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主管单位 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

主办单位 解放军报社

编辑出版 《军事记者》编辑部


主  编 张和芸

文字编辑 杨庆民 赵静轩

文字编辑兼责任校对 唐晓诗

美术编辑兼发行编辑 倪晓丽

本期值班 张和芸


本刊顾问

丁 子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陈飞虎 赵贵存

方青云 肖一沙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印  刷 北京中科印刷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82-204

发  行 全国各地邮局

出版日期 双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 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 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8587892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印装有误 负责调换)

故事化表达:让评论既理直气壮又娓娓道来——从《解放军报》“清风正气歌”栏目实践谈提升军事评论亲和力

作者:张顺亮

摘要:全媒体时代,传统新闻评论“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模式正面临受众叙事化认知习惯的挑战。而故事化表达是降低受众认知阻抗、增强信息传播效果的有效路径。本文结合《解放军报》“清风正气歌”栏目的传播实践,分析党报评论故事化叙事的重要性与价值并探讨评论讲好故事的关键要点。

关键词:评论;“清风正气歌”栏目;故事化叙事;传播实践

全媒体时代,受众信息接收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更倾向于通过生动鲜活的叙事文本理解和记忆信息。传统新闻评论“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模式面临挑战。在此背景下,故事化表达作为一种契合受众认知习惯的传播策略,能够有效降低认知阻抗、显著提升信息传播效果,成为新闻评论增强传播效能的重要路径。

所谓评论的故事化表达是西方“新闻故事化”在评论中的具体运用,常用于新闻评论、时事评论等,旨在增强吸引力和传播效果。在中国新闻史上,通过历史典故、新闻事件、个人经历等具体案例将评论抽象观点形象化表达,留下了许多经典案例。如毛泽东同志的《别了,司徒雷登》,通过描绘司徒雷登在南京的尴尬处境,深刻批判美国对华政策。这对今天仍然有重要启示意义。

一个好故事胜过一打硬道理。故事可载道更可融情,在评论中讲好故事,更能打破说教式传播的壁垒,让抽象的观点转化为有温度、有共鸣的情感体验,增强感染力与说服力,使价值理念在娓娓道来中浸润人心。2024年3月,《解放军报》推出“清风正气歌”栏目(以下简称“该栏目”),通过结构叙事化、主题聚焦化、故事整装化、内容陌生化、风格散文化的表达方式,讲述我党我军历史上蕴含初心使命、彰显优良作风、展现清廉品格的红色故事,不仅为部队加强作风建设和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舆论支持,也为党报评论讲好故事探索了方法路径。

一、党报评论故事化叙事的必要性

党报评论采用故事化叙事既是顺应传播规律的主动选择,也是提升舆论引导力的关键路径。

强化新时代主流思想引领的必然要求。评论的本质是观点的提炼,核心是观点的输出,而故事是观点的“活化剂”、思想的“黏合剂”。通过故事,评论不仅能传递信息,更能塑造认知、凝聚共识。例如,该栏目稿件《同志之交若清泉》,通过讲述延安时期朱德排队打篮球、张闻天会场插话被批评等故事,提出“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是优良党风政风的体现”,让“追求清的境界、坚守清的本色、呵护清的风尚”的党性要求直击人心。这启示我们,故事可载道、可明道更可传道。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格局发生深刻变化,舆论环境呈现众声喧哗态势。面对多元复杂的“舆论广场”,打造引领导向的“舆论主场”是党报的使命责任。作为输出观点的文本类型,评论更是责无旁贷。一方面,要聚焦时代议题、社会热点,通过讲述和评论与其相关的人和事,引导社会舆论关注国家和军队发展的重大战略和政策举措;另一方面,要让故事说话,用故事讲理,实现宏观与微观的融合、理性与情感的融合、导向与创新的融合,确保党的声音在多元化舆论场中保持主导地位。

增强评论传播效能的关键路径。全媒体时代,受众信息接收偏好从“权威单向说教”转向“平等对话叙事”,更倾向于沉浸式、交互式的沟通体验。生动的故事能够增强评论的吸引力和趣味性。例如,该栏目稿件《东山岛不会忘记》,通过讲述一首传唱在福建东山岛的童谣背后的故事,回忆县委书记谷文昌倾心为民的一生及民众对其的尊崇,进而提出军队党员干部要“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一辈子忠诚干净担当”。稿件被多家媒体转发,浏览量达120多万人次。其实践表明,党报评论承担着“为党立言、为民发声”的特殊职能,在立论时要注重政治站位,在表达时要尊重受众主体地位。既要让宏大见之于细微,又要以点滴折射江海;既要道理深刻,又要文字可亲;要把“我们想讲的”和“受众想听的”统一起来,克服思想上的旧、结构上的单、语言上的死、论证上的疏,更好地拉近观点与受众的距离,实现“理性说服”与“感性认同”的双向奔赴。

实现价值引领与情感共鸣的双重突破。全媒体时代,传播效果不仅取决于信息传播范围,更取决于信息的接受度和传播的深度。故事化叙事通过具体的人物、情节,传播情感和价值观,能够有效增强评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例如,该栏目稿件《“我们共产党人都要做老实人”》,借罗荣桓在辽沈战役结束后向党中央坦诚曾对攻击锦州决心动摇的故事,将“对党中央,任何时候都要说实话、报实情”的道理讲得真切感人,稿件先后被23家媒体平台采用,浏览量达160多万人次。由此可见,全媒体时代,新闻叙事正在逐步转向新闻“悦”读,“情感”成为公众选择浏览信息的重要标准。评论要通过故事化叙事,将主流价值观融入生动的故事中,使受众在心理上产生亲近,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脱颖而出;要通过“以事叙人、人在事中”的表达方式,努力构建与互联网发展逻辑相适应的语态、形态和姿态,使受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更愿意接受和传播评论内容;要探索评论故事化叙事新路径,如通过可视化、融媒化的二次生产,创造有张力、耐传播的网络产品,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

二、党报评论故事化叙事要坚持的原则

故事化叙事作为契合全媒体时代传播规律的策略,已成为提升信息传播效果的重要路径。党报评论肩负着舆论导向把控、社会思想引领和主流价值传播的使命,在运用故事化叙事手法时,要坚持相关原则。

注重以深度解读引领价值导向。信息爆炸时代,受众不再满足于浮光掠影的事实陈述,更渴望从纷繁复杂的事件中洞察本质、获得启迪。该栏目稿件《渡江之问》被多家媒体转载转发。稿件通过讲述渡江战役前后解放军将士家书、国民党“国防部”的“作战检讨”、支前群众的故事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渡江之问”,深刻阐明人心向背乃力量源泉的道理。有专家指出,事理交融、深度耦合、互为支撑,读起来发人深省、意味隽永。这启示我们,思想是智慧的花朵,是时代的强音,评论讲故事重在揭示故事背后的道理。这就要求评论者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厚的知识储备,透过故事表象剖析内在逻辑,将零散的事件碎片串联成具有思想价值的认识链条;要以思想性为内核,让评论跳出就事论事的窠臼,回应时代需求、满足受众精神追求;要注重“事实”与“道理”的黏合度,事与理互为里表、水乳交融,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把深奥的真理通俗化,使受众产生情感共振、思想共鸣。

注重以紧密关联强化论证力度。评论作为一种表达观点、分析现象的文体,逻辑性是其说服力的关键支柱。故事化叙事并非琳琅满目的故事堆砌,而是以契合评论逻辑的方式,将故事有序串联,服务于核心观点的呈现与深化。该栏目稿件《“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即为范例。稿件以“盐”为主线,将藏盐、捐盐、分盐、护盐等一个个小故事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条理清晰、论证缜密的有机整体,递进式论证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密码,就隐藏在‘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的同甘共苦里”。其实践表明,评论故事化叙事要注重故事与观点有机融合,让受众从故事中自然引出观点。要探索构建清晰的论证逻辑链条,通过故事层层递进,呈现核心观点;要巧妙运用对比与类比等方式,增强故事编排的逻辑性,帮助受众加深对观点的理解;要注重故事间的衔接与过度,避免跳跃感,条分缕析、层层剥笋、步步为营,强化逻辑连贯性,让思想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注重以真挚共鸣提升传播效果。见事贵乎理明,感人在于情深。评论的力量,既来自思想与逻辑的力量,也来自情感的力量。“周恩来,这是一个光荣的名字、不朽的名字。每当我们提起这个名字,就感到很温暖、很自豪。”该栏目稿件《清白家风不染尘》用饱满的热情、真挚的感情、细腻的温情,讲述了周恩来“冰霜气骨玉精神”的红色家风故事,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这启示我们,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好的评论不仅应有理性的高度,还应有情感的温度。要把“陈情”和“说理”结合起来,融情入理,情理交融,让评论有亲和力,受众有亲近感;要让人从逻辑上产生认同,从情感上引发共鸣,更好地理解评论所表达的观点;要以文本转型为评论“提能升级”,实现理性美与感性美的统一,增强论证的生动性、鲜活度和表现力,让受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三、党报评论讲好故事的方法策略

同登一高山,路有千万条。党报评论故事化叙事旨在传递信息、塑造认知、凝聚共识,着眼让故事里“有情节,能打动人;有情感,能感染人;有哲理,能启迪人”,该栏目对此进行文本转型与话语重塑。

结构叙事化。该栏目每一篇稿件的主体都是故事,而道理则如一条红线贯穿其中,起着以点带面、画龙点睛、提纲挈领的作用。有专家指出,这种叙事化结构给评论披上了一层生动有趣的外衣,既提升了吸引力又降低了阅读门槛。其实践表明,评论故事化叙事不仅是指在说理时有意识地加入一些情节,更指让行文具有叙事的语境语态语感。要以“讲事”为主,以“讲理”为辅,把抽象的道理转化为鲜活的故事,用故事的细节去诠释深刻的道理,产生“一滴水折射出太阳光芒”的效用;要在注重理性分析、逻辑推理的基础上,关注情感表达,增强受众共鸣,激发受众思考;要以恰到好处的切入视角、严谨清晰的逻辑结构、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与丰富饱满的案例素材满足受众“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需求。

主题聚焦化。评论故事化,选准故事是关键。历史的长河中有太多感人肺腑、直抵人心的故事,隐藏着极富穿透力的思想素材。该栏目紧扣主题,或聚焦一个人物,讲深讲透;或突出一个时空,前伸外延;或关注一个群体,集体画像;或抓住一个具象,串珠成链,产生“万山磅礴必有主峰”的宣传效果。这启示我们,评论故事化叙事一方面要主题聚焦化,通过多视角、多维度的细节刻画与案例支撑形成合力,让观点在多元叙事中更立体,避免单一论述的单薄;另一方面要故事整装化,通过将零散的故事元素进行系统性整合,融入历史背景、文化符号等,提升评论的历史厚度和文学美感,使理性观点兼具感性表达的张力。

内容陌生化。文似看山不喜平,评论讲故事也要追求“人无我有,人有我新”。该栏目稿件讲述了不少鲜为人知的故事,如叶成焕留下的一双草鞋、余贲民结婚时拒绝给媳妇买戒指、朱德的救助信等等,给受众以“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的阅读体验。这启示我们,评论故事化叙事不仅要讲好故事、讲出新意,更要以全新的理念、网络的思维和独特的视角去审视故事、遴选故事、讲述故事。要避免掉入重复老套而不自知的陷阱,善于从“深山”中挖得“宝藏”、从“寻常”中窥见“非常”、从“平凡”中提炼“非凡”,防止大众化、同质化,摆脱僵化感、陈旧感,力戒千人一面、千篇一律。

风格散文化。故事讲得好不好,能不能打动人,关键是有适合讲故事的表达方式和话语形态。“焦桐婆娑,翠盖如云,馨香依旧”“滹沱河两岸,稻花飘香”“这样的鞋、这样的脚,穿凿世界上最坚硬的石壁”等等,该栏目中,这样轻松活泼、动人心弦的散文化语言比比皆是,清心悦目、引人入胜。其实践表明,一套话语满足不了所有人,一个腔调难以唱遍天下。评论故事化叙事要深入历史的真相、细节的真实、人心的深处,摆脱说教口吻、指令腔调、僵硬表达,“用颜色不一样的烟火,为天空装点斑斓”,让故事更丰满、更生动、更鲜活,让评论有张力、有温度、有美感,让道理“如汩汩泉水般润泽人心”。

(作者单位:解放军报社)

责任编辑:张和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