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主管单位 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

主办单位 解放军报社

编辑出版 《军事记者》编辑部

主  编 张和芸

副  主  编 杨庆民

文字编辑兼责任校对 唐晓诗

美术编辑兼发行编辑 倪晓丽

美术编辑兼校对编辑 周敏君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廖燕灵 丁玉宝

赵贵存    顾宝祚  邹维荣  

肖一沙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印  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发  行 全国各地邮局

出版日期 双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 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 34 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印装有误 负责调换)

“叙事构图”:让新时代强军故事更具感染力——著名战地记者黎明的新闻特写《十人桥》带给我们的思考和启示

作者:倪晓丽

摘 要:著名战地记者黎明善于用镜头和笔记录波澜壮阔和惊心动魄的精彩瞬间,其蜚声全国的新闻特写《十人桥》巧用镜头、巧截画面、巧“穿珍珠”,把摄影理念融入新闻写作,为军事记者讲好新时代强军故事提供了有益借鉴。

关键词:黎明;《十人桥》;新闻特写;“叙事构图”

说起著名战地记者黎明,人们总会想起《十人桥》《智勇协奏曲》等著名战地报道。其中,蜚声全国的新闻特写《十人桥》(以下简称“该文”)巧用镜头、巧截画面、巧“穿珍珠”,现场感画面感呼之欲出。新闻特写是以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实中某个最能反映特点或本质的片段、剖面、细节作形象化再现与放大的一种新闻体裁。该文仅用900多字,形象生动呈现了淮海战役中的一个精彩片段,被业界称为新闻特写的经典范例,为军事记者讲好新时代强军故事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巧用镜头,多重视角展示不同精彩瞬间

新闻特写的名称源于电影镜头的一种景别—特写。作为战地记者的黎明,巧用镜头,多重视角展示不同精彩瞬间。

巧妙再现过程。镜头的一个鲜明特点是记录某个过程。该文开头和第五段开头“堰头镇(宿迁西北八十里)西一条大河湍急的流着,河岸上敌人的照明柴在熊熊燃烧”“进攻部队一、二、三机枪连,迅速依次的通过着”,分别呈现了事件的地点和某个场景,凸显了事件的紧迫性,第一句通过湍急的大河和敌人的昼夜防守,为“架人桥”埋下伏笔,第二句则反映出“十人桥”的坚固。寥寥数语,揭示了任何危险和困难都不能阻挡战士的脚步。这与大河另一边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胜负未定,国民党很多官员已经准备逃离。由此可见,新闻特写中的“镜头”,不仅要反映当下的场景,更要揭示时代背景;要善于抓住事件最重要的过程,给读者身临其境之感;要注重在过程中呈现变化,凸显新闻的“新”。

巧妙留下悬念。悬念是镜头的又一个鲜明特点,在新闻特写中巧用悬念,能增强新闻的吸引力。该文中“三丈多宽的水面上排列着十顶‘钢盔’,中间夹着一座不整齐的木桥”“桥身不住的颤抖着,桥板也渐渐低下来”类似用镜头设置的悬念,凸显了“十人桥”从架设到官兵顺利通过的不可预知。新闻特写因篇幅有限,用好悬念能使文章充满节奏感,吊起读者胃口。这启示军事记者,要善用悬念讲故事,以现场观察为基础,像新闻摄影一样记录现场真实情景;要捕捉典型瞬间的生动形象,增强作品现场感;要把摄影取景技巧和文学笔法结合起来,制造悬念吸引读者。

巧妙呈现故事。强调完整性也是镜头的特点之一,新闻特写围绕这一特点能巧妙呈现完整故事。该文中“战士潘福全、杨玉艾看见用臂膀抬桥太高了,就一腿跪在水里,一腿支桥”“三连的战士鲁玉柴掉在河里,宗协国就告知范排副一个人抬着两个桥头,他去救起鲁玉柴”等镜头,真实再现了战士们在危急时刻的担当。这不禁让人联想到,淮海战役中,华东、中原野战军首次联合作战,正是因为团结协同、众志成城,才形成了强大的整体作战能力。这启示军事记者,要善用镜头讲故事,把那些最有说服力的画面呈现出来;要善于抓取感人画面,强化情感共鸣;要呈现瞬间镜头里故事背后的意义,通过偶然性揭示必然规律。

二、巧截画面,让重要片段以一当十

与镜头不同,画面是从绘画语言中借来的一个术语,是一帧相对静止的图像。该文中,黎明巧截画面,让重要片段以一当十。

截取充满危急的画面。新闻特写的“特”是一种聚焦和放大,使画面产生现场感。该文中“这条急流的大河,挡住了追路”“敌人的火力继续绵密地封锁着”等画面,无不弥漫着紧张的战场气氛,把战士们面临的艰巨任务和危险场景展现得淋漓尽致。这其实是淮海战役中我军面临的无数个危急关头的具体体现,我军以60万对敌80万,武器装备远远落后于国民党军队。上述画面蕴含的意义也自然凸显。这启示军事记者,要善于截取以小见大的画面讲活故事,尽可能传递更多信息;截取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画面,凸显故事的张力;截取反映主角或事件主体特质的画面,营造现场的紧张氛围。

截取突发性的画面。新闻特写往往记录的是突发事件,因此截取突发性的画面不可或缺。该文中“有的战士滑倒在架桥同志的头上,他们就用力用头顶住,让他爬起来”“不知是谁踩住宋协国的脖子,他就硬挺着脖子,使那个战友安全通过”等画面,既让人备受震撼,又能引发情感共鸣。类似画面与淮海战役中我军经历的无数突发性瞬间异曲同工,起到了以一当十的作用。这启示军事记者,在讲述突发事件时,要善于截取事件变化发展的决定性瞬间,展现最真实的一面;截取表现主角行为特征的画面,展现其最有特点的一瞬间;截取最直击受众心灵的画面,给受众打下深刻烙印。

截取与众不同的画面。危急、突发的画面,在众多突发事件中不难发现,但与众不同的画面可遇不可求。该文中“战士孙克潘一面抬桥,一面还用一只手不断拉着掉在水里的同志”“战士孙树赞一看梯子不平,就用双手把梯子抬平”等画面,打破了读者的普遍认知,“双手把梯子抬平”等再现“十人桥”的瞬间,传递出人民军队无往不胜的英雄气概。“架人桥”“涉冰河”成为淮海战役标志性画面之一,后被写入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碑文,也充分说明了上述画面的不可替代。这启示军事记者,新闻特写的“新”重在呈现与众不同,给人新奇新鲜之感。要注重截取事件变化发展中异乎寻常的画面,带给受众出其不意的体验;截取独一无二的画面,凸显新闻的人无我有;截取不同凡响的画面,凸显新闻的人新我深。

三、巧“穿珍珠”,用有限笔墨传递更多信息

该文除了如前所述的巧用镜头、巧截画面外,很成功的一点还在于黎明用有限笔墨传递更多信息,这恰如穿珍珠一般,以“十人桥”为线,以10余个故事为珍珠,“穿”出革命英雄主义的生动实践。

巧在包袱抖得好。标题《十人桥》就是最大的包袱,一下就“抓”住受众。该文中“这是一条由人的身体支撑的大桥”“过吧!我们保险”等叙述紧贴主题,抛出核心事实,让人不能不往下看。这启示军事记者,故事是最好的子弹。讲好故事,需要有好的包袱。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就如同相声和小品,是否会抖包袱,决定着作品的成败。纵观全文,10余个完整的故事都有一个好包袱。如,前三段都在 “系包袱”,后三段围绕悬念,层层递进,最后抖出大包袱:“三班的桥是通向胜利的桥!”

巧在故事中有故事。光包袱抖得好还不行,还需故事中“料”多。从宏观看,该文是10余个完整故事,而每个完整故事中又套着若干个小故事,有的一段或一句话就是一个小故事,如第四段中“没有桥腿,我们当桥腿”,既是对话又有叙事,画面感强,信息量大。其他如反映战士们英勇顽强、机智灵活、团结友爱、先人后己的小故事亦是高度概括,常常是十几个字或是数十个字,就是一个充满战斗激情或令人震撼的故事,让人油然起敬。这启示军事记者,讲故事要不拘一格,既要惜字如金,也要言之有物;既要讲好主角的故事,也要讲好配角的故事;既要用好鲜活材料,也要搭好故事结构,增加文章的厚重感。

巧在俯身贴近讲故事。该文的真正功力还在于讲故事时,充分考虑到受众审美习惯,围绕“十人桥”这个凸显革命英雄主义的“高大上”话题,把故事讲得深入人心。这启示军事记者,在讲述新时代强军故事时,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变“我说你听” 的居高临下为“为您服务”的俯身贴近;要善用平视叙述,娓娓道来,尽量用散文化、通俗化、视觉化的语言;在讲故事中说道理,在说道理时讲故事,让思想性寓于故事之中,提高可读性和感染力。

(作者单位:解放军报社)

责任编辑:张和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