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主管单位 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

主办单位 解放军报社

编辑出版 《军事记者》编辑部


主  编 张和芸

文字编辑 杨庆民 赵静轩

文字编辑兼责任校对 唐晓诗

美术编辑兼发行编辑 倪晓丽

本期值班 张和芸


本刊顾问

丁 子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陈飞虎 赵贵存

顾宝祚 邹维荣 肖一沙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印  刷 北京中科印刷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发  行 全国各地邮局

出版日期 双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 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 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8587892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印装有误 负责调换)

协作与重塑:人工智能背景下出镜记者角色定位新思考

作者:赵祚祥

摘 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深度介入新闻传播领域,出镜记者在新闻生产中的独特价值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在分析人工智能背景下出镜记者角色定位重塑的必要性和方向的同时,提出出镜记者要积极适应技术变革,提升自身能力,通过挖掘新闻背后故事、构建情感连接与深度叙事,在与新技术的协作中重塑自身独特价值。

关键词:人工智能;出镜记者;新闻背后故事

在人工智能技术深度介入新闻生产的时代,新闻传播的链条与样态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算法推荐、智能写作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显著提升了新闻生产效率,也催生了信息同质化、深度价值缺失等新问题。作为新闻现场的见证者与传播者,出镜记者的角色定位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人工智能为记者提供了强大的辅助工具,帮助其快速获取信息、分析数据;另一方面,技术的深度介入也要求记者必须重新审视自身在新闻生产中的独特价值,即如何在挖掘新闻背后故事、构建情感连接与深度叙事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探讨人工智能背景下出镜记者角色定位重塑的必要性、要遵循的原则及实践路径,不仅是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更是对新闻传播未来发展方向的深刻思考。

一、人工智能背景下出镜记者角色定位重塑的必要性

实践证明,无论对新闻事实的坚守、对新闻价值的判断,还是对新闻伦理的把关,人工智能技术的表现都不尽如人意,记者尤其是出镜记者依然是新闻传播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力量和确保传播质量的关键保障。

规避信息同质化。人工智能的底层逻辑是利用数据、算法等模仿人类智能,其弊端在于无限量产同质化内容或虚假信息,误导受众的价值判断。比如,在报道春日赏花经济蓬勃发展的选题中,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多为陈词滥调,风格与逻辑雷同,而央视新闻2025年4月9日发布的报道《春风十里 天津“宠你”》,出镜记者从“找天津撒花大爷”这一热点新闻切入,挖掘出天津赏花打卡地大理道20年的历史变迁,让观众近距离感受到天津街市的春日之美和天津市民的待客热情。由此可见,出镜记者所具备的独家视角、个性化表达、深度解读等能力,是规避信息同质化的关键。

深挖新闻价值。在碎片化信息泛滥的传播环境中,受众对深度内容的需求愈发强烈。比如,央视国防军事频道“军事报道”栏目2025年4月7日发布的报道《陆军第83集团军某旅:突击的速度 冲锋的姿态》,出镜记者详细解读舱门宽度与单兵装备负重的关系、3秒限时离舱如何基于人体运动学测算等冷门知识,让观众进一步了解战术训练背后的科学依据。这充分说明,相对于人工智能生成的浅表化信息,出镜记者通过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人物及社会影响,可以突破表层叙事,给受众提供更具价值的真相和思考。

建立情感连接。人工智能具备快速生成事件概要、加速新闻生产传播等功能,但也存在无法捕捉细节和情感等局限性。出镜记者通过眼神交流、语气把控和肢体语言等人类特有的情感符号,构建起不可替代的“温度枢纽”。比如,央视军事微信公众号于2025年5月4日推出的《赵一曼、杨靖宇、陈祥榕……今天是五四青年节,向英雄致敬》微视频,出镜记者看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前观众排起长队时发出“这么长的队”的感叹,讲述英雄故事时自然流露的深情,最后呼吁青年“挺膺担当,跑好历史的接力棒”的铿锵,无不引起受众尤其是青年受众的强烈共鸣。由此可见,在信息传播多元化的今天,出镜记者凭借对现场的敏锐捕捉,对情感的精准把握和对价值观的有力引导,是让新闻更有温度、深度和力度的关键,也是人工智能暂时无法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二、人工智能背景下出镜记者角色定位重塑要遵循的原则

出镜记者角色定位重塑并非盲目转型,目的在于为新闻传播注入不可替代的“人的温度”,让新闻成为连接社会、传递价值的桥梁,要遵循相关原则。

真实性第一原则。出镜记者作为新闻生产链中的关键验证节点,其现场见证与专业核实能力正成为对抗AI深度造假技术的重要防线。比如,2025年1月7日,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一张“小孩被压在废墟下”的AI生成虚假图片流传网络,误导公众认知。央视国防军事频道“军事报道”栏目第一时间播发出镜记者置身古荣村搭建帐篷安置受灾群众现场的画面,澄清真相。由此可见,在算法主导的信息洪流中,出镜记者要坚持真实性第一原则,以客观视角如实记录现场;要深入一线核实信息,确保新闻要素无误;要保持客观中立立场,平衡呈现各方观点,构筑守护真相的防波堤。

技术辅助而非主导原则。随着人工智能在新闻策采编发环节的应用不断深化,人机协同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趋势。比如,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打造的全军首位超写实虚拟数字记者穆兰上线以来,多次亮相全国两会会场、北京香山论坛、军事训练场等,为受众提供立体式、多元化、全景式的互动报道,有效赋能新闻传播。由此可见,出镜记者要建立技术思维,掌握人工智能基本原理,善用人工智能处理基础性、重复性工作;要坚持技术辅助而非主导原则,将更多精力投向深度调查、深度报道等体现职业价值的关键领域;要清晰认识到人工智能技术的能力边界和潜在风险,避免过度依赖和不当使用。

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原则。无论科技如何发展,人文关怀在新闻中的角色仍不可替代。比如,央视国防军事频道“军事纪实”栏目2022年3月23日播出的《六入火场的逆行者》报道中,出镜记者还原了陆军第73集团军某旅工兵班长胡能迢六次冲入火场救助陌生人的故事,口腔里全是烟灰、黑头发被熏成“白头”等细节,让观众真切感受到人民子弟兵赴汤蹈火为人民的崇高情怀。这充分说明,出镜记者要始终将人放在报道的核心,通过个体命运的呈现,深入挖掘和解读社会现象;要善于捕捉细节,突出新闻事件背后的人性、情感和价值;要通过典型报道建构集体记忆,激发公众的社会责任感。

三、人工智能背景下出镜记者角色定位重塑的实践路径

人工智能技术的迭代正在重塑新闻叙事的底层逻辑,出镜记者要通过系统化的方法路径挖掘新闻背后故事,实现从“信息传递者”到“价值引领者”的跨越。

利用AI舆情监测捕捉舆论焦点。AI以其强大的数据分析与可视化能力,为新闻生产提供全新视角。比如,2022年,新华社联合快手打造的“凡人微光”专栏,利用“新闻雷达”系统自动发现网上热点事件,并根据事件性质和规模预测事件热度和舆论场走向,同时基于快手平台海量UGC内容进行二次创作,推出的百余期微视频全网总播放量超12亿次。这充分说明,出镜记者要借助AI舆情监测技术敏锐捕捉舆论焦点,利用信息优势对公众关心的议题进行及时响应;要通过对历史数据和当前舆情的综合分析,预判舆情走向;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层次解读事件的来龙去脉,为挖掘新闻背后故事提供叙事参考方向。

沉浸式叙事技术重构新闻场景。人工智能驱动的沉浸式叙事正重塑新闻报道的时空维度。比如,央视国防军事频道2025年4月5日推出的清明节特别节目《你们的样子》,出镜记者带着AI技术复原的烈士胡斯林肖像照和《大地进行曲》迷你唱片机来到墓碑前,那一刻仿佛回到抗战前线,令观众泪目。这启示我们,出镜记者要利用AI技术将数据转化为可交互的叙事场景,增强受众对新闻背后故事的情感共鸣;要掌握“多模态表达”技巧,在虚拟场景中同步控制语音语调、肢体语言与数字元素互动;要加强场景构建深度,赋予新闻更高的社会价值和人文温度。

建立用户参与的故事生态。人工智能搭建UGC协作平台,将受众从信息接收者转化为故事共创者。比如,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人民日报微博开展“每一个人都是主角”全网互动征集并生成主题视频《主角》,邀请网民通过镜头“晒出自己的热爱瞬间”,引发260万人次“自来水”式UGC创作讨论,展现了追梦者拼搏奋斗的精神风貌。由此可见,出镜记者要利用AR/VR技术,为受众营造身临其境的新闻场景;要创建智能角色,引导受众参与故事创作;要设计开放式话题,吸引受众互动分享,形成沉浸式共创传播。

(作者单位:河南广播电视台)

责任编辑:唐晓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