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新求变:让重大时政反响报道叫好又叫座——从央视国防军事频道报道实践谈提高重大时政反响报道传播质效
摘要:重大时政反响报道是新闻媒体宣传党的政策、传递主流声音、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方式。全媒体时代给重大时政反响报道求新求变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本文结合央视国防军事频道重大时政反响报道实践,从加强解读、改进表达、创新呈现三个层面,探讨提高重大时政反响报道传播质效的着力点。
关键词:重大时政反响报道;避免误区;传播质效
重大时政反响报道是新闻媒体宣传党的政策、传递主流声音、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方式。这类报道通常针对重大时政活动涉及的重要讲话内容、重要指示精神和重要决策部署等,多角度、多层次展现社会各界的声音和态度。因其具有题材宏大、叙事主流、政治性强等特点,是受众关注的焦点。综观近年来军队主流媒体刊发的重大时政反响报道,大多反应及时、策划精心、制作精良,不仅生动展现部队官兵对统帅的看齐追随,还深入解读时政活动中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起到统一全军官兵思想、有效引导社会舆论的积极作用。全媒体时代,意识形态多元、受众审美喜好多样,给重大时政反响报道求新求变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本文结合央视国防军事频道报道实践,在分析重大时政反响报道应避免的误区、要把握好的关系的基础上,从加强解读、改进表达、创新呈现三个层面,探讨提高重大时政反响报道传播质效的着力点。
一、提高重大时政反响报道传播质效应避免的误区
重大时政反响报道是对传统时政报道的延伸和拓展,但某些稿件也不同程度存在同质化、模式化、浅表化等问题,影响传播效果。提高重大时政反响报道传播质效,应避免陷入相关误区。
(一)避免文风生硬讲“大话”,要有贴近性
军队主流媒体所刊发的重大时政反响报道往往聚焦的是军队统帅的重大军事实践活动,如出席重要会议、作出重要批示指示、视察基层部队、给有关单位和人员回信等,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政策性、时效性。比如,2024年6月中央军委政治工作会议召开后,央视国防军事频道“军事报道”栏目随即推出会议反响报道《贯彻落实新时代政治建军方略 打好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攻坚战》,采访多位与会代表,通过代表谈感悟,凝聚官兵思想共识,推动部队迅速兴起学习贯彻热潮。近年来,重大时政反响报道出现了不少视角独特、文风清新的力作,但也要看到,也有一些报道过于强调政治性和严肃性,导致文风生硬、高高在上,与受众心理距离较远,未能达到应有的效果。这启示我们,提高重大时政反响报道传播质效一方面要站位高远,从顶层入手深刻理解重大时政活动的相关背景、主题要求等,把正反响报道的方向;另一方面要在吃透精神内涵的基础上,深入基层一线挖掘素材,贴近官兵实际,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以小故事展现大气象,让重大时政反响报道落细、落小、落实,增强报道的亲和力和吸引力。
(二)避免泛泛表态讲“空话”,要有信息量
重大时政反响报道分为直接反响报道和间接反响报道,前者主要指时政活动结束后新闻媒体第一时间发布的报道,追求一个“快”字,以抢占信息传播和宣传阐释作为第一落点;后者持续时间较长,通常报道时政活动结束一段时间后的落实成效,更注重深度和广度。相对于间接反响报道,直接反响报道更考验媒体的快速反应能力,一些媒体和记者由于事前准备不够充分,导致报道内容呈现苍白无力的状态,多为采访对象的空洞表态,或是充斥着重复且浅表的空话套话,缺乏深度和实质性信息。还有一些媒体对时政活动中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阐释不深、讲解不透、用力不够,导致报道浅尝辄止,缺乏有效信息量。由此可见,重大时政反响报道要精准把握时政活动所披露的最新精神,围绕中心工作推进节点、重大决策发布落地、新思想新观点等进行挖掘和放大,通过加强内容勾连、组织专家解读、捕捉新闻细节等方式,让反响报道“实起来”“有嚼头”,从而满足受众对高质量信息的需求。
(三)避免模式单一讲“老话”,要有创新性
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呈现海量、多向、分众等特点,新闻媒体的报道风格往往决定受众对新闻的取舍。重大时政反响报道多为同题采访,易出现报道模式简单重复、写作上缺乏新意等问题,难以吸引受众。比如,在报道结构上,简单采用“认识+表态”“领会思想+工作落实”的报道模式,给人以“旧瓶装新酒”的感觉,影响传播效果。又如,在采访对象选择上,受访者缺乏典型性和代表性,身份属性与时政活动主题、背景贴合度不高,甚至出现“机关代替基层发言”“外行代替内行表态”等问题,加之语言语态和表达方式的陈旧,无法击中受众的痛点、泪点,引发不了思想共鸣。这就要求重大时政反响报道必须跟上媒体融合发展大势,不能拘泥于传统报道模式,要与受众建立起“互动分享”的平等关系,创新采用行进式调研、寻访式跟拍、Vlog自述等方式,记录重大时政活动在大江南北座座军营的真实反响,有效发挥功能。
二、提高重大时政反响报道传播质效要把握好的关系
时政报道是观察时代的窗口,而反响报道是丈量民意的标尺。提高重大时政反响报道传播质效,要精准把握好几对关系,让报道既具时效热度,又有思想深度。
(一)把握好务虚与务实的关系
在重大时政反响报道中,务虚与务实的辩证统一是传递政策温度、凝聚社会共识的关键,既要让抽象理论落地生根,也要让具体实践有章可循。比如,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习主席在参加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审议时突出强调了“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央视国防军事频道“国防军事早报”栏目在随后播出的时政反响报道《全力以赴扛起时代重任 确保交出过硬能力答卷》中,结合第81集团军某合成旅近年来探索新质战斗力生成的具体实践,将“高质量发展”这一战略要求转化为生动的事例和鲜活的新闻语言,从而帮助部队官兵加深理解认识。由此可见,务虚不是空喊口号,而是为报道立“心”;务实不是就事论事,而是为思想立“根”。重大时政反响报道要上接天线,在务虚层面讲清“为什么”和“意义”,做好政策理论阐释、政治意义解读、意识形态引导,以思想高度引领舆论方向;要下接地气,在务实层面讲透“怎么做”和“效果”,呈现政策落地的具体举措、基层实践与群众反馈、存在问题与改进建议,以受众视角锚定报道根基;要注重虚实结合,以虚带实将理论具象化,把大概念转化为小故事,以实映虚把实践理论化,从小切口展现大格局。
(二)把握好时效与时宜的关系
在重大时政反响报道中,时效是新闻的“生命线”,时宜是传播的“方向盘”。二者看似矛盾,实则相辅相成,前者要求“快”,后者强调“准”,唯有精准拿捏才能让报道既抢得上热搜,又经得住推敲。比如,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围绕有关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这一主题,央视国防军事频道“军事报道”栏目不仅快速推出会议反响报道,表达全军官兵对全会公报的坚决拥护,更把准时机开设专栏“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改革落实在军营”,持续聚焦部队官兵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具体行动和成效,通过“一短一长”组合拳,全面展现了会议精神在军营的落实情况,引发社会强烈反响。由此可见,重大时政反响报道要把握好时效与时宜的关系,在确保及时准确的前提下,选择最佳传播时机,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一方面要遵循新闻规律,第一时间传递权威消息,抢占舆论引导制高点,满足公众知情权需求,确保政策解读的及时性;另一方面要把准政治导向,与中央精神同频共振,对敏感议题加强分析研判,防范舆情风险,在速度与尺度间找到平衡点。
(三)把握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在媒体融合纵深发展的当下,重大时政反响报道既要在传承中强基固本,又要在创新中开疆拓土,才能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更广更深入。比如,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央视国防军事频道“正午国防军事”栏目推出《正午主播说·聚焦全国两会》系列报道,以主播观察和现场探访军队全国人大代表的方式,还原了习主席与基层部队官兵代表共商国是的生动场景,这种有别于传统时政反响报道的模式,角度新颖、令人耳目一新。这启示我们,传承不是因循守旧,而是对新闻规律的坚守;创新不是标新立异,而是对传播环境变化的回应。重大时政反响报道要把握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以“不变”应“万变”。一方面要在坚守中筑牢报道根基,确保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内容品质等内核要素始终保持稳定;另一方面要在突破中激活传播效能,确保载体形式、话语方式、技术应用等外延要素随势而变,让政策回响更贴近兵心,实现破圈传播。
三、提高重大时政反响报道传播质效的着力点
提高重大时政反响报道传播质效,要站在引领思想舆论、凝聚思想共识的高度,从加强解读、改进表达、创新呈现三个层面着力。
(一)加强解读,提升报道思想性
“见识”凝聚“共识”,“先声”引导“众声”。重大时政活动中的重要讲话精神、重要指示要求,由谁来阐释、如何解读,直接影响着重大时政反响报道的舆论走向。如前所述的央视国防军事频道“军事报道”栏目播出的中央军委政治工作会议反响报道《贯彻落实新时代政治建军方略打好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攻坚战》,邀请了参会的军队院校专家代表等对习主席重要讲话精神进行深入解读,不仅帮助官兵更好理解会议的重要思想、历史意义和实践要求,更提升了报道的思想性,在全社会营造了积极正向的舆论氛围。这启示我们,提高重大时政反响报道传播质效要强化理论阐释,从政策、理论、实践三个层面向受众解读重大政策、重要思想的历史成因、现实考量和实践要求等;要引用权威专家分析,揭示政策文件背后的本质内涵和深层次逻辑;要从多重视角阐释硬核议题,通过类比、案例、数据等形式强化受众认知,从而实现凝聚官兵思想共识和引导社会舆论的效果。
(二)改进表达,提高报道贴近性
创新报道内容和话语表达,通过讲故事等方式阐释重要思想、重大决策部署,是让重大时政反响报道“活”起来的着力点。比如,2025年春节前夕,习主席视察北部战区机关并看望慰问基层部队官兵。央视国防军事频道“军事报道”栏目第二天就推出了反响报道《加强战备值班 维护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采访北部战区机关、中部战区空军地导某营的部队官兵代表,讲述他们备战打仗的故事,从一个侧面展现全军官兵将统帅关爱转化为具体行动的昂扬激情,引发受众强烈共鸣。这充分说明,提高重大时政反响报道传播质效要打破程式化思维,将“人物+表态”的简单二元叙事结构转化为“人物+经历+体会+表态”的多维结构,提升报道的可读性;要深入基层一线,挖掘生动细节,用真实叙事回应社会关切,满足受众的好奇心求知欲;要转变文风,用平实简练的话语、平视的对话视角表达鲜活的故事,拉近与受众的距离。
(三)创新呈现,增强报道吸引力
随着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的生产和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重大时政反响报道要在创新呈现上下功夫,增强直观性和吸引力。比如,央视时政报道团队不断创新报道方式,先后推出“时政画说”“时政VLOG”“大国外交最前线”等时政报道新节目,通过主播观察、主播述评等方式,在重大时政活动结束后对活动成果进行回顾述评,受到年轻观众喜爱。由此可见,提高重大时政反响报道传播质效要注重形式创新,积极运用VR全景、3D建模、动态图形等技术,带给受众沉浸式体验;要加强互动设计,通过在线问答、留言评论等方式,提高受众的参与度;要丰富传播样态,及时高效产出适合大小屏传播的短视频、微视频、图文海报等融媒体产品,把正能量和大流量统一起来,让报道叫好又叫座。
(作者单位: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广播电视部、时政部)
责任编辑:唐晓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