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主管单位 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

主办单位 解放军报社

编辑出版 《军事记者》编辑部


主  编 张和芸

文字编辑 杨庆民 赵静轩

文字编辑兼责任校对 唐晓诗

美术编辑兼发行编辑 倪晓丽

本期值班 张和芸


本刊顾问

丁 子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陈飞虎 赵贵存

顾宝祚 邹维荣 肖一沙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印  刷 北京中科印刷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发  行 全国各地邮局

出版日期 双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 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 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8587892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印装有误 负责调换)

破局进阶:打造军事有声节目新“声”态——全媒体时代提高军事有声节目传播质效探析

作者:李燕

摘 要:作为网络音频节目的重要分支,军事有声节目在军事知识普及、国防教育宣传、价值观念引导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本文结合军事有声节目发展现状,从深耕内容、用户至上、技术赋能三个层面,探讨提高全媒体时代军事有声节目传播质效的方法路径,以期为打造军事有声节目新“声”态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军事有声节目;网络音频;传播质效

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涵盖广播剧、有声书、播客等类型的网络音频节目正逐渐突破小众圈层占据主流视野,越来越多的人习惯用耳朵“阅读”,靠“听”来获取信息。据《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国网络音频用户规模达3.35亿人,同比增长340万人,网民使用率为30.3%。“耳朵经济”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市场潜力。作为网络音频节目的重要分支,军事有声节目凭借独特的军事文化内容优势,碎片化、伴随性、使用场景多元等传播特点,在军事知识普及、国防教育宣传、价值观念引导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本文结合军事有声节目发展现状,从深耕内容、用户至上、技术赋能三个层面,探讨提高全媒体时代军事有声节目传播质效的方法路径,以期为打造军事有声节目新“声”态提供借鉴参考。

一、深耕内容,发掘军事有声节目的价值内核

全媒体时代,音频创作日渐繁盛,优质内容是夺取“耳朵注意力”的密码。军事有声节目要深耕内容、打造精品,以厚重的价值内核吸引受众。

丰富内容题材。军事题材的多元开发是突破节目内容同质化的关键。以近期热播的军事题材广播剧为例:《永怀不忘》展现了郭永怀等“两弹一星”科学家可歌可泣的事迹;《极限挑战》呈现了新型战斗机研发试飞员搏击长空、鲜为人知的惊险故事;《箭指苍穹》再现了我国空军地空导弹部队转战南北、保家卫国的峥嵘岁月。由此可见,我国国防事业的发展历程中蕴含着无数动人心魄的故事,经过声音艺术的再创作,能够带给受众震撼心灵、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军事有声节目要挖掘鲜活素材,如回顾红色经典,传承革命精神;聚焦强军实践,展现军人风采;普及国防知识,增强国防意识等。

优化叙事策略。全媒体时代,传统说教式叙事已无法满足听众需求,故事化、场景化叙事更易打动人心。比如,2024年上线的广播剧《深海亮剑》,用声音“还原”了潜艇兵的别样生活,展现了人民海军扬帆逐梦、向海图强的精神风貌。剧中,海浪拍击、潜艇巡航等逼真音效的使用,让听众仿佛置身于潜艇之中,产生强烈的代入感。这启示我们,军事有声节目要优化叙事策略,增强节目的趣味性、贴近性和吸引力;要探索广播剧、有声小说、播客等多种呈现方式,丰富节目形态;要适度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表现手法,强化受众沉浸式体验。

打造特色品牌。信息爆炸时代,唯有通过品牌化建设构建差异化标识,方能在听众中形成稳定认知。比如,中部战区中部号角微信公众号“早安号角”栏目与军事文学期刊《解放军文艺》联手,推出精品有声文学节目,打造“强军文艺”特色品牌,深受官兵喜爱。由此可见,军事有声节目要开发军事垂直领域专属栏目,构建垂直化、系列化内容矩阵,吸引不同听众群体;要通过孵化人物声音形象IP及衍生产品,建立与用户的深层连接;要系统整理历史人物原声、经典战役音效等珍贵音频资源,开发军事文化有声库,实现品牌价值长效沉淀。

二、用户至上,搭建精准触达与深度互动的沟通桥梁

全媒体时代,受众信息需求、获得方式、审美情趣发生巨大变化。军事有声节目要强化用户意识,增强受众参与度,实现从“单向输出”到“双向交互”的转变。

精准定位用户。过去,由于技术手段局限,音频节目制作投放往往“一刀切”,难以满足受众差异化需求。如今,随着大数据技术广泛应用,用户画像由模糊变得清晰,节目可依据受众偏好提供专属内容。比如,央广“中国之声”推出的军事评论类直播节目《新闻有观点·军事周刊》,邀约权威军事专家纵论全球军事热点、解读武器装备动态,受到军迷的热捧。由此可见,军事有声节目要利用大数据多场景描摹受众画像,实现用户的精准定位;要细分受众群体,根据目标受众的特点和需求制作内容;要顺应受众的阅读习惯,从“人找内容”转变为“内容找人”。

满足多元需求。网络音频节目的崛起,其核心在于满足用户对深度内容、情感共鸣和多场景适配的需求。比如,中国火箭军公众号针对不同用户喜好创设相关音频栏目,“起床号”用军营歌曲把听众的耳朵叫醒,“夜读”着重播报军旅题材的散文、诗歌等,“砺剑春秋”讲述基层官兵故事,让受众各取所需。这启示我们,军事有声节目要摸清不同用户的需求差异,提供知识科普、娱乐休闲、情感陪伴等多样化个性化内容;要立足自身特点,瞄准国内国际军事热点和前沿,推出最富“军味”的特色内容;要覆盖不同需求场景,如应用于通勤场景的军事快讯、学习场景的军事课程等。

强化互动体验。互动可有效增强听众对节目的认同感和参与感。比如,央广《国防时空》通过热点话题激发听众参与热情,在2025年4月15日播出的节目中,军事观察员围绕“美国在菲律宾部署‘海军陆战队远征舰艇拦截系统’”这一话题进行深入解析,引发受众热议。这启示我们,军事有声节目要建立互动平台,通过弹幕、留言、连线等形式与听众进行实时交流;要开展话题讨论,加深听众对军事知识的理解,增强节目的吸引力和用户黏性;要举办线上线下活动,如在线知识问答、线下主题讲座等,提升互动体验的深度与广度。

三、技术赋能,撬动智能生产传播升级的科技引擎

人工智能在内容生产及传播领域的应用,带来内容创意、采编制作、推送场景、作品分发、用户体验的全新升级。军事有声节目要积极探索“技术+内容”融合发展,以技术赋能推动节目内容创新和传播创新。

优化音频智能化生产。人工智能、三维声场等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音频节目生产质效。比如,央视“云听”音频平台通过大数据、AIGC等技术将海量节目资源在云端激活,实现信息的自动获取,并根据信息进行内容的智能化生成和编排,日产有声快讯已达到千条,不仅重构生产流程,更确保内容输出的整体性和智能性。有鉴于此,军事有声节目要运用前沿技术提升音频质感,对声音进行精准降噪与音质修复;要优化音频智能剪辑技术,大幅缩短内容生产制作周期;要借助三维声场建模技术,增强节目的科技感和趣味性,为受众提供极致的音效体验。

探索AI主播应用。目前,AI技术与虚拟主播的结合已应用于部分音视频生产,引领内容创作新趋势。比如,央广研发的“AI广播剧自动生成系统”,可实现“输入一本书,生成一部剧”的智能化生产,系统可自动分析角色情绪并匹配音色库,5分钟即可生成自然流畅的AI配音;央视“云听AI主播”能够高度还原央视多位主持人的原始声音和朗读习惯,已广泛运用于“听资讯”版块,为用户提供全天候音频信息服务。这启示我们,军事有声节目要探索AI主播应用,拓宽生产主体,推动人机协同发展;要引用AI语音合成技术,赋予主播声音多元风格;要根据听众偏好智能匹配不同的虚拟主播,实现精准化、场景化的声音服务。

拓展多平台融合传播。社交媒体平台凭借高活跃度与强传播势能,成为军事有声节目破圈的关键入口。如前所述的央广“中国之声”《国防时空》《晚高峰观军情》等节目在新媒体平台设置官方账号,形成宣传矩阵,有效扩大了听众群体。这充分说明,军事有声节目要突破传统广播的单一传播渠道,实现内容的全域渗透与精准投放;要借助社交媒体平台的传播势能,实现节目的广泛扩散;要依托智能算法的个性推荐,精准选择节目投放平台;要探索与头部音频平台深度合作,形成宣传矩阵。

(作者单位:火箭军政治工作部宣传文化中心)

责任编辑:唐晓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