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主管单位 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

主办单位 解放军报社

编辑出版 《军事记者》编辑部

主  编 张和芸

副  主  编 杨庆民

文字编辑兼责任校对 唐晓诗

美术编辑兼发行编辑 倪晓丽

美术编辑兼校对编辑 周敏君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廖燕灵 丁玉宝

赵贵存    顾宝祚  邹维荣  

肖一沙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印  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发  行 全国各地邮局

出版日期 双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 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 34 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印装有误 负责调换)

还原战场:用“真实”的力量打动人——抗美援朝题材电视剧《功勋·能文能武李延年》带给我们的思考和启示

作者:黄春一

摘 要:真实是艺术的生命。电视剧《功勋·能文能武李延年》实现了不同于商业大片的另一种现象级传播,用“真实”的力量打动人。其成功实践对于军事新闻和文化工作者把握“真实”的丰富内涵、理解“真实”的重要价值、提高“真实”的实现能力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功勋·能文能武李延年》;抗美援朝;军事文化传播

不用任何煽情,却让人泪流不断;六集的电视剧,节奏紧凑,观赏体验堪比电影;不是教学片,却被评价为研究连队政治工作的教科书。抗美援朝题材电视剧《功勋·能文能武李延年》(以下简称“李延年剧”),实现了不同于商业大片的另一种现象级传播,用“真实”的力量打动人。其成功实践对于军事新闻和文化工作者把握“真实”的丰富内涵、理解“真实”的重要价值、提高“真实”的实现能力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一、把握“真实”的丰富内涵

观众对李延年剧评价最多的,就是“真实”。这个“真实”包括了再现历史脉络、还原战场细节、反映部队面貌、刻画官兵形象、直面生活冲突等丰富内涵,为观众清晰地呈现出一幅景象:打仗就是那个样子、志愿军就是那个样子、政治干部和政治工作就是那个样子。

(一)再现历史的真实脉络

李延年剧是放在历史脉络中讲述的抗美援朝战争故事,有其产生的背景、发展的逻辑、形成的史实。李延年剧开篇交代,美方提出谈判,又以其所谓海军、空军优势,要求将军事分界线划在中朝军队战线后方,企图不战而攫取1.2万平方公里土地。这一无理要求遭到拒绝,美方叫嚣让机关枪大炮去辩论。开头简明扼要,向观众交代这场仗为什么要打。李延年剧结尾以美军不得不回到谈判桌结束,用大事件包裹一场战斗,构成一个完整的闭环、有机的整体。1951年10月8日,志愿军第47军140师418团3营7连指导员李延年所在营要夺回失守的346.6高地。敌人每隔3分钟打一轮炮封锁道路,李延年精算时间,带7连闯过封锁区,率先夺下一个山头。9日天亮时,3营完全收复346.6高地。敌人的轮番强攻和远程炮火、飞机支援,让3营损失惨重。在阵地上,李延年先后5次整顿部队,带领官兵两夜一天,打退敌数次反扑,歼敌600余人,被记特等功、授“一级英雄”荣誉称号。李延年剧是根据这一历史史实创作的,全剧聚焦讲好346.6高地的战斗故事,没有夸大拔高、没有穿凿附会、没有变形走样,呈现出完整、真实、清晰的历史史实脉络。这启示我们,重大军事题材必须放进历史、时代、全局中考量,才能把握正确方向,立起英雄形象。

(二)还原战场的真实细节

有评价认为李延年剧在细节处理方面有独到之处。连队带上稻草人袭扰敌人,记录下火力点的位置和变化;剪断铁丝网重新挂上,排雷后将坑填上;用哨子发指令,用蒙着红布的手电筒发信号。这些细节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剧中多次出现迫击炮射击场景,逼真的填弹发射声音让不少观众表示“惊心动魄”。这些细节的呈现,如果没有深入扎实的采访、记录是无法达成的。细节最能打动人,对于军事新闻和文化传播来说,一定要重视细节的力量。尊重细节,就是尊重受众。

(三)反映部队的真实面貌

连队政治工作是什么?李延年剧给出了清晰的答案。连队由一个个官兵构成,也无时不面临着鲜活的现实问题。张安东临战开小差;文书王毓文没上过战场,却一心想当班长;“老落后”罗厚财是个装备迷;二班长陈衍宗打仗只顾自己杀得痛快。他们都有缺点,却在李延年和党支部的带领下,组成了一个坚强的战斗集体。全剧故事丰富,节奏紧凑,但关键处总有清晰交代。剧中多次出现军事民主会、动员会、干部骨干会、军人大会、班务会等镜头,不但没有让观众感觉乏味,反而很好地推动了剧情。政治工作是极富生命力的,如果对这一点缺少根本的理解,就拍不好军事题材影视剧,李延年剧提供了一个教科书级别的范本。

(四)揭示胜利的真实原因

剧中每名战士都是英雄,集合在了集体英雄主义的旗帜之下,这与某些主题跑偏的影视作品宣扬的个人英雄主义形成鲜明对比。在我们这支队伍里,个人英雄主义是要受批评的。文书想到战斗班当班长,李延年问他班进攻的指挥要领是什么?文书表示可以到班里再学,李延年严肃地告诉他:“战争可不是儿戏,这战友的生命可不是你用来练习的啊!”剧中李延年对打起仗来只顾自己猛打猛冲而丢下班里战士不管不顾的一名班长提出严厉批评:“仗是一个人打的?”这些镜头客观上也对一些战争片跑偏走形起到了有力的拨乱反正作用。有评论说,从剧中看到我们这支军队自三湾改编留下来的好传统,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上、军事民主都有很真实自然的反映。这说明,这部剧拍出了我军的特色,从根本上揭示了我军胜利的真实原因。

二、认识“真实”的重要价值

“真实”看似是一个基本的要求,实际上有很高的标准。“真实”是真理和真情的基础,唯有“真实”,才能够生动塑造英雄,真正打动观众,最终成就作品。

(一)生动塑造英雄

李延年剧聚焦346.6高地,刻画了一组英雄的群像。在李延年剧中,有一本“战斗日志”贯穿始终,用于记录战士们的英雄事迹,这是连队评功的重要依据。李延年上战场时叮嘱文书一定要把“战斗日志”记好,尤其交代对于已经牺牲的同志的事迹要记准记好,否则以后无法弥补。英雄的功绩是用行动书写的,英雄的形象同样是用行动塑造的。排雷兵李源踩到一颗松发雷,抬脚地雷就会爆炸,为了保证部队行动不被暴露,他即使中枪也踩住地雷一动不动,直到总攻开始,他才说一句“指导员,我完成任务了”,引爆地雷,壮烈牺牲。司号员带上情报只身穿越炮火封锁区送信,受伤后拼尽全身力气吹响军号,召唤营部同志前来接应配合完成任务。火力排排长张绍杰,混进被打退的美军队伍中,前往美军营区舍身炸毁军火库。剧中对每个人的事迹都有细致交代,头绪虽多不乱,能让观众看得清他们的面貌,记得住他们的名字,想得起他们所做的事情,表现出主创人员在艺术形象处理上极致的用心。

(二)有力揭示真理

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启发人、鼓舞人、教育人,就在于演的是真事、讲的是真理、用的是真情。大战在即,剧中七连的战士张安东却开了小差,当了逃兵。从弹幕上的留言可以看出,有很多观众先是主张坚决要执行战场纪律,后来又主张枪下留人。发生这样的转变,在于剧中李延年一个人长达16分钟的独白戏—讲张安东的逃跑原因、讲保家与卫国的关系、讲抗美援朝的意义。在李延年的讲述中,大家才知道,孤儿张安东昏倒在讨饭的路上,被小他几岁的女娃娃张二妞喂羊奶救活。张安东长大后被国民党抓壮丁,后来投奔我军成为一名解放战士。过安东(今辽宁丹东)时,他看到美军飞机轰炸,担心二妞家被炸才开小差要跑回去。指导员让大家想想自己家中的妻子儿女,再对比一路所见朝鲜村庄的惨状,讲出只有抗美援朝保卫国家,才能让家人过上幸福安宁的生活的道理。这些道理是活的,是从每个人的切身体验中自然而然地生发的。

(三)真正打动观众

只有打动观众,才能成就作品。“这部作品哪里都好,就是太费抽纸了。”“我的眼泪不受控制。”这些评价随机、率性,带着鲜明的语言特点,反映出观众看李延年剧时的真实感受。在观剧体验中,观众会问自己:“如果剧中角色换成我,我会怎么办?”“如果是我踩了松发雷,会不会坚持到最后?”“如果我是司号员,会不会拼尽最后一丝力气也要完成任务?”“如果我是七连战士,能不能扛着弹药箱用3分钟炮击间歇跑过1000米封锁区?”这就是观剧时的代入感,共情就是在这样的问与答中完成的。李延年剧用一种接地气的讲述方式,用心用情打造一部真诚的作品,虽然没有任何煽情,但无处不动情,从心底打动了观众。

三、提高“真实”的实现能力

艺术的真实不是对现实生活的机械照搬,创作者、表演者的用心和决心,把握重大题材的水准,挖掘、还原、展示细节的能力都对最终呈现的效果产生决定性影响。

(一)端正态度用真心

李延年剧上演后,《解放军报》记者采访导演毛卫宁,问及“您觉得是什么打动了观众”时,毛卫宁说:“我觉得首先是真实。做这个项目时,我们首先要求自己真诚地、力争全面反映李延年同志在346.6高地的战斗过程……我对军事题材影视创作抱着崇敬、敬畏的心态。创作者首先端正自己的心态,这很重要。”毛卫宁告诉记者,一开始看资料时,没有很真切的感受,没有从内心产生创作激情。当他与老英雄李延年交谈之后发现,90多岁的李延年绝对不会记错的就是战友的名字,老人觉得自己的“共和国勋章”是他代表牺牲战友获得的。这次采访,让毛卫宁切身感受到了军队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并决心在影视作品中给予展现。电视剧播出后,在部队官兵中引起了很好的反响,有的部队专门组织政治干部从研究和学习的角度来观看。这说明,在表现英雄人物时,创作者首先要走近英雄、了解英雄,发自内心地崇敬英雄,才能写好英雄。

(二)深入生活求真解

2020年1月初,为拍好李延年剧,导演毛卫宁到李延年家里拜访,两人在客厅聊了4个多小时,由此产生了故事的结构和走向。先前,毛卫宁曾试图把李延年人生中经历的四个战争阶段的典型事迹都放进故事中,甚至还想加一个套层的叙事结构。但最终,他们决定去讲述一场战斗,表现李延年这一代军人听党指挥的坚定信念—他们永远认为自己是党的一名战士,他们对党的感情一生没有变,一切都按党的指示来做,这是他们那一代军人身上非常深的烙印。主创人员对李延年的故事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就着手刻画一个指导员的艺术形象,同时也意识到不是通过简单的开会、谈心去静态表现,而是要通过战斗的动态去表现。在剧中看到,政治工作都是在战斗中和战斗间隙进行的,战时政治工作跟战斗过程完全融合在一起。

(三)理解作品动真情

李延年剧很多人都是流着泪看完的,每个人都有被戳到的泪点,这与创作者自身真情的投入不无关系。李延年的饰演者王雷,拍摄时完全把自己变成了一名指导员,他和“战士”一起吃一起住,在战壕里避风躲雨打成一片。他找来很多视频、文字,揣摩李延年的个性、语言、音色。为了让所演的人物神形兼备,他深刻理解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的伟大意义,感受志愿军战士在战场上战胜敌人的英雄气概。他用心地理解李延年的话,“爷爷一直强调勋章不是给他一个人的,荣誉属于千千万万的战士。”在第一集处理张安东开小差那场戏,连参演的群众演员都被感动到落泪。导演毛卫宁说:“现场很多人都哭了,我就知道,这场戏成了,他们被王雷的戏带进去了,就像当年战士们听到这些话的感受一样。”这启示我们,作品要想打动别人,首先要打动创作者自己,一定要用真心真情去对待作品,才能够捧出精品力作。

(四)重视细节下真功

剧组“复刻了一场真实的战斗。”拍摄地选在中朝边境,离战斗的发生地只有几百公里的350.2高地,与346.6高地高差不到4米。战斗是在1951年10月8日打响的,剧组选择在2020年10月8日开机。那时,高地上已经非常冷,演员说话时的喘息声,对环境的反应都是真实的。这样的效果绝不是在摄影棚用鼓风机就能模拟出来的。剧组还把战场地图发放给每名演员,要求三天两夜中的每一次冲锋,每分每秒每名战士应该在什么位置都具体明确,让整部戏实际上就按照战斗的顺序和结构拍摄。这样的努力让整场战斗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都做到了最大限度地逼真还原。

李延年剧引发的不同于商业大片的另一种现象级传播充分证明,在战争“活”剧面前,脱离现实的想象只会显得匮乏和苍白,唯有真正尊重群众的创造,以敬畏之心书写历史、书写英雄,才能让一部作品立得住、传得开、行得远。

(作者单位:空军政治工作部宣传文化中心报社)

责任编辑:张和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