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情传神:让青春声音传递奋进力量——从《解放军报》“奋进新征程·青年官兵的成长与梦想”栏目谈人物新闻写作
摘要:全媒体时代,受众碎片化快餐式的阅读习惯、去符号化去中心化的审美变化,对人物报道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本文聚焦《解放军报》“军营观察”版“奋进新征程·青年官兵的成长与梦想”专栏,探索人物特稿在人物、故事和呈现方式选择上,如何适应变化、让军事新闻人物报道传情更传神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解放军报》;“军营观察”版;人物新闻;采编实践
关注历史进程中的人物,是新闻作品中永恒不变的主题。2022年底,《解放军报》“军营观察”版推出人物专栏“奋进新征程·青年官兵的成长与梦想”(以下简称“该栏目”),将镜头对准身处改革强军一线的普通青年官兵,记录和报道青年官兵的成长故事和梦想追求,不仅收获了亮眼的传播数据,还在激励官兵奋进、增强军队凝聚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专家指出,该栏目报道以人物为切口,从微观个体洞察新时代新风貌,用青年官兵奋进新征程的经历,将时代背景下的大主题投射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身上,以更具吸引力的呈现形式,回应官兵关切,回答时代课题,为广大受众理解时代、理解军营提供有深度、有温度的文本。本文聚焦该栏目在人物、故事和呈现方式选择上的探索,以期为创新军事新闻人物报道提供借鉴参考。
一、选择时代人物,提升新闻吸引力
时代往往离我们很远,而人离我们很近,延长历史摄像机的镜头,不可避免地要将光圈缩小到个体身上。因为,人是实践的主体,最鲜活生动也最吸引受众。该栏目精心选择最能反映“时代DNA”的人物,帮助受众洞察强军进程、感受时代脉动、触摸军人精神内核。
(一)聚焦典型人物,反映时代精神
典型人物,出于平凡而书写非凡,是时代精神最好的代言人。读懂他们,就能读懂时代。该栏目站在时代宏大坐标系中,以不同的时代背景和重要事件为幕布,精心选择并定格典型人物。例如,稿件《璀璨的“天河”梦想的征途》聚焦全球运算速度最快的计算机之一、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系统的研发团队—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研究员王睿伯与团队成员,深入挖掘他们科研创新初衷、遇到的挑战及解决策略,不仅让受众看到一群志在高峰、奋勇拼搏的军队科研工作者,更激发了社会各界对军事科技创新与社会责任相结合的思考。由此可见,军事新闻人物报道要聚焦典型性人物,以其故事丰富受众对青年官兵的认知,促进社会对强军文化的认同与支持;要让典型人物的成就和追求为受众特别是青年官兵提供明确的目标和方向;要让典型人物的具体行动和方法为官兵提供可借鉴的经验,让人物故事蕴含的时代精神成为推动军队建设发展的引擎。
(二)聚焦特殊岗位,呈现变化的军营
随着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深入推进,军队规模结构、力量编成发生变化,使命任务不断拓展,一些新领域、新岗位应运而生。该栏目聚焦新领域、新岗位的“新人”,不仅增强了报道的新鲜感,更助力公众了解军营、理解军人。例如,《一群修直升机的年轻人》挖掘一群平均年龄不到19岁的机务兵的成长故事,《一群航母舰员的时代“快门”》带领受众拉开海军山东舰官兵训练生活的神秘面纱,《一名陆航飞行员镜头里的“时代景深”》讲述飞行员的成长经历等,以上报道被军地媒体广泛转载转发。其实践表明,与时代发展同频的人物最能展现时代,也最受公众关注。军事新闻人物报道要关注新岗位上的人和事,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军队现代化形象,使公众对军队改革有更清晰、更全面的认识;要用新锐力量的新故事诠释热血、勇敢、浪漫等青春关键词,激发出受众关于理想与奋斗的深刻共鸣;要用普通官兵的“斜杠人生”探讨官兵从经历阵痛到破茧成蝶的成长变化,激励更多人向着卓越进发,书写属于自己的壮丽篇章。
(三)聚焦新闻中的人物,回应受众关切
作为新闻产品,人物特稿的第一属性是新闻性。该栏目紧跟热点事件、重要活动,及时捕捉与之相关的官兵动态和故事,满足受众对热点背后人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近年来,该栏目推出的关于雪豹突击队、“排雷英雄战士”杜富国的战友们等人物报道频频冲上网络热搜,引起较大社会反响。这启示我们,一篇好的人物特稿,其主题必然与当下社会的热点、趋势或深层次问题紧密相连。要洞察改革变迁,找到那些能够反映时代精神、引发读者共鸣的新闻人物,深度挖掘、多维呈现新闻人物的精神特质,以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和精神需求;要通过一个个可亲可敬可感可学的军营人物,让官兵更真切地触摸梦想、更清晰地看到目标、更充分地激发力量;要通过一个个生动具体的、能呈现“强军新一代”精神特质的人物,让受众洞悉强军兴军进程中的时代风貌和精神脉动。
二、讲好精彩故事,提升新闻感染力
区别于人物通讯对主人公全面完整的报道,人物特稿更侧重挖掘人物某方面的特质。该栏目名为“奋进新征程·青年官兵的成长与梦想”,以“奋进”“成长”与“梦想”为关键词,讲好强军新征程上官兵的故事,呈现时代光谱。
(一)以“奋进”为主题,提升叙事张力
叙事张力是文学和新闻报道追求的核心效果之一,指通过叙事手法,创造紧张感、期待感,使受众对人物和事件的发展保持兴趣和持续关注。该栏目稿件以“奋进”为主题,在叙事过程中合理运用悬念、冲突、对立等,增加叙事张力。例如,稿件《“三等功班”半数是义务兵》聚焦年轻人普遍面临的“躺”与“卷”的困惑,选取军营中最小的战斗单元—一个班作为观察视角,记录官兵奋进过程中的坎坷挫折、矛盾冲突:专业训练总是比同年兵“慢半拍”的姚尚斌如何从迷茫中沉淀自己、在变化中认识自己、在挑战中点燃自己;一心想考学的屈铭升如何从“心里装的都是自己的‘小九九’”到“大事小事抢着干”……有官兵表示,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反映了部队末端“毛细血管”的真实现状,也回应了时代之问—青春到底应该怎样奋斗,让人有感动更有感悟。由此可见,无奋斗不青春,奋斗的过程就是充满冲突、矛盾的过程,自带紧张感和吸引力。而将“奋进”作为新闻报道的核心主题,更能激发受众的共鸣,提升叙事张力。军事新闻人物报道要贴近官兵贴近一线,忠实记录官兵的奋进足迹,提升叙事的质量和效果;要善于通过加入冲突、悬念、对立、节奏和情感等元素,吸引受众持续关注;要通过合理运用叙事技巧,让新闻报道更加生动真实、更有深度。
(二)以“成长”为主线,讲述动人故事
故事,是最好的新闻呈现方式,也是受众最容易接受的新闻表达方式。该栏目以“成长”为主线,通过具体的事件和细节,展现人物的成长过程,增强故事的连贯性和吸引力。例如,稿件《起飞跑道上,有个“追风少年”》,讲述救生装具员李意“用心耕耘,梦想在平凡中开花”的故事:从以“跑步快、会修伞”为由向招兵干部毛遂自荐,到半个月通过单放考试,再到成长为让飞行员放心的骨干保障力量。一个个故事和细节穿插其中:发现伞上遗失一个小零件对整个跑道进行地毯式寻找;少了一粒扣子将所有包好的伞一一打开检查重包……有网友留言:“故事好看,精神更动人”“这样的兵,让人放心”。这启示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是个人努力的回馈,也是时代的赠予。每个个体的拔节成长,都在时代的年轮上镌刻下深深的印记。特别是身处一线的普通年轻官兵,是战斗力建设的中坚力量。讲好他们的成长故事,复盘他们的心路历程,犹如透视一支部队的横截面,能让受众更深入地感知到这支部队的蓬勃活力。军事新闻人物报道要致力于还原军旅人生的千姿百态,把一个个丰富的人物表情,设计成时代面孔的一块块拼图汇聚在一起,共同呈现中国军人的样子。
(三)以“梦想”为桥梁,赢得共情共鸣
全媒体时代,新闻叙事正在逐步转向新闻“悦”读,“情感”成为公众选择所需要浏览信息的重要标准。该栏目稿件以“梦想”为桥梁,同时加强信息文本的情感化处理,以充满人情味的故事和表达唤起受众共情共鸣。例如,稿件《一位95后指导员的“梦想说”》中,某部指导员占传远讲述自己怀揣“仗剑走天涯”的热血却忙碌于枯燥琐事的烦恼;坦陈一心想着尽快带领大家改变现状却在组织生活会上被质疑的窘迫等,不少基层主官表示,“这不就是我吗?”“被深深共情了!”其实践表明,当“青年官兵”与“成长和梦想”碰撞、结合,不仅为军旅人物特稿的生产提供良田,而且对“梦想”这个人类共同情感的呈现、对增强新闻吸引力有着积极作用。军事新闻人物报道要深入官兵的内心世界,感其所感、痛其所痛,以同理心带着受众沉浸式走进人物故事;要适度通过情感化的笔触呈现故事,让受众在听故事的同时也感受到情感的冲击;要用贴近受众生活的视角,选择受众感兴趣的话题来引入故事,建立情感连接;要通过在情感上最大程度地抵达受众内心,进而吸引潜在受众,实现舆论引导。
三、创新呈现方式,提高强军故事传播力
全媒体时代,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的呈现形式、手段以及传播方式的创新,不仅关乎信息的有效传递,更影响受众对内容的接收、理解和参与。该栏目以“年轻态”表达方式和传播途径,让人物的时代价值得到充分彰显。
(一)表达“年轻态”,语言版面鲜活新颖
该栏目产品以故事为内核,运用独特的视角和新颖的表达方式,从小切口入手,对人物和故事进行深入剖析和解读,从而呈现别具一格的有温度的作品。例如,《一位飞行员的“时代推背感”》,通过讲述空军与清华大学联合培养的飞行员徐于豪的故事,把飞行员驾驶战机加速时的推背感与时代催人奋进的使命感相融合;《2平方米之上:一群士兵的平凡世界》,把警卫战士李加明和战友们的故事娓娓道来,将战士脚下站立的一方岗哨与守护祖国的大好河山相联系;《一名火箭军上尉的“建模思维”》,借助火箭军参谋刘美君的故事,把青年军官提升打赢能力的进程与追逐时代的步伐相统一……鲜活的语言、细腻的场景,提升受众沉浸感,让受众身临其境,似乎感受到巡逻路上的阳光、机场跑道的风、军舰舱室里的气味等等,使新闻报道更加真实、深入、有力。同时,栏目版式设计新颖,除了主稿部分外,根据稿件风格和采访情况灵活设计了“新闻样本”“成长横切面”“亲历者说”“带兵人说”等板块,让更多官兵的青春故事以不同形式展示在报纸上。
(二)呈现“年轻态”,网上网下有效互动
该栏目加强互动,编辑部为受访青年官兵寄去精心准备的报纸和相框留作纪念。杜富国在刊登《“排雷英雄战士”杜富国的战友们》一文的报纸上,提笔为编辑部写下寄语;航母山东舰的官兵收到《一群航母舰员的时代“快门”》这期报纸后,为青年官兵举行了一场特别的颁发仪式,将报纸彩样装裱在相框中,放置在显眼位置。从航天员到飞行员,从舰长到连长,从青年科研人员到基层营连的普通一兵,不少报道对象收到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报纸后,拍下自己与报纸的同框照片传回编辑部,热情互动。
(三)传播“年轻态”,全媒策划多终端发力
专栏稿件还选取部分内容进行全媒体二次创作,通过中国军号App等传播到更广泛的受众群体中。读者只需扫描版面上的二维码,便能获取更多图文和视频相关信息,参与到评论区互动讨论中。例如,《从卫生员到导弹兵—一位女班长的成长轨迹》这一特稿,就在版面上链接了“第一军视”的微博视频,直观展现女班长赵亚敏“要和男兵比比看”的飒爽英姿。这种即时互动的传播方式,打破了传统媒体与受众之间的隔阂,让读者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参与感和归属感,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受众黏性,密切了报纸与读者的情感链接。
(作者单位:解放军报社)
责任编辑:张和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