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主管单位 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

主办单位 解放军报社

编辑出版 《军事记者》编辑部


主  编 张和芸

文字编辑 杨庆民 赵静轩

文字编辑兼责任校对 唐晓诗

美术编辑兼发行编辑 倪晓丽

本期值班 张和芸


本刊顾问

丁 子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陈飞虎 赵贵存

顾宝祚 邹维荣 肖一沙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印  刷 北京中科印刷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发  行 全国各地邮局

出版日期 双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 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 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8587892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印装有误 负责调换)

迫在眉睫:加强国际军事传播能力建设——构建与中国军队使命任务相适应的国际话语体系论析

作者:张驰 周洋

摘要:新时代加强国际军事传播能力建设迫在眉睫。本文从战略紧迫性、核心要素、现实举措三个维度展开研究,揭示国际军事传播面临的内外影响因素,提出构建“叙事-技术-人才”三位一体能力框架,发挥多元主体能动作用、打造多维立体内容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关键词:国际军事传播;叙事话语;智能技术;人才建设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社会呈现出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挑战复杂互动、军事硬实力角力与软实力博弈相互交织的新态势。长期以来,我国国际传播存在“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等问题,新时代加强国际军事传播能力建设可谓迫在眉睫。

国际传播能力是一个主权国家所具有的一种特殊力量,包括政府和民间所拥有的传播力量的总和,是一国为争取和实现国家利益在国际范围内进行信息交流的能力和效力。本文将立足党的二十大作出的“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战略部署,聚焦军事领域这一大国博弈前沿阵地,系统阐释新时代国际军事传播能力升级的实践路径,为构建与中国军队使命任务相适应的国际叙事与话语体系提供借鉴参考。

一、深刻认识新时代加强国际军事传播能力建设的紧迫性

国际军事传播能力建设是维护国家战略安全、打破西方军事话语霸权的关键突破口。当前,国际军事传播能力建设受到来自国际话语权力结构、信息技术革命与内部能力机制等多重因素影响。

(一)国际战略博弈加剧对军事话语权的争夺

当今世界,权力摇摆与规则空窗带来的战略博弈日趋复杂,美西方为维持其规则制定权和“世界领导权”,对我国等新兴发展中国家进行战略围堵,运用媒体优势和话语霸权,组织“话语+”的国家安全与军事战略打压。以台湾问题为例,美西方长期将这一我国内政问题作为战略遏制的重要抓手,其政要、智库在多个场合捏造所谓“武统”时间表,西方媒体则长期运用“客观中立”话术歪曲事实,如2024年2月14日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在其网页写道“China claims Taiwan as its own(中国声称拥有台湾)”,试图通过“claims”一词暗示中国对台湾主权存在争议,意欲掩盖历史和法理事实。

(二)信息技术的革命性突破重构全球传播生态

当前,基于算力、数据与算法协同的新兴信息技术重构了传播技术框架和底层逻辑,生成式人工智能成为内容生产的赋能力量,人类进入“人机共生”的传播生态,国际军事传播面临更多机遇与挑战。一方面,智能媒介、扩展现实媒介有效提升了内容供给效率、跨文化体验和传播精准度;另一方面,技术解构、算法重组和圈层适配的内容推送循环加剧传播的碎片化圈层化,平台垄断、算法偏见构建“数字铁幕”对特定国家形成“隐性降权”,加剧国际传播的不平等不均衡。在乌克兰危机和新一轮巴以冲突中,各国以社交媒体为舆论阵地,投放大量冲击力强的短视频和深度伪造虚假音视频,形成不同阵营的流量漩涡,沉默的螺旋与逆螺旋互搏,造成巨大舆论撕裂和思想分歧。

(三)我国关于应对国际军事舆情的短板亟待补齐

2016年发生的南海仲裁案中,面对来自《华尔街日报》等西方媒体围绕“中国破坏国际法”发起的议题攻势,我国部分媒体响应滞后、策略单一,暴露出在国际舆论战中应对策略与机制的不足。长期以来,外部势力频繁通过炮制“中国威胁论”、挑起领土主权争端等方式阻滞我国正当国防建设,在台海、南海、边疆等多个方向借题发挥,组合使用教唆构衅、媒体造势、智库炒作、经济封锁、军事对峙、法律背书、“拔线”“噤声”等手段,涉我国际军事舆情呈现突发多发、手段多元、烈度增强态势,我国主动设置议题能力、叙事主导能力、敏感事件响应速度、跨域跨部门联动机制、智能技术赋能、舆论攻防策略创新等关键环节亟需打通补齐。

二、准确把握新时代加强国际军事传播能力建设的核心要素

在复杂激烈的话语权争夺态势下,国际军事传播能力的诉求已超越了单纯的新闻传播专项技能,形成了一个涵盖“叙事-技术-人才”三个维度的三位一体能力建设框架。

(一)军事话语的叙事创新与文化适配性

军事话语搭建我军价值表达框架,是国际军事传播的内容核心。除了建构军事理论、组织军事行动、开展军事动员外,军事话语还是以解释说明战场与备战打仗中一切行为正当性、正义性与合法性为目的而建构的一套专业性话语体系,应用场景涵盖军事行动、事实告知、法理争夺、情感与认同塑造等场合。

叙事让军事话语所传递的价值理念更为生动易懂。叙事传输理论认为,叙事使受众沉浸于情节中,抑制认知反驳并增强态度改变。国际传播因语言不同、思维相异、文化区隔而形成话语壁垒。叙事通过运用适配的情境、情节与符号,为国际受众建构感知相同场域、生成相通体验的故事情境与想象空间,搭建“知悉-理解-认同”的跨文化桥梁。2024年7月,海军大连舰艇学院举办“海军杯”国际帆船邀请赛。期间,通过开展友谊赛、中国传统文化体验等活动,增进国际学员对中国军事文化的理解。通过这一活动及其效果可以看出,具身传播已成为当前创新叙事设计、增进文化适配性的重要途径。

(二)智能技术驱动的国际军事传播精准化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24年)》指出,基础大模型的语言、视觉和多模态能力快速迭代,全球大模型能力已经出现阶跃式提升。[1]2025年初,我国自主研发的大语言模型DeepSeek通过动态专家系统架构和轻量化部署,以极低的算力成本实现国际顶尖模型性能。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与浪潮信息发布的《2025年中国人工智能计算力发展评估报告》,2024年中国智能算力规模达725.3EFLOPS(每秒百亿亿次浮点运算次数)。[2]我国智能技术领先世界,是发展新质国际传播力的关键引擎,为国际军事传播能力跨越式发展提供重大机遇。

当前,智能技术推动信息生产处理与传输爆炸式增长,广大受众实时置身于全息涌现的信息洪流之中。消除冗余、虚假、无序、无效的信息,提升抵达受众的精准度和传播预期的完成度是智能技术驱动下提升国际军事传播影响力的必然要求。智能技术需从信息收集、舆情监测、生产流程再造、跨文化内容建构、多模态呈现、受众分析、效果评估等多方面全链路提升国际军事传播精准化水平。

(三)复合型军事传播人才的培养机制

人才是国际军事传播的内生动力。2023年,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与中国传媒大学签署开放办学合作共建框架协议,双方联合开办文化理论与创意思维研修班,涵盖国际传播、大数据人工智能、文化理论、新闻传播、文艺创作等课程内容,走出了军地联合培养复合型军事传播人才的坚实一步。较长时间内,我国军事传播人才培养的重心集中在内宣和新闻传播领域,媒体融合战略实施以来提出的“培养适应全媒体时代的复合型军事传播人才”也更多强调新闻采写、图像采集、音视频制作、内容策划等军事新闻专业技能的复合。随着我军使命任务的不断拓展,单纯的军事新闻传播已无法满足军事外交与国际军事话语权争夺的需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舆论场、有效应对纷繁复杂的国际舆论,需要能够胜任跨文化交往和话语博弈的复合型军事传播人才。与此同时,培养内容也要从军事新闻传播拓展到国际关系与地缘政治、外国语言与文化、世界历史、心理素质与思维、辩论技巧等多个领域和层次。

三、加强新时代国际军事传播能力建设的现实举措

对标“叙事-技术-人才”三位一体能力建设框架,国际军事传播能力建设应从主体、内容和基础设施三个方面展开。

(一)发挥多元主体能动作用

要区分主体挖掘国际传播潜质,实现专业与非专业、官方与民间、组织与个体、我者与他者的互补互动。一是以军队专业媒体队伍建设带动能力建设。军队媒体掌握权威信息源,是国际军事传播主力与龙头,要充分集纳具备政治素养、战略意识和外交头脑,能够兼顾思维、语言与文化,既了解中国又熟悉世界,且具备多学科知识储备与沟通斗争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二是广泛吸纳任务部队、民间力量等不同主体。充分运用社交媒体“以流量评价影响力”的商业逻辑,以多行业网络舆论领袖引导流量破圈传播,扩大军事议题的影响力;三是多方合作打造中国军事传播产品品牌。广泛开展军与地、部队与院校、智库与平台合作,借助商业、产业力量推出军事类文创产品、决策支持产品,创新阐释国际公共安全产品;四是寻找具有高兴趣点特质的被述者或叙事选题,激活潜在受众群,丰富叙事层次与吸引力。如2025年4月和5月,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先后前往越南和俄罗斯执行任务并精彩亮相,系列活动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充分展现出大国军队的卓越风范与强大影响力。

(二)打造多维立体的国际军事传播内容体系

要构建“信息+议题+叙事+话语”的多维表达范式,充分运用国际舆论博弈的主体间性进行策略优化,丰富创新内容供给。一是及时披露事实,回应国际舆论场的“不确定性”。需把握新闻传播与群体心理规律,主动发声,依托数据澄清不实;二是议题设置引导国际舆论,构建动态平衡的议题催化系统。结合热点强化关键议题,淡化干扰议题,博引多方观点论证支撑,增强说服力,设计边缘话题引导内容接触,关联激活受众思维盲区,借助网络互动促进议题再生,以交流促共识,巧用修辞破解国际社会理解偏差,弥合误会误解;三是讲好中国军队故事,建立国际情感与价值认同。立足不同文明在情感、价值层面的共通之处,采用契合国际受众文化习惯、思维方式与情感逻辑的叙事框架与修辞策略。同时,注重将宏大叙事与微观叙事有机结合,通过生动鲜活的表达,全方位提升国际受众的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如中国海军海外账号@CHINA NAVY以“SHIP”为主题在X、YouTube等国际互联网平台发布国际宣传片,既贴合中国海军舰船的符号形象,也阐释了中国海军所秉持的“Security(安全)”“Harmony(和谐)”“Inclusiveness(包容)”“Partner(伙伴)”理念,构思手法与国际接轨;四是完善军事话语体系,塑造国际对中国军队的认同根基。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引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军事文化,结合人民军队发展历程,构建服务于党在新时代强军目标、涵盖多学科的话语体系,以真理性、价值性赢得尊重。

(三)加强国际军事传播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国际军事传播的物质条件,分为物质性与制度性两个部分。一是加速物质性基础设施建设。技术研发层面,以传播需求指引技术研发走向,深耕生成式人工智能,提升信息生产产量、速度,建设多语种语料库,奠定争夺国际话语权的话语素材基座,深化多模态技术,提升跨文化的编-解码效度。渠道建设层面,准确掌握不同国家媒体管理法规,因地制宜拓展发布渠道,推动任务部队与海外民众面对面多形式交往,创新传播场景,利用广告投放、文化活动等方式深化文化浸润。平台建设层面,可考虑线上增设国际社交媒体我军账号和频道,增加与海外网民互动,研发我军国际社交媒体平台,建立备份传播路径,线下通过主办国际论坛、会议等,增加对话窗口;二是完善制度性基础设施保障。理顺机制打通关节,保证国际军事传播链路在应急或极端状态下完整畅通。依托大数据平台完善态势感知,构建应急快反、动态调整机制。依托智能技术优化内容生产流程和审查,保证传播时效和准确性。优化战略传播机制,强化军队、政府、媒体、智库、舆论领袖等主体信息共享和行为联动,并为加深境内外媒体合作、对华友好国家和态度中立国家协作发声及民间往来提供政策便利,进一步完善新闻发布机制,以权威发布赢得舆论信赖。

注释:

[1]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24年)[R/OL].(2024-11-29)[2025-04-27].https://www.chinacaj.net/i,16,102210,0.html: 8-9.

[2]国际数据公司(IDC),浪潮信息.《2025年中国人工智能计算力发展评估报告》[R/OL].(2025-02-14)[2025-04-27].https://finance.sina.com.cn/tech/roll/2025-02-14/doc-inekmpzf0941831.shtml.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

责任编辑:张和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