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主管单位 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

主办单位 解放军报社

编辑出版 《军事记者》编辑部


主  编 张和芸

文字编辑 杨庆民 赵静轩

文字编辑兼责任校对 唐晓诗

美术编辑兼发行编辑 倪晓丽

本期值班 张和芸


本刊顾问

丁 子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陈飞虎 赵贵存

顾宝祚 邹维荣 肖一沙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印  刷 北京中科印刷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发  行 全国各地邮局

出版日期 双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 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 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8587892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印装有误 负责调换)

营造周边国家良好网络舆论生态的思考

作者:刘品作

摘要:营造周边国家良好网络舆论生态对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着眼抢占舆论主动权,本文在探讨其重要性、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从增强议题设置针对性、强化叙事表达贴近性、发挥矩阵传播优势三个层面,探讨营造周边国家良好网络生态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共识建构;网络舆论;周边国家

信息流通无国界,网络空间有硝烟。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及其内容的即时更新,塑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全球舆论生态,跨国舆论互动与冲突增加明显,对国家间关系,特别是地缘相近的相邻国家关系产生影响,给国际关系的稳定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同周边国家友好互信和利益融合”。营造周边国家良好网络舆论生态,减少误解、增进互信,是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支撑,也是提升我国在国际舆论场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营造周边国家良好网络生态的重要性

当前,网络舆论已成为国际话语权争夺的重要场域。由于地缘政治的紧密联系与传播辐射效应,周边国家良好网络生态的构建不仅关乎区域信息秩序的稳定,更是提升国家国际传播效能、争夺国际话语权的关键战略支点。

良好的网络生态有助于减少信息传播障碍,增强信息的可信度与接受度。中老铁路建设期间,中方在联合老挝主流媒体推出系列纪录片的同时,通过网络平台详细介绍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进展以及对老挝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显著提升当地民众对项目的信心,中老铁路被《万象时报》称为“区域发展新动脉”。实践证明,良好的网络生态相当于一个高效的“信道”,它能将源头信息高保真度传递给接收者,从而实现更精准、有效的传播。

良好的网络生态有助于抵御外部负面舆论干扰,提升我国际舆论话语权。长期以来,美西方通过操控周边舆论场,对我国进行抹黑攻击。例如,美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近年连续发布《南海军事化报告》,通过选择性卫星图像裁剪,将中国岛礁建设歪曲为“军事扩张”,西方媒体蓄意解读炒作相关研究,升高南海周边国家民众对华负面认知。对此, 我们在有理有据进行外交等领域斗争的同时,利用TikTok、CGTN等国际新媒体平台,发布南海历史文献、考古发现,以及当前航拍影像等,有效反击了美西方对我的污蔑。

良好的网络生态有助于消除文化偏见,增进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与互鉴。例如,新华网海外团队抓住“China Travel”热点,打造了外国人体验式短视频栏目“寻迹中国”,仅2024年就有来自26个国家的37位“洋网红”分享他们在中国的体验故事,节目总浏览量超3000万次,增强了国际社会特别是周边国家民众对中国的了解和好感。

二、营造周边国家良好网络生态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周边国家是我国“搬不走的邻居”,营造周边国家良好网络生态要坚持相关原则。

以我为主:坚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话语内核。在中巴经济走廊建设过程中,中方通过传统媒体和社交媒体发布相关消息,介绍该项目创造的23.6万个就业岗位,可有力帮助巴基斯坦700万人摆脱贫困,成功对冲了西方“新殖民主义”指控。这启示我们,要深刻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体系,坚持发展叙事策略;要将“硬联通”转化为“心联通”,提升周边国家民众对华好感度;要坚持宏大叙事具象化,将周边工作理念转化为具体议题。

精准施策:实现信息传播的破茧入圈。从2020年起,中国石油利用Facebook、TikTok等平台,针对缅甸“Z世代”群体连续3年开展CNPC缅甸青年短视频挑战赛活动,相关视频播放量超千万次,有效促进了中缅文化交流,提升了中国产品品牌形象。这启示我们,分众传播是实现精准触达与深度共鸣的关键。要构建“精英-大众-青年”分层传播体系,增强信息传播的互动性和趣味性;要打造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平台,提高信息制作与传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整合多元传播主体,形成合力,构建全方位的立体传播格局。

规则+技术:构建可信可控的舆论治理底座。近年来,中国积极推进上合组织数据安全合作,签署了一系列关于网络安全等方面的合作文件,并发起《全球数据安全倡议》,积极参与全球数据安全合作等。同时,在网络安全防护技术等方面加强与上合组织成员国的合作,有效提升成员国整体网络安全防护水平,净化了网络空间。这启示我们,构建可信可控的舆论治理底座是营造周边国家良好网络生态的关键保障。一方面要倡导建立多边合作的信息共享机制,形成周边舆情治理共同体,实现对缅语、高棉语等小语种虚假信息的毫秒级识别;另一方面要推动技术治理与制度创新,在区块链存证、跨境数据流动等领域制定区域标准,构建数字时代的网络舆论话语规则体系。

三、营造周边国家良好网络生态的实践路径

营造周边国家良好网络生态要充分发挥制度优势、技术能力和文明底蕴的复合能量,以“共识建构”重塑话语秩序,为推动形成周边命运共同体提供精神支撑。为此,要在内容设置、叙事方式和传播手段上不断创新。

增强议题设置针对性。时代化议题设置引领国际舆论方向、塑造国家形象。营造周边国家良好网络生态中,精准把握当下的热点与趋势,是提升网络空间的和谐与稳定,推动区域合作与发展的基础。例如,澜湄合作机制开创“六国共绘一张图”的治理创新模式,建立水资源数据共享平台等议题在相关国家社交媒体的传播,成功助力将地理相邻性转化为治理协同性。这启示我们,在社交媒体议题设置中,核心理念是“议题降维”,要将“亲诚惠容”具象化为跨境医疗合作、灾害联防联控、数字技能培训等具体话题,实现顶层战略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验证的民生工程;要将敏感问题“去政治化”,运用生态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等对冲对抗性话语,通过传播联合科考、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建设等技术合作信息,消解二元对立的话语陷阱;要发展议题“代际衔接”,针对青年群体设置“绿色就业”“数字平权”等话题,通过技术培训、创业孵化等长效合作机制,使战略项目成果转化为青年群体发展红利,实现价值观代际可持续传递。

强化叙事表达贴近性。周边传播也是跨文化传播的过程,强化情感纽带是激发共情效应、提高传播质效的关键。例如,在庆祝中缅建交72周年时,仰光中国文化中心推出中缅文化对对碰之美食篇,在社交媒体发起中国和缅甸关于“元宵”的饮食文化交流,成功加深了缅民众对华友谊。实践证明,营造周边国家良好网络生态要注意不同文化语境特点,创新使用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表述,增强贴近性,优化对外话语表达方式;要注重“柔性叙事”提升话语温度,挖掘中国与周边国家人民互帮互助的暖心故事,达成情感共鸣;要加强协作性、共赢性话语内容,避免以“自我”言说为中心。

发挥矩阵传播优势。思考周边问题、开展周边外交要有立体、多元、跨越时空的视角。对于周边传播而言,需要建立多主体、多平台、多渠道、全息化立体传播矩阵。例如,2024年11月,广西崇左成立融媒体中心跨境电商主播孵化基地,不仅推动跨境产业发展,更促进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和两国民众交流。这启示我们,营造周边国家良好网络生态既要发挥主流媒体平台引领作用,优化内容生产,占领国际舆论引导主阵地;又要激活网络和社交媒体平台价值,大力鼓励和支持微博、微信等国内社交媒体平台加快向周边拓展,不断推进我与周边国家“网络命运共同体”建设;还要重视非媒体传播平台桥梁作用,充分发挥智库、华人华侨、驻外记者等民间机构和人员作用,积极传播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作者单位:31205部队)

责任编辑:张和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