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发制人:牢牢把握国际舆论斗争主动权——全媒体时代首因效应理论运用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首因效应即“先入为主”,又称第一印象效应,在舆论斗争中用好首因效应可以在受众认知系统打下烙印,甚至决定事件走向。着眼把握国际舆论斗争主动权,本文提出要清醒认识首因效应理论运用的紧迫性、遵循的基本原则,找准着力点,活用首因效应,先发制人先声夺网。
关键词:首因效应;舆论斗争;方法策略
首因效应又称第一印象效应。心理学和传播学研究表明,最先输入的信息对人认知的影响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在舆论斗争中,首先抛出的议题往往能够在人们的认知系统中打下烙印,事件的命名权和定义权往往决定了事件走向。当前,美西方国家滥用首因效应,罔顾底线原则,频频抛出对华负面议题,妄图营造负面舆论“茧房”,操纵国际社会对华认知。对此,我们要清醒认识,遵循基本原则,找准着力点,活用首因效应,先发制人先声夺网,加强首因效应理论运用能力,争取国际舆论斗争主动权。
一、深刻认识国际舆论斗争中首因效应理论运用的作用机理
当前,美西方国家借助话语体系和叙事优势,利用首因效应不断抢夺发声先机,炮制涉华议题,妄图左右国际社会对华舆论。剖析国际舆论斗争中首因效应理论运用的作用机理,对提高我首因效应理论运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初步认知阶段,先入为主形成信息印记
2024年9月18日,美国海军作战部长莉萨·弗兰凯蒂发布新版《美海军作战部长领航计划》,声称美海军计划在2027年做好与中国发生战争的准备,大打“明牌”公开挑衅,为其军事战略调整寻找借口,公然试探威慑中国。2024年12月19日,美国防部发布中国军力年度报告,该报告罔顾事实,充满偏见,对中国军力发展状况和战略意图大肆揣测评估,一方面鼓吹“中国威胁论”,声称到2030年中国将拥有1000多枚核弹头;另一方面“披露”解放军“缺陷”,强调美军具备应对能力,强化亚太盟友信心。以上种种,为维持其军事霸权寻找借口,煽动其盟友加紧对中国围堵遏制。由此可见,在初步认知阶段,首因效应重在先行布势,通过抢先发声给受众留下难以磨灭的信息印记,促成舆论场形成热点。
(二)态度形成阶段,情感连接塑造刻板印象
近年来,美西方国家不断甩锅中国,制造热点事件,散布“黑料”“猛料”,企图在国际社会受众中构建刻板印象。2024年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一项法案,该法案提出从2023至2027财年每年拨款3.25亿美元,总计16.25亿美元,用以对抗所谓“中国恶意影响”,美欲借此举向国际社会暗示中国主动对美开展渗透,营造“中国无孔不入,美被迫防卫”的虚假叙事,贼喊捉贼抹黑中国。长期以来,美西方国家利用话语优势和舆论影响力,抢先设置议题,对中国极尽贬低扭曲,无底线抹黑污化,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中国国际形象,裹挟国际社会对华展开意识形态围猎,在国际舆论中孤立中国。这警示我们,在态度形成阶段,叠加首因效应能够促使受众浸染在预设叙事结构中,陷入信息过载,形成刻板印象,甚至将公众视角引向偏见,从而加速舆论分化,造成认知偏差。
(三)传播导向阶段,议程设置设定信息框架
美西方国家频频释放负面议题,吸引国际社会注意,企图蓄意造成认知偏向,致使国际受众陷入信息过载,以便于美西方国家操纵国际舆论。2023年2月,我民用无人飞艇受气候影响,失控误入美国领空,美借助新闻媒体抢先声称我民用无人飞艇“疑似中国的侦察气球”,引发国际媒体热评。此后,美政客发声污蔑我“漠视美国主权”,重复曝光抬升舆论关注,并不断炮制大量负面议题,策动西方媒体将我民用无人飞艇贴上“间谍气球”“侦察气球”等负面舆论标签,企图将事件上升到国家主权层面,促使事件升级升温,操纵国际舆论攻击我政府和军队。这启示我们,首因效应在传播导向阶段能够起到设定信息解读框架的效果,通过创设各类议程,使目标对象围绕议程和框架进行讨论和争辩,从而操纵引导舆论。
二、深刻把握提高全媒体时代国际舆论斗争首因效应理论运用能力的基本原则
实践证明,提高全媒体时代首因效应理论运用能力必须遵循主动性、整体性、事实性等原则。
(一)坚持主动性原则,下好舆论斗争先手棋
“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2013年11月,我国在宣布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后,立即组织新华社、央视、《解放军报》、国防部网站等多家主流媒体围绕外界关注的敏感话题集中报道,有效回应了国际国内舆论场的各种关切,有效占据了舆论场主动权,在面对美西方国家的抹黑时,我也针锋相对给予了有力回击反制,在多波次的舆论交锋中占据上风。这启示我们,首因效应理论运用的核心就是先于对手就重大或敏感问题发布信息,以先发之势影响受众。要围绕重大事件和敏感问题,在国际舆论斗争中科学把握舆论斗争发展走向,精准预备对策、周密制定预案,力争抢先发布信息,宣扬我方行动的合法性正义性,塑造公义在我、法理在我的有利舆论态势,下好舆论斗争先手棋。
(二)坚持整体性原则,把控舆论斗争总节奏
舆论攻防重在先声夺人,必须坚持整体性原则,树立整体意识,善于谋局布势,在舆论斗争的各个环节抢占先机主动。2011年,境外媒体在我航母平台下水试航前炮制了大量负面议题,准备大肆炒作“中国军事威胁论”。为此,我在正式披露前安排媒体公布发展建设航母的民意调查,进行适当铺垫预热,降低首发信息的轰动效应,并在国防部例行记者会上低调披露改建航母相关信息,突出强调“科研试验和训练平台”定位,掌握舆论斗争先机。披露信息后,我有步骤地安排媒体和专家进行评论解读,及时发布首次海试消息和图片,在关键节点连续抑制不良信息发酵,占据了舆论主动。这启示我们,运用首因效应开展舆论斗争必须在顶层设计、信息发布等层面加强战略统筹,发挥整体聚合效应,从而牢牢把握舆论斗争总节奏。
(三)坚持事实性原则,防止舆论反转导致被动
进入“后真相时代”,信息迷雾纷繁复杂,重大事件舆情反转导致舆论被动的情况屡见不鲜,如果只关注抢先发声而不注重事实与准确性,很有可能发生舆论反转导致陷入舆论劣势,若首先发布的信息被敌方证伪,更会导致信任崩塌。2023年10月,在新一轮巴以冲突中,以色列总理发言人表示,以方在以色列南部卡法阿扎发现婴幼儿被“斩首”,CNN、NBC、《纽约时报》等多家媒体报道称美总统拜登看到了“恐怖分子斩首婴儿”的照片,美西方媒体立刻对该事件开展广泛报道,引起了全世界范围内对哈马斯的谴责。但很快,这些图像就被证实是人工智能合成的虚假信息,最初报道该事件的CNN记者莎拉·西德纳公开道歉,该事件导致的舆论反转不仅严重损害了以色列官方政府的公信力,还导致美西方媒体的可信度大打折扣。这启示我们,在运用首因效应理论时,必须注重将时效性和真实性有机结合,避免不经核实、发布虚假信息的情况发生。同时,要加强信息鉴伪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合迭代,高效快速鉴别虚假信息,有力打击敌对我虚假信息攻击。
三、精准把握提高国际舆论斗争首因效应理论运用能力的着力点
全媒体时代,提高国际舆论斗争首因效应理论运用能力必须找准着力点,聚焦议题、集聚共识、攻防一体,提升舆论斗争实践效能。
(一)聚焦核心信息,强化记忆锚点
首因效应理论要求我在舆论斗争中抢先发布信息、设置议题,从而压制对手叙事,这就要求必须聚焦核心信息、释放关键议题,从而达到快速定义事件,抢占舆论主动权的目的。2025年2月,菲军C-208飞机非法闯入我黄岩岛领空被直-9驱离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迅速发声,将菲军行径定性为“军事挑衅”,指出菲方以煽宣炒作误导国际受众认知,快速定义了核心议题。聚焦核心信息,抢先对事件定性,让我方牢牢占据了舆论主动权。菲方随即严令军方禁止“主动实施任何可能引发误判的行动”。这启示我们,运用首因效应理论必须注重提炼核心议题、聚焦核心信息,对国际受众可能关注的重大事件及可能被敌利用的敏感问题,围绕核心议题及时、快速发声定调、抢先定性,将对方拖入己方预设的中心议题中,并通过反复重复和多元渠道强化,实现主动引导舆论。同时,要注重将核心信息浓缩为简洁、易传播、有冲击力的符号化标签,从而加强舆论认同,强化受众记忆锚点,以此形塑认知框架。
(二)塑造叙事结构,集聚舆论共识
2022年8月,时任美国会众议长的佩洛西窜访中国台湾地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四档王牌评论栏目从国家利益出发,多角度、多层次推出4集评论专题《起底佩洛西》《佩洛西窜台,法理不容》《锁台军演,震慑台独势力》《起底“蔡氏骗局”》,4集评论专题相互联系,紧扣关键要害,一方面深度起底佩洛西及其家族的斑斑劣迹,一方面有理有据梳理台湾问题的历史经纬和一个中国原则的法理依据,阐释我军事慑压的正当性、必要性,掷地有声地向世界展示和表达中国在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上的坚定决心。四档栏目以多重视角澄清谬误、激浊扬清,塑造以我为主的叙事结构,在国内外引发强烈反响。这启示我们,运用首因效应理论要注重为国际受众提供预设的叙事结构。在运用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发挥首因效应理论的锚定效应,在舆论斗争全程借助信息塑造、信息凸显、信息集聚,不断集聚舆论、制造共识、设置叙事框架;要研究目标受众偏好,利用现代传播技术,精心包装议题,增强信息感染力,延展信息可及性、泛在性,实现信息裂变效果;要综合信息传播渠道,灵活选择传统媒体、社交媒体等媒体平台发声亮剑,确保信息能够快速、广泛覆盖目标受众。
(三)坚持攻防一体,消解对立叙事
运用首因效应理论要坚持攻防一体,既要抢占发声时机,又要主动防范敌方利用首因效应对我实施攻击。2020年中印边境冲突中,我结合印媒“恶人先告状”、喜欢夸大所谓战果、惯于塑造己方受害者与胜利者形象的媒介特点,改变隐忍低调的做法,第一时间通过战区发言人向国际社会声明,阐明我方采取军事行动的原因和性质,积极进行舆论抢滩,占据法理道义高地,随后我国防部发言人进一步透露关键信息和具体细节,强调“责任完全在印方”,有利驳斥了印媒“中方伤亡人数巨大、中方首先挑起事端”的叙事。这启示我们,运用首因效应理论要做好攻防两手准备。要主动关注并分析异常信息,提前洞悉对方动向,主动布势、先敌而动,做到先发声、快发声,揭穿对方图谋,止敌于未发,陷敌于被动;要预判并消解对立叙事,针对敌方可能设置的舆论突袭话题,通过预先指控、主动提及可能的争议点并加以解构,给潜在的反对声音贴上负面标签,使受众对对方后续言论产生怀疑;要减少认知偏好,提供多种视角,针对对方设置的相关叙事,不断抛出有利于我的议题,提供多种视角和解读方式,规制舆论走向,塑造公义在手、道义在己态势。
(作者单位:新疆军区政治工作部)
责任编辑:张和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