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主管单位 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

主办单位 解放军报社

编辑出版 《军事记者》编辑部


主  编 张和芸

文字编辑 杨庆民 赵静轩

文字编辑兼责任校对 唐晓诗

美术编辑兼发行编辑 倪晓丽

本期值班 张和芸


本刊顾问

丁 子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陈飞虎 赵贵存

方青云 肖一沙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印  刷 北京中科印刷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82-204

发  行 全国各地邮局

出版日期 双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 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 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8587892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印装有误 负责调换)

唤醒民众:在民族危难之际高扬时代主旋律——《黄河大合唱》对新时代军旅歌曲繁荣发展的启示

作者:王映锦

摘要:《黄河大合唱》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里程碑式作品。本文在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艺术表现形式与传播方式的同时,探讨其在唤醒全民抗日、提振士气、引导舆论中的历史作用,并从主题表达、艺术创新、传播策略三个维度提出新时代军旅歌曲繁荣发展的启示,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文艺传播路径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黄河大合唱》;军旅歌曲;抗日战争;艺术传播;民族精神

1939年诞生的《黄河大合唱》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里程碑式作品,它以磅礴的气势与厚重的家国情怀,成为抗日战争时期凝聚民族意志的“精神号角”。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重新审视这一典范之作的历史价值与艺术生命力,对新时代军旅歌曲创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军旅歌曲作为军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凝聚军心、激发斗志、教育官兵、激励成长等作用。新时代新征程,对军旅歌曲的创作提出更高要求。本文以《黄河大合唱》为切入点,结合历史与现实案例,系统探讨其对新时代军旅歌曲创作的启示,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文艺传播路径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一、从时代背景与精神内核来认识《黄河大合唱》的历史使命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民族危亡催生了文艺界的觉醒。《黄河大合唱》以音乐为载体,将民族苦难与抗争精神熔铸为时代强音,成为唤醒民众的“精神火炬”。

(一)民族危亡下的文艺觉醒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的《黄河大合唱》,诞生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危难关头。彼时,文艺界亟须一种凝聚民族共识、激发战斗精神的新形态,号召全民投身抗战。作曲家冼星海目睹祖国遍地疮痍的凄惨景象,受光未然长诗《黄河吟》的启发,以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用6天6夜创作出具有跨时代意义的“新型救亡歌曲”,吹响了抗日救亡的号角。其实践证明,文艺唯有与时代同频,与国家命运休戚与共,方能奏响振聋发聩的时代强音。新时代军旅歌曲要把准时代脉搏,把握时代主题,回应民族重大议题,在国家重要纪念日等关键节点推出主题歌曲,唤起全社会的思想认同;创作者要扎根军营沃土,从官兵火热的训练生活中汲取情感力量,如词作家王晓岭目睹战士争相递交请战书,深受震撼,创作了《当那一天来临》;音乐语言要兼具历史厚重感与情感穿透力,如融入历史意象提升歌曲底蕴,运用五声音阶增添歌曲民族气韵等,唱出新时代革命军人敢打必胜、保家卫国的精神风貌。

(二)从苦难叙事到抗争宣言

《黄河大合唱》以层层递进的音乐叙事,歌颂了中华儿女从觉醒到抗争的精神升华。在《黄河怨》乐章中,作曲家运用大二度321下行级进、速度与节拍的频繁变换、陕北民间哭调等创作手法呈现大众生活的苦难。在《保卫黄河》乐章中,作曲家采用“卡农”的复调手法,在恰似黄河波涛滚滚奔流的呐喊中,吼出了“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战斗豪情,唤起人民的抗战意志和必胜信念。其创作理念启示我们,新时代军旅歌曲要深化主题表达,从练兵备战、卫国戍边、军民协同等主题入手,通过营造典型的音乐意境和塑造生动的音乐形象来反映强军兴军的时代内涵;要利用好民族音乐这一宝藏,善于从民族乐器、民族旋律、民族调式、民族唱法中挖掘素材、汲取营养、传承精髓,使歌曲融民族特色与军营特色为一体;要创新叙事策略,采用递进式、场景式、问答式、象征式等多元叙事方法,层层深入,克服音乐创作中存在的空洞化、模式化倾向,让主旋律音乐成为凝聚军心、激发战斗精神的利器。

(三)凝聚抗战精神的力量

“一曲大合唱,可顶十万毛瑟枪”。《黄河大合唱》将政治性与艺术性有机统一,成为凝聚抗战共识的精神纽带。比如,合唱形式凸显大众性,群众参与度高,具有鲜明的社会动员价值;口语化歌词朗朗上口,便于不同文化水平的民众理解传唱;“张老三”“王老七”等典型形象道尽社会底层人民的心声,点燃全民抗战情绪;船工号子、山西梆子、陕北民歌等民间音乐元素的运用,激发广泛的情感共鸣与文化认同。由此可见,新时代军旅歌曲要加强“文化符号”与“政治符号”的有机融合,将“政治符号”转化为具体的、可引起民众情感共鸣的人物与场景,让文化浸润与政治认同融入民众的精神血脉;要通过军民协作的多样化音乐实践,如打造军民音乐工作坊、开展军民共创音乐活动等,提高群众参与度,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强军担当;要融合多元化音乐元素,如《我的战鹰绕着宝岛飞》将流行音乐、电子音乐、军旅音乐相融合,运用现代的音乐制作技术,增强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歌曲更符合当代官兵的审美需求。

二、从艺术表现形式与传播策略来分析《黄河大合唱》的实践路径

《黄河大合唱》通过交响合唱、民间音乐元素的运用与大众化传播,将艺术与抗战紧密结合,为新时代军旅歌曲提供了“以艺术化手段表达时代精神”的范本。

(一)中西合璧的艺术突破

《黄河大合唱》将西方合唱艺术与中国民间音乐元素完美结合,创造出一种具有强烈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的音乐形式,是中西合璧的融合创新之作。如《黄河船夫曲》乐章,五声音阶的运用,将西方复调技法与中国民间劳动号子融合,展现万众一心的集体力量;《河边对口曲》乐章,采用民间对歌的艺术形式,加入木鱼、竹板、小堂鼓等民族乐器,增添了男声二重唱的民歌韵味,贴近生活增强认同。这启示我们,新时代军旅歌曲要立足本土文化,吸纳国际音乐语汇,在借鉴国际通行和声体系、节奏形态、编曲技术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并运用承载民族精神与审美特质的本土音乐元素,创作兼具民族气派与世界格局的作品;要平衡专业性与通俗性,在保持创作结构严谨性的基础上,通过朗朗上口的旋律、生活化的歌词、接地气的表现形式,创作官兵喜闻乐见的作品;要通过形式创新让作品真正“活”起来,如亮相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的新创军旅歌曲《青春奔赴》,既保留了军旅歌曲的铿锵节奏,又融入了年轻人喜爱的现代音乐元素,展现出新时代青年官兵的青春热血。

(二)从舞台到战场的沉浸式传播

《黄河大合唱》构建了从舞台到战场的沉浸式传播范式,将艺术作品转化为抗战动员的有力武器。1939年4月13日,《黄河大合唱》在延安中央党校礼堂首演成功,此后迅速传遍全国,激励无数热血青年奔赴抗日战场。受战时物质条件限制,以文艺流动宣传队、学校合唱团为代表的传播主体,突破传统舞台限制,深入前线、农村等地开展流动性演出,激活了音乐传播的政治动员效能。《黄河大合唱》的沉浸式传播实践启示我们,新时代军旅歌曲要始终坚持“为战而歌”的创作传播宗旨,在题材选择、歌词内容、音乐风格、传播形式等方面,发挥“以声铸魂、以歌砺剑”的文化效能;要创新沉浸式互动的表演形式,如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强化音乐体验、举办战地互动音乐会等,让受众沉浸在歌曲情境中,在军营内外形成集体传唱效应;要突出“军味”“兵味”编创,体现“野味”“战味”表演,通过营造战场氛围的舞台设计、沉浸感的互动表演等手段,让每一个音符都成为战斗力的“倍增器”。

(三)从口耳相传到多媒介传播渠道的拓展

《黄河大合唱》在自然传播的基础上有机融入技术传播,极大地推动了作品的传承与发展。抗战时期,《黄河大合唱》依托抗日演剧分队、各地学校歌咏团体的演出活动,迅速形成“口耳相传”之势。曲谱的大规模复制,让旋律的时间性和地域的空间性得到广泛拓展。公开发行、刻版油印、手工抄录三种形式,形成纸质乐谱战时文本传播的立体协同体系。其中,公开发行渠道以报刊为核心阵地,《每月新歌选》完整刊载《黄河大合唱》八个乐章,《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多次刊登歌词,在主流舆论阵地确立了作品的政治与艺术价值,对歌曲传播产生巨大推动作用。由此可见,新时代军旅歌曲要拓宽传播渠道,充分利用社交媒体、音视频平台等同步推广,构建“全介质覆盖、全维度渗透”的立体化传播矩阵;要注重分众化、差异化、社交化传播,借助实时直播、弹幕留言、线上投票等互动手段,吸引更多年轻听众;要通过开展特色演唱活动,如文艺演出、歌咏比赛、军营拉歌等,让官兵成为军旅歌曲的推广人。

三、借鉴《黄河大合唱》的成功实践探寻新时代军旅歌曲的繁荣路径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军旅歌曲需继承《黄河大合唱》的精神内核,同时适应信息化、全球化语境,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一)从战争叙事到和平使命的主题拓展

文艺作品的生命力在于回应时代命题。《黄河大合唱》通过对民族苦难的刻画及对家国情怀的多维建构,成为传唱至今的不朽之作。新时代军旅歌曲在继承发扬军旅音乐创作传统的同时,也要不断更新理念,实现从战争叙事到和平使命的主题拓展,书写新时代强军风采。比如,新时代军旅歌曲《强军战歌》聚焦军队改革与科技强军,在延续战斗精神的基础上,融入时代主题。“听吧新征程号角吹响,强军目标召唤在前方”,传递出全军官兵对实现强军目标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歌曲自发行以来,迅速在全军乃至全国范围内传唱,成为激励广大官兵和人民群众爱国强军的重要文化符号。由此可见,新时代军旅歌曲创作要拓展主题维度,涵盖备战打仗、国际维和、抢险救灾、科技强军等多元场景,展现新时代革命军人立体、真实、鲜活的形象;要关注士兵个体情感,将宏大叙事与微观视角巧妙结合,展现出军营生活多元的截面;要立意高远,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传递中国军队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

(二)构建“破圈层”传播生态

作为抗战时期的重要文化作品,《黄河大合唱》以其超越时空的艺术感染力,在中华大地、世界各地被广泛传唱。全媒体时代,新时代军旅歌曲也要突破传播壁垒,运用多平台协同传播手段,构建“破圈层”传播生态。比如,曾被中央网信办评为“百部网络正能量音视频”的歌曲《决战》,通过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发布后,歌词“我听从祖国的召唤”迅速刷屏网络。《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主流媒体将其选为征兵短视频背景音乐,全网点击量达到数百亿之多,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这启示我们,新时代军旅歌曲要顺应媒体融合趋势,主动对接抖音、快手、B站等各类新媒体平台,以年轻受众喜闻乐见的视频化方式,实现跨平台裂变式、嵌入式传播;要实施精准传播策略,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精确勾勒出不同受众的审美个性,精准投放相应的音乐作品,增强受众对主流话语认同的内驱力;要将主流意识形态与商业化、大众化、网络化的艺术生产方式相结合,吸引更多年轻群体关注,实现破圈传播。

(三)打造“有声”的全民国防教育

《黄河大合唱》不仅在音乐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更在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堪称“有声”的全民国防教育典范,这为新时代军旅歌曲创作提供了参考借鉴。比如,2019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创作的军旅歌曲《请你检阅》,以军人口吻向党、国家和人民表达忠诚使命的强大意志。歌词简单明快,旋律铿锵有力,乐曲充满积极向上的蓬勃朝气,让很多年轻人瞬间产生了代入感,有网友评论,“正在开车,听到这首歌,感觉车变成了坦克”。这种情感的冲击无疑是一堂生动的全民国防教育课,达到了浸润人心的效果。由此可见,新时代军旅歌曲要强化国防意识,通过激昂的旋律和爱国歌词,增强公众对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使命感责任感;要传承红色基因,将党史、军史融入艺术表达,使受众在传唱中潜移默化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筑牢听党指挥的思想根基;要构建军民情感纽带,通过歌曲展现军人舍小家为大家的崇高精神,增进社会对军队和军人的理解和支持,夯实国防动员的群众基础。

(作者单位:军事航天部队航天工程大学)

责任编辑:唐晓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