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四力”:直面特殊挑战 服务备战打仗——全国新闻界采编骨干增强“四力”教育实践浙江行活动的启示
摘 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是新时代新闻记者的必修课。本文结合全国新闻界采编骨干增强“四力”教育实践浙江行活动,探讨全媒体时代军事记者提高“四力”面临的特殊挑战、遵循的底层逻辑,并提出军事记者要瞄准服务备战打仗、助力强军兴军这一指向,练就战场脚力、磨砺时代眼力、培塑胜战脑力、深耕兵情笔力。
关键词:“四力”;调研实践;军事记者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这是对新形势下宣传思想战线队伍建设提出的总要求,为宣传思想战线提高站位、夯实基础、开创工作新局面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近年来,全国新闻界多次开展采编骨干增强“四力”教育实践活动,通过采编骨干实践和带动,在新闻行业内形成重视“四力”、践行“四力”的良好氛围,为新闻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持续动力,也为全媒体时代新闻队伍建设提供了有效路径。
全媒体时代,信息生产与传播门槛显著降低,呈现出“人人皆可拥有传播工具、人人皆能参与信息发布”的特征。在此背景下,强化新闻工作者的“四力”,更是成为主流媒体保障新闻真实性与深度、提升新闻传播力与影响力的关键路径。2025年5月下旬,由中国记协主办、全国新闻界采编骨干增强“四力”教育实践浙江行活动(以下简称“浙江行活动”)在杭州、金华展开。记者一路走、一路采访调研,一路编发稿件,这既是一次锤炼“四力”的调研实践,也是一场媒体比拼的无声竞技,给提高军事新闻传播质效带来诸多思考和启示。本文结合浙江行活动采访实践和案例分析,阐发全媒体时代军事记者强化“四力”面临的特殊挑战、遵循的底层逻辑,探讨强化“四力”的着力方向,以期为新时代军事记者培塑提供借鉴参考。
一、强化军事记者“四力”面临的特殊挑战
浙江行活动中,记者走进新闻现场、走到群众中间,直观感受高质量发展建设成果,尽情记录所见,肆意书写所感,产出了一批具有较强社会影响力的新闻作品,其“四力”也在实践过程中得到持续提升。相较于社会经济领域的开放性与活跃度,军事新闻报道因自身领域的特殊性,在新闻工作者“四力”的培育与塑造方面面临着诸多现实挑战。
一是保密安全与开放报道的冲突。浙江行活动是一次全开放式、全公开性采访报道。虽然活动预设了采访计划和方案,但赋予记者有较大的自主发挥空间:途中遇突发新闻或亮点线索时,采访团队可随时停车深入现场。这种开放性与灵活性显著拓展了采访内容的广度、丰富了主题表达的维度,进而催生出大批优秀作品,如《在“浙”里,看先进》《“浙”里之变》等新闻产品被广泛转发转载。这再一次证实了,开放性是新闻采集体现活力、拓展深度的重要前提,也是新闻作品贴近现实、增强传播效能的关键特质。而军事新闻报道往往因军事活动涉及涉密区域、实战化演训场等,记者进入要严格审批,观察细节要严格甄别,宣传内容要谨慎把握,公开表达要严谨规范。这些对军事记者“四力”的锤炼提出更大挑战,也对其政治敏锐性、军事专业性等提出更高要求。军事记者必须强化学习积淀、审慎处置各类报道议题,严格遵循内外有别的原则,以积极稳妥的姿态开展新闻实践。
二是战场环境与和平实践的距离。浙江行活动记者来自37家主流媒体,均为各自单位的资深编辑记者。整个活动持续4天时间,大家乘汽车、坐轮船、走山路,入乡村、进厂房、逛市场,触摸浙江绵延不息的历史文脉,感受潮涌风劲的创新活力,解译青山绿水间的生态密码,领略开放包容的自信姿态。通过实践,采编骨干的脚力更坚韧、眼力更锐利、脑力更缜密、笔力更扎实,凸显实践对于提升新闻工作者专业能力、提高新闻产品质量的作用。而军事新闻报道实践,不少涉及战场、训练场。和平时期实践与战场环境的客观距离,让军事记者脚步难以真正深入模拟或实战环境,视野难以精准覆盖实战细节,认知难以全面把握战争的复杂性。这一现实凸显出军事记者在战场环境训练方面须加大力度、久久为功。
三是专业壁垒与大众传播的反差。聚焦浙江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生态保护、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新举措新成果,采访团成员各展其能,生产出一批精品佳作。例如,“世界小商品之都”义乌与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关系,拥有商铺7.5万家。如何让受众对枯燥的数字有更直观的感受,记者丁燕写道:“如果在每个商铺前逗留3分钟,按每天逛8小时计算,7.5万家商铺需要1年多才能逛完”,并将商贸城5个特色区域之间的连廊,比喻成“架起中国与世界沟通交流的桥梁”,生动直观、耐人寻味。这启示我们,打破专业壁垒、通俗化表达是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的有效路径。军事新闻因涉及武器装备、战略战术、军事术语等专业内容,天然存在较高的专业壁垒,这对军事记者的“四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深入军营、训练场等任务一线,捕捉真实鲜活的素材,避免内容浮于表面;要从复杂的军事活动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区分专业细节中哪些是大众需要了解的重点;要吃透军事知识,理解背后的战略逻辑,并准确解读,避免出现专业偏差;要把晦涩的军事术语、专业操作转化为大众易懂的语言,降低受众的理解门槛,从而扩大传播范围、提升信息触达效率,最终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
二、强化军事记者“四力”要遵循的底层逻辑
军事记者的“四力”直接关系到军事新闻能否既保持权威性,又实现有效的大众传播,增强“四力”需遵循相关底层逻辑。
一是增强政治定力,牢牢把准“枪杆子”宣传方向盘。深刻理解国家发展战略,是做好报道的根基。从浙江行活动采访实践看,无论是人间天堂杭州“六小龙”的爆火出圈,还是大下姜村联建联兴联享的共富图景;无论是良渚古城遗址的“数字未来”,还是金华飘萍教育基地的红色新闻印记,折射的是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浙江的火热实践,这也是系列新闻产品产生良好社会和传播效果的根本。这启示我们,强化军事记者“四力”要牢牢锚定强军目标,服务备战打仗。要深入一线感受党领导军队建设的实践成果;要精准洞察党在军队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关键细节;要深入思考将理论认知融入新闻策划;要生动讲述强军兴军鲜活故事,为强军兴军提供舆论支持。
二是注重沉浸式实践,努力接通战斗力生成的源头活水。“走一路、看一路”的深度沉浸,是感知真实、触发思考的基础。浙江行活动中,记者深入基层,在工厂车间、田间地头倾听心声,激发思想认同和情感共鸣,深入挖掘创新发展背后的感人故事,静心思考分析事件背后的深层逻辑,推出一大批“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优秀作品。这启示我们,强化军事记者“四力”必须根植于部队实践。只有走进班排宿舍、走进车场洞库、走到演训现场,才能对接战斗力生成的源头活水,在“硝烟味”和“泥土气”中感知官兵冷暖、洞悉战斗力建设脉搏。
三是坚持兵情为本,创新塑造直抵兵心的传播语态。“用心用情丈量”才能“感怀一路、传播一路”,实现共情传播。浙江行活动中,记者全情投入,以充满真情、激情、才情的表达,用生动活泼接地气的叙事语态、短实新融媒产品、报网端微屏立体传播,让可感可及的“小人物”“小故事”巧妙链接新时代大主题、大道理。这启示我们,强化军事记者“四力”必须坚持兵情为本。要聚焦官兵、服务官兵、打动官兵;要紧跟时代、放下姿态、转变语态、创新形态;要更新叙事逻辑,提升用户体验。做到脚步踏进兵心、眼睛读懂兵情、脑子思考兵事、笔下抒发兵志,让文字、视频、音频、网络“交响共鸣”,努力把强军故事讲得真实、生动、鲜活,直抵兵心。
三、强化军事记者“四力”需要抓住的点
强化军事记者“四力”,必须瞄准服务备战打仗、助力强军兴军这一指向破题开篇。
一是练就战场脚力,破解“到哪去”的命题。脚力所向,往往反映的是媒体机构的职能所指。这次活动旨在为全国层面推动共同富裕提供借鉴参考,为此,主办方选择了改革开放的先行地、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浙江。一路所到之处,政府与市场的良性互动、敢为人先的浙商精神、与时俱进的产业升级等鲜活案例俯拾皆是,这些“宝山”“富矿”激发了新闻工作者挖掘呈现的热情,每天都有精品佳作产生。这启示我们,强化军事记者“四力”,破解“到哪去”是核心命题。要突出强化战场意识,聚焦重大演训、抢险救灾、反恐维稳、应急处突、国际维和等实战化演练和非战争军事行动,努力使军事记者将战场感知转化为报道敏锐。要深入一线,强化战场意识,成为行动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要紧跟作战进程,实时追踪动态,精准把握关键节点;要提升适应能力与拓宽视野,从传统战场向新兴领域拓展;要紧盯前沿领域,聚焦作战创新实践,及时发现新动态新成果。
二是磨砺时代眼力,破解“报什么”的命题。眼力锐度决定着信息捕捉的精准度。浙江行活动中,优质报道的共性便在于记者能以锐利眼力,从凡人凡事凡物中洞察不凡,找到蕴含重要信息、重大价值、重要意蕴的“那个点”。例如,在千岛湖调研时,记者张倩未止步于“天下第一秀水” 的直观景致,而是精准捕捉到 2025年淳安县水饮产业销售收入表这一关键信息,进而提出:“这汪碧水正化作‘流动的黄金’,在淳安县这片特别生态功能区的土地上,演绎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由此可见,眼力是善于发现线索、准确判断价值的核心素质,更是把握时代脉搏、捕捉亮点、拨云见日的关键功夫。深入一线时,军事记者不能仅“脚到”,更要“眼到心到”,既要以扎实军事素养为支撑,用专业视角捕捉体现战斗力建设的关键信息;更要强化问题意识,让观察始终聚焦核心矛盾与关键突破点,确保所见所捕皆贴合战场需求、紧扣强军主题。
三是培塑胜战脑力,破解“怎么想”的命题。脑力与眼力是“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有机统一体,二者相互支撑协同发力,共同决定着思想厚度。如前所述,记者张倩敏锐的眼力先锁定 “千岛湖碧水+水饮产业收入”这一核心线索,而扎实的脑力则进一步深挖内涵,提炼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层逻辑。二者协同,让报道“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更有思想分量。这启示我们,强化军事记者“四力”,破解“怎么想”的核心命题,重点是围绕胜战来培塑。要聚焦服务备战打仗主责主业,着力提升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要加强对军事新闻报道的深度挖掘,练就去伪存真、拨云见日的真功夫;要提供有思想、有见解的深度内容,打造独家采访、独家视角的深度报道;要让思想深度力透纸背、照亮未来,在复杂信息中精准把握军事斗争准备的关键问题、本质规律。
四是深耕兵情笔力,破解“怎么写”的命题。笔力决定呈现,关系传播效果。浙江行活动中,中国贸易报社记者刘馨蔚对零跑汽车金华智能制造基地的呈现让人印象深刻:“高达80%的自动化率让焊接车间变身‘钢铁艺术家’,每120秒就有一台车身完成‘骨骼锻造’,AGV物流机器人驮着零部件上演‘星际穿越’……”刘馨蔚直言,其专注高铁、轮船等先进制造链报道10多年,一直致力于让冰冷的设备会“说话”,说让受众听得懂、喜欢听的话。这启示我们,笔力锐度,反映的是记者思想认知的水准度、语言表达的锤炼度和职业素养的积淀度,强化军事记者“四力”,要围绕兵情磨炼笔力。一方面要锤炼用兵言兵语讲强军故事的能力,坚持贴着兵的生活写、跟着兵的心跳走,扎根“兵的土壤”,关注“兵味细节”,让情感“藏而不露”、文字“兵味十足”,使笔锋刻出兵的筋骨、带出兵的呼吸;另一方面要将专业军事内容转化为有温度、有力量,官兵爱听爱看、受众能懂共鸣的精品力作,实现思想性与传播力的统一。
(作者单位: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网络部)
责任编辑:张和芸

