权,让军事评论的斗争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让主流声音在舆论场上更加响亮。

(作者单位:解放军报社)

责任编辑:张和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