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极致:让作品与时代同频共振——孟昭瑞军事摄影实践带给我们的思考和启示
摘要:孟昭瑞充满强烈时代感的军事摄影实践,启示新时代军事记者要不断追求极致,练就政治慧眼,在紧盯现场中看到时代,用直击人心的真实见证历史瞬间;砥砺血性胆气,在深入一线中认识时代,靠直观动人的真情激发情感共振;创新新闻理念,在洞察全局中胸怀时代,以历久弥新的真理彰显使命担当。
关键词:孟昭瑞;军事摄影;时代性;能力素养培塑
孟昭瑞是我军著名新闻摄影记者,其作品因为强烈的时代性,深刻反映了新中国的历史变迁和人民军队的成长壮大。他于1948年开始从事摄影工作,先后在《华北画报》《解放军画报》任摄影记者,采访报道过“平津战役”“抗美援朝”“两弹一星发射试验”等重大事件,记录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实践和飒爽英姿。孟昭瑞充满强烈时代感的军事摄影实践,启示新时代军事记者要不断追求极致,练就政治慧眼,在紧盯现场中看到时代,用直击人心的真实见证历史瞬间;砥砺血性胆气,在深入一线中认识时代,靠直观动人的真情激发情感共振;创新新闻理念,在洞察全局中胸怀时代,以历久弥新的真理彰显使命担当。
一、军事记者要练就政治慧眼,在紧盯现场中看到时代,用直击人心的真实见证历史瞬间
孟昭瑞的摄影作品,表面上似乎只是将眼前的景象定格,忠实地记录下某个瞬间,实际却有着丰富的内涵。
完整记录事件全程,还原历史。1949年春节,为了拍好“北平入城式”,孟昭瑞和战友乘坐缴获的美式吉普车,提前进入北平察看拍摄的地形和路线。在解放军入城当天,他充分评估事件的重要性和政治性,从不同视角拍摄了十几个胶卷,记录下了入城式的全过程,包括威武的骑兵、牵引着榴弹炮的卡车、夹道欢迎的人群,以及学生们爬上炮车张贴标语等多个珍贵瞬间,全景式留存了那段振奋人心的历史。这些照片为历史事件提供了直接证据,起到了凝固关键场景、保存时代印记、构建集体记忆的作用。面对全媒体时代带来的全民摄影浪潮,军事记者更要具备全面记录重大事件的能力。前期准备时,要深入了解任务、确保设备齐整、熟悉背景知识,明确拍摄重点和方向,为完成任务做好充分准备;拍摄过程中,要把握不同视角,做到多维场景覆盖,全面展现事件发展脉络;后期工作时,要注意对大量资料的筛选、解读、留档等工作,准确标注信息,方便后续查阅和使用。
注重捕捉现场细节,以小见大。“小”中见“大”是照片可以“一图胜千言”的关键。孟昭瑞深谙此道,在“北平入城式”的组照中,受众能从中强烈感受到老百姓朴素的情感。他通过拍摄群众的欢呼、笑脸等群像细节,以及一位女青年在衣服上写下的“天亮了”三个大字等个体细节,表达了人民群众对解放军的热烈欢迎、对解放北平的无比喜悦和对新中国的美好憧憬,也能从中直接观察到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孟昭瑞还通过重点拍摄坦克、榴弹炮等军事装备,向世界展现了我军的强大实力和威武形象。面对全媒体时代带来的海量信息洪流,军事记者更需准确理解和把握时代。要练就敏锐观察力,透过细节展现军人精神风貌,如训练中被汗水浸湿的后背等微小细节就能让民众对军人奉献精神有更深刻的认知;要巧用拍摄手法,揭示军事行动关键信息,如在保密前提下拍摄新型瞄准镜的独特刻度,可反映军事技术的创新与突破;要紧跟事件进程,增强作品感染力和共情力,如拍摄战斗间隙战士写家书的照片,能够折射出军人的铁骨柔肠。
强调典型人物刻画,借景抒情。1964年,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会见人民空军“英雄中队”全体同志,孟昭瑞在现场拍下照片《最高的奖赏》。照片着重强调了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达到了主体与客体、领袖与官兵浑然一体的效果。画面中,毛泽东主席端坐于前,微笑地望着中队长岳振华,并亲切地握住他的手,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也含笑看着岳振华,周围的官兵热烈鼓掌。其时,我空军刚刚打破美国狂妄吹嘘的“U-2打不下来”的神话,这张照片进一步达到了提振军心士气的效果。面对全媒体时代带来的多元舆论生态,军事记者更要有的放矢地记录时代。要精准洞察拍摄对象精神内核,通过深度访谈、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拍摄对象信息,在复杂的新闻现场迅速找到最具典型意义的画面;要注重情境融合彰显特质,既要通过关键场景定格,又要结合标志性环境映衬,如拍摄长期守岛的军人,可以以碧海蓝天、孤礁灯塔为背景,凸显其寂寞坚守、保家卫国的情怀;要巧用细节点缀升华情感,随身物件可以表意,环境氛围也能够添彩,如废墟中飘扬的五星红旗就具有彰显绝境中的希望与力量的作用。
二、军事记者要砥砺血性胆气,在深入一线中认识时代,靠直观动人的真情激发情感共振
纵观孟昭瑞的摄影实践,给人印象深刻的还有他对“一线”的践行,既做到了身体抵达一线,更做到了心灵融入一线。
贴近战场,直观展现军人血性胆气。一线照片可以真实呈现军人英勇无畏的精神风貌,起到激发战斗精神、传承战斗文化、树立军队形象的作用。作为少数采访上甘岭战役的记者之一,孟昭瑞拍摄了大量珍贵的一手资料,内容有秦基伟同前线指战员研究敌情的场景,有高炮部队与敌夜战的场景,有战士们在战壕里宣誓的场景……无论是运筹帷幄的指挥员,还是坚韧顽强的士兵,在孟昭瑞心里,他们的命运都和“新中国”紧密相连。因此,我们能从中看到视死如归的英勇气魄、听到“为了新中国前进”的雄壮呐喊。全媒体时代,媒介生态发生深刻变化,但军事记者依然需要坚守“贴近”的理念、“一线”的站位。要把个人命运同党、国家和军队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从“旁观者”转变为“叙事者”,让文字和照片成为时代注脚;要发扬老一辈军事记者优良传统,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以生命贴近生命,让作品深入人心;要聚焦个体叙事,挖掘人性光辉,血性胆气体现于宏大场面,也蕴藏于个体情感,如拍摄训练时磨出的血痕、哨兵结冰的军帽等,都能传递军人的坚韧与奉献。
嵌入部队,侧面呈现军人血性胆气。“新闻的富矿在一线”,“富”就“富”在最精彩的故事、最感人的细节、最鲜活的画面,嵌入部队是深入一线最直接的方式。抗美援朝期间,孟昭瑞11次赴朝,与志愿军共同度过了“最寒冷的冬天”。不同于对战场的直接描摹,照片《运输队向597.9,537.7阵地送弹药》从后勤保障的侧面反映了上甘岭战役的残酷。画面中,运输队穿行于崎岖山路,在零下30多度的夜晚,他们用木棍作支撑,肩背沉重的弹药箱艰难攀登。当时前线战况惨烈,由于敌机封锁,我军只能在夜晚用人力隐蔽运送粮食和弹药。孟昭瑞的照片是这些“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保障胜利的佐证。这启示我们,军事记者要始终坚持“嵌入”的思维、“一线”的视角。要全身心融入战士当中,深入了解部队历史、使命任务,从“记者”转变为“战友”;要及时捕捉根植于日常的精神特质,避免“超人叙事”,突出“凡人英雄”的真实感;要用关联场景展现全貌,血性胆气不在口号中,而在绷紧的肌肉、磨破的靴底、沉默的敬礼之间。
融入一线,亲身践行军人血性胆气。切身感受一线的紧张与危险,能够深刻理解军人的情感与精神,增强作品真实性和感染力。为了拍摄原子弹爆炸现场,孟昭瑞穿沙漠、跨荒原,在罗布泊待了好几个月,原子弹爆炸时,拍摄点距离距爆心仅数十公里;为了更好呈现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他冒着受核辐射污染甚至死亡的危险,绕行数百里到取景更好的点位拍摄,在狂风飞石的戈壁滩熬了一夜,才向世界完美展现了夺目的“蘑菇云”,也让美西方重新考量世界军事力量格局。全媒体时代,“影像”在AI赋能下唾手可得,但基于算法和数据生成的照片无法呈现现场多彩的细节、表达人类丰富的情感,军事记者依然需要保持“融入”的姿态、“一线”的状态。要抵近前沿,无畏生死考验,从“记录者”转变为“同行者”,用职业坚守呼应“武器不离手”的信条;要身体力行,深度参与其中,杜绝关起门来想点子、互联网上找例子、智能软件出片子;要刻苦钻研,深化理论武装,深研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领悟党对军事新闻工作的要求,让内心的使命感成为融入一线的源动力。
三、军事记者要创新新闻理念,在洞察全局中胸怀时代,以历久弥新的真理彰显使命担当
孟昭瑞善于透过平常画面,发掘其中蕴含的真理、展现背后的文化意义,加上特定背景交代和氛围渲染,让内容愈发厚重。
正反对比、情理交融。有情有理,是照片传递丰富内涵、让受众跨越时空与影像产生共鸣的关键。1951年,孟昭瑞记录了我军战俘营的点滴,包括化装成圣诞老人为战俘发放礼物、志愿军从国内采购食材为战俘备餐、医生为战俘疗伤等场景,让世界人民看到尽管战况胶着,我军依然坚守人道主义原则,尽力保障敌军战俘的日常生活和伤病救治,并尊重其宗教信仰。我被俘人员的遭遇也被孟昭瑞收入镜头。照片中,我官兵蹒跚归来,有的甚至被挖眼、割耳。这种惨烈的画面与我军对敌战俘的宽待形成鲜明的对比,充分说明谁才是真正践行人道主义的。全媒体时代,军事摄影传统优势被打破,但军人的丰富情感AI无法感受,军事记者要为镜头装上思想,通过选题、构图、拍摄角度等,将思想和情感融入照片中。要运用多元视角凸显视觉张力,如通过拍摄新兵入伍时崭新的军装和老兵退役时褪色却挂满勋章的军装,折射军旅生涯的成长与付出;要善于以情驭景强化感染力,拍摄正向主题时,利用色彩等营造温馨氛围,拍摄反向内容时,利用色调等突出凝重感;要合理设置矛盾升华主题内涵,如边境作战中《解放军画报》记者刘铁生拍摄的《战士与小猫》,以互动凸显人性光辉、传递和平意愿。
巧用象征、寄意寓怀。从政治角度看,领袖是国家的象征、将帅是军队的标志、名人是文化的符号,给他们拍照,就是为历史留档。孟昭瑞的镜头中,有1949年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期间毛泽东主席喜笑颜开的场景,有1952年邓颖超同志与我国首批女飞行员的合影,还有齐白石、华罗庚等各领域翘楚的珍贵影像。这些照片,凝固了新中国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瞬间。全媒体时代,军事记者要不断突破自身局限,挣脱算法的绑架、扬己之长,跳出经验的镣铐、补己之短,打开数据的枷锁、挖己之潜。落实到具体拍摄中,场景选取要富有深意,如弥漫硝烟中一面不倒的军旗,就能象征军人的钢铁意志;人物刻画要寄托情思,如老兵退役时轻抚肩章的动作,就能代表对往昔战斗岁月的不舍;物件特写要蕴藏内涵,如一把历经战火、弹痕累累的钢枪,就可以成为胜利的特殊见证。
形神兼备、意境深远。优秀摄影作品的深刻还在于揭露战争、呈现和平。20世纪50年代,画家毕加索创作了一幅著名的《和平鸽》,成为和平的象征。1965年,我国进行了一次原子弹试验,爆炸后烟云扩散,正好呈现出“和平鸽”形状,孟昭瑞立即抓拍下这个难得的巧合场景。这张名为《和平鸽》的照片在极大提升民族自豪感的同时,也向国际社会强调了我国的一贯立场:中国发展核武器是为了和平。这些作品是孟昭瑞用经验和智慧选择的蕴含真理的时代切片,达到了“一滴水见大海”的效果。全媒体时代,传统军事摄影的权威性受到冲击,但真理需要人去挖掘,更需要人去传播。要精准捕捉外在之“形”,如清晰展现特种兵飞越障碍时敏捷的动作形态,尽可能让受众直观感受到军人的专业素养;要细腻诠释内在之“神”,如拍摄集体行动时,可通过展现官兵间的眼神交流、手势呼应,体现战友深厚情谊和协同作战能力;要情景交融营造意境,如拍摄部队出征,可运用光影技巧,通过逆光勾勒队伍轮廓,赋予其神圣的使命感。
(作者单位:空军研究院、第75集团军某旅)
责任编辑:张和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