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力聚能:提高时政微视频传播质效——从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追随》系列微视频谈重大主题报道传播创新
摘要:时政微视频兼具时政报道的“重”和微视频的“活”,正在成为主流媒体面向新媒体平台输出精品内容、进行政治传播的重要报道形态。着眼让时政微视频更好地发挥主流价值传递“扩音器”作用,本文结合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推出的《追随》系列微视频传播实践,探析时政微视频创作应遵循的原则及创新路径问题。
关键词:时政微视频;《追随》;重大主题报道
时政微视频是一种以时事政治新闻为内容,通过短视频形式进行传播的新兴媒体产品。借助微视频碎片化、高浓度、强连接特性,时政微视频让原本政治性严肃性较强、吸引力传播力相对有限的时政类新闻,更生动易懂、更易为受众接受和传播,因而成为主流媒体面向新媒体平台输出精品内容、进行政治传播的重要报道形态。
2024年6月以来,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时政部推出系列时政微视频《追随》(以下简称《追随》),紧跟习主席足迹,通过实地探访革命圣地,展现中国革命的历史脉络和精神内涵。系列微视频将严肃的时政议题转化为贴近生活、容易理解的小故事,使受众在轻松的观看过程中理解党和人民军队的政治理念和相关政策,在中国军号客户端等多个平台发布后,取得良好传播效果。有专家评价:“将历史事件与新时代精神相结合,将统帅足迹与群众情感相结合,形成‘以史鉴今’的传播逻辑和‘个体-集体-国家’的情感联结。”本文结合其生产传播实践,从选题策划、内容创新、传播路径等维度,探讨让微视频担纲主流价值传递“扩音器”的方法路径。
一、军事时政微视频传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社交媒体的蓬勃繁荣,凭借庞大的用户基数、高效的传播速度与强大的互动功能,为时政微视频提供了广阔的传播平台与丰富的发展空间。例如,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2周年推出的《主席与战士在一起》生动展现习主席对基层始终念兹在兹,与战士时刻心连心的崇高风范和爱兵情怀,取得良好传播效果。这启示我们,时政微视频能够突破传统传播渠道的限制,以更加多元、灵活的方式触达广大受众,极大地提升了时政信息的传播效率与覆盖范围。军队主流媒体要用好这一传播形式,通过历史叙事、技术赋能、基层视角等手法,及时传递强军思想,增强受众的情感共鸣。
社交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娱乐化倾向,以及激烈的内容竞争,也对时政微视频在内容创作、价值传递、受众吸引与留存等方面提出了严峻挑战。一是传播生态复杂,影响军事类时政微视频触达率。全媒体环境下,传播渠道呈现“多平台、碎片化”特征,不同平台的传播逻辑、用户偏好差异显著:算法平台如抖音、快手侧重“视觉冲击”,社交平台秉持“互动议题”,传统客户端坚守“权威叙事”。多种逻辑并存造成军事时政微视频在传播时出现“多平台分发-碎片化触达-低效率整合”的困境,军事议题易被娱乐信息淹没。二是受众需求多样,共情门槛显著提升。全媒体时代,不同群体需求差异大,仅就军事时政微视频而言,中老年群体和军迷偏好权威解读,Z世代需要“个体化叙事”降低认知门槛,还有部分受众仅在内容与自身利益相关时才会关注。受众的广泛化与需求分化,使得时政微视频难以用单一模式满足所有群体,若无法精准匹配不同受众的认知习惯和情感需求,易出现“传者自说自话”“受众无感划过”的现象。有的时政类微视频传播中,因理念、技术手段等方面的不同,自媒体产品产生的影响力大于主流媒体即为例证。三是内容同质化,深度压缩。微视频时长短、时效性强,使得军事议题常简化为“装备展示 + 口号式旁白”,内容同质化严重,像阅兵、演训混剪等情况普遍,严重稀释专业深度。对战略背景、作战体系等内容的呈现过于浅显,削弱价值传递,还可能因碎片化引发误读。这些应引起我们的警觉。
二、提高时政微视频传播质效要把握的原则
时政微视频,以微视频为载体,以主流价值传播为核心,要重点处理好内容与主题、温度与深度、节奏与结构之间的关系。
切口要小,但不能散。时政报道通常属于重大主题报道,反映国家核心事务、蕴含主流价值导向。微视频有限的时间决定了其必须选择小切口,精心构思情节、设计画面、安排节奏,确保在短时间内向受众清晰、明确地传达核心信息。例如,《追随》对习主席考察调研过的红色旧址循迹溯源,从重要讲话、重要节点中找到聚焦点和切入点,生动呈现人民军队不断走向胜利的辉煌历程。在以“民心为要”为切口来展现军政军民团结的主题时,围绕辽沈战役“仁义之师”锦旗、淮海战役的小竹竿、平津战役的木榔头等载体进行具体拍摄和创作,避免了因主题过大驾驭不当而可能导致的内容空洞和杂乱。这启示我们,提高时政微视频传播质效,在产品策划阶段要明确主题,确定清晰的主线贯穿始终;微视频的所有叙事元素,包括画面、音乐、旁白等,都要紧扣主题、服务主题;要通过精心策划和剪辑,将各种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不断强化主题。
表达要活,但不能浮。微视频具有明显的社交属性,离不开生动活泼的表达,而时政新闻涉及国家政策、政治动向等重要内容,必须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权威性。《追随》注重把“媒体想说的”和“受众爱看的”结合起来,用有温度的语态和接地气的故事,实现专业知识加持下更高水准的舆论引导。例如,在《追随·从古田再出发》一集中,记者巧妙将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和在延安召开的中央军委政治工作会议相连接,并使用“路走对了,就要坚定不移走下去”等群众语言点明新时代政治建军要常抓不懈、久久为功,让受众迅速理解核心观点,助力重大主题思想顺势扎根。其实践表明,活泼的表达是时政微视频吸引和拉近受众、增强传播效果所需,但在此过程中要避免形式大于内容、语言轻佻和过度娱乐化,以确保内容的严肃性和深度。要创新表达方式,通过描绘细节、精准表述,以史教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要确保语言的规范性和得体性,避免使用过于随意、粗俗或带有歧义的词汇;要在内容与形式之间找到平衡,营造具有共鸣感的表达氛围,助力重大主题自然落地。
节奏要快,但不能乱。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快节奏的信息传递是在短时间内抓住受众眼球的办法,更是吸引其保持兴趣、驻足完整收听收看、达成传播效果的关键。《追随》通过紧凑的内容编排与富有张力的叙事方式,使受众在碎片化的时间场景中,产生沉浸式的视听体验,从而提升内容的完播率与传播效果。例如,《追随·跟着统帅回延安》一集按照习主席瞻仰旧址的顺序展开,从中央军委会议室到毛泽东旧居,再到桃林公园和中央军委礼堂,每个场景中,通过细节描写和历史回顾,增强了叙事的生动性和感染力。视频剪辑节奏与内容相得益彰,在展示重要历史场景和事件时,节奏舒缓,给人思考空间;在场景转换和故事衔接处,加快节奏,使视频整体流畅自然,让受众始终保持高度的注意力。这启示我们,合理的节奏安排有助于构建清晰的叙事逻辑、降低受众理解内容的难度,使重大主题更具可信度。时政微视频要对内容进行精心策划,明确主题和核心信息,梳理出清晰的叙事脉络;要根据叙事结构和时间安排,合理分配各个部分的时长和节奏,确保视频整体的连贯性和流畅性;要通过对剪辑节奏的把握、镜头语言的设计、视觉符号的建构、声音和画面的配合等,让受众在短时间内迅速获得信息满足感,并通过逻辑实现从“事物”到“观点”的转变。
三、提高时政微视频传播质效的着力点
提高时政微视频传播质效,增强时政信息的影响力并凝聚社会共识需要构建系统性创新机制,重点要从内容生产、形式表达和传播路径三个维度入手。
内容创新,聚焦主题寻找共鸣,以故事化讲述增强思想性感染力。内容始终是信息传播的根本。对于微视频来说,内容更是吸引受众、实现有效传播的核心驱动力。时政微视频作为承载主流价值观与政策信息的重要传播载体,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生动的叙事策略,将时政事件以鲜活的案例和细节展现出来,同时巧妙融入政策内涵和时代精神,使受众在沉浸式观看体验中接受主流价值观,实现对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追随》善于以故事化讲述增强思想性感染力。如《追随·跟着统帅再登井冈山》一集,通过讲述发生在革命故地的具体故事,如朱德挑粮作表率、当地军民传承红色基因的感人故事等,将历史事件的现实意义,以生动、可感的方式呈现出来。这些故事里有鲜活的人物形象、具体的情节发展,受众能够从中看到人物的情感起伏、奋斗过程,进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由此可见,提高时政微视频传播质效,要规避生硬的思想灌输,积极营造沉浸式的故事氛围,让受众在潜移默化中自然地理解并认同其中的思想内涵。具体而言,一方面,应注重挖掘典型场景与人物,巧妙紧扣时间节点,以此构建情感纽带,唤起集体记忆,使受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另一方面,对于历史事件这类宏大主题,要将其与现实中的个体经历深度融合,通过寻找两者间的贴近性,精准定位共鸣点,让受众切实感受到主题与自身的紧密关联。
形式创新,利用新媒体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微视频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将凝练的主题转化为具象的视听体验。《追随》顺应互联网传播规律,通过形式、技术和手段的创新,为受众提供视觉与交互并重的生动内容,提高其参与度和沉浸感。例如,《追随·探寻三大战役胜利之源》一集中,大量画面将历史影像资料与当下实地拍摄的场景进行组接,让受众直观感受到时间推移和时代变化的同时,也凸显出红色基因在历史传承中的延续性。此外,该视频注重通过镜头语言展现红色旧址与历史符号的呼应。在大场景展现中,运用航拍、长镜头等手法增强画面冲击力,在展现历史文物或具体历史场景时,使用特写镜头捕捉关键细节。诸如淮海战役纪念馆中刻满地名的小竹竿等特写镜头,把受众带入人民群众支前壮举的历史情境中,让他们仿佛能触摸到那段历史。这启示我们,视听语言是微视频表达情感、讲述故事的基本语言。要以多维度叙事,让历史与现实交织,沉浸式传递我党我军不断取得新胜利的信念;要以多元素融合,打造沉浸式情感体验;要根据情节发展和情感起伏,灵活调整视听节奏,以旁白的叙事引导、音乐的情感渲染、历史原声与现代音效融合等助力呈现。
渠道创新,拓展传播路径,借力矩阵联动实现精准触达。微视频的传播质效不仅取决于内容质量,也依赖于传播策略与渠道优化。《追随》通过设置片花、彩蛋等环节,如抛出“《解放军报》的前身是什么?”等问题,引发网民的好奇心,调动受众参与热情。同时,借助微博的热搜机制,以重要历史纪念日或相关热点事件为契机,让话题登上热搜,进一步扩大传播范围,成功引发网友对系列微视频及所承载红色基因的关注。其实践表明,提高时政微视频传播质效,要结合互动策划提升受众参与度,通过做好评论区引导工作等,让受众主动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增强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要布局全媒体矩阵,进行差异化分发,兼顾不同受众的观看习惯,如在抖音、微信视频号等短视频平台主打碎片化传播,在网站、客户端等平台进行完整版发布;要线下展播发力,助推二次传播。《追随》的线下传播主要集中在各纪念馆、博物馆等红色展馆,前去参观学习的游客本身就对革命历史充满敬畏与好奇,在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感染下,他们更易被视频内容打动。这些受众不仅会认真观看,还会基于自身对红色文化的热爱,主动向身边朋友、家人分享。这种基于情感纽带的传播,使得《追随》的传播更具持续性,不断吸引新的受众,进一步扩大了产品的影响力。
(作者单位: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时政部)
责任编辑:张和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