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主管单位   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

主办单位    解放军报社

编辑出版  《军事记者》编辑部


主  编     张和芸 

文字编辑    杨庆民

文字编辑兼责任校对    唐晓诗

美术编辑兼发行编辑    倪晓丽

美术编辑兼校对编辑    周敏君

本期值班    张和芸   

本期技术编辑    许 敏 程 波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廖燕灵    丁玉宝

 赵贵存    顾宝祚   邹维荣   

肖一沙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印  刷 北京中科印刷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发  行 全国各地邮局

出版日期 双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 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 34 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印装有误 负责调换)

融合传播:让爱国主义教育看得见摸得着——军事博物馆创新全媒体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自国天然

摘要:博物馆作为重要的公共传播媒介,是历史的见证者和文化的传承者,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等的重要阵地。着眼提高爱国主义教育传播质效,本文结合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创新实践,围绕利用多种传播载体、创新展示手段、拓展传播渠道三个层面,探讨让爱国主义教育看得见摸得着的方法路径。

关键词:军事博物馆;博物馆传播;爱国主义;革命文物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载体、增强教育效果。2024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正式施行,其中明确规定,各类博物馆、纪念馆等应当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和优势,通过宣传展示、体验实践等方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以下简称“军博”)作为中国第一个综合类军事博物馆,以宣传爱国主义、传承红色基因和国防教育为主要职责,发挥博物馆独有的展陈空间优势,融合利用文物实物、图文展板、景观造型、音视频和艺术品等多种传播载体,走出了一条让爱国主义教育看得见摸得着的红色教育传播路径。其探索实践对于提高爱国主义教育传播质效具有启示意义。

一、构建虚实结合的多元场景空间,让观众“走进”历史

空间性是博物馆依托展览陈列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独特之处,也是效果所在。军博着眼全媒体时代观众获取信息的需求,构建虚实结合的多元场景空间,让观众“走进”历史。

充分发挥博物馆红色教育的空间体验特征。在2022年筹建开放的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展中,军博策展团队着眼沉浸观展,构建了一步一景观、一区一特色的多元场景空间,让观众在移步换景中感悟强军十年成就。一是精心设计传统型景观,让展板、制字、实物融于特定场景,让观众在背景脉络中深入理解展陈内容意蕴,如场景“战斗一线的坚强堡垒”便以高原戍边一线的石头战壕凸显战地党支部的“硬核”担当;二是巧思设置框景式景观,借用园林艺术中的构景方法,在面积较小的局部区域巧妙透视大空间尺寸,如场景“舰行万里心向党”便以“舰门”为框展现大国海军气象;三是借用数字媒体打造“屏式”景观,如采用17米的巨型弧幕播放特别摄制的大型沉浸视频《号令》,引入4块竖屏“直播”边防战士戍边站岗、巡逻等实时景象的“祖国在我心中”场景;四是融合构建立体景观,选取各军兵种和武警部队最具代表性的作战场景,在相对独立区域综合利用图文展板、作战背景图、士兵蜡像、坦克和降落伞模型、火箭发射点火体验装置等多重元素营造出陆海空天联合作战、立体攻防的震撼氛围。实践证明,观众走进由文物实物、图文展板、大型多媒体项目等构成的展厅内,跟随一步一景的展厅空间线性参观,流动在策展团队设计的叙事空间里,可以最大限度地体验重回历史的“时空穿越感”,加深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理解,从具身认知的维度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成效。

利用数字空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实体场馆接待量有限,一个博物馆每年只能接待数百万人,借助数字技术的拟真功能,博物馆可以在PC端和移动端创建一个“24小时不打烊、只要有网就能上”的数字展馆。目前,观众通过军博官网或微信公众号都能进入正在展出或已经撤展的数字展馆,领略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光辉历史和中华优秀传统军事文化风采。在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展中,军博策展团队还依托展览实景深入采集挖掘数据,制作推出了全景式网上数字展馆,具备全景呈现、VR特效、地图导航、数字沙盘、多视角观展、真人AR讲解、弹幕留言、海报分享等功能。

以新时代文物实物构筑异步时空。与面貌沧桑的革命文物相比,见证新时代发展成就的文物实物常因司空见惯而难以展出效果、展出新意。在2021年筹建开放的人民军队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展览中,军博团队不远万里从全军各具有代表性的驻守部队征集自然实物,如东海哨所东福山岛的碎石、西北吐鲁番火焰山的沙砾、漠河雷达站的冻土、十层大山中老越界碑处的黑土、和平机场旁的骆驼刺、班公湖的湖水、东瑁洲岛的海沙和珊瑚等,将其阵列式展示在“在战位上向党和人民报告”大型LED屏周围,视频内容与文物实物交相呼应,共同再造了一个守卫国疆的展厅时空。这个展项深受喜爱,经常可见许多观众席地而坐认真观看。

综上所述,构建虚实结合的多元场景空间,能使爱国主义的具身化传播成为可能。军博展陈空间就是一个具身传播场域,版面、展品、场景等空间构成物以一种整体性、沉浸性的感染力,向观众传递着革命精神的伟大,更具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成效。这值得其他红色场馆借鉴。

二、发挥文物的特殊功能,让历史鲜活起来

文物是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能够从不同角度反映出历史上人们对世界的改造过程。军博充分发挥其馆藏文物的权威性,让历史鲜活起来。

充分利用馆藏资源,密集陈列打造“历史走廊”。文物是展陈的核心要素,也是观众最喜欢看、愿意看、认真看的部分,军博参观热力图上最拥挤的地方往往都是重点文物的陈列区域。军博在展览中常常密集式、阵列式陈列文物,营造出一种“行走在历史里”的观展氛围。在人民军队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展览中,最终展出文物近1600件(套),其中一级文物113件,首次展出文物685件(套),每延米文物密度近4件(套),为观众提供尽可能多的文物观赏、学习资源。比如,在展览第二部分第二单元区域的十大元帅专题文物展柜,就密集展示了数十件珍贵文物,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授予军衔命令、朱德在解放战争时期使用的M1式卡宾枪、彭德怀在抗日时期使用的转轮手枪、聂荣臻收藏的百团大战中缴获日军的军刀等。

借助多元展示手段,让文物“活”起来。为满足文物保护性展示的要求,观众在展厅只能用视觉观察文物,通过文物说明和讲解词了解文物背后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军博力图通过各种手段突破文物的实体边界,拓展文物多元展示的可能性。一是在展托上下功夫,利用镜面反射增加文物观赏角度;二是使用多媒体展柜,增补文物背景知识、三维VR图像、留言互动等功能;三是灵活运用投影、LED屏幕等,营造带光影效果的文物观赏氛围,动态演示文物结构、功能;四是进行文物数字化,全维度采集文物数据,在官网公开二维平面数据,利用展厅VR眼镜等设备了解三维展示与内部构造等信息。

文物不仅是观看的客体,也可以在观众体验中成为共同参与的主体。意识延展论认为,人的意识并非单独存在,而是在和环境(事物)的互动中产生的。在这一理论视野下,展厅里可供体验的文物实物实际上发挥了重塑观众意识的重大价值。2021年4月,“卫国戍边英雄团长”祁发宝来到军博参观时留言—“大好河山 寸土不让”。结合这一手书文字,策展团队协调运送加勒万河谷地区的山石到展厅,刻上八字誓言,为观众提供毛笔在参观时自行临写这八个大字,成了深受欢迎的打卡地。山石上方设有计数器和摄像头,当观众临写达到一定数量后,馆方会将山石运回戍边一线,希望以此方式与身处边防一线的官兵进行互动,告诉边防官兵们观众与他们共卫河山,体现观展民众与戍边官兵的“心连心”。

有媒介学者指出,传播的急速扩张导致人们愈发重视空间上的扩张和占有,忽视了时间和历史的传承作用,社会成员彼此之间的象征性联结越来越弱。文物恰是人类社会在知识和价值的传承过程中凝结的见证物,是一种“记忆工具”,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在培养和弘扬爱国主义情感上具有独特作用。军博的实践充分说明,在各类文物中,革命文物承载着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着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也是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学习党的历史、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教材。如何将诞生于血与火中的革命文化在和平年代不变质、不变色地传承下来,依托文物本体、挖掘文物内涵、讲好红色故事是一条值得大力探索的传承路径。

三、拓展社会教育传播渠道,让爱国主义教育生动起来

作为博物馆的核心职能之一,社会教育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充当着更加重要的角色,可以把抽象的展陈主旨具象化为一个个可亲可近可学习的宣传教育项目。军博着眼扩大教育面,拓展社会教育传播渠道,让爱国主义教育生动起来。

入驻主流新媒体平台,灵活开展展陈内容二次传播。目前,军博已经入驻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微信公众号、哔哩哔哩、微博、头条号,以“讲好红色故事,赓续红色血脉”为宗旨,形成了全平台覆盖、主账号发力的特色化、差异化新媒体传播矩阵,全网辐射用户超过1500万。鉴于短视频视觉冲击力强、阅看成本低、用户覆盖广的特点,军博选择抖音等平台主要发力,以展陈直播讲解、馆藏文物介绍为主,制作有趣有料有品位的传播产品,形成了“杨老师讲轻武器”“胡老师讲战机故事”“芦主任讲坦克”“萨苏讲文物故事”等品牌栏目。截至2023年5月,军博在各短视频平台共制作发布视频1000余条,直播190余场,播放量突破20亿次,粉丝数量累计超过1300万,位居文博行业头部位置;2022年被抖音平台评为“抖音年度高光时刻作者”和“抖音年度优质创作之光”;在抖音发布的《2023博物馆数据报告》中,位列“抖音直播观看人数最多的博物馆”榜首。

探索展演巡结合形式,创演红色文物故事情景剧。为提升文物教育的丰富性和层次性,军博创演并持续迭代《我们的军徽》红色文物情景剧,深入挖掘朱德手枪、赵一曼的粗瓷大碗、陈祥榕的信件等馆藏文物背后的历史细节和精神内涵,以诗歌朗诵为主,辅以情景表演、音乐视频、乐器演奏等形式,艺术化再现党领导人民军队的光辉历程,让红色文物“活”起来。演出还走出军博,走进部队、走进国家大剧院,拓展红色教育覆盖面。此外,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展开放后,军博坚持“服务强军课堂”定位,赴多个部队巡展或开展连线直播,覆盖约2.4万人次。

立足“革命”“军事”特色,打造国防教育高地。借助北京市中小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七个一”活动契机,军博牢抓自身特色定位,常态化开展“致敬山河守护人”“我来军博讲故事”“我在军博唱支歌”“小小讲解员”等品牌社会教育活动,周期性开展“以青春的名义向党报告”“我与党徽合个影”“‘赏油画,学历史,过大年’线上有奖竞猜活动”等节庆社会教育活动,为青少年观众提供更多符合心理发育特征、形式活泼多样的博物馆文化生活,实现“来军博不只看展、甚至不为看展”,真正打造满足新时代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城市会客厅”。在这一过程中,转变过去单向宣传教育姿态,以平等、双向的传播心态贯穿始终,以贴近性、时代性、互动性、趣味性为筹划原则,让呆板的变生动、生动的更多样、多样的更有趣。

新时代新征程上,军博把用心讲好革命故事、用情办好革命展陈、用力传承革命文化作为使命担当,充分借鉴每一种媒介形式的优点特点,让观众触摸到爱国主义的温度与厚度,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传。这启示我们,社会教育可以比作一场演出,展览陈列就是其中的舞台和道具。社会教育通过新媒体传播、教育课程、展厅讲解和观众互动等形式,将展陈中蕴含的历史、文化、情感传递给观众。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教育态度与能力水平。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责任编辑:张和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