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主管单位 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

主办单位 解放军报社

编辑出版 《军事记者》编辑部


主  编 张和芸

文字编辑 杨庆民 赵静轩

文字编辑兼责任校对 唐晓诗

美术编辑兼发行编辑 倪晓丽

本期值班 张和芸


本刊顾问

丁 子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陈飞虎 赵贵存

顾宝祚 邹维荣 肖一沙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印  刷 北京中科印刷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发  行 全国各地邮局

出版日期 双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 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 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8587892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印装有误 负责调换)

拥抱时代:壮大推动发展的“建设性”力量——李庚辰杂文带来的思考和启示

作者:徐生

摘 要:全媒体时代,信息爆炸思潮激荡,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既需要正面宣传的高歌猛进,也离不开建设性监督的保驾护航。作为舆论监督的前哨尖兵,杂文的使命任务更为重要。本文结合著名军旅杂文家李庚辰的创作实践提出,杂文要肩负时代使命、直面时代问题、融入时代生活,为时代发声,为人民代言,永葆生机活力。

关键词:当代杂文;功能作用;创新发展

文艺是时代的风雨表,杂文则是文艺的“手术刀”。杂文既是对现实的即时反应,也是对未来的深层叩问,因其鲜明的思想性、强烈的时效性、丰富的艺术性,一直备受读者喜爱。上追先秦,新变近代,无数杂文大家,以笔为枪,利用文学艺术的巨大传播力量,参与到国家大事以及社会现象的剖析、批判和反思中。在针砭时弊间激荡思想,于嬉笑怒骂里传递真知,以独特的文字锋芒推动社会进步、启迪大众心智,成为时代脉搏最敏锐的记录者与社会变革的重要思想引擎。

全媒体时代,信息爆炸思潮激荡,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既需要正面宣传的高歌猛进,也离不开建设性监督的保驾护航。2025年,第35届中国新闻奖评选规则调整,不仅将“正能量、大流量、高质量”并列为核心评价标准,强调作品需兼具社会价值与传播效能;更明确增加舆论监督和时事评论的参评数量,释放呼唤更多建设性监督的舆论信号。杂文是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组成部分,也是舆论监督的前哨尖兵,如何更好地肩负起使命任务是必须直面的一个重要话题。解放军报社原高级编辑、著名军旅杂文家李庚辰多年来倾心杂文创作,著有《探世集》《爱的“关系学”》等10余部杂文专著,作品屡获全国大奖,并以其鲜明的风格受到读者欢迎,在杂文界有着广泛的影响。本文结合其创作实践提出,杂文要肩负时代使命、直面时代问题、融入时代生活,为时代发声,为人民代言,永葆生机活力。

一、肩负时代使命,以针砭时弊、促进社会发展进步为己任,有效引导舆论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个“时”,是时效、是时代,更是创作者和媒体的时责—以笔为剑,以文为镜,将社会责任融入字里行间,既回应时代之问,又以针砭时弊的锐利剖析社会症结,更以清醒的舆论引导凝聚共识,激浊扬清,最终指向民族复兴的深切关怀与行动自觉。

综观李庚辰的杂文,鲜明的时代性和使命感是其最重要的特征。例如,20世纪80年代初,经过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但仍有部分人存在不合时宜的观念和行为习惯,如盲目强调胆量、主观蛮干等。1981年2月23日,《人民日报》刊发李庚辰杂文《说胆》,鲜明提出“春秋时的孔子也懂得既要‘勇于敢’,也要‘勇于不敢’的道理”“我们从事的四化建设是关系国家强盛,民族兴旺,人民富裕的宏图大业,是艰巨而复杂、任重而道远的事业,更不能不调查研究,不走群众路线,不顾实际,不讲科学,只凭想当然盲目蛮干,特别不可凭着一时心血来潮,便将大捆的人民币往海里填”等,引起强烈反响。有专家指出,该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说理,将对胆量、勇气与科学精神、客观规律的思考融入其中,不仅是杂文创作的范例,更对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正确的观念和行为准则有积极作用。又如,2010年,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社会领域特别是网络上泛起,集中表现为对英雄人物雷锋等的恶意解构与诋毁。部分别有用心者打着所谓“还原历史真相”的幌子,质疑雷锋日记的真实性、歪曲雷锋事迹,通过否定英雄人物的精神价值,消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根基与现实意义,不仅严重伤害社会公众的情感认同,更在意识形态领域形成价值误导,对主流价值传播与社会思想共识构建造成负面影响。2015年3月5日,《解放军报》刊发李庚辰杂文《谁在抹黑雷锋》,对抹黑雷锋的行为进行有力驳斥,直指其险恶用心和潜在危害,引导社会舆论朝着尊重英雄、学习英雄的方向发展。文章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凝聚了社会共识,为弘扬民族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作为军旅作家,时代使命、责任意识更体现在为军队的改革和建设扫“雷”破“障”、擂鼓吹笳上。李庚辰的杂文作品中与军队和国防建设密切相关的占有相当比重。这些文章中,既有对军中英模人物的礼赞,如《赞井玉琢》《一个“受伤”的战士》,也有对军队优良传统的褒扬,如《“和士兵一起喝汤”》;既有对某些不良现象的批评和对官兵的开导规劝,如《将进酒,杯宜停》《不怕“穿小鞋”》,也有对军事战法和谋略的探讨,如《抓狼、捉猴与打仗》《杀猪杀尾巴》等等。这些杂文聚焦人民军队,锚定永葆性质宗旨,始终敢打必胜、始终团结奋斗、始终人才辈出、始终纯洁光荣、始终法纪严明的目标,以犀利笔锋鞭挞陈旧观念、以深邃思想剖析现实难题、以鲜活事例论证改革之要、以真挚情感弘扬战斗精神,为强军征程注入磅礴精神动力。有基层政治干部表示,这些杂文注重思想深度,观点鲜明,为时而著;注重艺术韵味,讲求含蓄之美、励人之志;注重情感表达,欢乐却不过度沉溺,哀伤却不过分悲戚,面对汹涌奔腾的时代潮流,用钢铁般的文字做了真切的阐释,开启适时适用的新境界,有效传递了正能量,成为基层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辅助材料。

这启示我们,时代性是杂文生命力的核心,也是宣传思想文化传播最主要的特征和最基本的要求。新时代的杂文要传播时代精神,引领价值导向,在碎片化、多元化的全媒体时代,为社会成员提供共同的精神追求和价值遵循,凝聚社会共识;要推动时代发展,彰显社会价值,通过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社会发展注入活力;要契合时代节奏,适应传播环境,在内容生产、传播方式、价值引导等维度实现与时代的同频共振,既要成为时代的记录者,更要成为文明的摆渡人,在变与不变的辨证中书写思想传播的新史诗。

二、直面时代问题,以思辨性的批判精神,瞄准问题、揭露问题,促进问题解决

从先秦诸子寓言的微言大义,到唐宋名家政论杂文的托物喻世,再到鲁迅先生匕首投枪式的社会解剖,杂文一直是时代的“感应神经”,其生命力源于对所处时代矛盾的直面与回应。正如毛泽东同志的《反对党八股》,紧扣时代痛点、直击官僚主义而成为经典。

直面时代问题,也是李庚辰的杂文受到读者尤其是青年官兵欢迎的原因。例如,某地以级别不够为由将战斗英雄杨子荣的墓拆改,李庚辰奋笔写就《死人的墓葬与活人的灵魂》一文,刊发于1987年8月15日的《羊城晚报》。稿件在愤怒于烈士受到亵渎屈辱的同时,更尖锐指出做出这种决策的人灵魂深处可悲的精神病态,指出这种“唯等级论”“对级别的奇力神功的竭力维护以至随意扩大”是荒唐的封建等级观,是共产党人要革掉的思想。又如,至今在河南南阳有着较大影响的杂文《武侯祠·医圣祠·张衡墓》。杂文由南阳三位名人身后的不同际遇生发议论:诸葛亮官拜丞相,被后人建祠拜祭;张仲景做过长沙太守,又救过不少人命,故而也得到立祠纪念;而张衡虽然创制了浑天仪、地动仪,但到底不过是一介科学家、知识分子,死后只被葬于农田的一隅。这就将封建传统文化中的“官本位”实质,通过三个历史人物的不同际遇生动形象地诠释出来,并进而指出其危害:“如果不改变重仕轻工,轻科技、轻学问的陈腐观念,我们的宏伟经济建设目标就可能落空”。该文在改革开放初期,对于呼唤解放思想,呼唤重视知识、重视人才,起到了警示和宣教作用。再如,《王安石的度量》《吴起的悲剧》《孟子的用人观》《诸葛亮也曾嫉才》等,无不在谈笑风生中直指问题,在深入浅出中诠释道理,有辣味更有阳光味,令人心悦诚服。有学者表示,“他的杂文像啄木鸟,一棵树一棵树地飞落,孜孜不倦地祛除病灶,为时代精神注入净化之力。”而读者的反馈更为直接,“喜欢他一针见血的敏锐,更喜欢他胸怀大爱的战斗精神。”

由此可见,强烈的问题意识是传播吸引人的关键所在,它能像磁石一样牢牢抓住受众眼球,吸引其关注和思考。在信息呈爆炸式增长的全媒体时代,受众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关注时代问题、直面时代问题,不仅是主流媒体和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工作者的职责所系,更是提高媒体竞争力、有效引领舆论之所需。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揭批问题也需要从斗争批判转向建设性批判。要紧盯时代的前沿发展,洞悉大局大势,居高望远,见微知著,取舍得当,机敏发现矛盾问题,找准应予挞伐的目标,运用艺术夸张的手法,写出其可笑、可悲、甚至可恶之处;要把杂文的“魂魄”与“艺术”巧妙地转移到保护党的事业、维护党的声誉、关注民间疾苦、关心部队建设、守护国家安全中去,向一切“假、丑、恶”现象和腐败堕落行为彻底宣战,毅然决然,无所畏惧,毫不妥协;要把“忠诚于党、关注民生、热爱生活、积极乐观”充盈于闪耀着艺术魅力的每一个文字,使得杂文在新时代仍然保持着高深的境界和文学的魅力,杂文的生命也因此而永葆青春。

三、深入时代生活,以脚踏实地的态度,面对现实、关照生活,传递正能量

生活是包括杂文在内的文学的源泉。如实反映生活、关照时代是传播的使命与责任。唯有深入挖掘与提炼现实生活素材,扎根实际、贴近群众,作品才能展现出鲜活的生命力,从而吸引受众关注,为正能量的传播筑牢根基,收获高流量点击。

李庚辰将杂文视为生活的镜子,在他的镜子里,衣食住行不厌其琐细,却又都能以小见大窥见时代之景观、拨亮思想之明灯。他以细腻笔触描摹生活褶皱里的真实,于家长里短中洞察社会肌理,在平凡点滴间提炼精神火种。例如,1984年11月1日其刊发于《中国青年报》的杂文《“奇装异服”辨》,针对当时部分人对年轻人着装的苛责,他写道“旧貌换新颜,恰恰显示出社会进步的勃勃生机”“新观念的形成亦得于风气之先,表现在衣着上的求新立异,正是这种求变进取和前进向上精神的显现”,并鲜明提出“只要努力干‘四化’,是穿喇叭裤还是牛仔裤,是穿西装还是中山装,或者是有线条与无线条,是袒胸露背还是把脖子也包起来,又有何不可呢?”字里带形,字里含情,字里透理。又如,如前所述刊发于1984年第4期《解放军文艺》的杂文《将进酒,杯宜停》针对改革开放之初,部分部队受不良风气影响出现觥筹交错饮酒应酬之风,发出警戒“你迷糊我,我迷糊你,互相迷糊,上行下效,日夕传习,便会弄得军纪荡然,鼓不成列,正气不张,邪气翻腾,什么优良传统,什么原则是非,什么军纪党规,连同现代化建设也会一齐在‘干杯’声中被‘干’掉”,并谆谆指出“兵家不做酒林客”!业界同仁表示,其杂文通过准确的细节、精妙的比喻,充盈生活的烟火气息,留下了最能打动读者的生命真实的肌理。

其成功实践表明,现实生活是大众共同的经历与体验。杂文与宣传思想文化聚焦于此,更容易与受众建立情感连接,引发强烈共鸣,这种共鸣使得作品所传递的正能量更易被接受和内化,激发受众积极向上的动力。创作者要融入时代、感知时代,以自己的眼光去关注和表现时代里的人和事,如实反映时代精神,把握时代的需求,创作出适时致用的作品;要与时代同步,与时代同行,对新的时代和生活具备思辨精神,关注世界里的中国、观察中国里的世界,处理好自我、自然、祖国、人类与世界等多重关系;在艺术表现上,要善于以小见大、以短见长,达到烛幽洞微、深入浅出的境地,既反映出人们的审美取向,又匡正价值认同,更滋养受众心灵,壮大推动发展的“建设性”力量。

参考文献:

《劝善惩恶集》,李庚辰著,解放军出版社,1997年版。

《中国杂文(百部)卷五当代部分·李庚辰集》,李庚辰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3年版。

责任编辑:张和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