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主管单位   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

主办单位    解放军报社

编辑出版  《军事记者》编辑部


主  编     张和芸 

文字编辑    杨庆民 赵静轩

文字编辑兼责任校对    唐晓诗 

美术编辑兼发行编辑    倪晓丽

本期值班    张和芸 


本刊顾问

丁 子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陈昌凤 赵云泽

隋 岩 陈飞虎 赵贵存

方青云 肖一沙 刘绍勇

濮端华 陈 飞


印  刷 北京中科印刷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发  行 全国各地邮局

出版日期 双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 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 34 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8587892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印装有误 负责调换)

直面挑战:努力打造军队主流媒体精品栏目——《解放军报》“基层传真”版栏目创新实践与启示

作者:张良

摘 要:全媒体时代军队基层报道面临传播力下降、稿源萎缩等现实挑战,栏目创新成为破局关键。本文以《解放军报》“基层传真”版为例,客观分析其拓宽报道内容、创新报道手法、增强受众黏度等实践,提出栏目创新需坚持官兵主体地位、强化编辑策划功能、构建长效跟踪机制等启示,旨在为军队基层报道创新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基层报道;栏目创新;官兵主体;全媒体传播;编辑策划

基层是部队战斗力的基础,基层报道是军事新闻工作的重要构成。当前,军队基层报道面临多重挑战:一是基层通讯员队伍流失严重,稿源数量和质量双下降;二是新媒体平台分流受众,传统版面传播力减弱;三是报道内容同质化严重,缺乏对官兵的吸引力。《解放军报》“基层传真”版自2017年创办以来,以栏目创新为突破口,通过设置“排长方阵”“指导员之家”等特色专栏,拓展了一线带兵人的发声渠道;通过开设“基层有约”“一线走笔”等深度栏目,突破了传播力瓶颈;通过跟踪报道热点人物事件,增强了受众黏度。

栏目是对媒体内容进行分类和整合的一种方式。无论是纸质媒体还是数字媒体,栏目都是重要的内容组织方式,是提高新闻传播质效的有力手段。8年来,经过不断改进完善,“基层传真”版的各个栏目,逐步形成了“官兵写、写官兵、官兵看”的良性循环,为全军基层报道提供了创新样本。本文以该版探索实践为例,客观分析其拓展报道内容、创新报道手法、增强受众黏度等实践,提出栏目创新需坚持官兵主体地位、强化编辑策划功能、构建长效跟踪机制等启示,旨在为军队基层报道创新提供借鉴参考。

一、拓宽报道内容,拓展一线官兵直接参与的表达渠道

当前,基层报道面临稿源短缺、内容单一等问题,亟需打破传统的通讯员依赖,构建官兵主体的话语空间,拓展一线官兵直接参与的表达渠道。

(一)开设带兵人专栏,激活基层原创力量

“基层传真”版2018年开设“排长方阵”专栏,尝试邀请排长直接撰稿,以第一人称、原汁原味讲述带兵体会与成长困惑,半年内刊发数十篇稿件,其中7篇为头条,在排长群体中广为传播。如《选择军营的理由只有一个—理想》一文刊发后,国防生排长李泽宇对军队的炙热情怀和历经考验不改初衷的坚定选择,打动了很多刚刚毕业分配至部队的新排长,让他们找到了在略显功利和浮躁的社会浪潮中继续坚持理想的同路人。“排长方阵”专栏推出不久,不少排长自发成为这一栏目的“自来水”,踊跃引流,使其成为全军排长群体置顶关注的“顶流”。这启示我们,军队主流媒体栏目创新不应坐在电脑桌前对屏空想、泛泛而谈,而应依靠受众、紧贴受众,尽最大可能准确定位、精细区分受众身份,这个“颗粒度”越细,受众对栏目的归属感越强,形成的凝聚力越大;内容生产应根据受众、作者群体特色,有针对性地打破“新闻腔”,突破“书面语”束缚,鼓励原生态表达,是什么身份就讲什么话,不让千篇一律的官话套话削弱消解信息密度、情感浓度;编辑部需彻底抛弃传统媒体脱离时代的疏离感,有选择性地吸收借鉴全媒体的表达特点,包容非规范文体,以真实性、贴近性和感染力为首要标准。

(二)搭建跨单位交流平台,促进经验互鉴

2019年,新开设不久的“指导员之家”栏目为全军各部队指导员搭建平台,围绕连队建设热点难点设置话题,邀请他们隔空坐到一起,以圆桌会的形式分享经验、启发彼此。如2020年8月,在前期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组织3位来自不同军兵种和武警部队的指导员探讨“一人一机一世界”“无职务士官使用管理”等共性难题。对话中,3位指导员表示很受启发,打开了“解题思路”。稿件公开刊发后,不少指导员为这一形式点赞,主动向编辑部提供议题,踊跃申请参加对话。这启示我们,全媒体时代,军队主流媒体栏目创新不应跟着流量走,而应牢记党报党刊职责,发挥特有优势,主动作为打破壁垒,为各个群体搭建对话平台;选题来源不应来自编辑部的“头脑风暴”“纸上谈兵”,而应来自部队一线,来自鲜活带兵实践;具体议题不能是似是而非的伪命题、浮光掠影的浅问题,而应聚焦基层当前共性痛点和面向未来的创新点,增强指导性、实用性、前瞻性。

(三)强化编辑策划功能,提升报道交互性

2018年7月,编辑部主动介入“排长方阵”专栏一篇自然来稿—《综合评定靠前,我要不要选择野战部队》,组织即将毕业的准排长作者与一位综合评定第一、却主动最后一个选岗的优秀学长跨时空对话。两篇稿件捆绑见报后,成为全军准排长群体的“热搜话题”,一天之内突破“10万+”,对当年毕业学员正确对待毕业分配起到了正向引导作用。鉴于这组稿件产生的良好反馈,此后编辑部经常性把指挥部前移、策划端前推,提升了报道的交互性、问答感,让受众感受到了编辑的匠心。实践证明,军队主流媒体栏目创新实践中,编辑需从被动编稿转向主动策划,以问题报道为例,不能止步于抛出问题,而应充分调动手中资源,邀请合适对象对问题进行解答,让受众既因问题而共鸣,又因解答而释惑;要善于从个体叙事中提炼普遍性议题,精准捕捉、提前预判当前受众关注点所在,然后围绕这一个点精心策划,给予足够的版面、元素和能量,让这一个点上的报道发生裂变式的宣传效果;要投注编辑情感,通过和作者、读者的情感共鸣实现价值引导。

二、创新报道手法,解决“有栏目无影响”问题

在栏目内容趋于稳定后,需通过报道手法创新提升传播效能,突破传播力影响力瓶颈,解决“有栏目无影响”问题。

(一)打造深度访谈栏目,挖掘抓建底层逻辑

在推出“士兵日记”“排长方阵”“指导员之家”“带兵人手记”等涵盖基层多个层级的专栏基础上,2021年“基层传真”版尝试推出针对旅团领导的访谈专栏—“基层有约”,邀请旅团领导探讨基层建设难点,分享抓建思路逻辑,一时成为一线指挥员交流带部队心得、分享抓管理体会的“高端论坛”。如《好事为何有时“办不好”》《一线带兵人:履新之初慢“烧火”》等文章中,旅团主官坦诚分析面临的难题,真诚讲述自己克制盲目“头三脚”的经历,不仅引发众多指挥员共鸣,还促进了基层官兵对各级领导的理解和认同。这充分证明,军队主流媒体栏目创新实践中,关注和报道对象应覆盖基层关键层级、补全报道视角,越是看起来身份敏感的层级,越具有报道稀缺性,一旦请上版面,便会产生巨大反响;问题设置应直击官兵反应强烈的槽点痛点堵点,避免隔靴搔痒、泛泛而谈;需要搭建官兵交流渠道,把指挥员和普通官兵拉到一条板凳上,请他们坦诚交流、平等对话,减少因缺乏沟通而产生的误解和情绪。

(二)革新视觉传播模式,增强内容冲击力

受很多部队营连门前的“照片墙”启发,2024年“基层传真”版推出“我们连的照片墙”专栏,刊发官兵自主拍摄的真实照片,并配以故事化精短点评。栏目推出后,深受基层官兵欢迎。其中,《含笑的军嫂 含泪的士兵》《带霜的微笑》《你的眼神》等组照被中国军号客户端作为专题转发后,阅读量突破“10万+”,不少网友评论“这是中国军人独有的样子”。由此可见,军队主流媒体栏目创新实践要聚焦自身特点,凸显特色。在美颜相机大行其道的时代,视觉内容不妨反其道而行之,摒弃过度专业修饰,突出真实质感,越真实越稀缺,越真实越动人;图片说明应坚决告别极度客观的“说明书”文体,主动和图片中蕴藏的情感逻辑相匹配,见人见事见细节,强化和受众的情感连接;可通过主持人点评发挥“点睛”作用,提升照片的思想性,增强照片的感染力穿透力,让一图不只胜千言。

(三)开设编辑一线栏目,提炼实践智慧

2025年开设“一线走笔”专栏,分享编辑到基层调研所得的思想果实。和此前版面上的记者专栏不同,因为编辑工作的特殊性,该专栏稿件的思想点更发散、更辩证,所选取的素材更广泛、更有力,一经推出,读者纷纷表示观点新颖,表达独特,引人深思。如《当好基层主官,有时需要一个“蓝方”》《一个荣誉连队的“张弛之道”》两篇稿件聚焦当前连队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思辨性分析,引发一线指挥员对抓建连队一些惯性做法的反思。这启示我们,军队主流媒体栏目创新实践中,编辑需深入一线,以更为超脱的视角、更为理性的态度,从实践中汲取选题灵感;内容应兼具实践性与思想性,为基层部队带兵育人提供方法论指导;要通过辩证分析引导读者和带兵人深度思考,打破他们过去的固有认知。

三、增强受众黏度,建立人物与事件的长效跟踪机制

栏目可持续性依赖持续的内容吸引力和受众关注度,需着眼长远,建立人物与事件的长效跟踪机制。

(一)发现典型人物,长期跟踪报道

2019年5月至2022年11月,在为期3年半的时间里,“基层传真”版对排长祁龙的特战梦进行连续报道,从申请调岗到融入新单位全程记录,形成序列叙事,把强军路上的一个普通追梦人打造成了全军官兵共同关注的新闻人物,有不少官兵把关于祁龙的系列报道剪贴下来,激励自己和他一起追梦。这启示我们,军队主流媒体创新实践中,在典型选择上应主动作为,聚焦具有故事张力和成长空间的个体,这个“张力”和“空间”应来自典型自身的成长意愿,而非外界给予;报道应跨越单次事件,在较长的时间段里持续关注事件走向,在人物命运发生变化中展现人物弧光,体现人物魅力;通过持续关注形成品牌效应,让典型人物、新闻人物赋能栏目,使栏目“人格化”,可亲可感,提升受众黏度。

(二)聚焦改革进程,记录时代变迁

2017年军改期间推出“记者探营·脖子以下改革见闻”专栏,跟踪报道某艇官兵千里移防全过程,记录一支部队在改革大考前闻令而动的绝对忠诚,摹写一群基层官兵在改革大潮中的担当奉献,连续刊发《命令下达第一天》《千里辗转,一路向海岛》《海岛上,一群真正男子汉》3篇稿件,成为滴水见阳光反映军改大事件的有力注脚。实践证明,军队主流媒体创新实践中,需主动担当作为,树牢“为军队写史、为官兵留史”意识,聚焦国家军队重大战略部署,强化历史记录功能;越是主题重大,越可以采用跟踪式、沉浸式采访,零距离感知记录官兵的所思所为,增强报道代入感和感染力;通过微观叙事反映宏观变革,让受众捕捉到大事件背后普通官兵的动人情怀,和他们同频共振,增强报道的穿透力。

(三)强化受众思维,搞好后续报道

2022年7月8日,“基层传真”版刊发了名为《“相遇”》的一组图文报道,讲述了海军陆战队某旅官兵在海训地某学校借宿时,连夜为学生们整修教室、制作板报的温馨故事。报道刊发后迅速登上“热搜”,感动百万网友。这组照片背后究竟是怎样一群可爱的官兵,藏着怎样的故事?返校的学生看到未曾谋面的解放军叔叔留下的这些“礼物”又有怎样的反应?7月22日,该版约请该旅官兵发表回应文章《“不好意思,我没想到能上‘热搜’”》,并同步刊登该校学生写给官兵的一封信,再次登上“热搜”。由此可见,军队主流媒体创新实践中,应强化受众思维,对于引发较大关注的新闻事件,应及时刊发后续报道,回应受众关切;充分报道高信息含量、高情感能量新闻事件,不满足于一次性报道,应主动跟进、趁势而上,刊发“下篇文章”,实现新闻事件“闭环”,收“1+1>2”之效;应学习借鉴新媒体增强互动性,遇到受众高度关注的选题,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实现和受众的互动,完成对他们关切的回应,增强媒体的亲和力、可感性。

(作者单位:解放军报社)

责任编辑:张和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