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主管单位 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

主办单位 解放军报社

编辑出版 《军事记者》编辑部


主  编 张和芸

文字编辑 杨庆民 赵静轩

文字编辑兼责任校对 唐晓诗

美术编辑兼发行编辑 倪晓丽

本期值班 张和芸


本刊顾问

丁 子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陈飞虎 赵贵存

方青云 肖一沙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印  刷 北京中科印刷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82-204

发  行 全国各地邮局

出版日期 双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 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 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8587892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印装有误 负责调换)

立体塑造:让中国军队挺立国际大舞台——结合中国军网等权威媒体平台实践谈军事外宣形象塑造

作者:于林涛 张小丽

摘要:全媒体时代,国际舆论场影响力空前增强,在国际传播领域塑造中国军队良好形象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的重要举措。本文在分析塑造中国军队良好形象紧迫性、阐述要把握好的时代要求的基础上,从内容、呈现及传播三个维度提出创新着力点,旨在为中国军队形象的国际传播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国际传播;中国军队形象;舆论斗争;传播实践

在第22届香格里拉对话会上,美国国防部长公然抹黑中国,恶意渲染所谓“中国军事威胁”。中国国防部迅速作出严正回应,指出美方言论严重挑衅中国的主权权益、歪曲中方的政策主张,严重无视地区国家携手维护繁荣稳定的共同努力,严重背离世界各国求和平、谋发展的共同意愿。中国国防部还明确,中国军队将与地区国家一道,共同反对霸权主义,携手维护亚太长治久安。这是我对美西方污名化中国军队形象的一次有力回击,不仅在国际舆论场上占据主动,更塑造了坚持和平、反对霸权的中国军队良好形象。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在国际舆论场讲好中国军队故事,塑造威武、文明、和平的中国军队形象,是这一时代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文在分析塑造中国军队良好形象的紧迫性、阐述要把握好的时代要求的基础上,从内容、呈现及传播三个维度提出创新着力点,旨在为中国军队形象的国际传播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一、全媒体时代塑造中国军队良好形象的紧迫性

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广泛性和多元性使得国际舆论场的影响力空前增强。中国军队良好形象的塑造不仅关乎军队自身建设,更关乎国家形象和国际话语权,显得重要而紧迫。

人民军队使命任务拓展的现实需求。随着国际形势发展及我国综合国力的快速显著提升,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人民军队使命任务不断拓展,不仅要为巩固党的领导、保障社会主义制度提供战略支撑,为捍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提供战略支撑,还要为维护国家海外利益提供保障,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力量。人民军队良好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对于准确传递中国军队的价值理念、行动逻辑与和平属性,减少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误判有着积极的意义。例如,2024年11月,我军“和平列车”医疗队在老挝完成人道主义医学救援联合演习后,抽派人员前往当地医院开展义诊等医疗服务活动。《解放军报》和老挝国家通讯社等国内外媒体对此进行了热情报道,社交媒体上出现老挝群众的自发感谢帖文,部分东南亚媒体转载了相关消息。系列报道强化了中国“负责任大国”和中国军人“文明担当”形象,对冲了西方对中国军事影响力的负面叙事。这启示我们,军队主流媒体要通过系统性、创新性、精准化的传播策略,多维度、立体化地向国际社会清晰展现中国国防政策、中国军队使命任务,塑造中国军队良好形象,强化舆论引导力、凝聚军心民心、增加军队亲和力。

破解“西强我弱”国际舆论格局的迫切需要。当前,中国面临着复杂的国际舆论环境,国际舆论格局“西强我弱”局面依然存在、美西方对我舆论攻击与抹黑常态化、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增加。如前所述美国国防部长对中国和中国军队的抹黑即为例证,而中国国防部的回应及相关信息的传播,打破了西方话语霸权,为中国国防政策和中国军队的正当行动正名。其实践表明,在复杂的国际舆论场中,既要通过积极主动地塑造良好中国军队形象,加强中国军事对外传播,又要及时应对不实信息和抹黑言论,坚决纠正国际社会对中国军队的偏见和误解;既要向国际社会清晰展现中国军队“世界和平稳定促进者”的形象,打破西方国家炒作的所谓“中国军事威胁”,又要通过展示我国军事实力对敌形成战略威慑,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更好地服务国家的外交目标,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国际合作。

顺应全媒体时代受众变化的必然选择。多元文化背景下,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公众对军事行动的认知和理解存在差异,国际舆论场中多样化观点和评论的传播进一步增加了公众对人民军队认知的复杂性。例如,中国军队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被国际社会誉为“维和行动的关键因素和关键力量”。然而,部分西方媒体在报道中片面强调中国军队的军事存在,对人道主义救援、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积极贡献“选择性失明”,导致一些国际公众出现误解。近年来,包括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在内的军队主流媒体通过入驻海外社交平台等方式,在国际舆论场传播中国军队好声音,取得良好效果。由此可见,全媒体时代,社交媒体、国际新闻平台等多元渠道让舆论能瞬间跨地域渗透,国际舆论场对公众认知、政策走向乃至国际关系的影响力空前增强。中国军队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向国际社会展示其宗旨、使命和行动的正当性,增强国际公众的认同感和好感度;要注重与受众的互动交流,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要提高针对性,精准把握不同受众群体的兴趣偏好和接收习惯,通过内容、场景和呈现形式的适配,让中国军队的良好形象深入人心。

二、全媒体时代塑造中国军队良好形象需把握的时代要求

在国际舆论场塑造中国军队良好形象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把握时代要求,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凸显职能使命。军队因保卫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而存在。在国际舆论场塑造中国军队良好形象,首要的就是讲好中国军队履行职责使命的故事。特别是近年来,中国军队积极参与人道主义救援等国际事务,展示了中国军队的和平使命与大国担当,讲好这些故事,契合和平、合作、可持续发展的时代价值观,能够展现中国军队负责任的良好形象。例如,曾亲历利比里亚维和行动的中国军官姜伟撰写的《蓝盔日记:在利比里亚维和的日子》一书在多个平台被连载转载,成功塑造了正义、担当、博爱的中国军人形象。这启示我们,在国际舆论场讲好中国军队故事,要立足人民军队在新时代的使命任务,以专业、客观、立体的视角,系统呈现中国军队现代化建设成就和专业的军事素养;要彰显中国军队英勇无畏、能打胜仗、纪律严明、作风优良的精神品质;要深入阐释中国军队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积极贡献,增进国际受众对中国军队的认知与认同。

拓宽国际视野。2022年9月,中国军网推出中国军队国际形象网宣片《PLA》。该片将中国军队置于全球格局下,提出“世界向何处去”议题,通过“和平还是战争”“合作还是对抗”等四组对比词,直击国际社会关切;同时,创新性地将“PLA”诠释为“Peace Loving Army”(热爱和平的军队),以国际通用的语言传递中国军队维护世界和平的使命,成功在社交媒体平台实现现象级传播。其成功实践表明,在国际舆论场塑造中国军队良好形象的核心是让中国军队的形象叙事从“自说自话”转向“全球对话”。一方面要确立国际视野,以国际社会可感知、可理解的方式展现中国军队作为“世界和平建设者”的属性;另一方面要针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受众,选择精准分层传播策略。

强化斗争意识。2021年10月,针对美海军“康涅狄格”号核潜艇在南海发生碰撞事故,《解放军报》连续刊发5篇时评,还原事故发生的来龙去脉,指出美国是搅局南海的最大祸源,对国际社会和民众看清美国的虚伪本质发挥了积极作用,也让国际社会了解了中国军队维护国家安全的坚定决心。这启示我们,中国军队国际形象塑造需要软硬结合,一方面,通过正面宣传展示中国军队良好形象,传递积极信息;另一方面,对于敌对势力对我军的诋毁言论,要坚持斗争原则,及时、坚决地予以反击,通过事实和数据揭露其虚假性,维护中国军队声誉。要建立完善快速响应机制,对冲抹黑言论;要强化战略预判,主动设置议题,善于斗争;要加强人才队伍培养,提升斗争本领。

三、全媒体时代塑造中国军队良好形象的着力点

全媒体时代,在国际舆论场塑造中国军队良好形象必须紧扣时代脉搏,以真实、立体、全面的传播展现强军风貌,用融通中外的表达传递和平发展理念,在把握国际传播规律中增强话语主动权。

突出内容创新,打造外宣品牌。近年来,中外军队联合军事训练和联合军事演习不断上演,吸引大量外国受众目光。在中柬“金龙-2024”演习中,一条“机器狗”扛枪巡逻的短视频全网阅读量破亿,不仅凸显中国军事科技的吸引力,还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一支和平、文明、开放、自信的中国军队。这启示我们,全媒体时代,塑造中国军队良好形象需要强化新媒体思维,要突破传统军事内容局限,挖掘中国军队在军事演训、科技创新、武器装备、国际合作等多方面的丰富素材,利用信息技术突破创作军事国际传播内容,通过展示中国军队在国际维和、远海护航、抗疫合作、人道主义救援以及国内抢险救灾等方面作出的贡献,制作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传播产品,塑造中国军队“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和平之师”的良好形象。一方面,涉军传播主体可以利用官方平台主动发布新闻,先声夺人定调舆论,并回应质疑;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专家解读传递重要消息,展现中国军队风采,引导西方主流媒体关注。

探索创新呈现,适应受众审美。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由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推出的全军首位超写实虚拟数字记者穆兰,已实现中英双语主持国际会议,并可实时生成多语种内容,根据受众文化背景调整语言风格。2024年5月,穆兰首次亮相国防部例行记者会,并在同年9月,主持了第十一届北京香山论坛的中外名家对话活动。虚拟数字军人主播的应用,不但极大提升了国际传播生产效能,也引发更多国际受众关注,为中国军队国际传播带来亮点。其实践表明,全媒体时代,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技术赋能为中国军队形象塑造与国际传播带来更多呈现形式的可能。要积极探索媒体融合,整合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打造沉浸式传播体验;要用好视频大模型等新科技,将新闻信息转化为直观的视频内容,缩短国际传播内容制作周期,实现即时播报;要拓展虚拟现实技术在军事传播领域的应用,如制作维和战场、反恐场景虚拟现实内容,国际受众佩戴设备即可亲自“体验”中国维和军人战场扫雷、反恐救人的场景,让受众在游戏中了解中国军人的形象风采和我国爱好世界和平、维护国际正义的国防理念。

拓展传播渠道,扩大传播覆盖面。当前,社交媒体平台已成为受众信息接收的主要渠道,用好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建立国际传播矩阵,传播生动活泼的中国军队故事是中国军队形象塑造的应有之义。例如,中国海军于2025年3月在海外社交平台X和YouTube开通官方账号“ChinaNavy”,首条帖文以英文发布,强调中国海军在亚丁湾护航、国际救援、人道主义撤离等行动中的责任与贡献,并传递“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评论区出现“他们在亚丁湾救过我们的商船”等正面评价。专家指出,此举有助于打破西方媒体片面解读,直接传递一手信息。这启示我们,要注重国际媒体平台合作,不断扩大中国军队的国际舆论朋友圈,借助国际媒体渠道发声;要提升中国军事影视IP的国际传播作用,创作推出反映中国文化价值的军事题材影视作品,通过电影、微短剧、纪录片等形式,讲述中国军人故事,传播中国国防理念,展现中国军队风采;要用好各种国内外防务展会、军事交流平台,加强国际军事交流,展现中国军事实力,增进相互了解与信任。

(作者单位: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

责任编辑:张和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