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叙事:让军营故事跨越边界触动人心——从《解放军报》“三伏探哨”“三九探哨”系列稿件实践谈军事新闻叙事创新
摘要:全媒体时代,舆论环境的多元化需求呼唤新闻叙事创新。2024年、2025年,《解放军报》推出“三伏探哨”“三九探哨”系列稿件,以“微观叙事-宏观价值”双向传播范式打造新闻精品,收到良好传播效果。本文聚焦其实践,从叙事主体选择、时代语境嵌入、立体情感建构三个维度,解码军事新闻精品化生产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创新叙事;《解放军报》;传播实践
习近平主席在2025年新年贺词中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每一个人都是主角,每一份付出都弥足珍贵,每一束光芒都熠熠生辉。贺词字里行间满是对每一个个体的尊重与关怀,点明了个体在时代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在奋斗强军的征途上,每一名战士也都是熠熠生辉的星辰,点缀星空散发光和热,也吸引着受众的目光。为记录和呈现他们的光芒,《解放军报》先后推出“三伏探哨”“三九探哨”专栏(以下简称“系列稿件”),以普通官兵为主角,通过记者一线见闻的形式,呈现特殊时段24个普通哨所官兵的履职故事,反映人民子弟兵守望大好河山、守护万家灯火、守卫人民幸福的担当实践。稿件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实现单篇阅读量10万+,相关话题登上热搜榜引发超50万次互动,引起社会强烈反响,不仅完成了从“信息传递”到“价值共鸣”的质效跃升,更印证了优秀新闻产品对提升军事新闻传播质效的显著价值。本文聚焦其实践,从叙事主体选择、时代语境嵌入、情感符号建构三个维度,解码军事新闻精品化生产的创新路径。
一、叙事主体革新,平凡人的不凡故事提升军事新闻贴近性
在军事新闻传播中,叙事主体的选择与呈现方式深刻影响着受众对军队形象与强军声音的认知。系列稿件关注平凡岗位的不凡坚守,塑造有血有肉、可触可感的日常英雄形象,拉近与受众的距离。
挖掘日常英雄。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呈现显著的去中心化趋向,接近性对于传播的赋能作用日益凸显。在叙事主体层面,日常英雄、身边典型因贴近受众受到更多关注。系列稿件在报道主体的选择上,从“平凡”“普通”“广大”着手,展现不同军兵种和武警部队、不同地域环境下、不同专业岗位上的普通哨兵默默无闻、日复一日坚守战位的实绩。例如,《高台之上:我是光荣“守塔兵”》《雪山哨位:我守营盘护边关》《深山洞库:我在哨位尽职责》等稿件,以普通一兵的角色和视角叙事,引发强烈关注和共鸣。有退役军人留言,“看到了曾经的自己”“那不就是我曾经的岗位吗?”这启示我们,全媒体时代受众信息接收习惯与审美观念发生改变。军事新闻叙事更多地将目光投向广大基层官兵,能够实现新闻价值的最大化。军队主流媒体要通过全方位展现军营生活,满足受众对军事领域的多元信息需求;要聚焦官兵在平凡岗位、日常任务中的坚守,拉近与受众的距离;要展现官兵平凡中的伟大,营造全社会尊崇军人的舆论氛围。
抓取不凡瞬间。新闻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更在于对事件的筛选,捕捉和呈现不凡瞬间的新闻更能激发受众兴趣。系列稿件注重围绕“守卫”这个共同的任务,抓取不凡瞬间提升新闻吸引力。例如,在时间的选择上,三伏天与三九天是一年中气候最为严酷的时节,考验着人们的耐力与毅力,选择在这两个极端的时段,展现哨兵于烈日下坚守、于寒风中挺立的身影更能凸显他们不畏艰难、忠诚奉献的精神,也更具新闻性。又如,在点位的选择上,“东方第一哨”、空军雷达站、长江大桥、海军航空兵值班机组等颇具特殊性和代表性的哨位,履职环境和要求不同,不断更新受众对哨兵职责的认知,也让系列稿件一直保持新鲜感。其实践表明,信息过载时代,独特的瞬间更容易成为新闻传播中的“触点”。提高军事新闻传播质效,军队主流媒体一方面要着眼增强贴近性,真实呈现官兵训练生活日常点滴,让受众真切触摸到军队日常的脉搏与温度;另一方面要着眼时新性,挖掘与众不同的“闪光点”“新闻点”,探寻独一无二的传播点,凝练独具特色的精神内涵。
注重细节呈现。细节是新闻动人之所在。对于凡人英雄来说,细节更是让其形象从平面变得立体、从模糊变得清晰、以平凡彰显伟大的关键。系列稿件注重抓取细节,让一名名忠诚的哨兵形象更生动真实。例如,稿件《哨兵如“钉”:我为祖国守大桥》中,“又一趟列车经过大桥,岗亭一阵晃动,窗户随之‘哗哗’作响”“每天240多列列车驶过哨位,每年87600多列列车跨过大桥”……一个个细节和数字渲染出哨兵执着坚守的不易和价值。由此可见,新闻精不精彩、生不生动、感不感人,细节见真章。真实传神的细节,能够启发读者丰富的联想和共鸣。军事新闻报道中,要善于抓取环境细节,借恶劣复杂环境烘托官兵坚韧不拔的意志;要注重抓取动作细节,展现官兵训练有素的专业素养;要适度抓取心理细节,呈现官兵忠诚于党的精神世界。要用细节凸显个体的真实与多面,并以契合时代价值观的表达,传递出每一位坚守岗位的军人都是英雄的价值观念,引发受众的认同与共鸣。
二、重构时代语境,国家话语与个体叙事的交响提升舆论引导力
时代语境会影响人们说什么、怎么说,也影响着信息的传播和解读。系列稿件将国家话语与个体叙事有机结合,奏响传播强军声音的和谐乐章。
以小见大,让思想可视。以小见大的叙事方式能够满足受众对微观和宏观信息的双重需求。例如,稿件《崂山之巅:我是前哨瞭望者》中,受众从“那时候买菜,炊事班很少买鸡蛋,就怕背菜时摔一跤导致鸡蛋被打碎”到如今“扫雪车投入使用”“无人机投送新鲜蔬菜、报纸杂志、快递包裹”,真切看到国家经济的发展和部队保障条件的改善;从巡逻分队官兵“脸上的防寒面罩”“脚上的防滑链”读懂坚守的内涵。有专家指出,稿件聚焦哨所,背后蕴含着国家对国防建设的重视、对军队使命的定位等国家话语,传递维护国家安全、捍卫国家主权的坚定决心。由此可见,借助鲜活的个体故事与细微情节,承载宏大的时代主题与深刻的价值观念,可以帮助受众直观把握思想精髓。军队主流媒体一方面要注重讲好个体故事,以小切口展现国家国防事业的宏大画卷,使国家话语具象化;另一方面,要深挖和传递个体故事里与国家战略、国防理念紧密相连的精神内核,让受众从个体命运中感受国家力量。
兵言兵语,让形象可信。言为心声,系列稿件善于运用源自士兵群体的话语体系,构建真实可信的士兵形象。例如,《高台之上:我是光荣“守塔兵”》中,哨兵赵晗对于在无名点号8年如一日重复巡查、保障、守护等工作的总结—“每天在岗位上重复着同样的训练确实枯燥。但作为一个兵,只有把每一招都练成绝招,才算合格。”又如,《东极哨所:我为祖国迎朝阳》中,官兵的感言“只有争光的义务,没有抹黑的权利”“如果当不了最优秀的一个,那就做最拼的一个”等,以其质朴的语言深深打动受众。这启示我们,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繁杂而迅速,新闻可信度成为受众关注的焦点。兵言兵语等群众语言具有天然的真实性和质朴感,成为夯实新闻可信度的坚固基石。军队主流媒体要善于运用兵言兵语,以最直接、纯粹的话语呈现军营训练生活的本真状态,增强军人形象的可信度与亲近感;要凭借士兵原汁原味的语言风格,让受众感受军人的热血与担当;要以军人独特的思维逻辑与真切的表达,为新闻注入直击人心的力量。
讲好故事,让新闻走心。作为一种叙事性文本,故事以其独特的结构和内涵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受众的认知与情感。系列稿件以故事为纽带,实现个体叙事与国家话语的融合。例如,《巡边大漠:我是祖国的“移动界碑”》中动情讲述北部战区陆军某边防旅清河口哨所张良烈士的故事。“张良在与战友一起执勤巡逻时,把自己仅剩的半壶水留给了中暑的战友。……战友们找到张良的遗体时才发现,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用双手挖出一个深坑,将自己的配枪埋进了沙里,防止枪支遗失。”不少网友留言:“震撼”“感动”。其实践表明,故事是传播的最有力载体,通过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能够激发受众兴趣和思考,使受众更深刻地理解和记住所传播的信息。军事新闻要聚焦军营特色和军人特点讲好故事。要讲好军人军属的坚守和牵挂故事,拉近与受众距离;要讲好军营里战友间并肩作战、相互扶持的故事,激发受众对军人群体的认同;要讲好军人面对使命与家庭时的抉择故事,展现家国情怀这一最能触动人心的情感,引发受众共鸣。
三、立体情感建构,直抒胸臆与意象编织共同丰富情感体验
全媒体时代,“情感”成为公众选择所需要浏览信息的重要标准。系列稿件着眼立体情感建构进行叙事创新,为信息传递和受众理解带来新视角。
第一视角叙事,直抒情感。第一视角叙事指以故事中某个角色的视角进行叙述,这种叙事方式不仅能够让受众通过叙事者的主观感受和经历增强身临其境的体验,更直接拨动受众情感之弦。系列稿件善用第一视角叙事直抒胸臆。例如,《巡飞海天:我的哨位在云端》开头即是“战机呼啸升空,记者被巨大的惯性压在座椅靠背上,强烈的失重感带来一阵晕眩……”记者以第一视角叙事,将现场拉到受众眼前;其后,“为了守卫祖国海空安全,我们敢于牺牲一切”,官兵视角的第一人称引述,毫不突兀地展现其内心世界,让人油然起敬。这启示我们,军事新闻、军营故事因专业性和特殊性,与普通受众存在一定距离感,新闻报道要善用第一视角叙事,通过细腻的场景描写营造代入感,让军事行动现场呈现更加逼真;要巧用第一视角叙事拉近距离,让军人情感刻画更加真挚自然;要适度使用第一视角叙事,引导受众思考个人与国防的关系,进而提升全民国防意识和爱国情怀。
非线性叙事,丰富体验。非线性叙事是一种打破传统线性时间顺序的叙事技巧,以跳跃、回溯等增强故事情感张力,通常用于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中。系列稿件探索以非线性叙事增强新闻吸引力。例如,如前所述《巡边大漠:我是祖国的“移动界碑”》中讲述烈士张良牺牲的经过,《伊木河畔:我战冰雪守北疆》中回忆烈士杜宏的故事等,让受众对哨所的意义和哨兵的奉献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由此可见,军事新闻报道要打破传统线性叙事的平淡,灵活使用倒叙、插叙等手法设置悬念,提升内容吸引力;要打破时空限制,灵活组合时空不同但情感相关的情节,丰富情感表达,深化情感共鸣;要契合受众碎片化信息接收习惯,突出关键信息,丰富情感体验,提升传播效果。
象征主义叙事,深化意蕴。新闻报道中,通过特定的象征符号来传达抽象的思想、情感或精神内涵,具有丰富新闻意义和层次的效果。系列稿件中,记者多次采取这一手法。例如,《崂山之巅:我是前哨瞭望者》中,“站在台阶上,记者抬头向上看去,一块巨石上镌刻着两个鲜红的大字—‘思危’”。专家表示,这样的表达方式简洁而富有深意,哨所的坚固与哨兵的坚韧具象化,体现了军事新闻报道的凝练深刻。这启示我们,精心编织的意象能激发受众的联想,使其结合自身生活经验与情感记忆,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且这种共鸣更具持久性与感染力。军事新闻要巧妙通过象征主义叙事提升新闻深度,让军事新闻超越表面事实,传达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如忠诚、奉献、担当等;要灵活利用象征手法引发思考,激发受众对强军精神、国防意义的深入思考,增强军事新闻思想性;要以意象编织的情感表达使稿件更具文化韵味与艺术感染力,吸引受众深入解读,提升强军声音在受众心中的留存度与传播效果,使强军情感更深入人心。
(作者单位:解放军报社、中国政法大学)
责任编辑:唐晓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