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主管单位 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

主办单位 解放军报社

编辑出版 《军事记者》编辑部

主  编 张和芸

副  主  编 杨庆民

文字编辑兼责任校对 唐晓诗

美术编辑兼发行编辑 倪晓丽

美术编辑兼校对编辑 周敏君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廖燕灵 丁玉宝

赵贵存    顾宝祚  邹维荣  

肖一沙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印  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发  行 全国各地邮局

出版日期 双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 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 34 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印装有误 负责调换)

博观约取:以微小凸显宏大与深远——著名战地记者李庄新闻实践给予我们的思考和启示

作者:曾 嘉

摘 要:著名战地记者李庄擅长新闻特写,其作品现场感强、富含情感、思想深邃,《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等新闻名篇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李庄的新闻实践启示新闻工作者要博观约取、学会思考,努力用切近的笔触把读者带到现场,用炽热的感情来拨动读者的心弦。

关键词:新闻特写;李庄;博观约取;现场感

李庄一生从事新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教育培养的老一代新闻工作者,曾任人民日报社总编辑。他先后三次入朝,是最早奔赴朝鲜前线采访的中国记者,是1954年日内瓦会议中国记者团副团长……李庄擅长新闻特写,其作品现场感强、富含情感、思想深邃,《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等新闻名篇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李庄的新闻实践启示新闻工作者要博观约取、学会思考,努力用切近的笔触把读者带到现场,用炽热的感情来拨动读者的心弦。

一、李庄善于从微观上描写战争,特写是其擅长使用的新闻报道武器

李庄的军事新闻报道善于从微观上描写战争进程、战争场景以及战争双方的情况。

新闻特写是作者深入新闻现场采写、用类似电影特写镜头来反映事实的一种现场感较强、篇幅较短小精悍的新闻体裁。李庄对此进行了有益尝试。比如,《歼敌老虎嘴》,他用两千多字的篇幅,细致传神地记录了八路军某中队对日寇的一次伏击战,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经其事。类似还有《强袭柳沟》《第五连》《解放鲁仙》《复仇的火焰》等。这些新闻特写将笔尖聚焦于具体、细微,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人物形象丰满、故事情节生动。

李庄的上述新闻特写,最大的特点是注重截取新闻事件或人物事迹的某些横断面,最大限度地呈现新闻事实诸要素中最有意义、最有影响的要素或片段,将其新闻价值、新闻主题寓于这些典型片段中。后人评价说“作品的新闻性、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生动、细腻的新闻叙述方式改变了有的战地报道存在的单调、僵化、枯燥乏味的状态。”

纵观李庄一生的新闻实践,其在革命和建设的各个时期均发表了大量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作品,其中不少是新闻特写。抗日战争时期,他采写的《在保卫大武汉的紧急声中纪念鲁迅先生》《敌后三月》等作品,积极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反映太行根据地军民抗击日寇的战斗生活;解放战争时期,他写下《为七百万人民请命》《真理的胜利》等报道,愤怒谴责国民党给黄泛区人民带来的灾难,热情讴歌晋冀鲁豫军民的战斗生活;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他深入朝鲜战场第一线,先后发表了《汉江南岸的日日夜夜》《被人们欢呼“万岁”的部队》等大量作品,反映中朝两国军民共同保家卫国、抗击侵略者的光辉事迹、革命豪气和崇高精神。这值得军事记者借鉴。

二、李庄注重用特写见证历史,其名篇《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具有广泛社会影响

新闻书写历史。李庄注重用特写见证历史,其新闻特写《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被业界称为中国新闻史上的不朽名篇。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李庄在中南海怀仁堂会场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他用充满激情的笔墨写下《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等新闻特写。

“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李庄用毛主席的这一庄严宣告作为标题,并在开头就还原这一历史性镜头:“‘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毛主席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开幕词中说:‘我们团结起来,以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打倒了内外压迫者,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具有世界性长久深远的影响力,它入选了2007年德国《图片报》组织的“没有被德国人忘却的历史名言”评选活动。这充分说明了李庄的新闻敏感性。

紧接开头,李庄这样承接:“这是人民民主新中国开基立业的盛典。这个盛典是1949年9月21日,在人民首都北平举行的。毛主席宣布这个盛典正式开幕,乐队立即奏起《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礼炮在会场外隆隆齐鸣。这是胜利的声音,我们在艰苦的斗争中深深地懂得,胜利是不容易得来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了二十八年,人民解放军建立了二十二年,从开始到现在,一直领导全国人民,和国内外的敌人艰苦地战斗着。这二十多年,使青年变成中年,中年变成老年,多少烈士为革命而英勇牺牲了,但是,人民终于胜利了,打出了一个人民民主的新中国。”一整段文字,浓墨重彩揭示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新闻特写对所报道的事物,在时间上一般求其“短暂的一瞬”,尽量详尽地展现“这一瞬”与新闻事件相关的有意义的细节。《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一文仅有1842字,却专门用了一段来写会场环境:“人民把会场布置得朴素而壮丽。会徽后面衬着杏黄色的幕布,在中国,这种颜色是象征庄严与伟大的。会场照明全用水银灯,一个接着一个,两廊下排着红色宫灯。新华门油漆一新,鲜红夺目,两边竖着八面红旗。门下挂着巨大宫灯。”这段细致的描写是为后文作铺垫:“这一切,都给人们一种富有生命力的印象。中华民族本来是富有生命力的民族,过去被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束缚着不能发展,现在真正解放了,相信不要很多时候,新中国就会建设得很好。”这种笔法,李庄用得很多。

景与情、情与思的高度融合,在特写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这启示我们,优秀的新闻特写总是在事件中富含情感,在情感中蕴藏深邃思想,总能用作品中的炽热感情来拨动读者心弦。这也是李庄作品至今熠熠生辉的重要原因。

三、李庄的新闻实践启示军事记者,要学会“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

研究李庄新闻特写的人有一个普遍认知,很多记者虽然也在新闻现场,但其特写却没有抓住真正的价值,更没有做到古人讲的“博观约取”。究其原因,在于很多作者没有“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

对于如何“借”,李庄的新闻实践给予了答案。清代史学家、方志学家章学诚说过“学贵博而能约,未有不博而能约者也”。新闻特写选取展现的是“约”,但没有博就没有约。对于记者来说,“博观约取”有两层含义,一是在新闻现场确定写作对象时要能够“博观约取”;二是在日常生活中只有先做到“博观”,到了新闻现场才有可能做到“约取”。正如鲁迅先生教导青年作家:“选材要严,开掘要深”“若作者的社会阅历不深,观察不够,那是无法创造出伟大的艺术品的……故对于任何事物,必须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只有生活储备十分丰厚,写作时才能取精用宏。

李庄给予我们的启示远不止这些。他说记者要成才,需要下苦功夫,他退居二线以后仍然坚持读书、看报、写作,他寄语年轻人要多读书,说:“在报馆工作知识越多越好,你们年轻人有时间要多读书啊。”他学生时期曾经如饥似渴地阅读中外文学名著,战争年代条件艰苦,对于仅有的几本理论书籍,“几乎达到死啃硬读的程度”。李庄强调不认真学习理论就不能提高工作质量,说“学习不是浏览,必须反复、咀嚼、回味、消化,了解精神、实质”,就像宋代朱熹曾经说的:书之精华,“犹如数重物色包裹里许”,须要一重重剥开,“去其皮,见其肉;去其肉,见其骨;去其骨,见其髓。”明白了“皮、肉、骨、髓”之所在,方能心中有数,取其精髓,正如李庄告诉我们的“当记者不能只是就事论事,更重要的是学会思考”,这可能是我们今天重读他的新闻名篇,在提升我们业务能力层面的意义之一。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

责任编辑:张和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