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主管单位 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

主办单位 解放军报社

编辑出版 《军事记者》编辑部


主  编 张和芸

文字编辑 杨庆民 赵静轩

文字编辑兼责任校对 唐晓诗

美术编辑兼发行编辑 倪晓丽

本期值班 张和芸


本刊顾问

丁 子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陈飞虎 赵贵存

顾宝祚 邹维荣 肖一沙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印  刷 北京中科印刷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发  行 全国各地邮局

出版日期 双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 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 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8587892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印装有误 负责调换)

三个强化:让历史教科书令人爱读耐读——从中国军号军史频道运维实践谈党史军史传播创新

作者:谢奕

摘 要: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史军史传播迫切需要让教科书吸引更多受众。本文结合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中国军号军史频道运维实践,从强化碎片信息的主题重构、强化深度内容的裂变传播、强化知识储备的动态升级三个层面,探讨党史军史传播创新的方法路径。

关键词:党史军史传播;中国军号;创新传播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军史学习教育,繁荣发展强军文化,强化战斗精神培育。2024年10月,中央军委办公厅印发的《繁荣发展强军文化实施纲要》也将“深化党史军史学习教育”作为厚植强军文化根和魂的要点。 全媒体时代,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党史军史传播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新技术和新媒体平台的兴起,为党史军史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形式和更广阔的渠道;另一方面,碎片化的信息传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党史军史传播的系统性连贯性,不利于形成深度认知与持久影响。着眼提高全媒体时代党史军史传播质效,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中国军号军史频道(以下简称“该频道”)通过集零为整强化碎片信息的主题重构、化整为零强化深度内容的裂变传播、零存整取强化知识储备的动态升级,激活了历史教科书,取得良好传播效果。

一、集零为整,强化碎片信息的主题重构

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呈现显著碎片化特征。为了应对这一挑战,该频道通过体系化与结构化的主题重构将碎片化信息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从而实现整体面貌的有机呈现。这一过程不仅达成了传播目的,还显著提升了传播效能。党史军史传播因其承载的厚重历史内涵与教育传承使命,要求具备系统性连贯性,以实现对历史脉络的完整呈现和价值理念的深度传递,即进行主题重构。所谓主题重构,指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以特定的主题为核心,对分散、零散的信息进行重新整合、梳理和组织,使其形成一个具有内在和完整意义的新的信息体系的过程。党史军史传播中,主题重构不仅是提高产品思想性、独特性和吸引力的有效路径,更能帮助受众理解和接受党史军史知识,感受其背后的精神价值。例如,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该频道依托解放军出版社优势资源,在抗战图书信息中寻找并提炼碎片信息,进行主题重构,策划推出中国抗日战争史、寻访抗日旧战场、抗战英雄谱、抗战口述史、抗战中的宣传工作、国际友人与中国抗战等专题,在满足受众碎片化阅读需求的同时,提供了系统性、整体性的抗战史认知。

其成功实践表明,全媒体时代的党史军史传播既要尊重网络时代的阅读特点,又要守护历史教育的深度;要通过提炼历史事件的内在关联,将分散的故事、人物、影像等碎片编织成脉络清晰的叙事体系;要结合新媒体平台特点,运用专题策划、系列报道、知识图谱等形式,将碎片化内容转化为层次分明、逻辑严密的传播单元,实现从“信息碎片”到“意义整体”的升华,从而增强受众对党史军史的深度理解与情感共鸣。

二、化整为零,强化深度内容的裂变传播

化整为零分解深度内容,将复杂知识转化为易于理解的碎片化信息,以便于其快速传播,这是适应现代传播规律的必然选择。

这种策略并非稀释内容价值,而是通过结构性拆分,将厚重的党史军史内容转化为更适配移动端传播的“轻量化认知单元”。例如,在纪念“空军首战告捷纪念日”的主题宣传中,该频道将《志愿军一日》中涉及的亲历者、见证者包括英雄飞行员李汉、战士孙长喜、机械员薛敬堂等人物的故事从长篇幅的报道中拆解出来进行复创,形成了多篇千字左右的短文在“战争口述史”板块发布,取得较好的宣传效果。李汉是志愿军空军击落美军飞机的第一人,他以亲历者的视角,讲述那段难忘的经历:从“多日无战果”的挫败感到发现敌机时的戏剧转折,再到以少胜多的战斗高潮,具有强烈感染力的文字让受众的情感随之起伏,使英雄形象更加真实立体,让受众对英雄更多了一份敬重和亲近之情。战士孙长喜的口述则呈现了从地面观空战的场景:发现敌我战机时地面人员的不同反应,观看激烈空中战斗时的紧张心情,看到我方获胜时朝鲜老乡的兴奋场景等,极具现场感的讲述让受众对抗美援朝战争的正义性有了更真切的认知。多篇稿件从不同视角展开,不仅提升了历史还原度,而且增强了传播亲和力。

这启示我们,党史军史传播要突破原本专业化的内容壁垒实现破圈传播,必须尊重全媒体时代用户“即时获取、快速消化”的阅读习惯。要关注细节,通过再现一个个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历史画面,让党史军史不再是干巴巴的年表和事件罗列,让革命英雄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要讲好故事,学会将复杂的党史军史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故事,降低传播门槛;要注重情感,善于将核心精神提炼为便于传播的情感触点,将大篇幅的深度报道拆分为短小精悍的片段;同时,要利用图文、短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进行复创呈现,使每个片段既能独立承载历史记忆的闪光点,又能在社交媒体中形成“内容拼图效应”—当用户在不同场景下接触这些碎片化内容时,会主动拼合出完整的历史图景。

三、零存整取,强化知识储备的动态升级

实践证明,党史军史传播离不开产品生产端专业人才能力素质的全面提升,尤其是对党史军史零存整取式的知识储备过程。该频道进行了有益探索。

在党史军史宣传中,无论是将碎片化史料进行系统整合、提炼升华的集零为整,还是将厚重历史内容拆解为通俗易懂的短平快传播单元的化整为零,其核心目的都是实现党史军史传播的“质”“量”双突破—既通过传播覆盖面实现内容扩容,又通过增强对受众的吸引力提升传播效能,最终推动正能量产生大流量、实现强引领。特别是在信息生命周期加速迭代的传播生态中,零存整取作用更加凸显。零存整取的知识管理策略本质上是建构可持续传播力的基础工程。通过系统性积累与动态化整合党史军史资源,实质是遵循传播资源再生理论,将零散信息转化为可扩展、可组合的资源库,为内容创作提供坚实基础。这就需要编辑善于通过平时的学习和定期的整理,集纳归类稿件资源、素材,建立并丰富自己的知识库。实践中,该频道的编辑将编辑日历中与党史军史相关的重要时间节点和重要事件标记出来,把相关稿件资源进行模块化归档管理,从而实现周期性稿件资源的跨周期应用和跨时空的多维度重复开发。以2025年春节专题筹备为例,该频道策划“党史军史上的春节”专题,在寻找资料的过程中同步进行归类汇总,既按时间如“土地革命时期的春节”“抗战时期的春节”“解放战争时期的春节”等,也按涉及人物进行分类归档,以备后用。这种动态升级的知识体系建构,不仅为周期性议题提供内容资源支撑,更构成了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内容防御工事。

这启示我们,作为新兴媒体,党史军史传播要做好内容储备,打造权威性与创新性并重的内容体系;要做好技术储备,提高运用新技术赋能传播的能力;要做好人才与机制储备,培养兼具党史军史知识、新媒体运营能力及政治敏感度,能够将历史叙事转化为符合新媒体传播规律内容的现代传播者。通过以内容为核心、以技术为支撑、以人才为保障,提高对历史教科书的解读能力、传播能力,实现红色基因的有效传承与主流价值的广泛认同。

(作者单位: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出版社)

责任编辑:张和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