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地合力:让红色场馆“圈粉”更多受众——辽宁省军地联合创新红色场馆传播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全媒体时代,红色场馆作为国防教育的重要依托,在传播过程中存在内容更新迭代速度滞后、呈现形式单一、受众参与度不足等现实问题。本文结合辽宁省军地联合创新红色场馆内容、呈现、传播的实践,探索推动红色场馆“圈粉”更多受众的方法路径。
关键词:红色场馆;军地联合;教育功能;创新传播
红色场馆传播是赓续红色血脉、弘扬革命精神的关键途径,也是全民国防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提高其传播质效对提升民众文化素养和国防意识至关重要,尤其有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和价值观塑造。《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规定,“各类博物馆、纪念馆等,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和优势,通过宣传展示、体验实践等方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应当加强内容建设,丰富展览展示方式,打造精品陈列”,这为红色场馆传播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近年来,辽宁省军地联合创新红色场馆传播内容、方式和渠道,取得良好效果。本文结合其实践提出,整合军地力量,推动红色资源从“静态展示”到“动态交互”乃至“润物无声”的转型升级,构建红色文化传播新生态,让红色场馆“圈粉”更多受众。
一、增厚度、提精度、添温度,多维赋能让红色场馆传播“活起来”
内容是传播的核心与灵魂。辽宁省军地联合深度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与价值,提高红色场馆吸引力。
(一)深挖红色资源,丰富史料供给,拓展传播内容广度
文物和故事是红色场馆传播的基础。辽宁省拥有近900处革命遗址,包括重要历史事件地点、机构旧址、人物故居及纪念设施,遍布全省14个市,构成丰富的红色资源。然而,由于产权归属等问题,以往的保护管理工作存在不足,影响了红色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与有效传播。为此,2022年辽宁省军地通过《军地史料文物联合挖掘整理合作指导意见》,2024年又联合发文规范革命文物征集保护工作流程,通过革命文物联合征集机制的建立完善,有效整合军队与民间收藏资源,为红色场馆传播提供更多高质量内容。例如,收集抗联老物件30余年的黑龙江藏家何先生将85件抗联文物捐赠给辽宁革命军事馆,让更多人通过藏品了解抗联历史。这启示我们,在红色场馆传播中,要打破壁垒,整合分散的文物资源,为红色场馆建设发展提供坚实基础;要深入挖掘多元素材,丰富传播内容,为受众提供更全面、更生动的历史体验;要通过系统呈现革命历史的全貌,增强红色文化的感染力和教育功能,使其在新时代发挥更大作用。
(二)跨越时空对话,连接历史当下,提升传播内容精度
精准的主题定位是红色场馆吸引受众的关键,而连接历史与当下则能有效提高传播效果。例如,辽沈战役纪念馆复原“东北野战军锦州前线指挥所旧址”,在恢复历史原貌的同时,通过专题展《小村庄与大决战》以多媒体形式再现当年指挥情景,通过《阵中日记》展览展示70份编年体日记,逐日呈现辽沈战役细节,强化“听党指挥、决战决胜”的精神传承。该展览被辽沈战役干部学院确定为现地教学课堂,年均接待省内外部队和高校研学团队超200批次,产生良好社会反响。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受众会根据自身需求主动选择和使用媒介内容,红色场馆构建历史与当下的连接,不仅可获得受众更多关注,更可引导认知。红色场馆要关注社会热点,寻找红色历史中与之相关的元素,将红色场馆和红色故事更多置于公众视野中;要挖掘历史中的社会问题解决方案,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借鉴;要关注并贴合受众需求进行内容整合,通过策划专题展览或教育活动,让受众在使用红色场馆资源中获得更多满足,提高传播质效。
(三)聚焦受众体验,赋予情感温度,提升传播内容亲和力
实践证明,情感温度能够赋予红色场馆以生动的人文魅力,让受众在情感共鸣中深化对红色文化的认同与记忆,从而有效提升其传播力。例如,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纪念馆推出烈士战地家书展览。这些家书中,字里行间昂扬着报国之志也满溢着殷殷思念之情,从个体视角为展览增添了温情。“同一轮明月之下,他们有牵挂着的家人,还有千千万万个我们。看完展览,我也想写一封家书!”一名战士在观展后深情留言。由此可见,个体叙事能突破宏大叙事的疏离感,通过情感共振实现红色基因的代际传承。红色场馆传播不应局限于罗列历史事实,要通过情感打破信息茧房,从多视角尤其是第一视角呈现红色故事,拉近历史与受众的距离;要聚焦亲情、战友情、家国情等跨越时空的情感,增强内容感染力;要建立军地联合常态化文物故事挖掘机制,整合军史专家、老兵后代等资源,构建“历史见证者-传播者-受众”的情感联结网络。
二、创新展陈、技术赋能、活动增效,多元展示让红色场馆传播“火起来”
全媒体时代,创新呈现是红色场馆传播满足受众多元化需求的必然选择。辽宁省军地以沉浸式、互动式传播打破隔阂,跨越时空,推动红色精神广泛扩散和有效传承。
(一)创意展陈让沉默的文物会“说话”
展陈是红色场馆向受众传递红色文化、历史事件和革命精神的主要手段,也是吸引受众、提升展馆影响力和教育功能的重要基础。辽宁省军地探索通过创新展陈、空间营造等手段让场馆和文物传达出更多信息。例如,辽沈战役纪念馆的《攻克锦州》全景画,通过巨幅的环行画面、逼真的地面塑型、现代立体音响技术、模拟锦州地区深秋季节下午两点钟日照效果的灯光布置,再现1948年10月中旬辽沈战役攻克锦州的激战,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这启示我们,打造革命文物精品展陈项目,是实现红色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红色场馆要通过设计精良、形式多样的展陈激发受众兴趣和好奇心,使其愿意主动去了解红色历史和文化;要通过展陈将红色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品质、价值观念等以一种具有感染力和启发性的方式展现出来;要通过展陈赋予展馆以灵魂,让受众在参观中受到精神洗礼。
(二)技术赋能构建互动式传播新生态
无互动不传播。对于红色场馆来说,互动是让受众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积极参与者的关键驱动力。辽宁省军地注重以技术赋能,将红色文化从静态展示转化为动态体验。例如,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对展陈进行数字化升级,运用激光投影、AR/VR等技术丰富展陈形式,让观众更直观、更具互动性地参与展览。在“国歌墙”区域,受众站在指定位置,国歌会自动奏响,激昂的旋律瞬间将人带入庄严肃穆的氛围。而当受众触摸墙背面屏幕时,《长城谣》等抗战歌曲将人带入那段峥嵘岁月。这吸引大批青少年排队互动,掀起参观热潮,一个月接待达31万人次。由此可见,通过技术手段赋能,红色场馆能够实现与受众的深度互动,构建起充满活力的观展新生态。红色场馆要合理使用现代科技,创新展陈与服务,激发受众参观热情;要根据受众反馈灵活调整策略,持续创新提升体验,强化教育功能;要平衡技术与内容,深耕内容策划创作,深挖红色精神内核,让互动式传播既有科技感又有思想深度。
(三)活动增效打造沉浸式传播新体验
信息爆炸的全媒体时代,以沉浸式体验激活红色基因是红色场馆脱颖而出的利器。辽宁省军地共同创作并在红色场馆推出多部情景剧,让受众零距离感受历史的厚重与红色精神的力量。例如,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推出沉浸式情景剧《九一九宣言》,打破传统舞台和观众席的界限,让观众与演员共同体验九一八事变次日的历史场景,演绎中共满洲省委发布首份抗日宣言的过程。当剧情进行到散发《宣言》环节,很多观众主动走到演员面前说,“给我一份!”“我也要!”由是观之,区别于传统单向度的展示讲解模式,沉浸式体验通过多感官刺激,调动受众视觉、听觉、触觉等全方位参与,使其对红色文化内容的记忆编码更为丰富立体,进而实现从“知”到“感”的跨越。红色场馆传播要善于通过沉浸式体验等方式还原历史情境,让受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获得更深刻的认知;要适应当下受众对体验经济和互动娱乐的需求,将红色场馆打造成有趣且吸引人的文化空间;要利用“在场感”促进受众从身体到心理、情感到理想的层次跃升,最终达成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
三、文旅融合、矩阵传播、以网为媒,拓展路径让红色文化“热起来”
红色场馆是历史的见证者和文化的守护者,承担着让红色文化“热起来”的使命。辽宁省军地共同拓展路径,促进红色文化在全社会广泛传播。
(一)“研学+旅游”,开辟红色场馆传播新航线
“研学+旅游”为红色场馆传播搭建起一座连接历史与现实、教育与体验的桥梁。辽宁省军地打造多条红色研学游路线,引导学生及公众通过实地踏访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增强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例如,“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开设儿童体验馆,专为研学学生设计,以抗战历史为主题,通过3D墙画、英雄配音等15种多媒体互动游戏,让青少年“穿越”体验抗战历史。开馆以来已接待数百万儿童,显著提升了博物馆的参观热度和社会影响力。其实践表明,红色场馆传播要着眼受众不同需求,拓展社交化传播新路径。要设置互动性强、探究性高的深度课程,激发受众好奇心和探索欲;要利用红色主题研学营等,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场景、寻宝答题等游戏体验,增强受众对战争历史、国防知识和英雄事迹的了解;要提升研学内容的参与性、娱乐性和体验性,确保受众学有所获、行有所思、游有所乐。
(二)扩大“朋友圈”,搭建红色场馆传播新矩阵
红色场馆传播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涉及人、物、馆诸多要素,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是激发红色文化传播活力的关键。辽宁省军地联合扩大红色场馆传播队伍,一方面通过招募志愿者等形式,壮大传播队伍。例如,辽宁省军区发动官兵、文职人员、老干部,开展“一日讲解员”“亲历者口述战斗史”等活动,深情讲述红色故事和英雄事迹。另一方面推动红色场馆联动,形成传播合力。例如,辽沈地区15家单位组成抗战博物馆联盟“沈阳抗战联线”,交流合作、资源整合、策展巡展,年接待人数已突破千万人次,且呈持续增长趋势。这启示我们,全媒体时代,红色场馆传播应顺应信息传播多元化、碎片化趋势,拓展传播路径,扩大“朋友圈”。要发动大众力量,动员更多人参与到红色场馆传播中,激发公众的情感共鸣;要积极创新,打造文物IP、开发相关的文创产品,丰富和优化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供给侧”;要建立馆际联合,打造完整的红色文化叙事体系,增强红色文化的传播力和辐射力。
(三)以网为媒,构筑红色场馆传播新平台
在数字化浪潮奔涌的当下,网络空间已成为受众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场域。辽宁省军地联合构筑红色场馆网络传播平台,让红色文化走进大众,尤其是年轻群体。例如,2023年,“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推出“白山黑水间的红色印记—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人民抗日斗争专题展”网上展馆,观众可在虚拟三维场景中游览红色遗址,观看数字化展品、图片和视频等内容,取得良好传播效果。这启示我们,受众在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提高全媒体时代红色场馆传播质效,军地要对网络空间予以高度重视。要联合推进红色场馆资源的数字化整合,搭建数字化平台,通过打造线上虚拟展览等形式,让红色场馆传播突破时空限制;要发挥军地各自优势,结合红色场馆特点,发动军事专家、地方学者、红色场馆工作人员等共同创作纪录片、短视频、动漫等多种适合网络传播的优质内容和产品;要利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直播等,扩大红色场馆传播范围,推动红色文化在全社会广泛传播,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作者单位:辽宁省军区、辽宁中医药大学)
责任编辑:张和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