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主管单位 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

主办单位 解放军报社

编辑出版 《军事记者》编辑部

主  编 张和芸

副  主  编 杨庆民

文字编辑兼责任校对 唐晓诗

美术编辑兼发行编辑 倪晓丽

美术编辑兼校对编辑 周敏君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廖燕灵 丁玉宝

赵贵存    顾宝祚  邹维荣  

肖一沙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印  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发  行 全国各地邮局

出版日期 双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 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 34 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印装有误 负责调换)

立体呈现:“钢少气多”跃然纸上——反映抗美援朝长津湖战役的战地通讯《战斗在长津湖畔》带给我们的思考和启示

作者:唐晓诗

摘 要:风貌通讯是讲好新时代强军故事的重要载体。本文围绕对李庄战地通讯《战斗在长津湖畔》的赏析,从立意、视角、镜头、贴近四个关键词入手,探讨用风貌通讯讲好新时代强军故事要把握好的相关问题和着力点,以期为提高军事新闻传播质效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李庄;《战斗在长津湖畔》;风貌通讯

2023年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志愿军将士在长津湖战役中歼敌3.6万人,迫使美军经历“历史上路程最长的败退”,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在真实记录这场战役的新闻报道、影视作品中,李庄的战地通讯《战斗在长津湖畔》(以下简称“该文”)颇具代表性。

该文刊发于1950年12月17日《人民日报》头版,是李庄作为特派记者从战场前线发回的特别报道,就此拉开了向国内读者公开翔实报道长津湖战役的序幕。这篇2500余字的风貌通讯立体呈现志愿军“钢少气多”的英雄壮举。

风貌通讯是勾勒某一地区、某条战线或某个单位面貌变化的一种文体,以其鲜明特征和特殊功能成为讲好新时代强军故事的重要载体。本文围绕对该文的赏析,从立意、视角、镜头、贴近四个关键词入手,探讨用风貌通讯讲好新时代强军故事要把握好的相关问题和着力点,以期为提高军事新闻传播质效提供借鉴参考。

一、立意—回答世界之问

“意”是文章的灵魂,意胜则文胜。该文之所以影响久远,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在于以高远的立意回答了正义之问、人民之问、战势之问。

回答正义之问。2023年4月,韩国总统尹锡悦公然歪曲长津湖战役,称美军部队取得“奇迹般成果”。从战争伊始至今,国际舆论场一直不乏“朝鲜入侵论”“中共推动说”等谬论,妄图否定抗美援朝战争的正义性、正确性和正当性。深入战争一线采访的李庄站在国际视野,开篇就表明我鲜明立场“中国人民绝对不能容忍侵略者在这里继续猖狂”,揭露“联合国军”“从这里直指我们祖国的边防”的真实侵略企图,理直气壮表明抗美援朝战争是以正义之师行正义之举,正面回答世界之问。历史也充分证明,抗美援朝战争是正义的胜利、和平的胜利、人民的胜利。这启示军事记者,讲好新时代强军故事,既要讲战场上、演训场上的故事,更要揭示故事背后的本质和规律,给人启迪;既要讲人民军队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担当作为,更要讲为“变”走过的弯路、付出的代价,给人警醒;既要以国际视野正面阐述中国主张,更要敢于对历史虚无主义、“中国军事威胁论”等谬论给予有力驳斥和严正回击,抢占舆论战场制高点。

回答人民之问。当时的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出兵参战援助朝鲜是一个巨大的考验。该文用“这一个排英勇地击毁了敌人三十多辆汽车,四辆坦克,击毙二百七十多个美国兵,俘虏三十人。我国人民志愿军只有一个重伤,三个轻伤。”一系列战果回答人民之问:我们的“小米加步枪”能打赢“武装到牙齿”的美国侵略者吗?珍爱和平是人类的共同情感,李庄笔端反映的是民心向背,这不仅表明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和意志,强化民众“要保家必须卫国”的思想共识,更在道义上争取获得国际社会的理解认同。这启示军事记者,要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把镜头和笔触对准人民,聚焦官兵的强军实践;要突出宣传矢志精武强能的先进典型,反映官兵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回应受众关切,回答胜战之问;要高扬备战打仗主旋律,凝聚强军正能量、提振训练精气神,展示人民军队的决心和意志,引导全社会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

回答战势之问。抗美援朝战争是在敌我双方力量极其悬殊条件下进行的一场战争。以美国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甚至扬言,要在两个星期内结束朝鲜战争。抗美援朝是不是胜利之战?李庄放眼整个战局,通过聚焦长津湖战役,回答战势之问,以无可争辩的事实显示出我军必胜、敌人必败的历史发展趋势,该文结尾写道:“现在朝鲜战线逐步南移,如果美帝国主义的侵略军不撤出朝鲜,则比较暖和的南方,将更有利于我抗美援朝志愿军的作战。”这启示军事记者,要精准预判战争走向,根本在于看清战争性质;要认真研究掌握信息化智能化战争特点规律,助推军事理论现代化、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军事人员现代化、武器装备现代化;要及时对接部队练兵急需、备战急用、打仗急盼,为官兵学习战争、研究战争提供知识服务。

二、视角—多角度审视战场

视角是文章的切入点,视角选得好,新意自然来。该文运用指挥员、战士、记者等多重视角呈现真实立体的战争面貌,使文章变得有血有肉。

指挥员视角,以战略眼光理性审视战争。在朝鲜战场,志愿军面对的是武器装备优势巨大的敌人、几十年一遇的极寒天气、后勤供应不足等前所未有的困境,这场仗该如何打?该文中,李庄以指挥员的视角审视战争,从作战地形、武器装备、我方战术、攻守力量对比等展开客观描述。如柳潭里夜战,志愿军某指挥部布置的“缺口”,实则是“给敌人掘好了坟墓”。事实证明,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这启示军事记者,无论平时或战时,都要善于用指挥员的视角来审视战争大势与战略布局,给受众提供前瞻性的权威信息;要紧盯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对手之变,为提高部队打赢能力提供思路和参考;要深入分析一线部队指挥决策、体系融合、军种协同等方面存在的“顽症”和面临的“新瓶颈”,破解制约战斗力生成的各类难题。

战士视角,以责任担当英勇投身战争。战士是战争的亲历者、见证者。李庄以战士视角描绘了真实的战场画卷。零下三十摄氏度的严寒天气,“战士们坐卧在冰冻的土地上,有些人吃着带着冰碴的马铃薯和雪团,但是,他们没有怨言。”穿行于没有路的岗峦和山涧中,战士们被“丛林撕破衣服和手脸,鲜血冻在长期未能洗濯的皮肤上。”冷的长津湖热的血,一冷一热的切肤之感,不仅让读者感同身受,更折射出志愿军将士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顽强战斗精神。实践证明,军事记者唯有置身于演训一线,端一端战士的饭碗,睡一睡战士的床铺,闻一闻战士的汗味,才能了解战士的所思所想、所忧所盼,笔端才能充满兵味、战味、硝烟味。

记者视角,以真情实感细腻观察战争。战争折射人性也凸显人性。对和平、正义、道义的追求是人类共通的情感,李庄以记者视角记录下战士们的爱与恨,让读者看到最可爱的人可敬、可爱、高尚的一面。我们的战士,恨敌人、恨战争、恨强盗,他们“一切仇恨都指向敌人”“全身火热地向敌人扑去”;我们的战士,爱祖国、爱和平、爱朝鲜人民,“西伯利亚沉重的寒流,冷却不了我们钢铁战士的心。”脚踏异国土、书写战士情,字里行间的爱恨相融,拨动着人类最普遍的情感心弦,让战地报道闪耀着人性的光辉。由此可见,军事记者不仅应写战士的英雄行为,还要写出英雄行为中的思想感情,成为战士情感的代言人。

三、镜头—呈现与众不同的细节

细节是文章的生命。该文撷取了许多有意义且生动、具体、感人的细节,让读者犹如置身在真实的战场中。

场景细节,烘托渲染战场氛围。李庄笔下,战场氛围通过周遭环境的衬托被具象化。“落叶树的枝杈在冷风中发抖。苍色的松树在寒风中发出沉重的吼声。”发抖、吼声以拟人手法体现严寒;“每天的拂晓……美国侵略军经常在早晨开始他们的侵略进攻。”“黑夜,繁星和弯月照亮积雪的山路,无数人流涌向敌人。”拂晓、黑夜暗喻战斗的猛烈。这些细节与开篇“长津湖是北朝鲜美丽的湖泊,今天,它的周围,已变成美国侵略军的坟场”遥相呼应,30多个字即交代了战役的时间、地点、事件等核心要素。正如穆青所说:“一个细节比千言万语生动得多、深刻得多、有力得多。”军事记者要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捕捉那些富有时代气息,反映官兵精神面貌的生活和战训细节,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可信性。

人物细节,凸显战士爱国情怀。“一架喷气式敌机向他俯冲而来。他……左手发麻,神经激烈地震动了一下……他又把一个胸部中弹的战士背到救护所……他才发现自己一个袖子冰凉僵硬……血已经结冰了。”从遭遇袭击到营救战友,再到发现自己受伤,李庄用几个细节写活了战士赵明毅果敢坚毅、有责任有担当的个性,让读者真切感受到志愿军战士“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英雄气概和保家卫国的决心。这启示军事记者,人物报道“不怕没优点就怕没特点”,而表现人的特点就得抓住细节。《解放军报》曾刊发的人物通讯《李秋贵的“穷琢磨”》,紧紧围绕修理班长李秋贵做事“穷琢磨”的细节入手,“任班长的职,操团长的心,整天穷琢磨没个完”一句话就让李秋贵“活”了起来。

战斗细节,还原真实战争。柳潭里夜战是长津湖战役中一场重要的战斗,该文用丰满的战斗细节还原了那段历史。“我国人民志愿军逐山争夺,把敌人压缩到柳潭里。这个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庄,拥塞着千余敌人,百多辆汽车、二十几辆坦克。”压缩、拥塞两个词,足见志愿军战术高超,已把美军“包了饺子”。“敌人这时根本不敢下车,仅以超越我们战士很远的六○炮和机枪盲目射击,同时惊慌失措地狂叫起来。”不敢下车、盲目射击、狂叫等细节,可见志愿军战士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的英勇无畏。昨天的新闻是今天的历史,军事记者要清醒认识到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在重大历史题材报道中摒弃史料堆砌和简单记录的敷衍做法,尽可能挖出生动翔实的第一手素材和细节,彰显新闻价值。

四、贴近——让勇士回归本真

贴近英雄,方能打动读者。该文通过语言、行为、情感的多方位贴近,拉近读者和英雄的距离,让英雄不再是高不可攀的“高大全”。

话语贴近,用鲜活的兵言兵语表达。躺在避弹坑里的战士们看到两个机身的“黑寡妇”型飞机,笑称“这是来吊孝的!”敌人的飞机整夜在天空盘旋,战士们直言“不过只是‘瞎哼哼’罢了”。该文中,冒着热乎气的兵言兵语之所以读来生动、“兵味”十足,与李庄“在猪油灯下,吸着战士的黄烟,和英雄谈话”是分不开的。正因为贴近一线、贴近战场、贴近战士,李庄才能获取珍珠般的语言。这启示军事记者,文章要杜绝正确的废话、漂亮的空话、常说的老话,就必须在采访中悉心收集战士们个性化的语言。如业界引起广泛反响、《解放军报》曾刊发的人物通讯《孙铁锤传奇》中,孙铁锤婉拒两姊妹提亲时说:“金花配银花,葫芦配南瓜,不中不中!”河南方言的使用是任何天才也难以凭空想象出来的。

行为贴近,塑造真实立体的形象。该文既刻画了战场前线严酷恶劣的战斗环境,更表现出志愿军将士的爱国情怀和昂扬斗志。“大家都看不起美国侵略军,但是,大家又相诫不要轻敌。”一个行为细节,巧妙刻画出战士面对敌人自信又理性、时刻保持警惕的形象。该文中,类似的情节还有很多,如“每个人都不知道跌了多少跤,浑身滚成雪团。重机枪也有时从失掉知觉的手上滑到山涧中。”李庄没有刻意拔高报道对象,而是让读者看到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他们也会摔倒,也会受伤,但是依然无畏前行。由此可见,军事记者写新闻人物的行为时,要去掉夸张的情节、挤干夸大的水分,务求做到“准确”二字,准确抓住人物行为的特点写,准确抓住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行为特点写,真实、生动、立体地反映出人物生活的实际,既入情入理又充满人情味人性美。

情感贴近,爱国主义情怀力透纸背。“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该文中,李庄用饱蘸激情的笔,书写对朝鲜人民的无限深情、对“美帝国主义的侵略军”的无比憎恨、对“热爱自己祖国、深切同情朝鲜人民的我国人民志愿军钢铁战士们”深深的崇敬。至今读来,爱国主义情怀仍然力透纸背,令人心潮起伏。在敌机终日不断地轰炸扫射的朝鲜战场,李庄与战士同吃同住、同生共死,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正是情感上的同频共振,使得他的作品经久传递着生生不息的情感力量。由此可见,军事记者要俯下身、沉下心,满怀热情、充满激情、带着感情书写广大官兵强国强军的生动故事,以思想的深度和情感的浓度感染受众,提高军事新闻报道的温度和品质。

(作者单位:解放军报社)

责任编辑:张和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