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主管单位 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

主办单位 解放军报社

编辑出版 《军事记者》编辑部


主  编 张和芸

文字编辑 杨庆民 赵静轩

文字编辑兼责任校对 唐晓诗

美术编辑兼发行编辑 倪晓丽

本期值班 张和芸


本刊顾问

丁 子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陈飞虎 赵贵存

方青云 肖一沙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印  刷 北京中科印刷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82-204

发  行 全国各地邮局

出版日期 双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 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 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8587892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印装有误 负责调换)

放眼战场:凝聚抗日救国磅礴力量——抗战时期《新华日报》统一战线传播实践探析

作者:柳竹

摘要:抗战时期《新华日报》是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红色阵地。本文聚焦该报的宣传实践,分析其在团结全民抗战、凝聚民族共识、引导舆论斗争中的历史作用,并从内容导向、话语创新、媒介融合三个维度提出新时代统一战线宣传的启示,以期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统一战线话语体系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抗战时期《新华日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流媒体;舆论引导

中国共产党百年实践充分证明,统一战线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强大法宝。《新华日报》作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发行的第一份机关报,是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红色阵地,充分发挥了揭露日军侵略罪行、动员广大民众积极参加抗战、鼓舞中国军民斗志、团结爱国人士、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政治作用。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重新审视抗战时期《新华日报》的宣传实践,对于新时代主流媒体讲好团结奋斗故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当前,面对国际舆论博弈与国内思想多元化的双重挑战,主流媒体亟需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积极探索统一战线宣传的创新路径,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伟力。本文通过分析抗战时期《新华日报》的宣传实践,结合全媒体时代传播语境,从内容导向、话语创新、媒介融合三个维度提出新时代统一战线宣传的启示,以期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统一战线话语体系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一、从生成逻辑谈抗战时期《新华日报》统战宣传的时代使命与历史担当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抗战时期《新华日报》立足国共合作大局,以“团结御侮”为核心使命,开辟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舆论战场。  

(一)民族危亡与国共合作的舆论需求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快了中国民族民主革命胜利步伐,实现了中国革命新的历史转折。1938年《新华日报》创刊于武汉,当时正值国共二次合作达成,报纸以“巩固团结、抗战到底”为宗旨,并明确提出“为巩固与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效力”。该报通过社论、专论、访谈、通讯等多种形式,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统战政策,为实现民族团结与全面抗战鼓与呼。其宣传实践启示我们,主流媒体面对当前深刻变化的国际形势,要敏锐把握历史方位与时代脉搏,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找准服务党和国家大局的切入点和着力点;要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统一,深刻领会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政治意图、战略谋划和实践要求,向公众及时、全面、准确传达党中央精神;要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导向凝聚共识,紧扣民心这个最大政治,以“显微镜”的视角审视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现实问题,以“望远镜”的视野协助党和政府把准社会脉搏,确保舆论引导与党的主张、人民意志同心同向、同频共振。

(二)揭露分裂阴谋与凝聚抗战共识

1938年10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出现严重危机。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坚决揭露国民党破坏团结抗战、蓄意防共反共的行径,有效激发了国内外舆论的影响力,压制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嚣张气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对“皖南事变”的揭批。该报打破国民党的新闻审查,刊出了周恩来同志“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题词,揭露了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真实面目,在国统区各界人士和民众中产生巨大反响。这启示我们,舆论场是没有硝烟的战场,主流媒体要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与坚定的政治立场,以国际法理与国情现实为依据,主动亮剑、率先发声,同一切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言行作斗争;要为民众解疑释惑,通过政策解读、专家访谈、系列报道等形式,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澄清事实真相,引导人民群众自觉同错误思潮划清界限;要统筹谋划对内传播与对外传播,做到国内国际两个舆论场协同发力,最大限度挤压负面舆情的传播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从“权威声音”到“全民纽带”

抗战时期《新华日报》不仅是党的喉舌,及时准确发出权威声音,更是纽带,将一切抗日的个人、团体、党派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自1940年2月起,该报先后创办了“文艺之页”“青年生活”“工人园地”“妇女之路”等专栏,忠实反映各阶层群众的诉求与心声,并帮助他们及时了解抗战时局和中共政策主张,为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由此可见,主流媒体要深化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真正成为“群众的传声筒”与“社会的黏合剂”。要做好桥梁和纽带,及时将党和政府的关怀传递给人民群众,同时将人民群众的意愿和需求反馈给党和政府,促进双方的沟通交流;要深入报道统战工作的重要意义、成就和经验,营造积极、正面的舆论氛围,增强社会对统战工作的认同感和关注度;要着力搭建民意表达与建言资政平台,广泛收集统一战线成员和社会公众对统战工作的意见建议,为统战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民意基础,为推动国家发展与民族振兴凝聚更多共识,形成更大合力。

二、从实践路径谈抗战时期《新华日报》统战宣传策略与舆论斗争

在国统区复杂的舆论环境中,抗战时期《新华日报》通过议题设置、双向互动与传播渗透,构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最大同心圆”。  

(一)聚焦“团结抗战”与“民主进步”

抗战时期《新华日报》紧紧围绕“团结抗战”和“民主进步”两大核心议题开展宣传工作。一方面,通过“华北战况”“沿江战况”“晋鲁豫战况”等战地专栏,全面报道正面战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浴血抗战事迹,鼓舞全国人民的抗敌斗志;另一方面,深入报道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等,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民主政治的优越性。这启示我们,主流媒体要服务发展大局,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核心任务开展议题设置,对中国改革发展成就进行全方位报道,展现人民群众生活发生的伟大变迁,增强各族群众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认同;要凝聚各方力量,深入挖掘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等国家战略中,各党派、各阶层、各行业、各族群众大团结、大联合的生动故事;要回应受众关切,对于群众关心的热点和敏感问题及时作出回应,扩大正面阐释声量,赢得话语权。

(二)从“单向传播”到“双向互动”

抗战时期《新华日报》以办“一张人民的报纸”的高度自觉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编辑部下设社会服务处,通过召开读者座谈会、组织读者会等方式与读者建立常态联络机制。同时,报纸辟有“读者信箱”专栏,专门解答读者提出的问题和建议,积极为群众服务,实现了与读者的双向互动,加强了报纸嵌入社会的深度与力度。这充分说明,不同于单向传播的灌输模式,双向互动的传播策略能最大程度实现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情感共鸣和思想共振。主流媒体要强化用户意识,通过问卷调查、随机访谈等方式收集受众反馈,有针对性地调整宣传策略,提高内容与受众需求的匹配度;要提升用户体验,运用短视频、慢直播、Vlog、定格动画、AR/VR等呈现形式,增强受众的沉浸式交互体验;要创新互动形式,善用直播平台,结合弹幕评论、在线问答等互动环节,拉近与受众的距离。

(三)突破封锁的多渠道覆盖

国共合作期间,抗战时期《新华日报》虽获准出版,但国民党通过审查、查扣等手段持续进行压制。我党采取多种策略予以反击,利用国民党“抗日统一战线”政策,以合法身份公开反驳不实指控,争取言论空间;通过地下党组织和进步群众建立秘密发行网,避开当局拦截;揭露国民党压制行径,借助外国记者和国际压力迫使国民党让步;采用隐蔽标题、双关语、空白版面(“开天窗”)等方式抗议审查,保留关键信息。这些策略综合运用,使报纸在严控下仍能传播抗日主张。由此可见,统一战线宣传是反分裂、反渗透、反颠覆斗争的前沿阵地。面对当前复杂严峻的外部挑战,主流媒体必须勇担使命,在风高浪急中发出时代强音。要站稳立场,以权威、准确、及时的信息发布,揭露霸权主义的真实面目,增强国际话语权;要善用全媒体手段,通过深度报道、专题评论、短视频等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要讲求引导策略,多用事实和数据说话,多用国际通行方式、模式和语言说话,让国际社会看清事实真相。

三、从当代启示与路径构建谈新时代统战宣传的创新方向

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新时代主流媒体需继承抗战时期《新华日报》的统战宣传智慧,在守正创新中开创舆论宣传工作新局面。

(一)给“政治叙事”赋予时代内涵

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大团结大联合是统一战线的安身立命之本,是统一战线的永恒主题和本质要求。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坚持进步的历史经验启示我们,主流媒体要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更具吸引力、亲和力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叙事话语体系;要在彰显民族命运与共、血脉相连的情感内核上下功夫,不断巩固“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要将镜头和版面对准普通民众,以小人物的“小”故事反映大团结大联合的“大”主题,让“大”主题变得可亲、可感,真正把全体中华儿女都团结起来,形成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生动局面。例如,2019年10月1日,新华社发布的56集音频节目《“我爱祖国”的五十六种表达》,以56个民族同胞和他们的故事为切入点,全面展现新中国成立70年来各地区各民族发生的历史性巨变。节目播出后,引发各族同胞的热烈反响,取得良好传播效果。

(二)打造受众认可的话语体系

为充分发挥抗战动员的“号角”作用,抗战时期《新华日报》秉持通俗化、大众化的宣传方针,运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结合消息、通讯、诗歌、散文、漫画等多种形式,回应民生关切、传递民众声音,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以恰当的话语表达增进受众对内容的理解和认同,这对新时代统一战线宣传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全媒体时代,传播语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受众更青睐灵活多样的话语表达方式,主流媒体要不断推动话语创新,以年轻态表达弱化“强说教”形象,使传统严肃的语境在形象生动的叙事中增加趣味性、吸引力;要转换话语形式,把政治话语向生活话语、理论话语向日常话语、刚性话语向柔性话语等适度转换,增强话语亲和力;要合理使用网络热词、“梗”等互联网话语,吸引年轻受众的注意力。例如,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主播说联播”专栏,突破传统新闻播报的严肃风格,融入“给力”“破防”“老铁”等网络热词,将政策解读转化为“拉家常”式的亲切讲述,实现了主流价值从“硬性传导”到“柔性浸润”的转化。

(三)构建全媒体统战宣传矩阵

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在国民党当局新闻封锁的复杂环境下,通过组建报丁报童队伍、联合进步团体协助发行等方式,成功地扩大了传播覆盖面。全媒体时代,多元融合成为做好新时代统战宣传工作的重要路径。主流媒体要强化互联网思维,以技术创新为驱动,构建“全媒介覆盖、全场景渗透、全要素协同”的统战宣传矩阵。要创新应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AR/VR等前沿技术,为内容生产和传播提供智能化工具;要整合“报、网、端、微、屏”等传播载体,形成多样态、多终端、立体式、全覆盖的传播格局;要依托全媒体新闻平台,构建“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渠道传播”的内容生产机制,实现信息资源的集约化利用与传播效能的最大化释放。例如,2022年10月15日,人民日报新媒体推出重磅视频《新千里江山图》,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艺术化展现了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与历史性成就,生动宣传阐释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深刻意涵,在“两微一端”、B站、抖音等平台联动播出后引发广泛传播与反响,绘就网上网下“同心圆”。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

责任编辑:唐晓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