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主管单位 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

主办单位 解放军报社

编辑出版 《军事记者》编辑部


主  编 张和芸

文字编辑 杨庆民 赵静轩

文字编辑兼责任校对 唐晓诗

美术编辑兼发行编辑 倪晓丽

本期值班 张和芸


本刊顾问

丁 子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陈飞虎 赵贵存

方青云 肖一沙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印  刷 北京中科印刷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82-204

发  行 全国各地邮局

出版日期 双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 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 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8587892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印装有误 负责调换)

创新表达:让典型人物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全媒体时代提升军队典型人物报道传播质效路径探析

作者:黄选军 李本学 刘鹏飞

摘要:军队典型人物报道作为军事宣传的重要构成,对军队文化建设与社会价值传播意义重大。全媒体时代,军队典型人物报道面临“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时代课题。本文结合主流媒体成功案例,从报道结构搭建、细节雕琢策略、视角转变技巧三个维度,探析破题路径,旨在为提升军队典型人物报道传播质效提供参考。

关键词:典型人物报道;创新表达;传播实践

“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树立和宣传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军队典型人物,使之成为官兵奋斗强军的精神火炬,是军事新闻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全媒体时代,信息洪流激荡、多元思潮竞逐,亟须具有高辨识度与强引领力的军队典型人物作为价值坐标。近年来,军地主流媒体相继推出杜富国、钱七虎、张超等军队典型人物报道,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这些典型之所以能够产生广泛而持久的传播力,既缘于其精神气质与时代主题的深度契合,也与报道结构、内容和呈现的创新密切相关。本文以相关案例为研究对象,从报道结构搭建、细节雕琢策略、视角转变技巧三个维度,探讨军队典型人物报道的优化路径,以期为提升军队典型人物报道传播质效提供参考。

一、构建引人入胜的结构,用精巧设计提升文字张力,给受众以新鲜感

结构是表现主题的手段,典型人物报道的结构决定着报道的传播效果与主题的呈现深度。军队典型人物与普通受众距离较远,合理的叙事结构能让其事迹、精神脉络更加清晰,便于受众理解和接受。

故事线串联式:清晰叙事,强化记忆。讲故事是传播的最佳方式,故事线的构建则是一种高级形态的表达。典型人物报道中,采取故事线串联式结构,以核心价值为锚点,有机串联冲突、转折、高潮等要素,可以让报道叙事更清晰流畅。例如,《解放军报》2018年9月16日刊发的稿件《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报道民兵王继才、王仕花夫妇坚守黄海前哨开山岛32年的事迹。稿件精心选取选择、坚守、奋斗、梦想、家园、关爱6个主题词,将采访全程所见所闻、所感所悟娓娓道来,既串联起王继才夫妇守岛事迹,又辐射时代背景等,大开大合间始终聚焦主旨,让受众读懂了新时代奋斗者的价值追求。稿件被数十家军地媒体转载,并在微信朋友圈形成刷屏式传播。其成功实践表明,典型人物报道的故事线串联式叙事不是简单铺陈事迹,而是以价值为经、冲突为纬、符号为针,把人物精神缝进受众的认知与情感结构的过程。要围绕人物最具代表性的精神特质或核心事迹,前置提炼核心价值,赋予人物“灵魂”;要以此统摄素材,精选有张力、有逻辑关联的故事片段,赋予人物“血肉”;要灵活选择运用时间线、主题线、场景线等串联方式,赋予人物“骨架”,最终实现典型人物形象的立体呈现和主题的自然传递。

蒙太奇拼贴式:丰富形象,增强感染力。蒙太奇拼贴式结构是一种通过不同场景、情节的拼接塑造人物的结构,通过时空跳跃、细节特写与背景穿插,把最能打动人的事实、场景、细节有机组合成文,增强人物的立体感和报道感染力。新华社2021年8月7日推出的稿件《划出中国海军的“航母战斗机时代”》就是这一手法的代表作。该稿在报道航母战斗机英雄试飞员戴明盟事迹时,截取“和战友们从零起步,开始了驾驭‘飞鲨’闯关的征途”“驾机在航母上成功实施阻拦着舰”等关键片段,将人物经历、场景、对话等碎片化素材进行艺术化剪辑,如电影镜头般转换,呈现戴明盟的奋斗足迹。由此可见,蒙太奇拼贴式结构看似非线性、碎片化剪辑的背后,是典型形象的高密度符号化凝练与主题意义的瞬间爆破式传递。要精选多维度碎片素材,如人物标志性动作、关键对话、矛盾瞬间、高光时刻等,让典型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要增强叙事效果的“碰撞感”,通过碎片并置产生对比、隐喻或张力,强化主题的感染力;要注重控制节奏与留白,让受众通过自主联想填补碎片间隙,增强对人物形象的主动建构与理解。

时间轴折叠式:制造悬念,激发兴趣。时间轴折叠式结构即打破常规时间顺序,将关键时间节点进行折叠组合。《解放军报》2021年8月7日刊发的稿件《“排雷英雄战士”杜富国—英雄挺立在“另一个战场”》打破平铺直叙,选取杜富国喜欢的3首歌曲《夜空中最亮的星》《壮志在我胸》《当个英雄》中的歌词作题,聚合关键时间节点上杜富国的所作所为、所感所悟。如第二部分,先介绍习主席2020年新年贺词时专门提到“用自己身体保护战友的杜富国”,引出杜富国在各级温暖关怀下向过去告别;继而将时间拉回一年前,叙述杜富国坚持叠被子、忍痛打针、跑10公里、练吐字发声等感人细节;最后转到2020年3月8日,杜富国坚持全文背记,首次在南部战区陆军微信公众号播报节目,让读者在充满张力的叙事中见证了杜富国“豪情壮志在我胸”的不屈与坚强。这启示我们,要善用时间轴折叠式结构,制造悬念,激发受众好奇心;要通过时间折叠实现情感的快速切换与叠加,强化情感冲击,调动受众情感;要借助该结构巧妙突出英雄人生中的关键转折点,清晰勾勒人物成长轨迹,使人物形象在受众心中立得住,让报道更具深度与价值。

二、精雕细琢故事细节,赋予人物鲜活的生命质感,凸显报道真实感

细节是让人物“活起来”的关键。军事典型人物报道中,聚焦细节,能够“星火微芒”般照亮人物棱角,将人物刻进受众记忆。

聚焦语言细节:凸显个性,引发共鸣。言为心声。在典型人物报道中,善用语言细节往往比直白的性格描述更含蓄、更有力量,也更能精准传递人物身份、心理状态等。例如,央视国防军事频道报道海军舰载航空兵某团副大队长袁伟处置战机“撞鸟”事故时,直接使用了事故发生前后官兵的对话:鸟群撞向飞机时,袁伟报告“我撞鸟了”; 伴飞战机上的战友紧张提醒袁伟“左发后面有尾焰”,袁伟冷静回复“明白”“处理完了”;问他为什么不跳伞,袁伟回答“飞机不能掉市区,里面还有弹药”“飞机爆炸那就是我一个人,一个家庭。”整组对话,鲜活生动、真实自然,一个临危不乱、有担当能担当的军人形象呼之欲出。由此可见,军队典型人物报道要采用个性化语言彰显其身份与精神特质,如袁伟遇到险情时清晰干练的回答凸显军人沉着勇敢;要用语境化对话还原真实场景与情感,拉近典型人物与受众距离;要用时代性语言连接集体记忆与价值观,提升新闻的感染力。

捕捉动作细节:展现品质,触动心灵。人物的灵魂藏在他说的话里,也藏在他无意识的动作细节中。动作细节是典型人物写作中最具表现力的元素之一。例如,获得第30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稿件《英雄无言—95岁老党员张富清的本色人生》中,人物的动作细节捕捉和刻画细腻。左腿因病截肢后,为了不给组织添麻烦,更为了让子女“安心为党和人民工作”,张富清装上假肢,顽强地站了起来,“坚持自己下楼买菜,有时还下厨给老伴炒几个菜。透过窗户,常常听到他爽朗的笑声”;谈及牺牲的战友,“老人声音颤抖,泪水溢满了眼眶”;老部队来人探望,面对军装上的军徽,“老兵用一条独腿坚强站立,缓缓举起右手,庄严地行上军礼”……动作细节中,一个坚守初心、不改本色、忠诚于党的军人形象凸显,感动亿万国人。这启示我们,动作细节是塑造人物的“无声语言”,能让人物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军队典型人物报道要选取恰当的动作细节,展现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心理、推动情节发展,让典型人物既“像个兵”,又“是这个人”,避免形象空洞化。要呈现日常训练中的“本能反应”类动作,凸显军人职业素养;要呈现执行任务时的“细节坚守”类动作,凸显军人奉献精神;要呈现对待战友与群众的“情感流露”类动作,凸显军人温情和大爱。

勾勒环境细节:烘托氛围,深化主题。环境细节是背景描写,更是人物心理、故事主题的物化延伸。恰当的环境细节,能够增强代入感,隐喻人物命运。例如,《人民陆军》报刊发的西藏军区“高原戍边模范营”官兵强军固防纪实报道,多处在环境细节上着墨。如“唯一存活的植物,是营区的一片红柳,为这亘古荒原增添了几分生机”,既写戍边条件之艰苦,又达成了红柳与官兵的隐喻。由此可见,典型人物报道中,既要着眼于人,也要着墨于物,把环境细节视为人物的“第二语言”“会说话的背景”;要通过环境展现人物的专业背景、工作状态;要用环境外化人物的心理和情绪;要利用环境细节烘托氛围,让环境细节成为冲突的“见证者”或“助推器”,增强典型人物故事张力和象征意义,深化主题表达,提升整体传播效果。

三、善用独到的视角,贴近时代贴合受众,增强报道亲和力

典型人物报道中,视角不仅决定叙事的聚焦点、人物形象的呈现维度,更影响受众对人物的认知角度和情感代入。军事典型人物报道要选择恰当角度,用有温度、有质感的“人间烟火”摹画形象、讲述故事、打动人心。

个体叙事,聚焦主题表达,折射时代印记。“个体叙事”是让典型人物“落地”、事迹“入心”的有效路径。例如,《解放军报》2019年3月27日刊发的稿件《这位指导员眼里没有“差兵”》,报道某旅政治指导员胡楷振带兵故事。稿件聚焦一系列小事,如“在下连的第一周,张伟宝连续5天训练基本都找各种各样的理由请假了。胡楷振居然一句批评都没有,而且变着花样为他解释。”“回部队后胡楷振给自己定下一条规矩:绝不能给战士贴负面标签”,等等,通过一系列具象场景、具体事例组成的个体叙事,胡楷振的形象立体丰满、鲜活可感,其是否知兵爱兵自然无须赘言。这启示我们,宏大的主题需要微观的表达。从“宏大叙事”到“个体叙事”,关键是要打破固有模式。要找好选题切口,从“国家大事”里找“一个人的选择题”;要深入采访观察,用“生活颗粒度”对抗“事迹材料化”;要创新表达视角,用“个体心路”折射“时代印记”。

多方视角,构建全面认知,塑造立体形象。多方视角通过多信源交叉验证,多维度塑造人物,展现人物的多面性,能让人物和故事更立体、更可信。例如,《解放军报》2018年10月11日刊发的稿件《“时代选择了我们,我们绝不能辜负这个时代”》,讲述折翼海天,用生命为中国航母事业铺路的“逐梦海天的强军先锋”张超的故事。从部队领导、战友、同事等人的不同视角,构建起“赶超”“超越”“超脱”“超忙”也超爱家人的张超的立体形象。实践表明,叙事视角的多元化,有助于从不同维度、不同层面深入探索和呈现典型人物及其背后的故事,从而提供更加丰富和全面的信息;能够充分展现人物的多元、复杂、立体,使“这个人”成为一个真实独特的个体;可以消解受众对典型人物概念化脸谱化的刻板印象,使作品更具可读性、吸引力。

多样呈现,贴合受众审美,扩散传播效应。贴近受众才能赢得受众。《解放军报》2021年2月19日刊发的稿件《英雄屹立喀喇昆仑》记录新时代卫国戍边英雄群体为国无畏牺牲的英勇事迹。除了在报纸等传统媒体推送外,同步制作短视频、H5等新闻产品在社交平台推送,全网点击和播放量超过20亿次,“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感染激励了亿万国人,成为新时代中国青年家国情怀的深情告白。这启示我们,军队典型人物报道,要聚焦目标受众,精准选择适配的呈现方式。要打破“文字+照片”的单一介质,构建“短视频+纪录片+播客+数据可视化+H5”的多模态传播矩阵,协同发力,提高典型人物的辐射和影响;要针对不同传播介质的特性与受众偏好采取差异化策略,提高军队典型人物传播的跨圈层语态适配度;要吸引受众参与内容再生产,如二次剪辑、话题接力等,形成持续扩散的传播效应。

(作者单位:陆军政治工作部宣传文化中心报社)

责任编辑:张和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