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图弘文:全媒体时代军事文学作品插图功能探究——《解放军文艺》插图传播实践带给我们的思考和启示
摘 要:在图像增值、图文竞秀的读图时代,优质插图对军事文学作品传播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结合《解放军文艺》插图传播实践,在阐述军事文学作品插图的功能、传播要求的基础上,围绕深耕红色基因、服务备战打仗、契合时代步伐三个层面,探讨全媒体时代提高军事文学作品插图传播质效的着力点。
关键词:军事文学作品插图;《解放军文艺》;传播质效
按照《辞海》的解释,插图是指插在书刊中的图画,对正文内容起到补充说明或艺术欣赏作用。其兼具文学性和艺术性,不仅是文字的补充,更是增强阅读体验、丰富传播形式的重要手段。在图像增值、图文竞秀的读图时代,优质插图对军事文学作品传播有着重要意义,其所承载的形象记忆功能、价值强化功能、兴趣引导功能,为繁荣发展强军文化注入活力。作为新中国最早创刊的军事文学刊物,《解放军文艺》以多元风格的手绘插图生动再现了不同历史时期军事文学作品中的军队故事、军人形象,给受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本文结合该刊物插图传播实践,在阐述军事文学作品插图的功能、传播要求的基础上,围绕深耕红色基因、服务备战打仗、契合时代步伐三个层面,探讨全媒体时代提高军事文学作品插图传播质效的着力点。
一、全媒体时代军事文学作品插图的功能分析
插图与文学作品紧密相连、相映生辉。好的插图,既有为军事文学作品增色之功,又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功能。
“叙事种子”功能。“叙事种子”是文学创作术语,指能够生长成完整故事的核心元素或初始灵感。《解放军文艺》插图以多种绘画手法构建文学作品内容的核心视觉锚点,发挥了“叙事种子”功能。比如,该刊物2021年第9期刊发的小说《护航故事》插图,采用传统笔墨手法描绘人民海军执行护航任务的紧张场景:一架直升机降低高度执行特定任务,另一架在原地盘旋掩护,敌方三艘船只慌忙调转船头……留给受众无尽的想象空间。由此可见,插图作为不同于文字的独特文化符号,不仅能够形象化、艺术化地再现文学作品的精彩内容,更能引导受众运用想象力和创造力续写故事,进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与记忆。
“激趣引读”功能。优质插图不是简单的文字附庸,而是与文本平等对话的艺术再创造,能显著提升作品的吸引力和可读性,具有“激趣引读”功能。比如,《解放军文艺》1965年第6期刊发的长篇选载《欧阳海之歌》插图,采用国画的写意手法,重现了欧阳海生死关头舍身推惊马的瞬间。画面中,装载着山炮的马车卡在铁轨中间,受惊的军马高高抬起前蹄,欧阳海奋力向外推……小说的核心情节被具象化,激发受众的阅读兴趣。这充分说明,插图可选取关键场景,制造阅读期待;可将人物转化为视觉形象,帮助受众建立角色认知;可通过隐喻性图像传递深层主题,丰富作品的内涵价值。
“认知增效”功能。文学作品插图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还能在多个层面增强受众的认知理解,促进深度阅读。比如,《解放军文艺》1954年第6期刊发的散文《三八线上》插图,用讽刺笔法再现美军上校越过军事分界线慌忙逃跑的情景。画面中,美军上校惊慌失措、大汗淋漓,把尼龙弹衣拖在身后,活像个“大尾巴”,让世界人民看清了美帝国主义的虚弱本质。实践证明,插图可辅助文本理解,降低受众的认知负荷。如将象征意义的抽象表达转化为直观图像,通过图表、地图等呈现时空关系、人物网络,减少受众对复杂信息的理解障碍,进而提升记忆留存率。
二、全媒体时代军事文学作品插图传播要把握的要求
军事文学作品既承载着历史记忆与英雄叙事,又肩负着爱国主义教育和强军文化传播的使命。插图作为视觉媒介,能够有效增强军事文学作品的传播力,但也需把握相关要求。
坚持内容为王。内容是插图的核心要素,好内容才能抓住人心。比如,《解放军文艺》2018年第11期刊发的小说《沙场》插图,采用传统水墨画法描绘了夜间沙漠营地演习场,小说中深色天幕下一枚枚导弹腾空发射的繁忙场景被真实还原,增强了受众的代入感。由此可见,军事文学作品插图要坚持内容为王,确保军事主题的真实性和严肃性;要忠于史实与事实,武器装备、战场环境等必须符合历史或现实设定;要突出核心情节,聚焦关键战斗、英雄壮举等,避免无关的装饰性画面;要平衡艺术与真实的关系,允许适度艺术夸张,但不可违背事实逻辑。
注重情感共鸣。充满情感的作品最能打动人心,插图将军事文学作品的情感因素具象化,引发受众更深层次共鸣。比如,《解放军文艺》1951年第4期刊发的小说《马石山上》插图,采用传统线描写实手法再现八路军掩护乡亲们撤退前的场景。画面中,一位老人背着包袱、带着孩子与战士惜别,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令人动容。这启示我们,军事文学作品插图要注重情感共鸣,通过表情、动作等细节展现有血有肉的军人形象;要强化集体记忆与民族情感,运用军旗、勋章等象征性元素激发共情;要把握情绪张力的尺度,避免过度煽情。
贴近受众审美。插图赋予抽象的文字以生动的视觉形象,不仅增添了阅读的趣味性,也给受众带来审美享受。纵观《解放军文艺》在各个历史时期刊发的军事文学作品插图,都与时代审美相契合。比如,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插图较多地采用传统线描、素描、版画等创作手法,风格倾向于写实主义;改革开放时期的插图呈现多元化特征,融入抽象、夸张等现代艺术元素;等等。实践证明,军事文学作品插图要贴近受众审美,满足不同群体的视觉需求;要采用分众化策略,针对青少年、军事爱好者等群体审美偏好设计相应插图;要融合传统美学与现代视觉语言,增强插图时代感。
三、全媒体时代提高军事文学作品插图传播质效的着力点
全媒体时代,提高军事文学作品插图传播质效要从深耕红色基因、服务备战打仗、契合时代步伐三个层面找准着力点。
深耕红色基因,挖掘精神内核。以丰富的革命历史、英雄人物、卓越精神构成的红色文化,为军事文学作品插图传播持续提供主题。比如,《解放军文艺》1951年第1期刊发的小说《风雪东线》插图,采用简练刚劲的笔法再现了志愿军战士在冰天雪地中攀越“冰丘”的场景,让受众直观感受到中国军人英勇顽强的作战精神。由此可见,提高军事文学作品插图传播质效要挖掘红色历史事件,聚焦关键历史瞬间,以全新的表现手法再现经典场景;要多维塑造英雄人物,展现革命先辈的坚定信念、英勇无畏和无私奉献;要注重革命精神的意象化表达,如创作军事主题象征性符号、开发强军文化视觉IP等。
服务备战打仗,强化价值导向。军事文学作品插图与我军的前进步伐同频共振,成为鼓舞兵心士气、激扬战斗精神的重要载体。比如,《解放军文艺》2021年第8期刊发的小说《走出草地》插图,运用写实手法、散点透视的构图,描绘了主人公高一凡走向敌人阵地,其战友持枪冲锋的战斗场景,充满了军味、战味、硝烟味。这启示我们,提高军事文学作品插图传播质效要聚焦演训一线,呈现时刻准备为保卫祖国、守护人民利益奉献一切的新时代革命军人风采;要记录人民军队面对艰难险阻毫不退缩、敢于冲锋在前的强军风貌;要反映部队备战打仗实况和生龙活虎的练兵氛围,强化民众国防观念和忧患意识。
契合时代步伐,创新传播形式。当下,不断更新迭代的媒体技术为军事文学作品插图传播提供了强大助力。比如,《解放军文艺》借助新媒体平台创新传播形式,将文章制作成有声读物,与插图形成视听融合,赋予军事文学作品新的生命力。这充分说明,提高军事文学作品插图传播质效要把传统图文与可视化交互等新形式融为一体,增强受众的沉浸式体验;要借助AI技术辅助插图生产传播,打造虚实结合、引领潮流的出圈产品;要创新呈现形式,如AR互动插图、VR沉浸式插图等,适配多媒介传播。
(作者单位: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出版社)
责任编辑:唐晓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