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视角:让英勇威武的人民军队形象深入人心——第十五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中国空军形象塑造的实践与启示
摘要:军队形象塑造是军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聚焦第十五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中空军形象塑造的亮点,探索空军形象塑造的方法路径,以期为讲好中国故事,塑造英勇威武、可亲可感的人民军队形象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军队形象;中国航展;空军故事
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以下简称“中国航展”)历来备受人们关注,不仅是我国航空航天领域最新科技研究成果的展示舞台,更是空军形象宣传展示的窗口。纵观中国航展20多年的发展历程,其以先进的武器装备展示、新颖的典型人物报道和精彩的国际交流互动成为全国乃至全球舆论关注的焦点。尤其是第十五届中国航展,从多角度为我空军形象宣传塑造增色添彩。回顾分析中国航展中国空军形象塑造的主要特点和成功经验,对我创新军事宣传策略、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具有一定启示借鉴。
一、在宏与微的叙事议题中展示中国空军形象
在第十五届中国航展宣传报道中,空军有关部门在叙事“大主题”的框架下,从爆款“小切口”入手,讲述中国空军的故事。
构架叙事“大主题”。在第十五届中国航展开幕式上,人民空军发出积极倡导,“中国空军愿携手世界同行,坚决捍卫公平正义,坚定维护地区安全与世界和平,共同守护人类命运与共的蓝天”。倡导传递出中国空军积极拥抱国际合作、共享发展成果的胸怀和诚意。新华网的一篇文章讲述了中国航展作为全球合作交流航空技术和装备的平台,让世界感受到中国在高端科技领域的自信与开放,响应了中国空军通过中国航展表达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的叙事主题。
聚焦爆款“小切口”。本届航展围绕各国空军国际合作的议题,聚焦受众关注热点,开小口挖深井,深度挖掘中外空军合作的小故事,用微镜头打造出中国空军讲合作的情怀。例如,央视新闻报道《看现场,苏-57珠海上空展示“落叶飘”》用26秒的视频展示了俄罗斯飞行员谢尔盖·博格丹的精彩飞行表演,该视频报道在全媒体平台获得超百万播放及点赞。通过“小切口”的微镜头报道,不仅增加了报道内容的趣味性,而且让中国空军真包容、讲合作的负责任形象更加具象化。
放大议程设置效果,构建多维立体空军形象。第十五届中国航展中,在构建权威、统一的整体形象之下,通过主题化展区、飞行表演等议程设置,用具体的案例有效深化公众对空军形象的认同。这启示我们,军队形象的议题建构,既要有宏大叙事的基调与铺垫,更要有微观议题的丰富与呈现。宏观上要着眼强军目标和军事战略,聚焦我军的核心能力和使命任务,通过在国际舆论场上主动设置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议题,展现我军的精神风貌;微观上要着力关注热点话题和群众关切,用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宣传报道,深入挖掘军事实践中的立体截面,讲好军营故事。
二、在刚与柔的实力展示中构建人民空军形象
第十五届中国航展通过硬实力的展示和软实力的渲染,讲述了一个个带着力量感、富有人情味的空军故事,通过多维展示,构建出忠诚、可靠、过硬的人民空军形象。
“硬核装备”全息呈现中国空军硬实力。第十五届中国航展,中国空军多种新战机和装备首次公开亮相,“高精尖”展品无疑作为最大亮点吸引着公众的关注。多家媒体围绕展现空军硬实力的先进装备也进行了大量集中报道,例如,新华社《第十五届中国航展:歼-35A现身珠海》报道用视频动态展示了中国中型隐身多用途战斗机;央视网《81192,歼-35A向您报道!》,一组新老战机的对比让该报道仅在抖音平台就获超百万点赞,一举成为爆款视频。由此可见,第十五届中国航展通过视觉冲击与武器装备的符号化表达构建出中国空军的硬核形象,不仅增强了公众对空军现代化水平的认知信任,更能让全世界领略到中国空军向着新域新质领域迈进的决心。
“柔性叙事”多维渲染中国空军软实力。中国空军的形象从来不是单一冰冷的,而是触动人类共同情感的文化符号。在以情感化、人性化、故事化为核心的传播方式的叙事中,共情、细节和真实体验成为触动公众的关键要素。央广军事的报道《振奋人心!中国航展现场观众齐唱〈歌唱祖国〉》中军乐团与现场观众的温情合唱引发无数网友点赞热议;另一则报道《歼-15T遮风挡雨此刻具象化了》生动展示航展突发大雨时战鹰铁翼为人民遮风挡雨的温情画面,把“中国武器的唯一使命就是保护人民”的议题升华,受到广大网友好评。
刚柔并济,突破传统宣传模式。第十五届中国航展的传播报道用刚柔并济的叙事框架突破了传统宣传模式。这启示我们,在塑造军队形象的过程中,要统筹兼顾传播中硬实力投射和软实力渗透两个维度,做到协同发力。在实力展示方面,要展现我军的战备水平与敢打必胜的决心,通过实战演练的透明化呈现、前沿装备的符号化宣传等硬性叙事手段,满足国内受众对于国防安全感的需求。在柔性叙事上,要传递价值与温度,讲好中国军队的感人故事,深挖军队中的动人情节,用温情叙事连接公众情感,通过仪式和文化符号实现情感赋能,消解公众对于军队的刻板印象。此外,在力量展示过程中要强调我军“止战而非好战”的价值观念,避免落入“秀肌肉”的舆论陷阱;在情感叙事的过程中要突出军队的使命责任,避免过度煽情而引起受众反感。
三、在独与众的人物典型中描摹英雄空军形象
第十五届中国航展的叙事视角在对个体和集体的描摹中交错切换,既突出典型个体带来的榜样力量,又呈现集体群像刻画出的团队力量,在个体与群像的交叉叙事中多维立体展现空军官兵的英雄形象。
个体突出描写“空中刀锋”的榜样力量。技术精湛与实战导向往往是空军典型人物形象的核心特征。歼-20首飞飞行员李刚在中国航展上接受采访,解密“威龙”操控体验。作为试飞员,李刚展现出的“国之重器,以命铸之”的血性胆气,使受众从“看见一个英雄个人”开始,逐步演变成为“理解一支英雄军队”“认同一种空军信仰”。除此之外,驾驶运-20的空军首位大型运输机女机长谭红梅在机舱内微笑招手的飒爽英姿也随着报道走进大众视野并在网络上迅速走红。
群像着重刻画“钢铁矩阵”的团队力量。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作为一张亮丽的“空军名片”,他们不仅承载着弘扬中国空天文化的重任,也展现出了中国空军的团队形象,第十五届中国航展多家媒体平台对其持续关注。央视新闻《全新换装、全新动作!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歼-10C劲舞蓝天》采用15秒的视频配合图片报道,展现了飞行表演队队员间的默契配合,在全平台获超百万观看点赞。报道中,其团队“利剑回环”“六机开花”等高难度飞行动作的展示,彰显了中国空军的实战化技术水平,从硬实力维度展现出国产装备的优异性能。
个体与群体结合,发挥协同效应。第十五届中国航展中对个人典型的描摹更突出技术能力和血性担当,强调“尖刀”作用;团体群像则展现协作创新、历史传承和文化感召,体现出“矩阵”力量。两者结合的手法对空军形象塑造具有协同效应,展现出空军飞行员“为祖国奋飞”的精神风貌。这启示我们,在塑造军队形象的过程中,要平衡好对个人先进榜样和团体典型故事的宣传,构建“由点到面”的军队人物宣传策略。在个人先进典型宣传上,要通过鲜活生动的个体故事传递出军人的价值观念,打造出具象化的军队精神符号,激发公众情感共鸣;在集体团队典型塑造上,要展现我军的组织力、战斗精神和使命传承,通过宣传荣誉单位、任务团体等突出集体符号,打造出独特的团队品牌。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政治学院)
责任编辑:赵静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