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赋能新时代强军故事叙事多维向度探析
摘要:全媒体时代,社交媒体成为舆论博弈关键场域。运用社交媒体讲好强军故事,不仅关乎军队形象塑造,更是凝聚强军兴军正能量的重要一环。本文结合军队媒体实践,提出适应全媒体时代受众审美、平台特点、传播样态等变化,以新视角、活形式、强互动讲好强军故事,旨在为提高军事新闻传播质效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社交媒体;军人形象;传播策略
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不懈讲好中国故事,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相适应的国际话语权。这一重要论述指明了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军队故事对于树立当代中国良好形象的重要意义,也给运用社交媒体讲好新时代强军故事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路径。
全媒体时代,社交媒体成为信息传播最广泛的平台之一。所谓社交媒体,指基于互联网和移动技术,提供用户生成内容和社交互动功能的在线平台。据德国Statista数据平台统计信息,2025年全球社交媒体用户数量超过48亿,约占全球总人口的60%。如此庞大的用户群体,意味着信息能够在极短时间内跨越地域、文化和社会阶层的限制,迅速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这也让在社交媒体讲好强军故事成为军事新闻工作者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了解社交媒体属性、传播逻辑和内容生产模式的不同是实现有效传播的基础。本文结合军队媒体实践,探究在社交媒体讲好强军故事的着力点,旨在为军队媒体在新时代讲好强军故事提供借鉴参考。
一、视角新:适应全媒体时代受众审美变化,挖掘强军故事的多元维度
传播主体、机制、受众参与度等的差异,使得社交媒体在视角上与传统媒体存在显著不同。通过视角转换等方式,构建多元立体的强军故事传播体系是让强军声音穿透圈层的重要选择。
以个体视角讲好人物故事。相对于传统媒体以“机构视角”为主,注重权威性与公共性,社交媒体更倾向以“个体视角”为主的个性化与互动性,“小而美”的个体故事更能引起受众关注。例如,2022年4月22日,中国军号微博账号发布的航母主题宣传片《深蓝!深蓝!》突破传统以展现大场面、军队集体为主的叙事方式,以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王勇、海军辽宁舰机电部门军士长崔荣德等4人讲述个人在航母战斗成长故事的形式,回溯辽宁舰入列以来的壮阔航迹,让人印象深刻。该产品全网播放量达12亿,获第33届中国新闻奖融合报道一等奖。这启示我们,故事性是传播的重要元素,具有故事性的内容更容易被受众接受和传播,因此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个性化是在社交媒体讲好强军故事的有效策略。要将强军主题转化为具体事件,让抽象理念有落地的载体;要为事件注入故事张力,用叙事逻辑增强吸引力;要通过人物让故事具象化,以个体形象承载故事内核,让故事有代入感;要通过个性化记忆点,增加人物的辨识度,进而增强故事的穿透力。
以微观聚焦呈现宏观场景。微观视角是指从局部、细节等较小层面观察、分析和理解事物,其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问题转化为具体、生动的实例,使受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2024年,中国军网微纪录片《强军之路·向百年》以小切口展现大国重器,引起强烈社会反响。该片中,以陆军99A坦克的一方小窗透视人民陆军“机动作战、立体攻防”的阔步转型,借海军055型驱逐舰的一盏灯映射人民海军驶向深蓝的逐梦航迹,用空军运-20的一道门彰显人民空军捍卫空天的凌云壮志等,不少网友表示,印象深刻。这启示我们,社交媒体用户注意力碎片化,微观视角因主题集中、信息密度低,更易在短时间内被理解和记忆。要以官兵个体的成长经历展现新时代军人的热血青春与使命担当;要以装备与场景的细节切片传递军事科技力量与实战化训练风采;要用任务执行中的微观剖面彰显人民军队保家卫国、服务人民的坚定信念,让受众在情感共鸣中感知军队精神内核。
以多元视角拓展传播维度。内容专业化小众化、宣传味过浓等问题,是影响军事新闻传播质效提升的瓶颈。基于多元视角构建多维度叙事体系,成为突破传播困境的有效路径。例如,央视国防军事频道推出的系列报道《外国军人的中国故事》,通过外军学员、驻华武官等“他者”视角,讲述中国军队的开放形象等,成功突破西方舆论控制,在海外社交平台播放量超千万。由此可见,多元视角可打破单一信息的认知局限,满足受众对信息真实性丰富性的需求,提升内容的传播广度、深度与持久度。在社交媒体讲好强军故事,一方面要多以多元视角,如结合官兵第一视角、军事专家分析、民众旁观感受等形成信息互补,让受众从不同立场验证事实,让专业信息更具说服力;另一方面要以多元视角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场景,让受众从“理解概念”升级为“记住故事”,延长信息留存时间。
二、形式活:用好社交平台特色功能,创新强军故事的传播载体
实践证明,社交媒体的特色功能与创新载体是讲好强军故事的“金钥匙”。顺应传播规律,深度挖掘并灵活运用社交媒体平台特色功能,以技术赋能内容,以创意激活表达,是让严肃的军事题材以更鲜活、更贴近受众的方式“破圈”传播,实现强军思想有效传递的重要路径。
增强视觉冲击力。当下,借助移动视听媒介特性,将军事内容转化为轻量化、可视化的叙事,以短视频为载体,凭借视觉冲击力吸引受众,成为传递军事信息的新传播范式。如前所述《深蓝!深蓝!》中,海军舰艇在海上航行时,广阔的海面与巨大的舰艇形成强烈对比,展现出海军的力量感和使命感;《强军之路·向百年》里,军事演习、阅兵仪式等宏大场景的震撼呈现,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极大地吸引着受众。其实践表明,作为“热媒介”,视觉媒介信息密度高、清晰度强,能直接刺激感官,缩短受众的信息解码时间,更易在碎片化传播环境中抢占受众注意力。在社交媒体讲好强军故事,要重视核心场景的视觉化呈现,聚焦于具有代表性和冲击力的场景,通过运用多机位拍摄、无人机航拍等技术手段,全方位、立体式展现全貌;要注重图片、声音、文字的配合,以直观、震撼的表达打破信息过载的传播困境;要重视视觉创新与优化,探索新的拍摄技术和手段,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
增强沉浸体验感。在场感是社交媒体传播中的一种关键特性,指用户在使用社交媒体时,通过平台的各种功能和技术手段产生一种仿佛置身于现场的感受。这种感受能极大增强用户体验,使其积极参与到信息传播和交流中。中国军网抖音号2021年7月聚焦九江抗洪连续进行4场慢直播。镜头内,洪水中的人墙、扛沙袋的背影、战士休整时酣睡的呼声等清晰可辨,总时长近30小时的直播,吸引了近500万网友观看,他们通过留言等方式参与其中,共同见证抗洪救灾的感人瞬间和人民子弟兵的奉献担当。这启示我们,信息爆炸的全媒体时代,信息获取的“具身性体验”与“原始信源接触”对受众有着强烈的吸引力。要聚合信息量、切换多场景,打破单一的传播手段,将用户沉浸式带入多重感官的刺激中,让扁平的信息链变得立体丰满;要探索通过直播、全景视频、实时互动等功能与技术营造在场感,满足受众“亲临现场”的需求;要重视细节的呈现,让受众感受事件氛围与深层次情感,进而加深对信息的理解。
注重情感共鸣。“感人心者,莫先乎情。”2024年,中国军网推出的短视频《一声班长胜千言》取得全网累计播放量超亿次的佳绩。该短视频通过来自不同军兵种、不同年龄段的战士和老英雄为自己班长的一句话“画像”讲述官兵关系:班长是那个“知道我啥时候想家,啥时候过生日”的人,是那个“训哭过我,夜里又偷偷给我掖被角的人”,是那个“我愿意跟他冲锋,又能把我安全带回家”的人……短视频推出后,评论区涌现大量网友回忆战友情的留言,形成“刷屏”效应,并被中央网信办全网推送。专家指出,这一短视频的成功在于以适配社交媒体的“娱乐化外壳”包裹“硬核内核”,用情感共鸣打动受众。这启示我们,情感传播是社交媒体传播的关键。在社交媒体讲好强军故事,要精心选题,聚焦爱国强军这一民众普遍关心的话题,打造接地气正能量的特色产品,给受众以满满安全感;要精心策划,紧跟热点设置议题找好角度,通过更深入地挖掘、更细微地体察和更富情感地表达,使产品拥有更持久的热度和影响力;要注重情感传递和价值引领,以真实、生动的故事展现军人的奉献与担当,以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增强受众对强军事业的认同和支持,从而实现军事新闻传播质效的提升。
三、互动强:融合线上线下参与方式,拓展强军故事的互动空间
互动性是社交媒体的核心特征和重要属性。这种特性让信息传播从单向被动接收转变为双向互动共享,通过增强用户的参与感与反馈机制,有效提升传播质效,强化用户黏性。
(一)引导用户广泛参与,激发多元叙事活力
独行快,众行远。2025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仪仗分队赴莫斯科参加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活动。记录这次活动的不少爆款产品来自民间:合唱《歌唱祖国》时,战士眼含热泪的画面被网友上传至社交媒体平台,3小时点击量即破亿;华人华侨与仪仗队官兵高呼“祖国万岁”的视频,在朋友圈赢得一片点赞;在TikTok上,#中国仪仗队 #话题播放量突破10亿次。由此可见,借助“民间力量”是实现军事信息广泛触达的重要路径。军事新闻产品生产时要研判产品“被共情力”,通过议题设置、使用视听符号等推动受众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主动接受情绪灌溉;要巧妙地勾连、适当地号召、有意地引导,激起受众的参与欲望,让受众成为二次传播中的“信息核心区”,构建传播共同体;要搭建开放创作平台,鼓励公众参与,将意向的信息输出转化为全民共创的叙事模式,让强军故事在个性化表达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二)增加话题互动,营造全民参与氛围
社交媒体的开放性让“围观”变得简单,让“发言”变得容易,让“距离”变得亲近。在微博话题中,由解放军报账号主持的话题#时刻准备战斗#阅读量已达10.6亿,讨论量31.8万,话题以“练兵备战的脚步一刻不停,中国军队时刻准备着!向人民军队致敬!”为切入点展开讨论,各媒体账号、军事博主、军迷粉丝纷纷加挂该话题,每逢重要新闻事件发生话题讨论量就会飙升,确保了该话题长期、动态调动着用户的情绪。这启示我们,促进话题互动讨论,营造全民参与氛围是让强军故事保持热度的有效方式。要结合时事热点与军队建设重要节点,打造兼具时效性与吸引力的话题;要构建多元互动形式,提升参与深度,使讨论从单向信息接收转向深度价值共创;要多方联动引导讨论走向,确保话题热度的持续性与内容的正向价值;要强化线下联动,形成线上线下相互引流、持续发酵的传播闭环,维持强军故事的长时段热度。
(三)强化科技赋能,创新互动传播形态
2024年3月,全军首个超写实数字记者“穆兰”在全国两会报道中亮相。从此,“穆兰”活跃在国防部例行记者会、军校招考季、部队训练场等,与受众热情互动,并带领受众沉浸式、交互式领略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崭新风貌,相关视频全网播放量突破2.3亿次,#数字女兵穆兰#微博话题阅读量达5.8亿。网友评价,这种方式增强了年轻群体对国防建设的关注度。这启示我们,在社交媒体讲好强军故事要善于以科技赋能交互感知,创新互动传播形态。要借助AR/VR、AI等前沿技术,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强交互体验场景。线上推出VR军营漫游、虚拟军事演习等项目,通过AI生成个性化强军故事;线下建设互动体验馆,利用全息投影、模拟训练设备还原军事场景,结合扫码打卡、数字藏品发放等形式,增强用户临场感与分享欲,推动强军故事传播从“单向观看”向“多维交互”升级 。
(作者单位: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网络部)
责任编辑:张和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