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主管单位   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

主办单位    解放军报社

编辑出版  《军事记者》编辑部


主  编     张和芸 

文字编辑    杨庆民

文字编辑兼责任校对    唐晓诗

美术编辑兼发行编辑    倪晓丽

美术编辑兼校对编辑    周敏君

本期值班    张和芸   

本期技术编辑    许 敏 程 波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廖燕灵    丁玉宝

 赵贵存    顾宝祚   邹维荣   

肖一沙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印  刷 北京中科印刷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发  行 全国各地邮局

出版日期 双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 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 34 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印装有误 负责调换)

提高全媒体时代中国军队仪式传播质效的思考

作者:曾天阳 余远来

摘要:仪式传播具有聚合人格化呈现、象征化认同、具象化接受的优势。要把学思践悟习近平文化思想与探索提高仪式传播质效路径有机结合起来,厘清全媒体时代中国军队仪式传播的主要特点、基本原则,把握仪式传播规律,运用全媒体手段,从内容、手段、策略三个方面创新推进中国军队仪式传播。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中国军队;仪式传播;路径探析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礼仪是宣示价值观、教化人民的有效方式,要有计划地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一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习总书记对仪式的高度重视,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具体体现,对提高中国军队仪式传播质效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

仪式因其特殊的象征性和感召力自古为各国军队组织所重视,成为彰显军队战力、构建军队形象的一种重要形式。全媒体时代,军队仪式通过全程、全息、全员、全效媒体的融合传播,能够更加有效地聚合符号化表达、人格化呈现、象征化认同、具象化接受等优势,对内高效凝聚民众认同,向外精准传递相关信息。当前,我军亟须加强仪式传播的守正创新。要把学思践悟习近平文化思想与探索提高仪式传播质效路径有机结合起来,厘清全媒体时代中国军队仪式传播的主要特点、基本原则,把握仪式传播规律,运用全媒体手段,从内容、手段、策略三个方面创新推进中国军队仪式传播,为讲好中国军队故事、传播好中国军队声音打开新格局。

一、全媒体时代中国军队仪式传播的主要特点

传播的实质在于形象的塑造、精神的传承与思想的启蒙。军队仪式既是“生活化”的礼仪实践,又是“故事化”的文化阐释,既融入军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又进入媒介传播的广阔空间。相较于过去,全媒体时代的中国军队仪式传播,融历史传承与传播创新于一体,具备鲜明特点。

(一)兼具“仪式+传播”的双重效应

军队仪式以标准化、表演性、象征性、具有特定军队文化传统的行为方式,为参与者和观礼者提供自我身份的确认和群体认同,融参与性、情景性和反复性于一体,既能熔炼官兵思想,增强官兵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又能向外展示军队良好形象,增强外界对军队的了解、认同和尊崇。如装备列装、大型阅兵、授勋表彰等军队仪式自带流量,是各类媒体竞相报道的焦点,经报道形成声势浩大的媒介仪式,吸引广大受众关注。全媒体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观礼军队仪式庆典、参与媒介产品制播的全新交流形式,主流媒体大幅报道舆论暖场,自媒体跟进传播吸睛扩粉,不断叠加放大“仪式+传播”的双重效应,螺旋式壮大军队仪式传播的声威。

(二)凸显“我军特色”的舆论形象

军队仪式由大量有意义的军队符号构成,将军队独有精神、独特秉性内化于特定的表演活动、场景和实物当中,使受众能够从标识性的符号、动作、程序、文化中形成价值判断、增进情感认同。不同的历史传统决定了不同国家的军队仪式既有相对通行的符号规则,更有标识本国特色、赓续军队传统的程序规范。中国军队的仪式,一定是具有人民军队特色的,能够明显区别于其他国家的军队仪式。这也是能够显现出传播效应的一个重要基础。因此,在中国军队仪式传播过程中,必须把握好这一基点,遵循传播规律,凸显我军特色,实现世界表达,通过多模态话语、跨平台机制建构军队仪式中的军人形象,展现出人民军队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过硬形象。

(三)内含“巧妙叙事”的认知塑造

军队仪式是一种具有丰富意义的传播过程,是集合军队历史传统、价值理念、纪律规范、精神状态和战斗能力的“文化操演”,是围绕特定时节、重大事件、重要庆典而展开的“认知叙事”,对内凝聚人心、引导塑势,向外传递信息、展示形象。如2015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九三”大阅兵,通过全媒体传播赢得全球的关注,在国际舆论场有力阐发中国人民以巨大民族牺牲支撑起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重大贡献,集中展示中国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中国军队良好的精神风貌。新加坡《联合早报》评价“这是中国综合国力、中国领导集体治党治国治军成果的一次盛大展示”。

(四)赋有“担当使命”的教育功能

军队仪式把抽象理论和深邃内涵内嵌于规范程序和场景氛围中,本身具有高度的政治性和较强的教育功能。军队仪式传播将我军价值理念进行再生产、再塑造,其背后蕴含的崇高信仰、价值追求和文化表征,生动诠释了军队的职能使命和荣誉,对参与者和受众具有类似或相近的教育效果。如在入伍宣誓、授枪授衔、授旗授装、誓师大会等高度制度化、规范化的活动中,仪式活动的氛围效应、直观效应、群体效应和示范效应充分彰显,实现了“行为神圣化”“使命崇高化”,不断强化军人的使命感、责任感、荣誉感,增强对历史传承和使命担当的直观理解,再通过全媒体传播有效引导社会受众产生思想情感共鸣,增强对军队的认同感,凝聚对国家的归属感。

二、全媒体时代中国军队仪式传播需把握的基本原则

全媒体时代,中国军队仪式传播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把握好历史与时代、内容与形式、目的与手段的辩证关系。

(一)坚持正确导向

方向决定思路,导向决定效果。搞好军队仪式传播,要旗帜鲜明讲政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着眼服务国家政治外交大局,结合军队备战打仗工作实际,实现中国军队形象的有效建构。在仪式设计上要坚持政治性与观赏性有机统一,教育功能与传播效果双向促进,在仪式传播上要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防止泛娱乐化和恶意炒作、细节化抹黑和负面性报道。如在宣誓、授衔、退役等仪式中,要凸显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信仰,突出“能打仗、打胜仗”“若有战、召必回”的鲜红底色,发挥军队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防范军队仪式被“调侃”“曲解”,避免为追求流量而过度娱乐化致使“偏航”“走调”,谨防出现类似“新婚之夜抄党章”“马灯下学党史”等“低级红、高级黑”报道。

(二)继承优良传统

中国军队仪式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规范,吸收借鉴了世界各国军队好的做法和国际通行惯例,并结合发展建设实际,经过不断改进形成。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亲自主持新党员入党宣誓仪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时期,军队各级广泛开展诉苦大会、烈士灵前宣誓、誓师大会等活动;当今时代则以阅兵式为主要代表,形成了一整套独具我军特色的完整的仪式规范。这些仪式因时而立,因事而制,具有鲜明的传承性、规范性和创新性。全媒体时代,传播样态发生极大变化,军队仪式传播既要与受众需求“通上电”,又要与流量走向“对上路”,更要与历史传统“接上轨”,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三)聚焦备战打仗

仪式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和心理暗示功能。仪式传播结合线上线下一体联动,能够以“隐性”教育培塑军人核心价值,以具象化流程影响受众情感倾向。阅兵式、誓师大会、凯旋归建等将国防和军队建设作为主要议题的仪式中,要把军队的使命任务摆在仪式和传播的首位,深刻把握新时代军队职能任务和中心工作,将具有兵味战味的勋章、武器装备、音乐誓词等多元军队符号融入仪式当中,并以大众传播的手段将仪式的影响不断延伸,使组织严密、程序规范的军队仪式成为反映军队纪律性、凝聚力、战斗力的最佳载体。军队仪式传播要始终聚焦备战打仗这个鲜明主题,全面展现中国军队全时待战、随时能战的精神状态,达到展示强大实力、形成对敌威慑的传播目的。

(四)讲求实际实效

军队仪式传播具有鲜明的政治导向、教育目的和认知叙事功能,必须牢牢把握上述基点,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形式服从于效果,提前研判可能引发的舆论风险与认知偏差,有针对性地做好舆论引导与舆情处置预案方案,确保始终掌握舆论主导权。着眼各类仪式活动有机融合的设计与传播,部队各级要结合单位实际、抓住有利时机,举行诸如入党宣誓、军官授衔、祭奠烈士等仪式,通过全媒体传播进一步扩大声势、形成影响。如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以“和谐使命”系列任务为主要载体,既注重线下的起航、升旗、巡诊、救助等各种仪式活动,又第一时间生产一批极具吸引力的传播产品,抢占舆论阵地,展现维护世界和平、履行国际责任义务、积极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军队形象。

三、提高全媒体时代中国军队仪式传播质效的创新路径

作为当前宏大叙事话语框架中的重要抓手,中国军队仪式传播已经形成较为稳定的传播格局。学思践悟习近平文化思想,就要基于中国军队形象构建现状继续向下深挖,借助全媒体的传播优势与舆论势场,进一步优化内容设计、传播策略和时机,推动传播质效有效提高。

(一)加强内容的优化设计

传统媒体时代,军队仪式传播遵循的是宏大叙事框架,通过主流媒体的传播塑造可以达到一呼百应的“广场效应”,较为容易达成传播目的。但随着全媒体时代自主化内容生产、社交化移动传播趋势的明显加强,受众对于细节化的个体形象、故事化的微观叙事和个性化的话语表达有期待、有要求。要着眼“微表达轻传播”提升传播及时性和穿透力,在军队仪式传播中,既要关注军队形象的整体群塑,又要注重个体形象、场外故事等细节的“微雕”;在内容设计上坚持宏观叙事与微观表达相结合,引导受众从整体概略感知向个体精准认知聚焦,打造一批具有时代元素的传播主体代表,塑造人民军队可信、可爱、可敬的立体形象。如2019年国庆阅兵中的“致敬”方阵,通过对老战士、老英雄的精微刻画和群体展现,有效增强了阅兵活动的历史纵深与厚重感,强化了受众对英雄先烈的尊崇感,唤起了人民对民族精神与红色基因传承的自觉性与自豪感。

(二)注重手段的组合传播

传统媒体基于其权威性和专业性,往往起到定性定调、“一锤定音”的作用,具有较强公信力和引导力。进入“人人皆媒”的全媒体时代,新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与日俱增。军队仪式传播要按照习主席反复强调的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相关重要论述,注重结合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实施融合式传播;统筹官媒账号与自媒体账号同向发力,实施组合式传播;运用电视、图片、短视频、VR、网络直播、广告屏、灯光秀等多媒态立体报道,实施多元化传播,将军队仪式立体化、场景化地融入媒介当中,实现丰富多彩、深入圈群、情感互动的媒介呈现,使军队仪式的信仰共享、情感维系和认同建构功能最大化。如2023年海军节,军地不仅对军乐表演、舰艇开放、举办论坛等活动进行了详细报道,同时借青岛全城共100多处城市灯光秀、楼宇电子屏、户外LED屏等滚动播出人民海军成立74周年宣传片、海报和标语口号,全景式立体展示人民海军建设成就,激发民众拥军热情和爱国豪情。

(三)把握效果的策略选择

新闻舆论工作要注重时度效的要求,军队仪式传播同样如此。要结合国家重大庆典、重要活动,以及军队遂行重大任务、转隶接装等时机,筹划设计军队仪式活动,主动设置议题,适当造势铺垫,跟进深入报道,全程采编发布,推动海外发声。要根据仪式类型选择报道框架,把准情绪基调,引发情感共鸣,塑造认知态势:阅兵庆典型仪式传播重在展现成就、宣示能力;表彰褒奖型仪式传播重在宣扬事迹、激发精神;涉外型仪式传播重在增进理解、强化认同。要结合国内国际重要军事活动、重大行动和节日庆典等军队仪式,视情邀请军内外媒体、官兵亲属以及普通社会受众共同参与,拓展传播渠道,以内嵌于仪式的参与式视角,实现全员参与、多元表达的社会信息交互,促进军队仪式以媒介形式实现更广泛深入的传播。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政治学院)

责任编辑:张和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