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贴时代:让先进典型给受众打下深刻烙印——全媒体时代军队典型报道守正创新论析
摘要:全媒体时代,典型报道的传播效果面临着不可回避的困惑。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军队典型报道面临的主要挑战,探讨守正创新的底层逻辑和要把握的关节点。研究发现,军队典型报道守正创新要突出价值引领,坚持求真求实,重构传播策略,强化技术赋能,以实现有效传播。研究旨在为新时代军队典型报道创新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军队典型报道;守正创新;传播策略;媒体融合
典型既是时代的楷模,更是时代精神的象征,典型报道是向受众展示典型风采,揭示典型精神特质的重要窗口。但我们正面临着一个不可回避的现象—典型报道推出不少,但有些典型却没有像当年的张思德、董存瑞、黄继光、雷锋等那样,给受众打下深刻烙印。
典型报道作为中国新闻宣传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指对具有代表性、示范性的人物或事件进行的深入报道。在中国新闻史上,典型报道起源于延安时期,发展于新中国成立以后,有着深厚的传统,在舆论引导和价值塑造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军队典型报道作为典型报道的重要分支,具有鲜明的政治性、示范性和导向性。从抗日战争时期对“狼牙山五壮士”的报道,到解放战争时期对董存瑞的报道,再到和平建设时期对雷锋、苏宁等的报道,军队典型报道塑造了一代代革命军人的光辉形象,许多典型人物和事迹还成为跨越时代的文化符号和精神象征。
全媒体时代,新媒体技术为典型报道提供了更丰富的表达方式和更便捷的传播渠道,但信息过载和注意力稀缺使得典型报道的影响力面临稀释风险,价值多元也使得典型认同面临挑战。如何守正创新,跨越困惑,成为一道时代课题。本文所指的“守正创新”,特指在坚守军队典型报道政治性、真实性、导向性根本原则的基础上,通过传播理念、技术手段、表现形式等维度创新,实现传播效能提升的理论与实践范式,旨在为新时代军队典型报道的创新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一、全媒体时代军队典型报道守正创新面临的主要挑战
全媒体时代为军队典型报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典型形象塑造与多元价值观冲突的挑战
全媒体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趋势明显,军队传统典型报道中个别“高大全”的形象塑造方式很难获得共鸣。调查显示,当代受众特别是年轻群体更倾向于接受真实、立体、有血有肉的典型形象。比如,《解放军报》2018年11月25日刊发的通讯《爆炸瞬间,他将战友护在身后》一文,既突出了主人公“排雷英雄战士”杜富国“你退后,让我来”的英雄气概,也反映其与家人、战友的真挚之爱,更展现其康复训练中的坚韧品格。网友纷纷留言:“这样的典型可信、可爱、可敬!”网友对该典型的高度认同,恰恰说明典型形象塑造与多元价值观冲突具有普遍性,军队典型报道必须通过如前所述的传播理念等维度创新,突出价值引领,凸显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二)信息传播速度与真实性之间平衡的挑战
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呈现即时性、碎片化特征,这对军队典型报道的真实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社交媒体平台的兴起使得信息能够在瞬间传遍全球;另一方面,信息过载和碎片化传播增加了核实真相的难度。军队典型报道往往涉及国家安全和军事机密,如何在快速传播的同时确保信息准确,给军队主流媒体带来严峻挑战。比如,有的自媒体“抢”发的片段性信息与后续官方发布的完整报道有出入,某部一名训练典型就因此受到质疑。由此可见,全媒体时代军队典型报道必须坚持求真求实,确保报道内容的准确性,经得起历史检验。
(三)传播环境变革带来的适应性挑战
传统媒体时代,传播渠道单一,报纸等传统媒体发布的信息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军队典型报道往往“一稿打天下”,很容易在受众中打下烙印。全媒体时代,传播渠道的多元化和传播主体的去中心化,使得军队传统典型报道的传播优势受到冲击。以《解放军报》近年对获得荣誉称号典型的报道为例,虽然内容扎实、导向正确,但客观来看,在微博、抖音等平台上的传播效果,还有提升空间。究其原因,主要是报道形式与新媒体传播规律存在脱节:一是传统长篇通讯难以适应碎片化阅读习惯;二是单向传播模式难以激发用户参与互动;三是严肃叙事风格与年轻受众的审美偏好存在差距。这就要求军队典型报道必须重构传播策略,实现从“我说你听”到“共情共鸣”的转变。
(四)受众审美需求变化引发的认同挑战
当代受众特别是年轻群体对军队典型报道的接受心理发生了显著变化。有学者对“航天员大队”典型宣传的受众反馈分析显示,“90后和00后的感动普遍低于50后和60后”,表现出明显的代际差异。年轻受众更期待三个维度的创新:一是立体化英雄形象塑造而非单一维度呈现;二是具象化价值表达替代抽象口号;三是互动式体验突破单向灌输模式。有多家军地媒体近年对“卫国戍边英雄”陈红军等典型人物的报道尝试了Vlog形式,通过战友、亲属等视角展现其生前日常生活等,获得年轻受众好评。由此可见,全媒体时代的典型报道必须强化技术赋能,提升受众参与度。
二、全媒体时代军队典型报道守正创新要遵循的底层逻辑
面对全媒体时代的挑战,军队典型报道守正创新要有的放矢,严格遵循底层逻辑。
(一)政治导向与传播规律的辩证统一
军队典型报道必须坚持“军媒姓党”的根本原则,同时遵循现代传播规律。分析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2019年开始持续对“时代楷模”张富清的宣传案例发现,其成功之处在于:一是坚守了老英雄对党忠诚的政治本色这一核心主题;二是统筹所属《解放军报》、央视“军事报道”、央广“国防时空”、中国军网、学习军团等平台协同推送扩大影响;三是采用微视频、H5等年轻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这启示我们,全媒体时代的典型报道,必须把讲政治摆在首位,坚持政治标准是第一标准;要通盘考虑全媒体要素,构建新型话语体系,传播主流价值;要善于创新表达,强化政治引领。
(二)受众心理与典型特质的精准匹配
深刻把握受众接受心理是典型报道成功的重要前提。研究显示,受众对典型人物的认同要遵循“认知-情感-行为”的心理机制。《解放军报》2021年8月5日推出的《“人民英雄”陈薇—为国铸盾的巾帼院士》报道的成功之处在于:一是通过她带领科研团队研制新冠病毒疫苗的科学贡献展示满足受众的求知需求;二是通过她“除了胜利,别无选择”的家国情怀故事引发情感共鸣;三是通过她“把工作当‘一线任务’来完成”的细节引导行为效仿。相反,有的“高大全”式典型因缺乏生活气息难以引发共鸣。这充分说明,全媒体时代军队典型报道要契合受众心理,典型选择要具备时代标杆性;人物呈现要体现成长性与真实性;价值传导要注重渐进性与浸润性。
(三)优化叙事策略与回归本真的有机结合
全媒体时代,受众更倾向于接受有故事性和情感张力的内容。纵观《解放军报》推出的“八一勋章”获得者王忠心、“英雄试飞员”李中华等英雄模范的典型报道,在叙事上几乎都采用微纪录片形式,通过“跟拍”日常训练和生活等,展现平凡中的不平凡,获得广泛好评。比如,对“导弹兵王”王忠心先进事迹的细节描写:“干班长的活,也要操旅长的心”“精通19个导弹岗位技能,帮带出数百名优秀导弹号手……”有网友留言:“这是人民军队敢打必胜、战无不胜的缩影,有这样的战士,我们睡得安稳!”实践表明,典型报道要善于运用故事化叙事,增强吸引力;要注重细节刻画,通过小切口反映大主题;要把握受众心理,建立情感连接点。
三、全媒体时代军队典型报道守正创新要把握的关节点
全媒体时代军队典型报道守正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统筹推进,更要把握关节点精准发力,突破传统报道局限,确保典型报道在全媒体环境下既守住根本又焕发新机,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
(一)选题策划:时代性、典型性、贴近性的三重维度
优质选题是典型报道成功的重要前提。如前所述的“时代楷模”张富清的报道就是选题策划的成功案例。张富清作为深藏功名的老英雄,其事迹既体现了革命军人的忠诚与奉献,又契合了新时代崇尚英雄的社会氛围。军队主流媒体通过挖掘其战争年代的英雄事迹和平凡生活中的坚守,展现了革命军人精神的时代传承。同样的成功案例还有“新时代卫国戍边英雄群体”报道。《解放军报》2021年2月19日刊发的长篇通讯《英雄屹立喀喇昆仑—走近新时代卫国戍边的英雄官兵》,紧扣新时代强军主题,通过首次披露2020年6月边境对峙事件详细过程,讲述高原官兵用生命捍卫国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新时代革命军人的血性担当,新时代卫国戍边英雄官兵“宁将鲜血流尽,不失国土一寸”的铮铮誓言,引发全网长时间热议。实践证明,军队典型报道的选题策划是全媒体传播的起点,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突出典型特质、贴近受众需求,才能引发广泛共鸣。要回应时代关切,与主流价值观同频共振,彰显强军兴军主旋律;典型选择要真实可信,人物或事件应具有鲜明的代表性和示范性意义,具有示范价值;报道视角要贴近部队实际,报道内容需贴近官兵生活和公众情感,增强代入感,引发情感共鸣。
(二)传播矩阵:权威性、分众化、协同性的三重构建
完善的传播矩阵是扩大典型报道影响力的重要保障。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持续推出的“在习近平强军思想指引下·我们在战位报告”全媒体系列专题报道实践就是成功案例。该中心从2020年8月开始组织所属媒体平台聚焦战位,实现了报、台、网、端、微、屏等平台的“多军兵种联合作战”:一是每篇报道后配发短评,发挥军事新闻评论“定盘星”的独特作用;二是中国军号等客户端提供深度内容;三是短视频平台聚焦感人瞬间。这种立体传播实现了典型报道覆盖最大化,累计发布文字、图片、音视频、新媒体等各类型原创产品近400篇(个),带动强军话题20多个,总传播量超10亿次。这启示我们,典型报道的守正创新,要站在“联合作战”的高度,建立统筹协调的传播联动机制,巩固主流媒体的权威发声地位;要针对不同平台打造适配内容,活用图表、分类、概括、标注、提示等新的呈现方式,多手段并用,多元化传播,使强国强军等重要话题变得生动起来;要融合文字、动画、音效、AI交互等技术形态,丰富报道形式,增强受众感官体验。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连续多年在全国两会期间推出的“全息军报”,形成多模态融合展示平台,可读、可听、可互动、可分享,对典型报道守正创新有借鉴作用。
(三)评估体系:全面化、全程化、长效性机制的三重运营
科学的效果评估是推进典型报道守正创新的重要抓手。在如前所述的“在习近平强军思想指引下·我们在战位报告”全媒体系列专题报道中,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改变单纯以发稿量、阅读量为评价标准的做法,探索更全面的效果评估维度,既统计传播数据,还通过问卷调查、随机访谈等方式收集受众反馈,为后续改进提供依据,确保了整个流程真正做到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全媒传播,高频次、跨平台、多角度发出中国军队声音,形成精品内容集群,实现了新闻产品从“我是我,你是你”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进而形成“我就是你,你就是我”的新格局。这启示我们,科学的评估体系既能检验单次报道的效果,也能为整体创新提供方向指引,是军队典型报道持续优化的重要保障。要建立全程跟踪机制,及时根据上级要求和受众反馈意见,有针对性调整宣传策略;要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全方位关注受众认知、态度、行为等多层面的综合反映,客观评估传播效果,不断完善传播手段;要建立专业化的全媒体监测团队,完善多层级的信息审核机制,全程跟踪舆情动态,有效应对负面舆情。
责任编辑:张和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