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主管单位 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

主办单位 解放军报社

编辑出版 《军事记者》编辑部


主  编 张和芸

文字编辑 杨庆民 赵静轩

文字编辑兼责任校对 唐晓诗

美术编辑兼发行编辑 倪晓丽

本期值班 张和芸


本刊顾问

丁 子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陈飞虎 赵贵存

方青云 肖一沙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印  刷 北京中科印刷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82-204

发  行 全国各地邮局

出版日期 双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 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 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8587892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印装有误 负责调换)

全媒体时代军事新闻写作非线性叙事探析

作者:徐培亮

摘要:非线性叙事在军事新闻写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解放军报》等媒体的传播实践,从结构设计、符号设计、节奏设计三个层面,探讨非线性叙事在军事新闻写作中的功效作用和应用场景,以期为军事新闻写作方法创新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新闻写作;非线性叙事;情感逻辑

全媒体时代,如何让自己的新闻产品从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是军事新闻工作者面对的时代课题。非线性叙事是一种打破时间顺序、不按事件发生的自然时间线来讲述故事的叙事手法。它通过跳跃、倒序、碎片拼接等方式重组情节,让受众在拆解、重组信息的过程中主动参与故事构建。因其具备增强悬念、强化情感张力、凸显主题深度,并贴合全媒体时代受众的碎片化阅读与二次创作习惯等特点,已成为提升新闻报道吸引力的重要手段。本文结合《解放军报》等媒体的传播实践,从结构设计、符号设计、节奏设计三个层面,探讨非线性叙事在军事新闻写作中的功效作用和应用场景,以期为军事新闻写作方法创新提供参考借鉴。

一、结构设计:时空重组激发情感张力

结构设计是新闻写作中一种通过对新闻事实的空间和时间的有序组织,以触发受众深层次情感反应的设计策略。军事新闻写作中,巧妙的结构设计能够强化事件的冲击力与感染力,凸显主题深度,传递军队主体形象。

倒叙与闪回。倒叙与闪回是常见的新闻结构设计技巧。倒叙是指将故事的发生、发展、结局进行错序排列,增加叙事的悬念和吸引力,使受众对事件的全貌产生强烈的好奇心;闪回是指新闻叙事的此时突然闪现彼时的某个片段,这种方式可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加事件的深度和复杂性。例如,新华社记者2015年采写的“也门撤侨”稿件《“迎接亲人回家”不畏路艰》,采用了“结果前置”与“过程回溯”的叙事技巧,首先以中国大使馆工作人员与中国海军护航编队潍坊舰官兵挥手送别的场景拉开序幕,迅速吸引了受众的注意力,也为后续事件的详细展开和深度分析奠定了基础。随后,记者的镜头闪回至四天前的凌晨,重现撤侨的决策与实施过程。“过程回溯”的叙述方式保证了故事的连贯性,增强了故事的悬念,使撤侨行动的重大意义得到情感升华。倒序与闪回的运用,实现了故事的情感张力与信息有效传递的有机结合。需要指出的是,倒序和闪回运用不当会使故事的情节发展变得复杂多变,给受众阅读带来一定的理解难度。因此,使用倒序和闪回,需要精心设计新闻作品的结构,以确保故事的可读性和连贯性。

多视角并置。多视角并置是指在叙事时同时采用多个视角来观察和分析同一报道对象或问题,使受众对新闻事实有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这种非线性叙事的优势在于可以帮助受众从不同的角度完整看待事实,避免了因单一视角的局限性而导致的信息偏差。例如,2023年7月,《辽宁日报》推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主题策划《独家记忆》。该策划从抗美援朝老战士、战地记者、支援者等多角度复盘历史,还原战争的真实面貌,深化受众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抗美援朝老战士的视角重现了战争事实,蕴含了他们的亲身经历和深层次的感受,受众从这个视角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光辉;战地记者的视角价值在于为受众提供了一个全域“观战”的窗口,受众看到了战争背后的理性分析,对理解战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支援者的视角也是受众获取第一手信息的重要途径,他们可以站在战场外,但又是以亲历者的姿态审视战争,更加全面地感受战争。多视角并置的非线性叙事构建起跨越国界、贯通古今的情感坐标系,既借鉴了“立体拼图”的手法,实现了叙事完整性与信息载荷的动态平衡,也使受众在将自己带入叙事的同时产生“自我投射”,满足了对阅读体验的情感需求。

悬念式结构。悬念式结构是指开头不直接交代核心事实,而是通过设置悬念,如一个疑问、一个反常现象等吸引受众逐步揭示事件真相。例如,著名军事记者江永红所写《“蓝军司令”越演越狡猾,“红军”指挥越练越过硬》,开篇就是“‘别的都不怕,就怕王聚生打电话’。王聚生是谁?他是南京部队某军教导队副队长,有名的‘蓝军司令’”,设置悬念、引人入胜。这启示我们,传统的线性叙事方式,空间和时间是静态的、固定的元素,新闻事件按照从发生、发展到解决的时间顺序进行,这种叙事方式可以让受众清晰地看到事件的发展脉络,但也因信息体量大、节奏单一,难以嵌入受众指尖滑动的碎片化阅读。非线性的“时空重组”,把关键性的、具有代表性的瞬间或片段重点着墨,深度阐述,进而引导受众去理解整个事件的性质、原因和产生的影响,让受众在短时间内理解和记住新闻事实的主要内容,也可以让受众在保持热度的基础上感受新闻事实的全貌。

二、符号设计:情感载体强化叙事共鸣

符号是一种特殊的象征,是人类情感、思想和意识的具象化表现,在新闻叙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情感载体的重要构成。

器物象征。器物象征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某些物体被赋予了特定的象征意义,成为了表达某种情感、观念或社会关系的重要媒介。例如,2022年6月,福建新闻综合广播“声动福建”栏目播发新闻《福建舰下水,让我们看到深沉的“中国式浪漫”》。报道在首尾两处提及“墓前摆放福建舰下水照片”的细节,前一处是中国近代海军奠基人之一沈葆桢、北洋水师传奇将领萨镇冰的墓前,有市民摆上福建舰下水的照片,后一处是英国纽卡斯尔市北洋水师水兵墓地前也摆满了鲜花和福建舰下水的照片。这两处特写借物喻情,展现了跨越时空的器物共同见证了中国海军从贫弱到强大、从屡战屡败到牢牢守卫祖国海疆的变化。福建舰下水的照片放在历史人物的墓前,恰恰象征着中国海军走过的峥嵘岁月,也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有力证明。看似平淡无奇的细节,经过作者的巧妙运用却成为情感表达的突出点。这种非线性叙事不仅提升了报道的艺术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还喻理于情、打动人心,进一步引起了受众的情感共鸣。由此可见,在军事新闻叙事中,作者应注重寻找器物的功能与军事文化的联结点,挖掘器物在军事文化背景下的象征意义,让受众感受到军队与军人的内在精神品质。

环境隐喻。以环境为隐喻,可以为受众理解和解释行为模式、情绪状态等提供新视角。在新闻叙事中,环境隐喻可以帮助受众更直接、更生动地接纳和体验新闻报道对象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变化,理解新闻主题所蕴含的本意和人物具有的鲜明性格,强化同理心。例如,《中国国防报》2021年5月18日头版头条刊发的稿件《国旗飘扬高脚屋》,把受众的心理空间投射到海防一线的“高脚屋”。渚碧礁位于南海,在早期,渚碧礁的建设主要依赖“高脚屋”这样的临时建筑,这一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当时中国海防建设的艰难环境和困境。然而,这种困难并没有阻挡中国海防建设的发展脚步,“高脚屋”也成为了中国海防建设初期所处环境的象征隐喻。在各级的大力支持下,在一代代官兵的接续奋斗下,渚碧礁的建设也进入了现代化的阶段。从“高脚屋”到现代化基地的景观变迁,有力体现了中国海防建设取得的成就。这种将环境变化与海防建设历程有机地结合起来的叙事方式,使受众直观感受到中华民族向海图强的世代夙愿,提升了情感的共鸣度。

行为及声音标识。行为及声音标识是叙事中用来传递信息、塑造角色、推进情节或制造氛围的符号系统。它们既是文本的“肌肉”,也是受众的“听觉/视觉通道”。这些符号设计从不同维度丰富了叙事的情感表达,使受众在感知符号的过程中,自然代入角色情感,产生更深层次的共鸣。例如,在军事新闻报道中,背景中常出现“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呐喊声或背景图,简洁有力地传达军队的价值观念和建设目标。又如,《解放军报》2024年8月9日刊发的稿件《巡边大漠:我是祖国的“移动界碑”》讲述了烈士张良的故事,“战友们找到张良的遗体时才发现,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用双手挖出一个深坑,将自己的配枪埋进了沙里,防止枪支遗失。”这一行为体现了军人对职责的坚守,让受众泪目。由此可见,符号设计通过人与物或人与环境来构建情感通道,强化受众的大脑思维,使其从多层次多维度理解和感知新闻事实所传递的情感升华。通过符号,新闻作品可以将抽象的、含蓄的情感观念具象化、形象化,受众在理解和感受新闻事实的过程中,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从而使信息的传递更具深度和广度。值得注意的是,在符号的设计运用中,要避免符号与情感的“生硬联系”和“表面联系”,以免造成受众的情感对立甚至因过分煽情引发负面作用。

三、节奏设计:张弛调控催化情感峰值

新闻叙事的节奏设计是指在报道中或轻或重、或缓或急地推进内容,构造层次分明的情绪感应,张弛调控受众的心理感受和情感波动,使受众的情绪逐步积累,最终达到情感共鸣。新闻写作中,通常可以通过设计新闻事件的起承转合使受众情绪在不同阶段形成起伏变化,在关键事实披露前后安排适当的铺垫或呼应形成情感牵引,或者运用语言轻重的对比,调节受众的心理节律,以增强叙事的感染力。

快慢交替。神经科学研究发现,当人在获取外部信息时,信息表现节奏的变化可以实现对大脑的刺激,适度的快慢交替能够增强信息的吸引力。例如,2021年,“国际军事比赛-2021”“坦克两项”坦克车组比赛在俄罗斯举行。央视国防军事频道《国防故事》在报道中国参赛队的经历时,采用了快慢交替的非线性叙事策略,使受众的大脑沉浸于身临其境的紧张感中。在单车赛第一组第一场的比赛中,中国队第一个参赛的车组在火炮射击阵位命中全部目标,但在高射机枪阵位射击时,直升机靶却显示没有射中。报道没有急于交代“没有射中”的原因,而是转而叙述比赛规则、参赛队员此前在国内的训练备赛等细节,放慢了叙事节奏,传达了实战环境下的不确定性,以此调节受众的情绪阈值,使情感体验更加丰富多元,引发受众的持续关注。新闻叙事时,快节奏的报道往往引发即时性的紧张感和刺激感,慢节奏则更有利于深度思考和情感沉淀。通过对关键时间点、突发事件的密集描述,可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营造出身临其境的现场感;通过对人物心理、环境描写的深入展开,可以刻画细节和交代背景,为受众构建起立体的情感空间。而快慢节奏有机结合,不仅可以实现信息的分层次传递,也能够在保持受众注意力的同时,实现情感的张弛有度。

悬念留白。悬念留白是一种信息控制的手法,是指在新闻叙事时通过巧妙布局信息,制造出一种悬而未决的状态,引发受众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但悬念留白并非随意制造,需要根据叙事的实际情况和受众的期待进行科学布局。例如,前文提到的“没有射中”的原因和比赛结果,编导在放慢叙事节奏后立即向受众交代了“中国队第一车组位居小组第二”“赛后,中国队申请了检靶核实,确认直升机靶标确实存在显示故障的问题”。这样一来,既解决了受众内心的悬疑,也保持了叙事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戛然而止。戛然而止是一种特殊的叙事节奏,指在情节高潮或关键点突然中断叙事,引发受众强烈的心理冲击和继续探究的欲望。例如,在战地报道或多样化军事任务报道中,出现的突然中断中止,放大事件的紧张感、神秘感,引发受众对“被切断的信息”的强烈探究欲。这启示我们,新闻报道的节奏设计本质是“时距”艺术,需平衡效率与深度、信息与情感。无论是传统媒体的场景交替,还是新兴媒体的互动切片,核心目标都是通过节奏的陌生化,打破受众预期,从而强化传播效果。

(作者单位:陆军工程大学)

责任编辑:赵静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