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主管单位 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

主办单位 解放军报社

编辑出版 《军事记者》编辑部

主  编 张和芸

副  主  编 杨庆民

文字编辑兼责任校对 唐晓诗

美术编辑兼发行编辑 倪晓丽

美术编辑兼校对编辑 周敏君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廖燕灵 丁玉宝

赵贵存    顾宝祚  邹维荣  

肖一沙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印  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发  行 全国各地邮局

出版日期 双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 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 34 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印装有误 负责调换)

砥志研思:提高军事新闻传播对战斗力的贡献率——抗战时期的《新闻记者》期刊新闻传播理念探析

作者:路晶一 彭 博

摘 要:抗战时期的《新闻记者》期刊是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创办的会刊,其提倡“新闻为抗战服务”,即将新闻视为武器,融入文化宣传战线发挥战斗作用,并在新闻业务观、新闻宣传观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鲜明特色的观点。探究其传播理念,对提高军事新闻传播对战斗力的贡献率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关键词:《新闻记者》;战时新闻传播;新闻研究

抗战时期的《新闻记者》期刊(以下简称“该刊”)是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的会刊。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是中国共产党支持下的新闻工作者团体,于1937年11月8日在上海筹备成立。后来中国记者节也被定为每年的11月8日。作为学术专业期刊,该刊提倡“新闻为抗战服务”,即将新闻视为武器,融入文化宣传战线发挥战斗作用。张季鸾、胡愈之、范长江等新闻志士都曾为该刊撰稿。至1941年被查封停刊,该刊共出版两卷20期,在当时新闻学术界产生了积极影响。探究其传播理念,对做好全媒体时代新闻舆论工作,提高军事新闻传播对战斗力的贡献率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一、军事新闻传播始终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新闻传播始终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该刊的主倡。时值抗战,该刊提出,要以新闻为武器,将其融入文化宣传战线,发挥战斗作用,服务抗战大局。

聚焦受众需求,全面深入展开报道。抗战初期,新闻记者普遍缺乏战地报道经验,导致新闻内容枯燥,无法满足受众所需。该刊为此专门刊载刘尊棋、范式之等人文章,指出战时新闻存在的选题杂乱不统筹、文字抽象不具体等问题,并刊发《怎样发战事电讯与写战地通讯》等文章,提出战时新闻必须聚焦民众关切的现实问题,真实地反映战争、深刻地分析战争、正确地指导战争。

关注现实问题,推动新闻深入基层末端。该刊刊登石宝瑚文章《立体化的战地采访》,提出采访对象和领域选择时,要兼顾不同阶层、囊括不同领域的要求。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该刊提出构筑“文化火线网”等理念,并重点关注随军日报、农村壁报、游击期刊、敌后报纸,探讨不同环境下报纸的编辑方针、内容、形式和印刷技巧,并总结思考战地报纸通讯网、发行网、读者组织等问题,有效指导了战时信息传播深入基层末端,发挥战斗作用。

注重实际效用,发挥战时新闻组织功能。1938年11月,该刊刊发《敌人后方的报纸》一稿,盛赞中共鲁西北特委机关报《抗战日报》“我们佩服这种‘办游击报’的精神……这是我们伟大斗争的最实在的记录。” 该刊认为战时新闻应该服务于组织,协助组织完成军事任务,提高组织的战斗力。

时隔数十年,该刊提出的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新闻理念对今天的军事新闻宣传工作依然有着重要启示意义。提高军事新闻传播质效,最重要的是要围绕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为强军打赢鼓与呼。要围绕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紧跟强军进程、抒写强军风采、树好强军榜样、展示强军成果,为强国强军提供思想引领、舆论推动、精神激励、文化支撑。要立场鲜明定位清晰,坚持姓党为党的政治灵魂,做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声音的传播者。要紧贴实际回应关切,持续抓好练兵备战宣传,全面反映部队铸魂育人、正风肃纪、练兵备战、深化改革的生动实践。要拓展新的传播平台和方式,及时传递信息,提高传播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切实发挥军事新闻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作用。

二、军事新闻传播始终要遵循传播规律

该刊创刊之时,假新闻、失实报道一度遍行。该刊力主当时的新闻学界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反对歪曲事实的报道。

立足事实,报道坚持真实性。新闻学家曾虚白明确提出,真理是新闻记者唯一的武器,忠实是新闻记者唯一的信条,新闻作品要绝对客观,让事实自己去说话,不加渲染。《信箱:新闻的主观客观问题及其他》中提到,“新闻报道应根据事实,虚构和夸大的新闻虽能有一时之战略目的,但这正是政略的失败”。

把握规律,总结技巧与策略。该刊《今年的九一节》一文中提出,在新闻失去社会信用和没有新闻纸的地方,就是谣言繁殖的地方,且局势越紧张,谣言越多。该刊呼吁要让真实的消息快传、广传,通过提高重要事实与言论传播的力度和广度,压缩谣言产生的空间。该刊还注意到行为传播和人际传播协调配合的重要作用。该刊在《大战前夕的晋东南报人》一文中指出,要警惕敌人用给百姓作揖、给娃娃糖果、赴葬礼现场悼念亡者等“行为传播+人际传播”手段迷惑欺诈受众。

区分对象,实施分众化传播。该刊分别围绕国内和国际宣传,提出了相关具有针对性的理念,并刊发了一批至今读来仍有借鉴作用的文章。如著名报人成舍我在《纸弹亦可歼敌》中强调国内宣传态度与口径要统一、口号要简单明了,要普及到全国每一个角落,影响每一个国民;著名战地记者孟秋江在《采访国际宣传资料的小经验》中提出,宣传要以外国人的利害关系和同情心为根据,注意外国人生活习惯和思想传统,而性质上应以有利于中国抗战为标准。

该刊的上述传播理念充分说明,党媒必须始终坚持姓党为党。全媒体时代,舆论主体多元、传播方式多样、信息纷繁复杂真假难辨,坚持新闻的党性原则,真实传递党的声音比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要建立健全军事新闻事实核查机制,在避免发布虚假或不准确的消息的同时,确保面对敌虚假信息迷雾时,能够及时廓清事实真相,抢占叙事权。要针对对外宣传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统筹国际国内两个舆论场,区分不同受众对象,用受众易于接受的理念和方式,做到精准传播、定点传播,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三、军事新闻传播始终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新闻传播应有鲜明的斗争性和现实指导性是该刊提出的又一重要观点。该刊第一卷第五期的封面是一张在视觉上极具张力的漫画—一位记者手拿钢笔刺穿汉奸和日军的身体,新闻的战斗性要求呼之欲出。

理直气壮亮剑。该刊直言,在民族危急存亡时刻,新闻传播必须要发挥战斗作用,要敢于基于人民的立场、民族的立场去斗争。该刊刊发《臣记者》一文,将某些受贿和被收买的记者称为“臣记者”,对“臣记者”进行严厉抨击和批判的同时,勉励新闻工作者做有气节的民族报人。

提升传播的针对性。该刊刊发胡愈之《抗战新阶段中新闻记者的任务》一文强调,“可以在各战场各沦陷区创立几千几万‘自由报’—也就是‘游击报’”,充分运用报纸的流动性来适应战场局势的多变性。

讲究策略技巧。该刊提出,记者要随军采访深入战地贴近战场,“它一方面是激励民众抗战情绪,号召并指导民众参加各种抗战工作,和对民族敌人进行不可摧折的斗争的武器。一方面也是沟通前方与后方,人民与政府的一道桥梁,一具喉舌。”

该刊上述倡导对今天新闻报道同样具有启示。全媒体时代,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热点高速迭代,新闻舆论工作面临严峻挑战。军事新闻传播要做到知己知彼,必须有清晰的对象意识、平台意识和内容意识。要了解受众所处环境、心理认知习惯、行为习惯、文化特征等,有针对性地调整内容议题的选择和使用。同时还要针对平台特征,用好新手段新技术,如通过对算法逻辑规律的掌握和应用,策略性地展开新闻信息投送,确保相关信息在平台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能够持续延长。要建立快速、高效的新闻采编机制,如完善军事记者随军行动相关要求,及时报道重要的军事事件和动态。要强化问题意识,关注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大问题,紧紧围绕备战打仗这个主责主业,聚焦官兵的一线战位,既反映部队官兵投身强军实践的新人新事新经验,也揭示部队建设中面临的难点热点堵点问题,提高对战斗力的贡献率。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61741部队)

责任编辑:张和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