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主管单位 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

主办单位 解放军报社

编辑出版 《军事记者》编辑部


主  编 张和芸

文字编辑 杨庆民 赵静轩

文字编辑兼责任校对 唐晓诗

美术编辑兼发行编辑 倪晓丽

本期值班 张和芸


本刊顾问

丁 子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陈飞虎 赵贵存

方青云 肖一沙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印  刷 北京中科印刷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82-204

发  行 全国各地邮局

出版日期 双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 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 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8587892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印装有误 负责调换)

破圈求进:凸显军事评论的思想引领功能——从中国新闻奖评奖办法调整谈军事评论内容创新

作者:田哲 韩磊

摘要:全媒体时代众声喧哗,发挥军事评论的思想引领功能显得紧迫和重要。本文根据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的调整,从紧贴受众关注、审美变化、媒体发展三个维度探讨军事评论“破圈”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以期为军事评论的内容创新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军事评论;中国新闻奖;思想引领

评论作为传统媒体的旗帜和灵魂,一直以来在舆论引导中发挥着“定海神针”般的关键作用。全媒体时代,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评论的传统优势正在受到挑战。如何有效应对、成功突围不仅是评论自身发展所需,更是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的重要课题。

中国新闻奖作为中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其评选标准的调整折射出新闻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方向。2025年初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进行修订,在强化传播效果评价、激励时事评论作品、革新话语体系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调整。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要求,也为网络时代评论的突围指明了方向。本文根据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的调整,从紧贴受众关注、审美变化、媒体发展三个维度探讨军事评论“破圈”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以期为军事评论的内容创新提供借鉴参考。

一、紧贴受众关注“破圈”,让军事评论与时代同频共振

“文章合为时而著”。对于评论来说,“时”不仅是选题紧跟时代脉搏、表达映照时代精神,更要求敢于针砭时弊,让评论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思想利器。这恰与2025年中国新闻奖评选倡导的新闻要“富有建设性、反映社会现实、针砭时弊、推动社会进步”相契合。

(一)注重时代性,紧跟中心锚定正确方向

时代性是新闻的本质属性,更是评论的灵魂内核。对于军事评论来说,时代性的体现要契合军事实践与国际局势,既解读军事现象,又推动国防与安全建设。例如,2025年5月,《新时代的中国国家安全》白皮书正式发布,《解放军报》刊发题为《为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提供坚实支撑》的署名言论文章,深入阐释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的创新理念,并从军人职业角度对官兵进行引导,起到良好效果。又如,随着全军各单位驻训全方位展开,该报“八一锐评”栏目推出短评《把联合训练搞扎实》,提出“开展联合训练,既要‘芯联’又要‘心联’,既要‘形联’更要‘神联’”,被军内外媒体广泛转载,浏览量突破100万+。这启示我们,军队主流媒体评论要把握时代脉搏,以精确的概括、精准的提炼、精深的引导给官兵以信息、知识和思想的增量。要紧扣时代之变,洞察国际国内形势,为军队应对潜在安全威胁提供战略参考,凝聚全社会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强大合力;要紧扣战争之变,对新型战争形态进行解读,引领军事变革方向;要紧扣军队之变,增强官兵对改革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一步提升干事创业的热情。

(二)注重时效性,紧贴时事及时引导舆论

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迭代快、舆论发酵周期短、舆情走向易变多变,紧跟热点、回应关切是实现有效舆论引导的关键。军事新闻自带流量,且与普通受众距离较远,提高军事评论的时效更对减少和遏制谣言传播、汇聚强军兴军正能量具有重要意义。例如,2023年3月,针对部分网红利用“军装”“军人身份”博取流量的乱象,“钧正平工作室”发布评论《拿军装当“流量密码”?这种风气必须刹住!》,维护了军队和军人形象,推动相关部门开展网络平台专项整治。其实践表明,军队主流媒体提高评论的时效性不仅要“快”,更要“准”“狠”“活”,将快速反应与权威性、战斗性、说理性有机结合。要提高议程设置能力,通过研判舆情风险、优化应对技巧等提升评论的准度、速度、温度与深度;要建立快速反应机制,确保面对突发事件、涉军话题时能够及时发声;要培养一支具有较高理论水准、政策水平、思维素养、语言功底的评论员队伍,赋予军事评论更多深刻的见解、新颖的观点、鲜活的表达,使之在舆论广场中能够脱颖而出。

(三)注重时宜性,紧扣基层服务备战打仗

评论的时宜性指的是评论在时机选择和内容适配上与社会环境、事件背景、受众需求等因素的契合程度。它不仅关注“何时发声”“何事发声”,还强调“如何发声”能更好地达到传播效果。实践证明,紧扣基层、服务备战打仗的军事评论有着更强的传播力。例如,《解放军报》“八一锐评”栏目推出的《军人的奖牌是打赢》《练兵多到“荆棘处”》等充满“军味”“战味”的短评,贴近日常训练生活,不仅赢得官兵认同,也被广泛传播,得到受众的认可。这启示我们,提高军队主流媒体评论传播质效,首先时机要契合,要在军事事件发生的关键节点及时发声,以满足公众对军事信息的迫切需求;其次内容要适配,要贴近基层,了解官兵实际需求与关注点,选择合适的内容和表达方式;第三环境要适应,考虑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确保评论与国家的军事战略、国防政策以及社会主流价值观相一致,避免引发不必要的误解或争议。

二、紧贴受众审美变化“破圈”,扩大军事评论覆盖面

2025年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对“短实新”作品给予倾斜,明确规定了各类作品的篇幅限制。这是适应全媒体时代受众信息获取习惯和审美期待的选择,也体现了对包括评论在内的新闻产品发展趋势的前瞻性引导。通过表达创新,实现军事信息更高效、直观抵达是军事评论“破圈”突围的关键。

(一)善用鲜活灵动语言,增强感染力

语必关风。这里的“风”指风趣,也指风尚,即语言要生动有趣,要契合时代语境。近年来,军队主流媒体不断探索用更质朴清新的语言风格、更贴合时代潮流的表达,让军事新闻评论更具亲和力与贴近性。例如,2024年底,“脑腐”“智”等字词成为网络热点、年度词汇,《解放军报》推出系列评论《谨防“脑腐”影响脑力》《让“智能”为战力赋能》等,以吸引人的论点、接地气的语言、耳目一新的词汇,让原本专业性较强的军事评论易于理解,增强了传播力。这启示我们,信息爆炸时代,创新的语言表达能够使评论在众多信息中脱颖而出。军事评论要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让受众快速抓住评论的核心观点;要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和修辞手法增强语言表现力,使抽象的评论观点更加具体和形象;要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打动受众,引发共鸣,使他们更愿意分享和传播评论。

(二)通过严谨结构,增强说服力

文本结构是评论的骨架,决定了评论的逻辑性和条理性。全媒体时代,受众注意力分散,简洁严谨、新颖独到的文本结构不仅可吸引受众,更能提高信息传递效率。《解放军报》“八一锐评”栏目对此进行了积极探索,每篇评论400字左右,但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如栏目稿《人才还须人才识》,开门见山“我们常讲,领导干部是‘端盘子’‘搭台子’的,寓意是要为人才成长提供好的服务保障。事实上,仅仅抓好人才服务工作还不够”,随后直入主题,提出“一流之人能识一流之善”,紧接着展开“军队领导干部是带兵打仗的,把自己锻造成优秀人才是履行好职责的需要”的核心观点。专家指出,该文层次清晰、逻辑自洽、语言精练,论点与论据形成合力,彰显出强烈的说服力。其实践表明,简洁严谨的结构如同评论的“骨架”,它让观点有了支撑、让论证有了路径、让表达有了节奏,也让传播更高效有力。军事评论既要避免冗长的铺陈和无关的赘述,迅速凸显出评论主旨,适配受众快速获取信息的需求,又要合理安排各部分内容的比重,将笔墨集中在最重要的观点和最具说服力的论据上,使评论的主旨更加鲜明突出;既要具备严谨的逻辑结构,确保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必然联系,让观点“立得住、传得开”,又要合理安排论据的顺序和层次,使论证过程有条不紊、层次分明,最终实现说服力与传播效果的双重提升。

(三)强化多元融合叙事,增强代入感

全媒体时代,受众的深度参与和情感共鸣成为提升信息传播质效的关键路径。评论的目的是说服人、影响人,以多元融合的叙事增强代入感,更能直击受众情感与认知痛点,实现价值认同深度化。例如,《解放军报》评论《自身过硬才能一呼百应》中,援引带兵人经验分享“单位强不强,全看‘领头羊’,只有自身过硬,才能一呼百应”作为论点和论据。官兵表示,“亲切”“有说服力”。这启示我们,多元融合叙事带来的现场感、故事性能将客观的理论、概念、观点等转化为受众能够想象的主观感受,增强评论感染力。军事评论要打破单一论述模式,以战例故事、官兵视角、技术解析等多元元素融合叙事,在受众与观点间架起“情感桥梁”。要用故事化叙事,使评论更具吸引力;要用对比分析叙事,让抽象的更直观;要用多元视角叙事,增强受众的代入感,实现影响受众认知与态度的传播目的。

三、紧贴媒体融合“破圈”,拓宽军事评论传播渠道

2025年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将正能量、大流量、高质量作为重要评价标准,进一步强化传播效果评价要求,凸显对流量的关注。提升军事评论传播力,追求正能量的大流量,全媒体化不仅是目的,也是必要路径和基础支撑。

(一)强参与,坚持专业品质与大众参与的统一

全媒体时代,受众不再是传播链的末端,而是与主流媒体、平台共同构成舆论生态的节点。提升受众参与度,既可让传播更具活力,也能让公众在互动中更深度地融入社会议题,最终推动主流价值的广泛传播与认同。《解放军报》有着开门办报、群众办报的优良传统,近年来,积极探索拓展军事评论从内容生产到信息传播的共创模式。例如,开设“八一锐评”专栏,采用群言型这一开放形式,把版面留给受众,作者覆盖全军,鼓励官兵各抒己见,被称为真正的“群言堂”和开放的“话语场”。又如,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宣传中,解放军报微博上线#点赞强军#话题,鼓励官兵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内容创作,吸引了百余个官方账号和数十位明星大V参与,丰富了军事评论的创作主体和内容来源。其实践表明,提升参与性是军事评论在全媒体时代适应“传播权力下沉”趋势的必然选择。唯有让受众从“接收者”升级为“共建者”,才能让军事评论既保持专业高度,又具备生活温度,最终在多元舆论场中实现“传播质效”与“价值引领”的双重提升。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要对受众言论进行筛选和编辑,确保其专业、准确,符合军队主流价值观,实现专业品质与大众参与的统一。

(二)强协同,追求传统优势与新兴形态的统一

2024年3月,中国军号移动旗舰传播平台正式上线,报网联动加速,包括评论在内的军事信息传播效果大幅提升。如前所述《把联合训练搞扎实》一稿,在客户端置顶推送,周浏览量超118万人次。这启示我们,好的内容也得搭上时代这趟快车,才能跑得更远。提高军事评论传播质效,要强化报纸与网络媒体的协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要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并配以视觉化排版,增强可读性;要配适不同平台,复创更多适应移动端的评论产品。

(三)强互动,实现价值引领与网络传播的统一

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开办的解放军报微博,日均浏览量100万+,有很广泛的网络受众基础。该微博的“军微快评”栏目常引用“强军论坛”“八一锐评”观点,对重大事件、关注度高的涉军事件快速发声。与此同时,“强军论坛”“八一锐评”栏目编辑也紧盯网友留言,寻找新的论题和方向。良好的互动,让思想引领更加贴合官兵、贴近受众。这启示我们,没有回声的山谷,再响的呐喊也传不出半步。在评论传播中,互动是把“写在水上的字”顷刻间化作“刻在浪里的碑”的刻刀,让回声层层叠加,终成浪潮。提高军事评论传播质效,要加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互动,形成互补,拓展传播的广度与思想深度;要加强与受众互动,丰富评论层次,让评论更贴近现实需要;要加强跨平台互动,形成联动,相互引流,扩大影响力边界。

(作者单位:解放军报社)

责任编辑:张和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