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红色典型人物可亲可爱可敬——军地近年对红军遗孀段桂秀的宣传带来的思考和启示
摘要:红色典型人物承载鲜明价值导向,其宣传具有引领社会风尚、凝聚精神力量、传承红色基因作用。本文结合军地对红军烈士遗孀段桂秀的宣传实践,分析红色典型人物宣传应遵循的原则,并从内容、呈现和传播三个方面探索创新路径。
关键词:典型人物宣传;段桂秀;传播创新
典型人物报道是指通过深入挖掘和报道具有代表性、先进性或典型意义的人物事迹,以弘扬社会正能量、引导社会舆论、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报道形式。红色典型人物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涌现的先进模范。实践证明,加强红色典型人物宣传能够更好地弘扬主旋律、传承红色基因、凝聚社会共识、激励奋斗精神。
江西省于都县车溪乡坝脑村107岁的段桂秀,是赣南革命老区红军烈士遗孀。1932年,结婚还不到20天,段桂秀的丈夫王金长就跟着红军离开了家乡,1934年牺牲在战场。90多年来,段桂秀一直在家中守望丈夫归来,其故事感人至深。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调研时,亲切会见了段桂秀等红军后代、革命烈士家属代表,动情表示“要不忘初心、不忘我们的革命宗旨、革命理想,不忘我们的革命先辈、革命先烈,不要忘了我们苏区的父老乡亲们”。全媒体时代,对红色典型人物报道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本文结合近年来军地对段桂秀故事的传播,探讨全媒体时代红色典型人物报道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以价值、情感、审美契合为原则,在内容、呈现和传播上积极创新,把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要求落到实处。
一、提高红色典型人物宣传质效是政治责任也是时代课题
全媒体时代,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为红色典型人物宣传拓展了新空间,也对其内容质量、传播策略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提高红色典型人物宣传质效,是筑牢新时代主流思想舆论根基的必然要求
在舆论广场的激烈博弈中,红色典型宣传既是守护主流价值的“防火墙”,更是激活奋进动能的“催化剂”。2022年烈士纪念日前后,由江西广播电视台推出的系列融媒产品《跨越90年的“重逢”》,大规模、系统性地将段桂秀的故事推向公众视野。全平台曝光量超过5000万,留言十万余条,点赞数突破百万,评论区被“泪奔”“致敬”刷屏,网友纷纷表示“心灵被震撼,请先烈放心,这盛世如您所愿”。这一红色典型人物宣传在全社会营造了尊崇军人、崇尚英雄的良好氛围,江西省尤其是赣州市当年的兵员征集质量再创新高。这启示我们,提高红色典型人物宣传质效是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引导公众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的有力抓手。新时代新征程主流媒体要讲好革命英烈楷模以壮烈牺牲诠释忠诚信仰的故事,强化历史认同,筑牢理想信念根基;要讲好建设改革先锋以艰苦奋斗推动时代发展的故事,激发实干精神,增强道路自信;要讲好新时代奉献者以平凡岗位践行初心使命的故事,促进情感共鸣,凝聚社会共识。
(二)提高红色典型人物宣传质效,要抓住新机遇更要直面新挑战
全媒体时代,红色典型人物的传播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如前所述《跨越90年的“重逢”》,是集短视频、长消息、新闻纪录片等于一体的系列融媒产品。新闻纪录片以“为烈士画像”为主线,采用“调研+跟拍”模式,以翔实厚重的内容、真挚流畅的情感,获豆瓣9.2评分;长消息详细记录政府、媒体、画家等多方协力为烈属圆梦的全过程,大量深度细节夯实了故事的真实性,拓展了其情感与时代意义;《苦等红军哥哥90年,104岁的段桂秀迎来丈夫的画像》等短视频,强烈的情感冲击力让人动容,迅速引发全网关注。其实践表明,全媒体时代为红色典型人物宣传提供了全新的赋能路径。主流媒体一方面要用好短视频、AR/VR等新技术,增强红色故事的生动性与直观性,提升受众的沉浸感和参与度;另一方面要通过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推动红色文化传播。
全媒体时代也给红色典型人物的传播带来了新的挑战。在个别短视频平台,段桂秀的故事被简化为“苦等丈夫90年”的煽情标签,缺乏对其人生经历、时代背景的深入挖掘,导致受众对红色典型人物的理解流于表面,削弱了其应有的思想深度和教育意义。这警示我们,在信息接收日益呈现娱乐化与碎片化特征的当下,红色典型人物宣传要积极整合多元传播渠道,创新表达方式,以实现精准有效的受众触达;要高度警惕内容被简化甚至曲解的风险,通过深度报道与权威解读,充分彰显其思想内涵与精神实质;要坚决防止传播过程中的娱乐化倾向,着力强化价值引领,提升内容品质,切实弘扬主旋律,广泛传播正能量。
二、提高红色典型人物宣传质效要把握好的原则
提升红色典型人物宣传质效,关键在于精准锚定其价值传播的发力点、审美共鸣的契合点与共情触发的坐标点。
(一)深挖价值契合,稳固红色典型的精神锚点
央视国防军事频道推出的纪录片《薪火相传》之《突破封锁》中,从段桂秀的故事切入,讲述于都人民支援红军的历史,生动展现老区群众对革命事业毫无保留的支持和奉献。专家指出,该片以当下视角重温历史,呈现老区人民不忘初心、坚守信念、牺牲奉献、不畏艰难的精神,与当代社会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奋斗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这种契合增强了红色典型人物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这启示我们,提高红色典型人物宣传质效要赋予其时代内涵。要深入挖掘红色典型人物所蕴含的核心价值观,如忠诚、奉献等,找准其与当代社会主流价值的契合点,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要通过价值契合,推动红色文化与当代文化的深度融合,增强民众认同感;要突出红色典型人物精神与当代个体成长需求之间的价值契合,深入挖掘精神滋养作用,增强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 催生情感契合,触发受众传播引擎
“你等过人吗?等了多久?你等的人,他回来了吗?”江西于都,大型红色文旅史诗舞台剧《长征第一渡》拉开序幕,一连串焦灼而深情的追问破空而来。跟随着剧中主角英姑的提问和故事,观众穿越时空,重温1934年中央红军从江西于都集结出发长征,以血肉之躯铸就精神丰碑的动人历史。许多观众在观剧后表示“感动得哭了”,纷纷在社交平台分享观剧体验,更有人前往乡间寻找英姑的原型段桂秀“追星”。自2023年3月首演以来,该剧已演出近500场,吸引数十万观众。其成功实践表明,提高红色典型人物传播质效,找准情感契合点至关重要。要通过展现他们在家庭中的亲情牵绊,让人物形象更具温度,增强传播的情感穿透力;要通过讲述他们在革命道路上的爱情抉择,增强人物的厚度与真实感,引发受众对信仰与责任的深层思考;要通过展现他们为国家和人民所作牺牲奉献,激发受众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使传播内容更具思想引领力和价值感召力。
(三)雕琢审美契合,重塑红色典型的时代风华
审美契合指在信息传播中,传播内容的表达、叙事风格等审美特质与受众形成共鸣,使受众从情感和认知上认同、接受传播内容的状态,是增强受众对红色典型人物亲近感的重要一环。《中国国防报》刊发的稿件《有一种爱叫等待》中,在呈现段桂秀的深情和坚守时,没有过多直接描述,而是从旁观者视角详写了两个追问:看到王金长的革命烈士证明书时,她问:“他在哪里牺牲的?埋在哪里了?一张纸就能决断他的生死?”每一次遇到乡民政所所长时,她都要问“王金长在哪里?”字里行间能感受到段桂秀对丈夫的情感。由此可见,提高红色典型人物传播质效,在形象塑造上要摈弃遥不可及的“符号化形象”,避免过度拔高人物,要突出其平凡中的伟大,以“接地气”的日常细节让受众感受到真实可感的“人性美”;在情感表达上要用故事化叙事替代生硬的价值灌输,聚焦人物的情感动机,引发受众情感认同;在形式上要贴合受众媒介习惯,让不同受众都能在熟悉的媒介场景中感知内容价值。
三、提高红色典型人物宣传质效的着力点
红色典型人物与当下时间距离较远,提高宣传质效,让典型立起来活起来火起来,要在历史性与时代性、思想性与新闻性、真实性与艺术性三个结合上做文章。
(一)注重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增强厚重感
历史观照现实,时代映射历史。红色典型人物宣传并非从故纸堆中寻觅故事,而是要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挖掘其精神内涵、回应时代命题、激发价值共鸣。《中国国防报》在报道段桂秀的故事时,先后刊发《用幸福感告慰革命先辈》《替你感受这盛世荣光》等稿件,不仅呈现段桂秀的坚守,更讲党、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奉献者的关爱对革命者的尊崇、青年一代对红色血脉的认同和传承、对军民鱼水深情的延续和新貌等。网友纷纷留言:“感动”“看到了爱的守望,看到了爱的传承”。由此可见,提高红色典型人物宣传质效,要注重历史性与时代性的有机结合。一方面,要真实准确地呈现历史事实,深入挖掘红色典型人物的历史背景、细节和情感,确保宣传内容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另一方面,要深入挖掘历史与现实的内在联系,讲清楚历史与现实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因果关系,实现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切实增强红色典型人物宣传的时代感和现实针对性。
(二)注重思想性与新闻性相结合,凸显新鲜感
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呈现爆炸式增长,借助新闻事件之翼,是让主流思想实现更广泛更深入传播的有效路径。如前所述新闻纪录片《跨越90年的“重逢”》,采用进行时态表达,以“为烈士画像公益行动”为主线,讲述丈夫新婚离家没有留下任何影像让段桂秀始终心存遗憾,政府、媒体、画家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一起为段桂秀圆梦的过程,段桂秀以及红色老区一个个奉献与坚守的故事在志愿者寻找烈士样貌的过程中,如同拼图一般逐渐完整。专家表示,“寻找红军的样子也是在寻根,尤其结尾以‘只要我记得你,你就永远没有离开!只要我们记得你们,你们就永远没有离开’,从对一个人的怀念上升到了对一群人的纪念,升华了主题。”该片被全国数十家媒体和平台转发,获第33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其成功实践表明,提高红色典型人物宣传质效,要既突出思想内涵又强化新闻表达。要注重事实细节、故事化叙述和现场感呈现,使思想内容更具真实感、生动性和感染力;要通过设置新闻议程、策划系列报道、开展互动活动等方式,扩大传播覆盖面和影响力;要把握新闻传播时效性、贴近性原则,及时捕捉新闻热点,精准把握受众需求,将思想性内容有机融入,实现更有效传播。
(三)注重真实性与艺术性相结合,增强吸引力
实践证明,红色典型人物的魅力首先来自于真实性,在此基础上,合理运用艺术手段,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可有效提升宣传质效。如前所述,红色文旅史诗舞台剧《长征第一渡》让更多人知道了段桂秀等革命老区群众为革命奉献的故事和精神。当地还推出了以这一故事为主题的壁画《守望》、话剧《叩响》,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创新运用AI技术制作短视频,让段桂秀与丈夫在画面中“重逢”,在网络上掀起新的传播热潮。这启示我们,真实性与艺术性的有机融合,可以实现红色典型人物宣传的思想深度与传播广度的统一。要合理运用多种艺术形式,如绘画、音乐、影视等,使其更贴近当代受众的审美和传播习惯;要军地央地结合,打造立体传播矩阵,引发广泛关注;要线上线下合作,形成联动的传播格局 ,扩大宣传效果。
(作者单位:江西省于都县人武部、于都县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张和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