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主管单位 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

主办单位 解放军报社

编辑出版 《军事记者》编辑部


主  编 张和芸

文字编辑 杨庆民 赵静轩

文字编辑兼责任校对 唐晓诗

美术编辑兼发行编辑 倪晓丽

本期值班 张和芸


本刊顾问

丁 子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陈飞虎 赵贵存

顾宝祚 邹维荣 肖一沙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印  刷 北京中科印刷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发  行 全国各地邮局

出版日期 双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 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 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8587892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印装有误 负责调换)

静水深流:全媒体时代传播“慢”智慧探析

作者:楚亚楠

摘要: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慢直播凭借其适配性强、互动性强、培塑性强等特质屡创新闻爆款,成为媒体彰显品牌影响力的一柄利器。本文聚焦“你好,哨兵!”等慢直播传播实践,探析其作用机理和在军事新闻中的应用场景,以期为军事新闻传播创新提供参考。 

关键词:慢直播;军事新闻;创新传播

全媒体时代,随着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传播步入以高速、即时为特征的“快时代”,在即时满足受众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信息过载、碎片化等问题。在此背景下,慢直播以其真实、沉浸、陪伴式的传播特点,为受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信息接收体验。从2020年央视频“疫情24小时”到近年来各级媒体春节期间纷纷开设的“春运直播间”,慢直播以其独特的“慢”视角和“真”体验,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和情感共鸣。军队主流媒体也积极融入这一创新实践。2022年春节期间,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推出“你好,哨兵!”慢直播活动,以24小时不间断的直播方式,真实记录边防哨所官兵的日常生活,累计吸引5200多万人在线观看,热点榜最高位列第二。2025年,中国军号客户端“军营十二时辰·为祖国守岁”慢直播活动进一步升级,将镜头对准不同军兵种官兵的训练生活,展现新时代革命军人风采,增强受众参与感和代入感,成为强军文化传播的新路径。本文聚焦“你好,哨兵!”等慢直播传播实践,探析慢直播的作用机理和在军事新闻中的应用场景,以期为军事新闻传播创新提供参考。

一、慢直播提高新闻传播质效作用机理

真实性、时效性、接近性是新闻传播的核心属性和基本要求,决定着新闻的价值和传播效果。慢直播看似只是借助设备对实景进行超长时间的原生态记录,却实现了新闻报道从“及时”到“实时”、从“新闻产品”到“原味呈现”的转变,在传播中展现出独特价值。

(一)关注是慢直播的根本,内容为王的直接体现

综观近年来引起强烈影响的慢直播,其内容选题往往都紧密围绕受众的兴趣点和情感需求展开。“疫情24小时”直播的是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施工现场,满足公众对疫情发展和抗疫进展的迫切关注,也传递了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正能量;“一路‘象’北!云南野生象群到哪了?”呈现的是云南野生象群的迁移轨迹和活动情况,回应公众对野生动物的好奇与关注,引导公众理性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等。这启示我们,无论传播手段如何变化,内容始终是王道。军事新闻自带流量,一直是受众关注的热点。军队主流媒体要选择相得益彰的呈现方式,着眼讲好军营故事、传递好军队声音。要呈现硝烟弥漫的训演场面,满足受众对部队战斗力及国防安全的关切需求;要呈现高速迭代的军事装备发展,满足受众对部队信息化建设前景的关注需求;要呈现多彩的军事交流军地协同,满足受众对军队威武文明形象及军民关系的认知需求。

(二)真实性是慢直播的灵魂,时效性的最大彰显

与传统直播快节奏、强策划不同,慢直播以“慢”为媒,通过长时间、不间断的镜头记录,真实还原事件或场景全貌。这种不加修饰、原汁原味的呈现方式,能够最大程度保留细节和氛围,增强受众真实感现场感。例如,“三星堆大发掘”慢直播令稀世珍宝近在眼前,线上流量汹涌、线下游客翻番;“天宫空间站”慢直播则为大众打开了一扇通往浩瀚宇宙的窗口,带来“身临其境”的独特太空文化体验,形成“全民参与”风潮。由此可见,真实性是慢直播赢得受众的关键因素,满足受众“见证”心理需求,真实性也是全媒体时代主流媒体保持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关键。面对复杂的信息传播生态,军队主流媒体要立体呈现事件全貌,帮助受众构建对事件完整清晰的认知;要提高快速响应能力,及时发布最新消息,满足受众对实时信息的需求;要善于运用图片、视频等可视化手段,以直观展现增强可信度。

(三)参与感是慢直播的纽带,贴近性的生动诠释

慢直播打破时空的藩篱,让受众得以实时见证事件的脉络与进程,其营造的强烈在场感点燃参与热情,激发出更为丰富的互动评论与分享,构建起一种虚拟的“共在”社群,从而增强受众黏性。例如,2024年7月,原本只有20万粉丝的江苏徐州“铜山融媒”官方账号,在慢直播城市风光时,因钓鱼爱好者的误入意外走红,引发5000余万人次观看。而不少人表示,自己是专门冲着看评论去的,在这里有围观者对钓鱼“空军”的共情、经历经验的分享、对普通人坚持和执着的钦佩等,形成了交流的新场域。受众集观察者、报道者、参与者于一身,满足了信息获取、自我表达及社交互动的多元需求,获得更好的传播体验。这启示我们,分享和创造的价值远胜消费。军事新闻作为垂类内容,其用户在认知建构与共识凝聚方面具有鲜明的关注倾向与参与潜力,军队主流媒体要在新闻报道中适时设置讨论、投票、调查等互动环节,提高受众参与热情;要推进UGC模式,鼓励用户围绕特定主题创作内容;要提供平台,供受众分享观点、提供线索,甚至参与到选题策划和内容生产中,丰富产品呈现,提高传播质效。

二、慢直播在军事新闻中的适用场景

军事新闻因与普通人生活距离较远,显得神秘而吸引人。同时,又因其政治性政策性强,具有较高社会关注度。基于这些特性,近年来一些军队主流媒体探索借助慢直播提高军事新闻贴近性、亲和力,实现“硬”新闻“软”着陆。

(一)聚焦训战生活,拉近与受众距离

2022年起,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在重要节假日推出“你好,哨兵!”系列慢直播,呈现边防哨所官兵的日常训练生活,每次直播均引起极大关注,受众与官兵一起迎接日出、“云”站岗、见证“党旗山”崖壁上党旗描红全程,感受不一样的军营场景,增强了与官兵的情感连接与价值认同。有专家表示,慢直播看似“不经意”的背后有着丰富的内涵,以未经剪辑的原始画面实时展示事件全过程,这种形式不仅表明了传播主体对自身行为的自信,更体现了对内容价值的自信。这启示我们,官兵训练战备生活是军事新闻最吸引人之所在,也是军队主流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军队主流媒体要始终将镜头聚焦训练场。要忠实记录官兵挥洒在训练场流淌于任务中的汗水,让受众直观感受到人民子弟兵的坚韧与拼搏,增强对国家安全的坚定信心;要精准捕捉军队建设脉搏,深度展示人民军队在时代浪潮中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的坚实足迹,激发官兵内心深处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要全面呈现军营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严谨有序的日常管理及深厚真挚的战友情谊,增强社会对人民军队的了解和信任,凝聚强军兴军的磅礴力量。

(二)聚焦重大仪式,提升国防教育效果

为庆祝人民海军成立75周年,2024年4月21日,中国军视网推出“战舰回家”慢直播,以第一视角展示舰艇航行的壮美航迹。受众沉浸式体验海上航行时光,跟着战舰回到舰艇命名的河北唐山、山东青岛等城市,吸引了近400万网友在线观看,增强了受众对海军的认知和对国防建设的关注。由此可见,仪式具有强化宣传效果的特殊功能,它能够借助特定的场景、规范的程序及浓厚的氛围,使宣传信息更加深入人心,引发受众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慢直播突破时空限制,让更多人参与其中,可以实现仪式传播效果的拓展。军队主流媒体要善于在重要仪式、重要节庆等场景中,借助慢直播等形式,多方位、多角度、全过程地记录与呈现人民军队的实力与形象;要通过优化产品的沉浸式体验效果,加强受众对仪式所传达的思想、价值观等的理解和认同;要创新军事展馆、重要战役纪念地等红色场馆传播,利用信息技术打造全景式虚拟游览,实现红色资源的数字化保护与活化利用,提高全民国防教育质效。

(三)聚焦重大行动,彰显大国精兵自信

2021年7月,河南多地遭遇历史罕见持续性强降雨,郑州等地发生洪灾,部分河段发生决口险情,中国军网以9小时的慢直播记录军民抗洪抢险实况,数百万网友在评论区为官兵加油鼓劲,形成强烈情感共鸣。无独有偶。2023年9月,中泰“蓝色突击-2023”海军联合训练中,中国军号客户端首次进行海外网络直播。陆战队员炫酷机降、机降分队全景冲锋,实时持续的镜头让受众如临现场,近距离感受实战氛围,不仅提高了新闻传播质效,也为中国军号圈粉无数。这启示我们,重大军事行动是受众关注的焦点,也是媒体引流的重要契机和关键抓手。军队主流媒体要深入一线,以更直观的方式展现人民子弟兵的冲锋姿态,彰显人民军队的使命担当;要利用好与官兵在同一战位的优势,加强细节捕捉和故事挖掘,提升报道吸引力;要提高专业素养,对行动进行专业解读,满足受众深层次认知需求,凸显军队媒体的专业性权威性。

三、以慢直播等形式提高军事新闻传播质效的创新着力点

慢直播被称为“时空容器”,其吸引力本质在于为碎片化时代提供了连续性体验,恰如静水深流,静是表象,深是根源,流是动力。以慢直播提高军事新闻传播质效,还需找准着力点。

(一)形态演变下的内容优化

军事新闻的“引流体质”和军队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对于生产有价值、有深度的慢直播产品有着天然的内容信源、传播推广和受众信任优势。当前,军事新闻慢直播产品相对单一、同质化,要想延长受众停留时间,增加受众黏性,必须在丰富和优化内容、提升产品质感上下功夫。例如,“你好,哨兵!”建军95周年特别版慢直播将切入点定为“红五星的守护”,在地图上将所选择的5个边防哨所相连便是五星形状,这一巧思有效提升了对受众的吸引力。由此可见,以慢直播提高军事新闻传播质效要明确主题,增强叙事性,围绕特定主题构建故事线,吸引受众持续关注;要增强文化适配与节奏把控,使直播内容与受众的文化认识和情感需求相契合,提升其参与愿望;要增强订阅性与个性化,通过分众化、精确化传播,提高传播效果与影响力。

(二)双向引流下的情感传播

慢直播信息密度相对较低,情感传播能够赋予看似平淡的内容以温度和深度。例如,2023年元宵节,“你好,哨兵!”慢直播特别策划“陪边防军人同屏站岗60秒”中,一位军嫂专门排队来到互动大屏幕前,庄严而郑重地站好,完成了与远在新疆军区边防执勤的丈夫同屏的心愿。这一特殊的“团圆”场景令人泪目,不仅真实展现了军人军属的担当奉献,也让这次慢直播走进更多受众心中,直播观看人数过亿。其实践表明,在信息繁杂的当下,慢直播要脱颖而出并提高传播质效,情感传递是关键。军队主流媒体要合理运用情感传播策略,让产品更具吸引力。要深入洞察目标受众情感需求和心理特点,寻找引发广泛共鸣的主题和内容;要突出人物故事,关注人物间情感互动,丰富产品中的情感层次,引发受众情感投射;要采用富有情感的语言、音乐、画面等元素来增强传播感染力。

(三)融合视域下的互动强化

全媒体时代,无互动不传播。慢直播中,互动更是实现信息高效传播与价值深度传递的桥梁。如前所述“你好,哨兵!”慢直播推出的特别策划:2023年元宵节“陪边防军人同屏站岗60秒”、2024年八一“站直60秒,陪边防军人一起站岗”等线上线下互动活动,成功为慢直播引流。与此同时,弹幕中的互动频繁而热烈。如在深夜高原哨位慢直播中,有网友问:“这么黑,看得见什么?”回答瞬间刷屏:“看得见忠诚!”“看得见家乡安睡的妻儿”“我应征了,明年能看见我的身影”……崇军尚武的社会氛围具象化了。由此可见,有效互动可帮助慢直播受众实现“观看”到“在场”,“看到”到“感受”的升级。军队主流媒体要积极设置互动话题或任务,引导受众深度参与到直播中;要用好大数据等技术,分析受众行为和偏好,从而优化互动体验;要关注受众反馈,为节目策划提供更多灵感来源。在此过程中,要严格把关弹幕、留言内容,实时引导舆论走向。

(作者单位: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

责任编辑:张和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