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微知著:以微形式展现大格局——“微短剧热”对军事文化传播的启示
摘要:微短剧,以其微小精短的特质,凭借快节奏剧情推进、高密度情节编排和强情绪表达感染,成为网络视听产业快速崛起的新赛道、信息传播的新引擎。本文分析微短剧赋能军事文化传播的关节点、需处理好的关系,提出打造“微而不弱、短而不浅、剧有品质”的军事微短剧,提高军事文化传播质效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微短剧;军事文化传播;思考启示
所谓微短剧,指单集时长从几十秒到15分钟左右,有着相对明确的主题和主线、较为连续和完整的故事情节的网络视听节目。2020年8月,国家广电总局在备案系统新增“网络微短剧”板块,使之成为继网络影视剧、网络电影、网络动画片后新的网络影视作品形态。近年来,微短剧凭借快节奏剧情推进、高密度情节编排和强情绪表达感染,成为网络视听产业快速崛起的新赛道、信息传播的新引擎、网民休闲娱乐的新宠。据第55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国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达6.62亿人,占网民整体的59.7%,超过网络外卖、网络文学和网约车用户数量,跃居数字生活榜单前列。
军事文化指人们在军事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体现军队和军人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等的精神和物质成果的总和,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通常涉及国家安全、军人价值观等内容,政治性强、风格严肃,与民众距离较远。全媒体时代,提高军事文化传播质效,不仅对于推进文化强国战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也是汇聚强军兴军正能量这一时代课题的应有之义。本文聚焦微短剧热这一传播学现象,探讨其对军事文化传播的启示和赋能军事文化传播需要处理好的关系,提出打造“微而不弱、短而不浅、剧有品质”的军事微短剧,提高军事文化传播质效的策略建议。
一、微短剧热对提高军事文化传播质效的启示及赋能军事文化传播的关节点
微短剧爆火的原因在于其迎合并满足受众对新时空概念下叙事原则和叙事模式的新要求,具体为突出“快”节奏,提高核心信息传达效率;融入“爽”感,尊重受众愉悦放松心理需求;注重“情”感,以共振共鸣增强受众认同。这些对于做好军事文化传播工作有启示意义。
(一)突出“快”节奏,提高核心信息传达效率
信息爆炸时代,人们更倾向于利用零散时间获取信息,微短剧情节紧凑,符合网络平台受众的观看习惯,能够快速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并保持其观看兴趣。例如,2024年元宵节上线的微短剧《那一年的春节,他们是在战斗中度过的》,时长仅6分多钟,但通过紧凑的情节设置,以两名大学生在年夜饭桌上的穿越为引子,直接将受众带回1951年春节的抗美援朝战场,这种快速切入主题的方式,迅速抓住受众的注意力,引起网友广泛关注和共鸣,总播放量达8500多万次。这启示我们,全媒体时代,由于新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人们对于时间和空间的认知、体验以及利用方式发生改变。在时间方面,更倾向于利用短暂的闲暇时间获取信息,这就要求传播内容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吸引受众注意力并传递核心信息。军事文化传播在内容打造上要适应这一变化,既要重视“深度叙事”,也要积极探索“颗粒化表达”,要善于将深厚的军事历史、复杂的军事理论、感人的英雄故事等内容进行碎片化处理,以更加简洁、通俗的方式呈现给受众,降低信息接收门槛,提升传播效率。
(二)融入“爽”感,尊重受众愉悦放松需求
当前,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与高压力的社会环境,使得部分受众在信息接收过程中,对相对严肃的硬新闻呈现抵触情绪,更倾向能够为之提供情绪舒缓与愉悦体验的信息。微短剧在叙事中巧妙融入“爽”感,吸引了更为广泛的受众群体。例如,微短剧《这世间如你所愿》讲述从战场穿越而来的八路军战士目睹八十年后的盛世中国,八路军战士惊叹我们习以为常的富强生活,以及惩恶扬善的桥段、主角成长逆袭的剧情等,既满足了受众对历史故事的沉浸式体验需求,又以轻快节奏和情感共鸣缓解现实压力,取得全网播放量1.6亿次的佳绩并入选2024网络视听精品节目。其实践表明,作为新媒体语境下的重要审美特征,“爽”感既是吸引受众的流量密码,也是文化传播实现破圈的有效工具。军事文化传播中,充盈着革命英雄主义、军事成就与战斗胜利、集体荣誉和家国情怀等能够给受众带来愉悦和幸福感的元素。要刻画生动鲜活的英雄人物形象,突出其成长历程和内心转变,让受众仿佛亲历英雄起伏的人生,从中获得感同身受的“爽”感;要展示震撼人心的战斗场景和强大的军事实力,让受众收获由安全感带来的“爽”感;要呈现真实军旅生活场景,深度诠释其中蕴含的浓厚家国情怀,让受众得到源自情感共鸣的“爽”感。
(三)注重“情”感,以共振共鸣增强受众认同
全媒体时代,信息体量大、传播快,情感因素对传播效应的影响越来越大。注重“情”感是微短剧有效黏住受众的关键。例如,如前所述微短剧《这世间如你所愿》,通过八路军战士林祖安“想看胜利后的世界”的遗愿,串联起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关键节点,将宏大叙事具象为个人情感满足,感人肺腑。又如,微短剧《战场来信》以在上甘岭战役中牺牲的烈士遗留给亲人的书信作为主要线索和情感纽带,用写实主义手法雕琢了一位位志愿军中无名英雄的典型形象。他们是英雄,也是会担心年幼的妹妹不认字而在信中画图的暖心哥哥,是亲人的牵挂,深深打动受众。由此可见,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信息被消化提升至认知层面之前,文化的公共传播首先面对的是受众的情感层面,引发其对信息的关注。军事文化传播要聚焦家国情怀、战友情谊、鱼水情深等极具感染力的情感内核,以饱含深情的叙事语言勾勒精神图谱,用多元创新的传播形式,叩响受众的情感之门,使军事文化传播突破圈层壁垒,打破认知茧房,在全社会范围内引发广泛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
二、军事文化传播中微短剧运用需处理好的关系
2025年3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2024-2025年“网络视听节目精品创作传播工程”扶持节目,入选43部作品中有15部微短剧,占比超过1/3,彰显其热度。军事文化有其特殊性,微短剧创作应遵循相关原则,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 受众需求与价值引领的关系
微短剧的创作要充分考虑受众的审美需求、观看习惯和信息接收偏好,军事题材微短剧更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将军队优良传统、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情怀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例如,中国军号客户端与钧正平联合推出的微短剧《硝烟花》,展示战士的英勇与牵挂以及对国家的责任感;人民海军推出的微短剧《我的同学是潜艇》,讲述潜艇部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浙江省台州军分区制作的微短剧《没有国防就没有厂房》以“厂二代”大学毕业生为第一视角,融入了台州戚继光抗倭、一江山岛战役等历史,将“没有大家就没有小家”的道理演绎得生动深刻。这启示我们,军事微短剧要打动受众,正向的情绪价值、经典的故事结构、社会的共鸣议题是核心要素。要紧扣时代脉搏与社会热点,要关注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军队建设等重大主题,要展现官兵奋斗强军实绩,激发爱国爱军热情。
(二)内容深度与形式简洁的关系
微短剧的时长有限,要在短时间内牢牢抓住受众注意力,不仅需要精心提炼内容,更要深度挖掘并升华思想内涵,以小见大,引发受众深层思考。例如,文保题材谍战穿越微短剧《赵小姐的日记》,透过被修复的日记本这一连接民国时空与现代时空的媒介,串联起百年前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又如,隐蔽战线题材微短剧《向南去》,以广东隐蔽战线英雄许国平的真实革命事迹为蓝本创作,讲述他作为电台报务员在一系列历史事件中做出的贡献。片中巧用电台进行穿越,伴随着电键的敲击和电波的跳跃,重庆谈判的暗潮涌动、南京街头的生死搏斗、香港“两航起义”的惊雷时刻呈现于受众眼前,用情报战的微观切口折射家国命运的宏观图景,用个体在时代浪潮中的抉择与坚守,折射民族精神的坚韧与不屈。其实践表明,内容的简洁并不意味着深度的缺失,军事微短剧要聚焦核心内容,突出主题思想,以高超的叙事技巧和深厚的艺术功底,将军事文化的精髓融入到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画面语言等各个方面,使作品既简洁明快又耐人寻味。
(三) 严肃专业与通俗贴近的关系
军事文化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严肃性,而微短剧作为一种大众化的传播形式,需要兼顾通俗性和贴近性。军事题材微短剧要把握好专业性与通俗性之间的平衡,既要避免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和晦涩难懂的表达,确保受众能够理解和接受,又要避免过度娱乐化、低俗化和戏说历史,损害军事文化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对此,如前所述《赵小姐的日记》的实践具有借鉴意义。该片不仅在剧情上邀请革命文物专家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使得拥有人物原型的剧情更显张力;而且在专业上有文物修复专家全程指导,完整诠释修复专业知识,满足了受众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启示我们,军事微短剧创作时,专业领域可以请专家把关,邀请军事专家、历史学者等专业人士参与剧本创作和内容审核,加强对节目规划、创作、生产、审核等各环节的指导,确保作品的严谨性和专业性。
三、微短剧助力军事文化传播的着力点
2025年1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出台《关于实施“微短剧+”行动计划赋能千行百业的通知》,提出要致力于将微短剧流量优势引导转化为产业和市场优势,丰富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生活。微短剧赋能军事文化传播,要着眼微而不弱、短而不浅、剧有品质下功夫。
(一) 微而不弱: 内容为王,聚焦“高光时刻”
随着我国军事实力的提升,国内外对中国军队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对军事文化的好奇度也在增加。微短剧的短小细致更利于呈现真实、具象、立体的军队形象。要聚焦主题,创新视角。聚焦军队建设成就、军人风采展示、国防教育普及等主题,精心策划选题,避免内容同质化。要精炼内容,服务主题。时长的限制并不意味着表达的浅薄,反而对故事的内容提出了更高要求,故事转折被压缩到几分钟内呈现,开篇就要以戏剧化矛盾抓住观众注意力。要挖掘故事,塑造典型。深入挖掘军队历史和军事事件中的感人故事,塑造鲜活立体的军人形象,展现新时代军人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
(二) 短而不浅:精品路线,强化技术赋能
2024年3月,国内首部AI全流程制作的微短剧《中国神话》正式上线。该作品深度运用AI技术,构建起全新的创作模式,在显著降低制作成本、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革新了视觉表达体系。通过AI图像生成与渲染技术,剧中“逐日”情节里火焰的动态扩散场景,以及“填海”段落中人与海浪的激烈搏斗场景,均呈现出极具震撼力的视觉效果。这些场景不仅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与观赏性,更以数字化的艺术语言,生动诠释了中华神话传说的瑰丽想象,有效传递出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为微短剧的跨媒介叙事与文化传播提供了创新范例。有鉴于此,军事文化传播需要在叙事方式和影像表达上寻求突破。要加强技术赋能,积极运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升受众体验。要创新表现手法,注重细节打磨,在剧本创作、拍摄制作、后期剪辑等各个环节都精益求精。
(三) 剧有品质:军地联动,构建生态矩阵
如前所述浙江省台州军分区制作的微短剧《没有国防就没有厂房》,在中国军号客户端等多家媒体转发后,引起极大关注,激励了更多青年将个人梦想与中国梦、强军梦结合。这启示我们,微短剧赋能军事文化传播要军地联动,构建生态矩阵。要加强军队与地方影视机构、高校、企业的合作,整合优势资源,形成创作合力;要平台联动,矩阵传播,利用主流媒体、社交平台等多渠道进行推广,扩大覆盖面;要加强人才培养,鼓励和支持专业影视机构、军队文艺工作者、网络视频创作者等积极参与军事题材微短剧的创作生产,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构建良好的创作生态。
(作者单位: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时政部)
责任编辑:张和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