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努力拓宽红色文化传播路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数字化传播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科技赋能给全媒体时代红色文化传播注入新活力。前瞻红色文化传播,本文结合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数字化传播的探索实践提出,科技赋能要聚焦红色场馆的核心要素,突破传统化模式,打造全媒体矩阵,实现精准化传播。
关键词: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红色文化传播;科技赋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红色场馆是收藏、保护、研究红色文物的重要阵地,具有传播和弘扬红色精神得天独厚的优势,对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全媒体时代,科技赋能为挖掘和使用好红色资源、传播好红色文化注入了新活力。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以下简称“该馆”)近年来对此进行了有益尝试。该馆以革命文物、红色文化、受众为核心要素,活态利用陈列展览、教育活动和博物馆场域资源等,使红色文化传播更具广度、深度和影响力。本文结合该馆数字化传播的探索实践提出,科技赋能要聚焦红色场馆的核心要素,突破传统化模式,打造全媒体矩阵,实现精准化传播。
一、科技赋能为革命文物展陈探索“新形式”,突破传统化模式
全媒体时代,新兴技术的加持,能有效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成为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名片。该馆在红色场馆传播中注重不断突破传统模式,探索革命文物展陈新形式,扩大红色文化影响力。
(一)技术加持聚焦革命文物精神内蕴,丰富红色文化传播内容
让革命文物“活”起来,聚焦精神内蕴挖掘藏品资源是基础。该馆加强对革命文物、档案史料、口述资料以及相关革命文献统筹梳理与系统研究,推进革命文物学术价值挖掘,探寻文物背后的故事,为展示和传播提供强有力支撑。近年来,该馆接待参观者人数屡创新高,多次登上中国博物馆热搜榜并在《2022年度全国博物馆(展览)海外影响力评估报告》中上榜全国“百强”博物馆。由此可见,革命文物是革命历史代言,记录着革命历史事件,记录着革命人物的生平,记录着革命历史故事,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本身就具有吸引力。科技赋能让革命文物“活”起来,能有效强化教育功能。要运用好新技术加强修复保护,让文物再现历史原貌,让红色历史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说;要通过数字化展陈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做到透物见史、见人、见精神;要善用科技手段展现文物背后的故事,让一件件革命文物有血有肉、有神有魂,不仅展现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更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追求与使命担当。
(二)技术加持深化革命文物研究阐释,用时代语言讲历史故事
贴近性决定传播力。该馆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及其他红色场馆等的交流与合作,多元化研发贴近受众尤其是青少年的特色课程。该馆参与制作的“八角楼—实事求是闯新路”视频微课入选国家文物局、教育部联合开展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精品项目名单;《井冈山精神永放光芒》专题课程列入大学思政课程;开设的“艺术党课”“井冈山红色医药讲堂”“红歌唱起来”等,在博物馆、景区及周边学校进行线下展演与线上直播,扩大了井冈山精神的吸引力与影响力。这启示我们,让文物与时代发生更紧密连接,赋予文物活的灵魂,是时代的呼声,也是传播的基础。红色场馆既要立足场馆用展陈讲好革命故事,又要扩大场域空间,将红色文化传播给更多受众;要用时代语言讲革命故事,化传统为时尚,化小众为大众,让红色场馆从专业圈走向人民大众;不仅要让文物能“说话”会“说话”,还要促使博物馆能“说话”会“说话”,说百姓“通俗易懂的话”,通过高质量展览和丰富社会活动,增强观众的体验黏性,推动红色场馆成为文化传播重要阵地。
(三)技术加持创新革命文物展陈手段,以互动性提高吸引力
让文物“活”起来,离不开科技赋能。该馆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完成以主展馆为核心的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5件等级以上珍贵革命文物数字化采集三维建模,完成10个红色故事视频制作,搭建数字资源库系统。同时,采用AR/VR等技术手段,推动静态展陈到交互式展陈的转化,为受众提供沉浸式观展体验,虚实结合生动再现井冈山斗争时期的光辉历史,不仅让革命文物“活”了起来,更让红色场馆“火”了起来,节假日这里人流如织、观众如潮。由此可见,用好数智化技术,增强革命文物的生命力是提高传播力行之有效的方法。红色场馆要在确保革命文物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的前提下,不断增强革命文物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不断拓展社会教育覆盖面;要实现数字资源的有效利用和革命文物数字化交互展示,丰富红色文化参与式学习和体验式学习维度;要在科技赋能中凝聚红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合力,从而实现红色文化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拓展。
二、科技赋能为红色文化传播培育“新动能”,打造全媒体矩阵
革命文物凝结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展现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壮丽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感染力。该馆用好多媒体资源,建构全媒体传播矩阵,让红色文化传得更开更广更深入。
(一)借助科技手段加强载体建设,拓展媒体融合新空间
该馆在坚守传统纸媒传播阵地的同时,强化新媒体平台建设,打造数字化媒体融合新空间,通过上线数字博物馆,用好“两微一抖一视”等平台,让更多人看见红色场馆、接触红色文化。该馆生产的视频产品《八角楼的油灯》在人民网推出后,被腾讯、搜狐、新浪等转发,阅读量超1亿,取得良好宣传效果。该馆还结合热点和纪念日举办各类云展览,如清明开展云祭扫活动、“三八”国际妇女节设置云微展“巾帼不让须眉—井冈山上的女红军”、“七一”举办云微展“我们的传家宝”等,受到各界欢迎。实践证明,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理念,也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思想方法的深刻概括,对提高红色场馆传播质效有着重要启示意义。这就要求红色场馆要通过加大传统媒体宣传,吸引更多受众现场参观学习;要通过“互联网+革命文物”,对革命文物进行全景式、立体式、延伸式展示宣传,让受众把“展览”带回家,让红色文化影响更多人;要构建起立体化传播格局,扩大红色场馆影响力。
(二)借助科技手段强化内容生产,激发媒体融合新活力
实践证明,科技赋能可将高质量的内容优势转化为传播强势。该馆一方面加强线上红色场馆建设,不断完善、充实数字展馆内容,如打造《星火燎原》720°VR全景云展厅,通过VR技术还原革命斗争场景,全要素、全方位、全时段呈现展览,建起永不关门的网上红色教育基地;另一方面通过已有的宣传矩阵推出《国宝会唱歌》等系列精品短视频,以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红色场馆吸引力。由此可见,内容供给是红色传播的核心,如何顺应全媒体时代的媒介生态和传播格局,更加主动、积极地探索全媒传播,是红色场馆传播的必修课。一方面,要紧随科技进步以及公众对信息传播的注意力迁徙方向,不断拓宽红色场馆传播媒体平台覆盖和矩阵布局,基本形成对微博、微信等媒体平台的全覆盖;另一方面,要着眼时代特点创新内容生产,向各平台提供各具特色的产品,提高传播触达率和覆盖面,形成规模集聚效应。
(三)借助科技手段调动多方联动,发挥媒体融合新优势
借助科技手段群策群力多方联动能发挥好媒体融合优势。该馆稳步推进红色文化立体式、延伸式传播,在茨坪毛泽东同志旧居、黄洋界哨口等红色景点实施了复原陈列和情景再现工程,严选精品优质党课、红色小故事等音频在“喜马拉雅”平台上线推广,打造《致敬薪火的传递》AR互动故事探索App等,通过沉浸式传播,让红色场馆更好发挥“感染人”的功能。这启示我们,红色场馆传播要通过将展览内容、传播目的和技术手段结合,创造博物馆预设的传播场景,为受众构建博物馆红色学习拟态环境。在象征性环境中,通过对受众认知和行为的引导,反馈红色精神对个人品格、意志的塑造和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正导向作用,继而将红色精神深植于认知中。
三、科技赋能为受众提供“新服务”,实现精准化传播
社会教育与社会服务功能是博物馆社会价值的表现。通过科技赋能提供针对性服务,持续提升吸引力,进而实现“教化育人”是红色场馆提高传播质效的重要途径。该馆对此进行了有益尝试。
(一)通过科技赋能优化服务体验,推动红色资源共享
用户体验影响传播效果。该馆借助科技手段,坚持以用户为核心,建起红色基因互动屏系统,受众可根据自身喜好选择展示形式、享受定制化服务,可选择语音介绍、视频介绍、3D展示、图文内容等。同时,该馆针对受众需求的深刻变化,开发数字藏品,推出文创产品,满足多样化需求。如以1929年红五军慰问井冈山人民的“工”字银元、1932年12月24日湘赣省赤色邮政上城邮局挂号信凭证等为原型设计的文创产品,受到收藏爱好者追捧。由此可见,科技赋能红色文化传播要坚持以人为中心,重视“人”与“物”之间的信息交互,用数字技术等增强展览效果、提升参观体验;要营造氛围感、沉浸感,为用户提供具有互动性、虚拟性、参与性的交流体验,寓教于乐;要用好馆藏资源,设计、开发文创等产品,满足受众更多元化的需求,让红色文化得到更好地推广与传播。
(二)通过科技赋能创新叙事理念,促进传播主客体交互发展
该馆在科技赋能传播实践中注重着眼不同受众需求,整合红色文物信息资源,培养文化叙事理念,唤起公众自主意识。比如,该馆以“永新县泥金乡党支部会议记录本”“宁冈县新城区桥上乡农民交土地税清单”“一口米缸”等馆内革命文物为本体创作红色故事,以红歌、漫画、影视纪录片等通俗易懂、叙事性强的形式展现革命魅力等。这启示我们,科技赋能可有效树立服务于受众的叙事理念,唤起受众的自主意识,让受众在此过程中“学有所成”,对于提高红色场馆传播质效有着重要作用。要在尊重红色文物资源本身的政治性、严肃性的基础上,结合当代受众的精神需求,不断创新内容供给,将红色文物的历史价值和文化精神以强有力的文化叙事展现出来;要注重受众需求,将严肃、宏大的理论转译为生动故事、转化为受众可理解可想象的具体形象;在满足受众需求的同时尽量做到主题创新,并注重红色文化叙事主题安排的连贯性、系统性。
(三)通过科技赋能凸显以人为本,实现“双向奔赴”
该馆聚焦受众服务体验,以新技术推动博物馆与观众之间“双向奔赴”,共同构建出全媒体时代红色场馆的“诗和远方”。为提高特殊人群的参观体验,该馆将馆藏画作进行“口述影像无障碍化”信息处理,使得红色文化覆盖更多受众。与此同时,该馆将录制的一批红色故事的英语语音制作成二维码,张贴在博物馆展厅和旧居旧址,方便外国观众通过语音导览器或扫码等方式,听到英文讲解。该馆还拍摄制作了红色故事(英文版)视频,积极参与了首届江西国际传播短视频大赛,让更多的外国友人聆听井冈山故事,感悟井冈山精神,实现向世界阐释推介中国精神的目的。其实践表明,在红色场馆传播中,要借助有温度的美学认知提升受众的满足感幸福感;要用情感叙事模式,加强受众与文物之间的交流对话;要借助科技手段实现受众从单向接收到双向互动的有效转变,进而让红色文化永葆生机活力。
(作者单位: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江西省吉安军分区)
责任编辑:张和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