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主管单位 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

主办单位 解放军报社

编辑出版 《军事记者》编辑部


主  编 张和芸

文字编辑 杨庆民 赵静轩

文字编辑兼责任校对 唐晓诗

美术编辑兼发行编辑 倪晓丽

本期值班 张和芸


本刊顾问

丁 子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陈飞虎 赵贵存

方青云 肖一沙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印  刷 北京中科印刷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82-204

发  行 全国各地邮局

出版日期 双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 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 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8587892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印装有误 负责调换)

提升新时代军事记者“一线素养”

作者:李瑾

摘 要:军事记者是战争记录者、信息传播者和精神鼓动者。中外战争史充分证明,提升军事记者“一线素养”对于增强战争记录的准确性、强化信息传播的实效性,以及更有效地发挥精神鼓动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实践,探讨军事记者“一线素养”的构成要素以及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新要求,旨在为军事记者队伍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一线意识”;备战打仗;全媒体传播理念

军事记者的“一线素养”,指军事记者在战争、军事行动或军事相关现场环境中,为履行好记录、传播与鼓动职责所应具备的综合能力与素质。中外战争史充分证明,提升军事记者“一线素养”,对于增强战争记录的准确性、强化信息传播的实效性,以及更有效地发挥精神鼓动作用,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实践,探讨军事记者“一线素养”的构成以及在新时代背景下所面临的新要求,旨在为军事记者队伍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一、提升“一线素养”要绷紧备战打仗弦

军事新闻是新闻领域中极为特殊的一部分,政治性专业性强、敏感性风险性高。军事记者提升“一线素养”,首要的是绷紧备战打仗弦。

要强化危机意识。危机意识是新闻记者洞察线索的重要主观因素,驱动着对具有新闻价值事实的挖掘。例如,九一八事变后,方大曾就因意识到国家面临的危机,开始关注战事。卢沟桥事变爆发,方大曾只身穿越炮火,来到卢沟桥一带,写成长篇通讯《卢沟桥抗战记》,为世界了解中国人民全面抗战发端提供了详细的第一手信息。由此可见,军事记者的危机意识本质上是基于对宏观局势全面、深入洞察之上的一种敏锐警觉。这一警觉要求军事记者在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军事、舆论等多维环境中,凭借深厚的专业素养与敏锐的洞察力,精准把握时代发展脉络与军事领域动态趋势,对潜在的风险与挑战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并能迅速做出专业判断与有效应对。

要强化战场意识。著名战地记者阎吾说过,“新闻报道就是直接参战”。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一次战斗中,我方指挥员牺牲,随队采访的阎吾挺身而出,果断指挥战士击退敌军,成为军事记者具备战场意识促进任务完成的经典范例。这启示我们,军事记者是记者更是战士,强烈的战场意识是完成新闻报道任务的重要保障。一方面要敏锐捕捉新闻线索,准确判断战场态势,及时、真实、生动地报道战况;另一方面要时刻保持警惕,遵守战场纪律,掌握基本的战场生存技能,有效规避危险,保障自身安全,顺利完成报道任务。

要提高军事技能。抗战时期,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摄影记者雷烨,军事素养出色。反“扫荡”战斗中,面对日军大规模搜捕,他凭借对地形的熟悉与侦察隐蔽技巧,带领摄影小组巧妙避开日军巡逻。同时,不忘抓住时机拍照,在枪炮声中记录珍贵画面,安全完成记录与宣传任务。革命战争年代,军事记者大多和雷烨一样,一手拿笔一手拿枪,一边战斗一边采访。现代战争环境高度危险且瞬息万变,军事记者常需深入前线或冲突区域。要强化地形与环境认知技能,在执行任务时能迅速找到安全位置,保障自身安全并捕捉关键画面;要提升侦察与应变技能,在突发状况下能够快速反应,冷静应对;要掌握军事行动协同技能,确保在跟随部队报道时,既能融入其中不影响作战,又能找准时机完成报道任务。

二、提升“一线素养”要有不畏生死的责任担当

多次在伊拉克、刚果(金)、苏丹等战火硝烟中完成报道任务的军事记者冀惠彦曾说过,好记者“不畏困苦、不惧生死、不图名利、不辱使命”,深刻揭示了军事记者“一线素养”的核心内涵:只有不惧生死,才能做到不辱使命。

培塑坚定政治信念。信念决定方向更赋予力量。抗日战争时期,《新华日报》华北版的创始人何云之所以能够在最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战地新闻传播,源于坚定的信念:“一个铅字就是一颗子弹,一张报纸、一条消息,对于革命战士都是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敌人就是打击,所以愈是战斗艰苦紧张,愈不能停版。”这启示我们,对于军事记者而言,信念不仅是一种精神力量,更是一种职业底线和价值坐标。要坚定对党绝对忠诚的信念,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自觉在思想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坚定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服务的信念,聚焦强军目标,传播军队正能量,展现军队良好形象;要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信念,始终站在人民立场,反映官兵心声。

练就过硬心理素质。战争即意味着枪林弹雨、流血牺牲。对于军事记者来说,练就过硬心理素质是敢于奔赴一线、善于在一线完成任务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保障。朝鲜战争停战协定签署当天,军事记者洪炉前往前线石砚洞北山阵地,见证并记录这一历史时刻。当时,阵地上尸横遍野,洪炉在极端惨烈环境中坚持采访写作,不仅记录了战士们的英勇事迹,还撰写了著名的通讯《向我开炮》,这篇文章后来成为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形象的重要素材。由此可见,只有心理强大,才能在战场上不畏生死,在舆论场上不惧风浪。全媒体时代,军事记者要经受实战化训练,在高危战场环境中磨炼抗压韧性;要在伤亡冲突现场驾驭情绪,保持共情又迅速切换职业视角;要在复杂舆论场中筑牢定力,面对抹黑质疑沉着应对。

热爱军队熟悉基层。新闻是一个动词,关键在于动作,捕捉动作需要“在场”。“在场”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抗战时期,军事记者石少华多次深入华北敌后,与“雁翎队”同吃同住同作战,六进白洋淀记录地道战、地雷战等场景,拍摄下《白洋淀上的雁翎队》等经典作品。其实践证明,扎根基层一线是军事报道的生命力所在。军事记者提升“一线素养”要深度融入基层,通过与官兵同甘共苦、并肩行动,捕捉到最真实、有温度的素材,让产品具备打动人心的力量;要深入战场、贴近官兵,突破表层记录,精准呈现军事行动的本质与价值;要以亲身体验促成对报道对象精神内核的深刻理解,生产出彰显时代力量的产品。

三、提升“一线素养”要强化全媒体传播理念

全媒体时代,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对军事记者的“一线素养”也有了更高要求。

要转变观念。俄乌冲突中,记者在前方采集完线索后,通过网络传输至后方,经后方工作人员的加工处理后,迅速制作成适应不同样式、渠道的媒体产品,之后根据大数据再进行精准投放,新闻采编效率得到了空前提高。其实践表明,全媒体时代,军事记者提升“一线素养”转变观念是增强军事报道传播力的关键。要树立融合传播意识,在采访初期就预设不同媒介形态的需求,主动采集适用于多平台传播的素材,实现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端发布;要强化技术赋能意识,如通过分析受众关注点调整报道角度等,从传统采编向数据驱动转型;要增强协同作战意识,打破“记者只负责采写”的传统角色定位,具备一定的新闻产品思维,融入全媒体生产链条。

要掌握技能。全媒体时代,新闻生产成为“内容+技术+数据”的协同驱动,这就要求军事记者从“一支笔”转向“全能兵”。要具备跨媒介的内容生产能力,能够根据不同平台的特点,灵活运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报道;要掌握数据思维与技术工具运用能力,能够熟练使用各类新媒体工具和平台,提升报道效率和质量;要具备用户思维和运营意识,配合后方团队实现精准投放。

要强化实践。刀锋凭磨砺,兵强赖勤练。实践锻炼是提升全媒体时代军事记者“一线素养”的重要路径。军事记者的“一线素养”,本质上是“军事专业性、媒介融合力与战场适应力”三者的高度统一。唯有深入一线、扎根实践,方能实现从“能报道”到“善传播”、从“懂新闻”到“通军事”的能力跃升。具体而言,要通过实践打通内容与技术的融合壁垒,推动新闻生产与传播手段的协同创新;要通过实践深化对军事专业性与新闻传播规律的融合理解,提升报道的专业水准与传播效果;要通过实践锻造战场感知能力与应急处置能力,增强在复杂战场环境中的适应性与应变力。

(作者单位:解放军报社)

责任编辑:赵静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