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动人心:军事新闻传播吸引力的构建与拓展——从中国军号“军营十二时辰·为祖国守岁”慢直播实践谈直播创新
摘要:2025年新春走基层活动中,中国军号推出“军营十二时辰·为祖国守岁”慢直播,呈现真实军营故事,传递深沉家国情怀,收获良好社会反响。本文聚焦此次直播活动,剖析慢直播提高新闻传播质效的制胜机理,探讨在军事新闻中采用这一形式应把握的原则,以期为相关新闻实践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新春走基层;慢直播;“军营十二时辰”;创新传播
中宣部组织的新春走基层活动自2011年启动以来,已进入第15年。活动坚持深入基层、贴近群众,于新春佳节这一特殊节点,挖掘蕴含人间烟火气与奋斗力量的真实故事,为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发挥了积极作用。近年来,随着媒体融合的推进,多家媒体在活动中探索引入慢直播形式。例如,央视推出“乡聚中国年”慢直播、安徽日报客户端推出“温暖回家路”主题春运慢直播等,以原生态、不间断的呈现方式,打破时空限制,赋予受众“云走基层”的独特体验。这种形式创新,不仅让报道更具真实感与现场感,也让受众以沉浸式视角,深度参与到基层故事的感知与体验中,增加了传播的吸引力。
2025年新春走基层活动中,中国军号推出“军营十二时辰·为祖国守岁”慢直播(以下简称“军营十二时辰”),24小时全景展现中国军人在春节期间的战备生活,收到良好传播效果,创下同时在线人数峰值超60万,总观看量超3200万人次等多项军事题材直播纪录。本文以该直播活动为研究样本,结合慢直播的媒介特性与军事新闻传播的特殊性,从内容、形式、情感三重维度解析其传播策略,探讨慢直播在军事新闻传播中的价值边界与发展方向,以期为军队媒体优化直播实践、提高传播质效提供参考。
一、以慢直播契合受众需求,驱动军事新闻破圈传播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在这个特殊的假期,人们不仅有更多的时间关注新闻,亲情团聚的氛围也让“守护者”话题更触动人心。“军营十二时辰”契合受众需求,呈现不一样的军营春节,吸引了大批受众。
(一)以实时现场呈现,满足受众信息获取需求
最好的新闻在现场,慢直播以其高度的真实性和即时性,满足受众对信息的即时获取需求,因此备受青睐。“军营十二时辰”以现在进行时方式,记录基层官兵春节期间的战备生活,从清晨的边防巡逻到深夜的岗哨值守,从高原雪域的实战化拉练到南海岛礁的适应性训练,生活流的真实记录和原生态的细腻呈现,凸显人民子弟兵无私奉献和忠诚担当,更构建起受众的“共时性”体验,不少网友在直播间留言“有他们,这年过得踏实”。这启示我们,对自身安全的关注是人类本能需求之一,这种关注促使受众对军事新闻产生特殊的兴趣。军事新闻要通过对军营生活的真实呈现,拉近普通受众与军人之间的距离,增强其对国防事业的理解和支持;要在慢直播中融入军事特色细节,如战士呼出的白气、训练服上的冰霜等,以这些微观画面的直观呈现,构建出兼具真实性与艺术感染力的视听语言体系,凸显军人的意志品质和奉献精神;要以“无限贴近现场”的视角,强化新闻真实性的同时,更通过细节的累积构建受众的情感认同。
(二)以技术赋能沉浸体验,满足受众感官需求
让受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形成“我在现场”的强烈代入感是提高慢直播传播质效的关键。“军营十二时辰”探索通过技术运用和创新,营造身临其境体验,提高传播的感染力和留存度。例如,直播团队将微型摄像机放置在官兵身上,通过第一视角拍摄,使受众能够与官兵的体验深度耦合,从而构建沉浸式传播场域:在全军海拔最高的哨所,镜头实时记录的剧烈喘息使受众真切感知高原缺氧生理反应;在漠河北极哨所,画面边缘逐渐凝结的冰晶将极寒环境中的触觉体验转化为可视化数据流。其实践表明,沉浸式体验能够让受众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传播信息。军事新闻要善于将传统报道中“被讲述的故事”转化为“可感知的现场”,让受众能够跟着战士一起穿越边疆风雪、漫步海岛沙滩、登临高原哨所,体验骑马巡逻的颠簸、拉歌现场的热烈、集体生日的温馨等,对军营生活有更贴近的了解;要通过高质量的音画呈现、多维度的视觉和听觉体验,让受众更真切地感受到现场氛围进而融入其中;要进一步探索新技术与内容的融合,提供更多个性化、定制化互动功能,让受众能够按照自己的方式参与其中,获得更深度的沉浸体验。
(三)以多元情感叙事,满足受众情感需求
全媒体时代,情感传播是连接受众心灵、增强共鸣与认同的关键纽带。“军营十二时辰”通过多层次的情感叙事,构建了军事传播的情感共振空间。直播巧妙撷取中国传统计时法 —“十二时辰”作为叙事架构。通过这一极具文化底蕴的框架,系统且完整地展现了春节期间官兵训练生活所历经的昼夜更迭过程。直播中,引入“为祖国守岁”这一富含春节文化内涵与情感色彩的元素,使叙事更贴合受众的文化认知与情感。整场直播既有官兵“节日不忘战备”的坚守,也有包饺子、冰灯制作、写家书等充满人文关怀的环节,展现军人“铁血与温情并存”的立体形象。通过传统文化符号的现代诠释与个体情感的细腻表达,“军营十二时辰”实现了军事议题的“软着陆”。由此可见,情感互通,才能打动人心;价值共鸣,才能传播深远。多元情感叙事不仅增加了传播的文化厚度,更在媒介叙事与国家形象建构间建立了有效链接。军事新闻要还原军营真实多彩的生活,将“家国情怀”与“人间烟火”自然融合,让受众在震撼与共情的双重体验中深化对军人职业的理解;要避免“群体符号化”,通过个体叙事、平民视角,消解受众对军事题材的距离感;要注重叙事的关联性,强化内容的连贯性,通过生动的情感叙事激发受众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进而成为连接个体记忆与国家精神的情感纽带。
二、慢直播在军事新闻传播中需处理的重要关系
新的实践活动往往会催生新的课题。军事题材慢直播的创新实践对如何处理真实与策划、丰富与单调、公开与保密这三对关系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在军事新闻传播的特殊性与媒介技术的开放性之间寻求平衡。
(一)真实与策划:原生态记录与议程设置的平衡
慢直播的核心价值在于真实性,但完全无干预的直播可能导致内容冗杂与焦点模糊。“军营十二时辰”通过前期大量采访摸排,明确每个时辰主题、内容,从而确保了直播内容真实和传播主题明晰。例如,在新疆军区某部集体打雪仗的场景中,直播团队在详述活动要求、完成直播准备后即撤离拍摄现场进行远程监控,对于拍摄机位的选择以及活动发展走向均未加以限制。没有“外人”在场,官兵自然呈现出最本真的状态。打雪仗现场的欢呼声、呐喊声此起彼伏,通过头戴式、小型化的直播设备,欢乐的现场气氛被同步传递给受众,为热烈浓厚的春节氛围增添了别样的活力与欢乐。
(二)丰富与单调:全程记录与内容张力的调和
慢直播的丰富性和单调性是一对辩证存在的矛盾。慢直播将传统的“节点式”直播发展成“全程式”直播,最大程度地满足用户全方位、立体化的信息需求,但长时间的连续直播也容易导致内容单调。这就要求媒体在设计直播画面时,考虑多场景切换与主题设计,通过选择与重组实现事实的意义建构,保持直播内容的丰富性与吸引力。“军营十二时辰”探索通过多维度叙事破解单调困境。除了常用的镜头切换、分屏等手法之外,直播团队还多次采用“长镜头+多场景”组合进行时空转换,丰富受众的视觉体验。例如,在集体生日的环节,通过一个长达90分钟的长镜头,以炊事员的视角和行动轨迹进行直播,串联起包饺子、制作生日蛋糕、集体生日活动以及文艺表演等相互关联多个场景,在保证内容连贯性的同时,通过节奏变化与信息增量维持受众兴趣。
(三)公开与保密:传播效能与国家安全的双重考量
军事新闻传播承担着塑造军队形象和提升公众国防意识的双重使命,适度呈现军营生活能够增进民众对军人的理解与支持,但军队职能使命的特殊性要求军事新闻传播必须严格遵循保密原则。“军营十二时辰” 慢直播结合自身情况,严防泄密风险。例如,针对第一视角慢直播镜头灵活度高、极易引发泄密风险问题,直播团队除了加强对直播内容的双重审核之外,更是在直播开始前投入大量精力,深入各点位,逐一展开全面细致的勘察工作,对直播场景中可能涉及保密问题的各类元素,如标语、装饰、门牌和武器装备等进行严格排查,确保在坚守严格保护军事秘密这一底线的基础上,达成视频内容的真实性、有效性以及开放性的有机统一。
三、慢直播“热”对提升军事新闻传播质效的启示
慢直播以真实、沉浸的传播特性引发热潮,为军事新闻传播带来新思路,也为提升传播质效带来深刻启示。
(一)细节增强传播感染力
细节是新闻动人之所在。慢直播通过原生态记录与连续性叙事,不仅构建了“无中介”的新闻现场,同时也让细节得以完整呈现,极大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和可信度。如前所述“军营十二时辰”某部打雪仗直播中大量细节的呈现,不仅打破了人们对军营生活的刻板印象,传递出人民军队既有纪律性又有温情的形象,其中作为打雪仗重要工具的黄脸盆、战友间密切配合更成为不少退役军人的“回忆杀”。这启示我们,细节见真章,细节不仅能丰富信息,更能启发联想和共鸣。军事新闻要善于用“镜头语言”替代“文字渲染”,要通过训练细节展现军人风采与坚韧精神,通过生活细节凸显官兵间温暖情谊,通过文化传承细节彰显军队历史与精神内涵等,提高军事新闻吸引力。
(二)故事增强传播穿透力
故事是传播的灵魂,它赋予信息以生命,使其能够跨越冰冷的数据和事实,触动人心。“军营十二时辰”为受众呈现了一个个未经剪辑的场景和故事:战士因思念家人而落泪,官兵完成任务后的欢呼等,这种丰富多元的故事和其中的情感,更贴近真实人性,也更能引发广泛共鸣,提高传播张力。由此可见,军事新闻并非单调的数据和事件的罗列,也包含军人的奉献精神、家国情怀以及奋斗故事。军事新闻要挖掘和讲好强军故事,将复杂信息简单化,将抽象的道理具象化,让受众在轻松中领悟。要讲好“掉汗掉泪不掉队”的故事,激昂矢志奋斗强军的壮志豪情;要讲好“一家不圆万家圆”的故事,凝聚关注国防、尊崇军人的舆论氛围;要讲好海外维和救援等故事,汇聚民族自豪感,激发强军兴军的磅礴力量。
(三)互动增强受众黏性
良好的互动是慢直播增强受众黏性,进而达成传播成功的核心要素。“军营十二时辰”创新构建“三位一体”受众互动规则,将数字徽章、互动口令与抽奖机制有机融合,构建起受众集体表达的仪式化互动场域。通过主持人、图文链接的引导以及抽奖机制的综合运用,受众参与互动热情高涨,“为祖国守岁”“致敬英雄”等互动口令在直播间评论区、弹幕区刷屏,形成实时滚动的“致敬浪潮”,贯穿直播全程,不仅强化了直播的主题表达,更将受众的个人情感抒发转化为可视化的集体表达。数据显示,直播期间中国军号App的有效互动量突破2万次,成功构建军民情感联通的“线上到线下”生态闭环。其实践表明,受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不仅关乎节目传播效果,更是构建持续性用户黏度的重要维度。军事新闻要通过适度增加互动,打破受众被动接收模式,构建受众与内容的强连接。在坚守新闻真实性与国家安全的前提下,要探索搭建多元互动平台,通过话题讨论引导、用户生成内容分享等,增加受众参与感;要建立完善评论与反馈机制,提供个性化推送互动,提升受众对媒体平台的关注度和依赖度;要开展多样化互动活动,拉近与受众距离,提升军事新闻传播质效,促进军事文化的广泛传播。
(作者单位: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
责任编辑:张和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